绿林网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1000字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1000字

《光有爱还不够》是一本由克洛德·阿尔莫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一):老师朋友圈发了一两句话,瞬间爱上

期待快点收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对待孩子,经常会陷入“我到底该怎么做,又能引导,又不带来其他伤害”的矛盾中

对于当代的教育系统,已经比我们小时候进步许多,然而依然对于缺乏孩子个性发展的引导,大量无效作业堆积不满。大环境和文化因素除外,作为家长,除了不鸡娃以外,我还能做些什么,一丝丝的无力之后,总想着再努力努力

期待这本书带来新的思路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二):《光有爱还不够》转变爱的方式

计划生育的不断推广让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引起家长的重视。对于这些新时代的孩子们,家长总是倾尽全力地呵护和关爱他们。正所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摔了”。相信通常情况下每个家长都会以自己最为虔诚的真心去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这样的爱是否就对了呢?溺爱,宠爱并非最好的教导孩子的手段。真正对于孩子的好,其实更是要爱在心里,帮助在行动上。《光有爱还不够》这本书便是一本不错的家长关于爱的教育守则。对于家长如何真真切切给予孩子的爱,书中便是尤其入胜地向众多的家长指点迷津。一如此书的题目所示,爱对于孩子其实并不够。事实上,父母之爱不能简化为单纯的感情。家长更需要重视的是帮助孩子构建自我。

作为一名家长,我们经常由于自己的“当局者迷”而沦陷于错误的爱的“迷局”之中。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才是正确的呢?其实道理很简单。相信在读完了这本书中,困惑的家长会产生更为清晰的爱的理念。至少我个人认为这些要点对于孩子还是相当重要的。很是认同书中作者的观点。“儿童并非“天生”就拥有与其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也无法独自发现人类生活的法则。“ 也正是因为如此,家长更应该及早正确地转变爱的方式。帮助孩子构建自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真正家长的爱并非只是情感上的爱。事实上,家长更应该遵循的是有着教育意蕴的爱。而目前却还是有着相当的一部分家长只是一味的感情角度的爱。这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的不利的。在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有关于爱的错误观念,还看到了爱的真正意味。事实上,家长更不应该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爱的牺牲品。所谓的爱其实并非那么简单。正是见证了如此之多的爱的前提,所以家长需要的是提升爱的层次。转变爱的方式,让爱变得更有内涵。专业性的讲解,更是一种心理的分析。于是乎,我们更需要的是纠正原本错误的爱的方式。让孩子真正地健康茁壮成长。

总所周知,任何事物其实都不能够单一。由此,作为家长的你我更因该明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维系也并非一个爱字便能解决一切。光有爱还不够。转变爱的方式,让正确的爱时刻拥抱着孩子们的左右。这其实才是我们每个父母需要不断追索的方向所在。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三):爱你在心口不开——读《光有爱还不够》

与国外不同,中国因实行计划生育而导致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而这一个孩子的未来和成长便成了各位家长的心头病。有溺爱的,有严肃教子的,有顺其自然的,还有偶尔管束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教育方式构成了国内家庭教育的主流。中国有句古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多少家长就成了这句话的忠实拥护者,面对家中这仅有的一个孩子,到底如何去爱,如何去教育,这成了多少家长心中的困惑和疑难杂症。《光有爱还不够》这本书就是来解答诸多家长心中的那个谜团的。

这本书的封面有着作者这样一句话:“提出孩子是‘在爱的沐浴中’长大的观点是一种巨大的倒退。相对于一个世纪以来精神分析实践带来的所有关于儿童的只是来说,这是罕有的退步。”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程度上的震撼。对于父母来说,给予孩子全部的爱,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是如果孩子在“爱的沐浴”中长大反而是一种倒退,那么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呢?读完全书后,一切就显得非常明了了。

在书中,作者明确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孩子是带着健全的心理结构来到世间的。孩子的成长需要靠后天的构建,在这个构建过程中父母起着决定性作用,而这个作用绝不能局限于一个“爱”字上。作者还在书中举例,让读者可以清晰认识到如何为孩子构建一个健全的心理结构。比如说:倘若孩子感受到他可以给父母带来快乐,没有他父母就不会这么幸福,他将确认“我的存在对我的父母来说非常重要”,正是这一认识建立了孩子的自我欣赏。

通过全书,我们可以了解到,父母之爱不能简化为单纯的感情,没有教育意蕴的爱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帮助他发现真实的自我,帮助他把自己的独特性和身份意识融入到群体之中。即使是对孩子包邮无限爱意的父母,如果因自身的局限而无法了解孩子需要他们了解的东西,也会给孩子带来痛苦,而父母自己对此往往浑然不知。面对孩子的自理、欲望等无所适从时,父母要多从孩子的世界里找方法,而不是以自己的感情去武断地涵盖一切。

看完全书,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对于家长来说,真正能给予孩子的爱其实应该是帮助孩子构建自我,尤其是现在这样一个尤其需要独立自主意识的社会,孩子能够正确地构建自我,构建心理架构,才能在这个社会很好地立足下去。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四):光有爱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育

这本书的书名已经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地指出对一个儿童来说,光是爱是不够的。对于一名小孩子来说,什么是他最需要的?一般人都会脱口而出:“爱”。但真的这么简单吗?克洛德•阿尔莫,这位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明确指出:成年人认为小孩子需要爱,其实往往说的是他们自己。她认为成年人他们或是在怀念一种自己过去历经磨难才得到的温情,或是在表达曾因缺乏爱而经历过的无法根除的痛苦。

在书的第一部分中,阿尔莫具体分析了爱的神话极其危害。 她认为过分突出爱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因为这种做法伴随有一些错误观念。很多人认为“爱是永恒存在”、“爱总是有益”,阿尔莫从精神分析实践方面做了具体分析。她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爱不是永恒存在的。在人类中,父母之爱不是自然产生的。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并不像动物那样是由本能编排好的,而是一个言语与欲望问题,要给予孩子爱,要求父母本身有爱。比如某些父母没有能力爱孩子,因为他们无法给予孩子他们自己都没有得到过的东西。只能那些曾经享受过自己父母的爱的成年人会给予自己的孩子比较充分的爱。爱并不总是有益的。因为爱的性质很复杂,并同样取决于父母自身的生活经历。

父母与整个社会深受对爱的迷信的影响,而最主要的受害者却是儿童,在书的第二部分中阿尔莫做了较具体的阐述。她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的。从爱的缺失到爱的膨胀。在当今时代看来,爱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历史上,这并非是一直存在的。、直到18世纪下半叶,现代家庭意义上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才出现。司法对儿童和青少年违背社会准则行为的解读,在各个方面经历了历史上类似的演变过程。

在书的第三部分中,阿尔莫指出教育才是孩子成长的驱动力。她指出了当今社会对教育概念的一些错误认识。现在很多人没有把教育看作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只是功利地理解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只是把教育看作孩子学会适应社会的工具。这种观念下的教育往往扭曲了教育的内容,老是命令孩子这个能做,那个不能做,往往扼杀孩子的天性和最求快乐的本能。我们需要把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主要载体,作为孩子“心理成长”的基本支柱。

孩子需要爱,这没错,但这远远不够,他们更需要的是教育。至于如何实施教育?如何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光有爱还不够》读后感(五):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有一期《非诚勿扰》里孟非、乐嘉以及女生的对话。大致是:有些人喜欢在回答吃什么的时候说“随便”,但你真的点什么东西之后,她有不高兴吃。孟非说,这些人真麻烦。乐嘉说:她说“随便”,其实是希望你能猜到他喜欢吃什么。有一种人就是喜欢这种猜心的游戏。我转述这个片段是想说,关注心灵是件很费力的事,很多人容易忽视。

回到养育孩子的正题上来,五六十年前,每家的孩子都很多,大人每天想着法子弄吃的,有时候有孩子一天没回来吃饭也不知道。前些年,有人说再养个孩子就是锅里多加把米,极言养孩子之易也。现在有些家长头疼孩子的调皮:你要吃的有吃的,要喝的有喝的,还不好好学习,整天调皮捣蛋?

上述几个现象有个共同点就是家长比较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

《光有爱还不够——帮助孩子构建自我》关注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长,强调了恰当的爱以及教育在孩子自我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这本书给我的启示:1、孩子的成长需要爱,当我们往往爱的不科学。以为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比如溺爱,比如无原则的爱,比如放任的爱,比如不佳限制的爱。上文所提只看重孩子身体成长,身高体重,而不了解孩子的心里想法是不行的。如果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孩子的心理就可能不健康。2、真正的父母之爱是对孩子的教育。这里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人类的生存法则。并不能因为你现在是家庭里的“小皇帝”“小公主”,所有的人就会以你为核心,让孩子明白在一个集体社会,要明白如何跟别人相处。与此相反的一些溺爱、放任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因为孩子终究要独立,比如独立生活的能力,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礼貌等等,这些东西都不教给孩子,孩子将来是要吃亏的。

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围绕“象征性阉割” ——举的例子是断奶,让孩子明白不能立即满足,更符合社会法则的是另一种方式,从而获得智力的发展。断奶并不是阻止孩子的欲望,剥夺孩子的快乐,而是提供另一种快乐。与此类似,我们其他的教育活动,也要尽量提供给孩子快乐,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必然造成痛苦。这是成长的代价。让孩子要理解这种痛苦,父母也要有必要的“狠心”。不断的“象征性阉割”才有了孩子成长。

鉴于我国尚未小学和初中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国人是比较轻视心理成长问题的现状,这本书就有了重要的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