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奢侈品的秘密》读后感精选

《奢侈品的秘密》读后感精选

《奢侈品的秘密》是一本由[法]劳伦斯·皮科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2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奢侈品的秘密》读后感(一):奢侈品的秘密

提到奢侈品,你会想到什么?也许是各种高价的皮包,首饰......奢侈品有其较为小众的市场,但利润上的回报是非常可观的。

最近我读了《奢侈品的秘密》这本书,在本书中,劳伦斯·皮科对法国奢侈品的变迁,对法国工业史、时尚文化史进行了一次有趣的研究。

提到奢侈品,我会想到钻石。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是珠宝大王戴比尔斯在1951年所用的广告词。

这句广告词实际上是纯粹的营销套路,从理性上我们都可以意识到,感情好不好与钻石没有任何联系。有些时候,人们还通过赠送钻石这样的行为来欺骗他人的感情。

在钻石没有大规模生产前,钻石确实值钱,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加之当时开采难度大,总储量未知,钻石是稀有贵金属。 而在市场交易中,由于供不应求,钻石的价格也变得高的离谱。对于一些人来讲,可能奋斗一辈子才能买得起一颗钻石。

即便到19世纪末,工业开采的进步,让钻石产量大爆发。为了让钻石维持高价位,戴比尔斯家族,开始逐步控制全球钻石矿。

他们只要小心的维持着供货量,钻石就可以永远维持着暴利,而后再通过将钻石捆绑爱情这样的超高明营销,人们便不再会关注钻石究竟是不是碳,究竟有多少储量这个问题了。

奢侈品本身自然也有市场,对于一些顶级的富豪来讲,购买几件奢侈品不算什么。而且拥有这些奢侈品还能带给他们一种身份上的高贵感,能够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在奢侈品的话题中,有很多有趣的,也让人意外的故事。

比如,洗热水澡对当时的人们而言十分危险。“让身体热起来等同于敞开大门欢迎空气中的毒素。”鲁昂医生茹伊斯在1668年如此写道。

同年,蒙彼利埃的药剂师兼调香师让·法尔容发表了一部关于保健和香氛的著作。毫无疑问,在当时,拒水于千里之外的人们相信怡人的香气有退病奇效。

奢侈品背后的秘密,往往与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存在着。它不仅仅关乎于市场交易,还与经济,文化乃至人们的艺术追求有关。

《奢侈品的秘密》读后感(二):一场长达三个世纪的时尚史诗

大家都知道法国是时尚之都,可这个身份是怎么来了呢?是谁为法国争得了这个荣誉呢?然而时尚不能仅仅是一个空词,时尚带动经济,甚至成为政治的筹码。

而时尚的代表作便是奢侈品。在全球270个奢侈品牌中有130个来自法国。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在索邦大学开办了奢侈品管理专业。在《法兰西学院词典》中的定义是"生活方式上华丽舒适的精致讲究"。

17世纪,在西班牙或意大利时尚的影响下,法国宫廷打开了拥有法师特色的时尚新道路。加莱的花边和里昂的丝绸征服了世界,法国产品引领潮流。1663年,首席大臣柯尔贝尔提出将奢侈品制作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此人也成为了该产业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帮助下,路易十四建立了一个经济社会系统,所有财富和技术最精湛的工匠全部集中于此。

1830年的“七月革·命”使的这项产业的受众群体开始向中产阶级倾斜。1837年,爱马仕诞生。1847年,卡地亚诞生。1854年,路易威登诞生。1910年,香奈儿诞生。1935年,娇兰诞生。1946年,迪奥诞生。

“衣物、头发和双手都香气扑鼻。凡尔赛宫中的男男女女都在衣服褶皱中藏着香囊,腰带上系着内置橙花或紫罗兰的香果球;居室里被洒上了香醋;香脂匣中燃烧着固体香水。”

谁能想到,香水的发明是为了掩盖糟糕的卫生环境而产生的可怕气味。

“贵妇人用袜带来固定头发,还将在头发上垒起宏伟的建筑。头发是梳理得当还是保持凌乱全看君主心意,人人都想博路易十四一笑。一场真正的假发热潮已经俘获了所有女人和她们的发型师们。”

假发越来越夸张,甚至上面会出现船只模型,建筑物,有的假发高度甚至达到1米的高度,发型师要爬上梯子才能完成造型。

这本书提到了瓷器、银器、水晶、珠宝、箱包、服饰、刺绣等种种时尚单品的历史与演变。配图好美,忍不住多拍几张大家感受一下。当然书中记载的历史也确实会颠覆我们以往的认知,有些事物是应运而生,而有些却是歪打正着成了耀眼的主角。

《奢侈品的秘密》读后感(三):《奢侈品的秘密》:从农业之国到时尚之都,法国是如何做到的?

寒假上映的《深海》,不得不说粒子水墨真的太美了,曾经中国的水墨动画在国际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单一画风已无法满足见多识广的观众了。

中国动画一直跟在欧洲、日本之后,一直无法超越,《深海》制作团队用了7年时间,跳过模仿直接创新了一种全新的中国风视觉盛宴。

无独有偶,《奢侈品的秘密》的作者劳伦斯·皮科,他是奢侈品行业专家,与《ELLE》《法国世界报》《巴黎竞赛画报》等著名出版物合作,他在本书讲述了法国路易十四时期掌管财政制造业的重臣柯尔贝尔的雄心壮志,就是让法国变得比任何国家都要富裕。

为此他要打造一个出口商品丰富,艺术底蕴深厚,掌握各种财富的法国,这个国家可以自给自足,不必向别国求取任何东西。

为了这个梦想,柯尔贝尔不惜一切代价,将每个国家最拔尖的工艺移植到法国。

01、优秀者模仿,伟大者超越

巴黎人爱美,更爱能看得清自己的镜子,1660年在巴黎每三份遗产清单中就有两份含有镜子。

上至朝廷的重臣,金融家议员,下到车夫,无业游民和花边织造工,人人都爱极了这些挂在墙上的奢侈品。

法国人在1660年第一季度就花了12万进口镜子,这些镜子最长能达到40~50法寸,也就是27.07毫米。

当时制作得最完美,尺寸最大的镜子抵得上一座豪宅。

而制造镜子的这一项技术,只有威尼斯维尼穆拉诺岛的玻璃匠人才有不外传的制镜步骤。

拥有专利权的威尼斯,严格把控着穆拉诺玻璃匠人的动向,并竭尽全力维护它的垄断权。

柯尔贝尔为了不让自己国家的真金白银流向威尼斯,开始了对威尼斯制镜工匠的策反。

随后他一举策反三名威尼斯的玻璃匠人,并将他们送入法国,建立了专门的制镜厂。

但这些狡猾的制镜工匠,一边享受法国的特殊待遇,一边又不愿意教授法国人制镜的技术。

忍无可忍的威尼斯大使1967年在法国,依法处死了两名最优秀的穆拉诺工匠。

剩下的工匠得到了威尼斯的赦免,他们可以活着返回穆拉诺,但是贪心的工匠利用这一点,向法国皇家索要更多的好处。

法国政府忍无可忍,于1967年3月将这些工匠驱逐出境。

虽然没有了工匠,但是柯尔贝尔没有放下他对制镜业的野心,他找到了另外一种制作威尼斯镜子的方法,并成功制作出了42尺寸相当于113厘米的镜子。

这在当时的法国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当时法国的时尚是用镜子铺满从地板到天花板的整个房间,所以人们还渴望用镜子装饰整个舞会大厅,并且拥有能和烟囱比高低的镜子。

这样就导致皇家的制镜厂必须量产镜子才能拥有足够多的镜子来满足皇室本身搞一些大工程的需要。

通过不断的实践,法国甚至通过制造超大尺寸的镜子,超越了威尼斯这个制镜的鼻祖。

在制镜业上面,法国成功地取代了威尼斯。

02、发展得又快又好才是硬道理

精于算计的柯尔贝尔在各省的财务总监调查中发现各种高端产品,比如镜子、衣物花边,奢侈精品布料位居进货榜的榜首,而奢侈精品布料仅仅这一项就导致法国损失了1,800万里弗尔。

这个数据相当于国家年度财政预算的一半。

柯尔贝尔和路易十四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他们打算从以前成功的经验中来解决它。

当时法国唯一成功自创的技术就是他拥有引以为傲的独门丝绸纺织技术。

但是法国的丝织产品是没有花纹的,它没有办法和意大利丝织品上有繁复华丽花纹的丝织物相抗衡。

里昂人克劳德当贡发明了大提花织机,让法国的奢侈品织出精美的图案不再是梦。

但是法国要的不是模仿,而是超越。

柯尔贝尔明白,只要不断推出有新图案新花色的丝织品,那么里昂定能成功地取代意大利。

除了带有花纹的丝织产品,另外一个在法国最抢手的就是来自荷兰的精细呢绒。

从法国来的一古尺呢绒就比法国普通呢绒贵了7倍。

法国的呢绒制造业也经历过辉煌,但是由于一直无法创新,已经濒临绝境。

柯尔贝尔为了重振法国的呢绒产业,违背了法国弓箭行会定下的铁律,引用了外国工匠。

对于柯尔贝尔来说,这种铁律他根本就不会在乎,他认为发展得又快又好才是硬道理。

柯尔贝尔一边派特使与荷兰米德尔堡的织布匠凡·罗拜接洽,一边整顿当地已有的制造厂,这位工匠来到法国狠狠捞了一大笔,赢得了其他荷兰师傅纷纷的效仿。

尝到甜头的凡·罗拜,又把自己50个技艺最精湛的工人,30台织机和缩呢机偷偷运到了法国,并在1708年在凡·罗拜建立的大工厂里面开始了集中劳作。

这种集中劳作的创新不仅能促进技术交流和革新,也是奢侈品的核心要素之一。

一方面有利于将保密的生产工艺封锁在高墙之内,另一方面将所有生产活动聚集在相同的地点,更加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

当法国的普通呢绒产品蜕变为奢侈品之后,法国产羊毛制品价格在30年内翻了一番。

03、品牌代表着奢侈和优质

在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各地的度量衡并未统一。

当时巴黎的一尺是相当于119厘米,斯特拉斯堡的是50厘米,而马约纳的则是88厘米。

市场上的交易者们为了丈量物品,往往会将一古尺的长度参考刻在石头上,人们也会使用一种被锯成小段的木块当做尺子,但这种尺子的操作也很有问题。

因为当被磨损到仅剩尖端的时候,度量就会不准确,很多无良商家就会利用这个漏洞。

这种行为还没算上商家各种偷奸耍滑的方式。

如果商家在销售的过程中把呢绒故意扯长扯宽,那么这种欺诈行为在交易中随处可见,如顾客又如何能安心地购买呢?

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在呢绒的染色方面。

虽然商人把自己手中的布匹夸得天花乱坠,但是在顾客把衣物上手洗涤或是穿戴之前,人们很难区分出买回的布料究竟是低级染色品还是优质染色品。

如果花了大价钱去买了一堆一洗就褪色的产品,那顾客必然不会再愿意光顾了。

柯尔贝尔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于1666年建立了法兰西科学院,想让科学知识服务于生产,但是很可惜,当时根本没有科学家正儿八经的研究过染料,而且化学学科也处于起步阶段。

柯尔贝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汇聚了职业染匠人才和各种染织技术,把染匠工坊造就成了像现在的实验室,并在这里展开了染料化学的应用和研究。

在此之后,柯尔贝尔卷起袖子大干了一场,他不仅让已经变形失去准度的尺度标记,重新审核时还让每个地区的尺度被重新确定,还规定了很多新的标准,比如木质尺的终端必须包上不会磨损的铁块。

用线的数量必须根据各织物的类型固定下来,全国境内同名同种同质的布料的长宽和韧性必须一模一样等等。

在染料方面,法国为每种颜色的染料开出了最优质的植物昆虫和贝类的原材料清单,并推广了更好的染织方法。

柯尔贝尔重新组织了专员核查,在核查生产的各道工序中,表现出色者的布料都会被打上铅印,不符合规定的则会被没收,然后在广场示众。

在继续增加和完善的规章中,到了最后仅仅染料板块就有376条规定。

而在督查中发现的残次品不仅会撕碎,还会被焚毁,生产和售卖劣质尼龙的工匠和商人,被带到广场上示众。

偷工减料的风险太大,以至于人们不敢轻举妄动。这些新的规定被深深地烙印在了所有法国人的心中。

品牌这个词刻在了法国人的心中,至今难以磨灭。

写在最后

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专员来检查商品质量是否保持卓越,但是品牌就代表着奢侈和优质,这一传统却存留了下来。

《奢侈品的秘密》除了讲法国时尚之都地位的奠定之外,还讲了许多有趣有料的故事,如香水的发明并不是为了增添个人魅力,而是为了掩盖黑死病带来的异味从而避免染病。

时尚其实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还有更多颠覆的故事等着你来品读。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