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感受亲密》经典读后感有感

《感受亲密》经典读后感有感

《感受亲密》是一本由曾旻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受亲密》读后感(一):常常有“被抛弃”的感觉?《亲密关系》有答案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明明是很简单的一次分离,你心里却觉得像生离死别一样。这种“被抛弃”的感觉,其实是我们内在的小孩对于分离焦虑的体验。 如何减少这种焦虑呢?作者曾旻在《感受亲密》这本书中说,要做个相对du立的人,也就是实现更好的“个体化”。具体有三点:

1.寻找“过渡客体” 很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会抱着一个毛绒玩具,或者有妈妈味道的一件衣服,才能入睡。这就是小朋友避免分离焦虑,给自己寻找的“过渡客体”。 成年人的心理世界比较复杂,要获得自我安抚,往往比儿童困难得多。但是寻找这种“儿童an全毯”,依然是我们解决的目标。 你可以特别地记录,在亲密关系当中,你和伴侣什么时候相视一笑,什么时候突然心有灵犀,这种被安抚的时刻就是你的“过度客体”,记住这种感觉,时常去创造这种和谐的“双人舞”,你就会知道你们是真的在一起了。 2.趋向真实的自己 有些伴侣总喜欢听另一半回答:“我爱你”,“我一直那么喜欢你”,这些回答和“万事如意”一样,本质上是虚假的。 没有更好“个体化”的人会趋向于否认讨厌、憎恶的部分,否认平淡无感的时刻,认为亲密的情感一定是热烈和互相喜爱的,这样的想法对亲密关系带有破坏性。 在实现个体化的过程当中,让自己学会趋向真实,接受想否认的部分,接受别人有权利讨厌我这个事实,才能拥有更好的亲密体验。 3.内化一个“好客体” 每个婴儿学走路的时候都需要大人的搀扶。这个外在的力量决定了一个人在内心里如何看待别人,也决定了“我会被如何对待”这样一个信念。 我会被“谁”如何对待?这个“谁”,就是你内心中被内化的“内部客体”。这个内部客体如果对你是冷漠的,日后你可能会找一个冷漠的伴侣,因为他吸引你;你也可能会找一个过度热情的人,这是一种反向认同。 一个zhen正的“好客体”是kai放性的,能帮你打开视野。能让你明白,人不仅只有热情和冷漠这两种,每一个人都有热情和冷漠等不同的维度。如果你拥有这样的伴侣,那真的是你的幸运。如果没有,你也可以从你可信赖的朋友亲人身上寻找这种借来的力量,帮助你自己成长得更好。 写在蕞后 曾旻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曾入选2017年度中国心理学蕞具影响力50人榜单。 在《感受亲密:在关系中获得幸福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分享了亲密关系发展的6个阶段的不同重dian,以及亲密关系中的核心议题与常见困惑。这是一本关于亲密关系的答疑书,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 好的关系是我们的an全基地和避风港,相信读过这本书,你可以不再孤单,更有勇气做自己。

《感受亲密》读后感(二):一个人真正走进另一个人心灵的过程

为什么我们向往的爱情、婚姻,突然觉得并没有那么美好了?

为什么原来我们这么亲密两个人,突然形同陌路了?

人总是需要爱,可又不知道如何去爱,相反我们以为把自己的爱给了对方,现实是双方都受到了伤害。人是一种自恋的动物,我们以为的爱可能是自恋、自卑的投射,也是原生家庭的某种带入。

从相识到婚姻,我们互相欣赏、相互包容、不离不弃。

《感受亲密》这本书作者曾旻,这本书作者写给每个想过得更幸福的人的亲密关系答疑书,分享了亲密关系发展的6个阶段的不同重点,以及亲密关系中的核心议题与常见困惑。相信每个人读完都会对亲密关系乃至其他人际关系问题有不一样的收获和领悟。

一、如果我们初相识,会看见自己的影子

我们在对方的身上会看到自己的影子,仿佛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同时,我们也会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缺点。

相同时我们心生欢喜,不同时我们背道而离,同时原生家庭的影子也会闪现其中,

二、如果我们在一起,需要我们心的包容

从我到我们,从一个人的独立个体到两个人的团体,从一个人的关系到两个人一起的关系,里面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环境介入、不同程度对事物及情感的感受,这些是一种分歧,但是我们要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真诚的态度来接纳这段新的关系。

三、如果我们分离,请珍惜当下重获未来

董卿说过这样一段话:“ 无论我们最后生疏成什么样子,曾经对你的好都是真的,就算终有一散,也别辜负相遇,希望你从来都不后悔认识我,也是真的快乐过,但是如果能回到过去的话,我一定会选择从来都不认识你,不是因为我后悔了,而是因为我不能面对现在这样的结局。”

如果有一天我们需要和我们爱过的人分道扬镳,不告而别和好好告别,不管你选择了那种离开的方式,都要认真并勇敢的面对分离。

因为告别的意义是让我们珍惜当下,对我们生命最重要的人和事儿重新排序,优先完成更重要和更有价值的事情。

书中摘抄:

1、没有人可以为我们摘取天上的星星,每个人的理性化会破灭,这并非毁灭性打击,而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常态,所以在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未被实现的“理想自我”。

2、无论哪个方向的认同,单项的过度都会导致关系失衡,只有平衡正向与反向的自我认同,才能让关系稳定、长久。

3、逐渐走进一个人,其实就是逐渐走过从打招呼、谈事实、谈看法到谈感受的沟通过程。

4、在亲密关系中:你会因为太爱而恐惧和害怕------害怕失去,但表达出来的却是恨。这种内心矛盾源自于我们和重要他人的依恋过程。

《感受亲密》读后感(三):自序:当我开始靠近你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每年会给自己安排一两次休假。每次休假回来,隔了一两周没见到我的来访者反应往往各不相同。有的来访者却说:“好久不见,你看起来瘦了。”同一天见到我的另一位来访者却说:“好久不见,你是不是胖了?”我的外形在同一天并不会有明显变化,但不同的人对此却有截然不同的印象。

外貌只是最直观的一方面,来访者对我休假的情绪反应也各不相同。有些人告诉我:“你是不是不想见我了?”有些人却说:“我一直在犹豫还要不要来见你。”有些人会好奇:“你假期过得怎么样?”有些人会感叹:“这两周我有好多话想跟你讲。”有些人会变得陌生,似乎和我不太熟悉了;有些人会若无其事,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无缝衔接假期之前的话题……是我区别对待他们了还是他们在心里对我的“加工”就是截然不同的?

换个熟悉的情景:在工作中,你与同组同事一起吐槽另一个组的同事 C,你讲得眉飞色舞、唾沫横飞,把同事 C 贬得一无是处。当你讲过瘾了,期待同事们附和你时,同组的同事 A 站出来说:“我说句公道话,C 的确有你说的那些问题,但也不至于那么差劲……”A 讲了一堆他对 C 的印象,你感到震惊,完全无法理解为何在 A 眼里 C 是这样的一个人。你疑惑:到底是他有“滤镜”,还是我自己的感觉出了问题?

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你和伴侣聊起娱乐八卦,你们对某个明星的私生活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你和朋友聊起过往的共同好友,发现你们对共同好友的印象完全不同;老同学聚会时聊起往事,你发现自己记忆中的某件事和别人记得的版本竟然完全不同!

两个来访者,一个说我胖了,另一个说我瘦了,其中一定有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只要我回家用体重秤测量一下,就能得到一个客观的结论。但对于那些各不相同的情感反应,就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面对一张毫无表情的脸,有些人感受到的是对方的冷漠,有些人感受到的是对方的沉着冷静,情感色彩截然不同。但无论如何,这张毫无表情的脸背后总有一个真相——那个做出这副表情的人,他内心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时候,人们不会去接近那个真相。哪怕你告诉对方:“其实我没有变瘦,我在假期不停地吃东西,体重增加了 1.5 千克。”对方还是会觉得“不会吧,你看起来瘦了啊”。或者你很真诚地告诉对方:“我很高兴能再见到你。”但在对方的眼里,有无数个细节支持他内心的主观现实——你不想见我。

人们为什么要远离真相?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内部客体”。所谓内部客体,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被内化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关于“我会被他人如何对待”的预期。

比如,小鸣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婚后,小鸣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在糟糕的婚姻关系里累积了很多对男性的仇恨,于是决心独自抚养小鸣,不再结婚。这样的生活格外辛苦,所以小鸣的妈妈常常因为生活的奔波、工作的压力而心情压抑,有时小鸣犯点儿小错误,妈妈可能会把多年的委屈都发泄到小鸣身上。每次妈妈这样暴怒的时候,小鸣都很害怕。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小鸣内化了一个无情、残酷的客体形象和一个受伤、无助、弱小的自我形象。于是在小鸣的客体关系模型里,产生了这样一种预期:“我的表现很糟糕,如果别人看到我糟糕的表现,就会狠狠地惩罚我、责骂我。”

当他带着这样的关系模型和别人交往时,他总会莫名地感到害怕,担心自己表现不好惹别人生气。有时候,别人一个平淡无奇的表情都会让他胆战心惊,害怕是不是自己哪里惹到别人了,可是苦思冥想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于是整天惴惴不安。

他的“内部客体”是一个无情、残酷的人,所以他预期今后见到的每个人都可能这样对待自己,自己需提防着,表现好一点儿。

于是,他的人际关系就变成了这样一种模式:寻找人们内心无情、残酷的一面,并避免被这样对待。他不再考虑真正去了解另一个人,看看别人到底会如何看待自己。他已经关闭了其他通道,只打开了无情、残酷这个通道,他只接受这样的信号,其他信号要么被他转码成无情、残酷,要么就被当作噪声淹没在无情、残酷的大海里,不见踪迹。

由此可见,小鸣的生活会非常辛苦。他要时刻警惕别人的恶意,而且总发现人们对他是有恶意的。心理咨询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帮助“小鸣”们发现并理解自己的“内部客体”,使他们逐渐有勇气、有力量去看见当下的真相:我面对的这个人,他内心真实的感受是什么?他眼里的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这就是一段好的亲密关系,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体验。

好的亲密关系就像一面镜子,它能照出你真实的样子。就像有些人不喜欢照镜子一样,也有些人不愿意发展好的亲密关系。究其原因,他们有时是遇到了阻碍,有时是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去哪里找、怎么找到好的亲密关系,甚至无法分辨当下的关系到底好不好。

如果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内部客体”,如何在这个状态下找到好的关系呢?一个好的关系,它会如何发生、发展,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呢?

这就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探索篇,展示一段关系从初始期到磨合期,经过稳态期、分化与独立期、共同创造期,最终到分离与告别期六个阶段的发展过程,通过对这个过程的充分探索,逐渐发现当下的真相。第二部分是进阶篇,展示关系的本质是什么。通过了解关系模式和关系结构,看到自己内心深藏的关系存在,去了解那个存在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理解它。

有时候,关系是两个人、两个立场的事情,外部的环境与境遇会激发我们的感受,引起我们的反应;但有时候,关系又是一个人的事情,因为你内部的环境,你的记忆、情感、认知和信念会塑造你的认知与行为模式,你对外部环境信息有特殊的加工,让你只看到你想看到的。

所以从一个人的关系真正走入两个人的关系,靠近那个当下的真相,然后修正自己对关系的固有看法,用更开放、更真诚的心态对待将来的每段关系,这就是《感受亲密:在关系中获得幸福的艺术》这本书想传达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