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是一本由Michael Lopp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读后感(一):你会懂艺术的

对于《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一书,还是颇有期待的。所谓管理,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对人的管理了,这是个可气又有趣的话题。更何况本书冠以“艺术”之名,总让我这个从事管理工作的读者莫名的兴奋——也许这就是灵丹妙药,让我茅塞顿开?

本书的作者是一名混迹硅谷多年的资深人士,可以想象他经历了当年泡沫年代的起起伏伏。有了历练,才有感悟,虽然文中的很多故事是半虚构的,但经历确实真实的。只是可惜,作者本来是以博客的形式发布这些内容的,这也造成了本书的体系性和连贯性不强。

本书第一部分就直奔主题,讲到了人员的管理。这也是本书比较精彩的部分了。作者通过实例讲述了一个管理者所需要做的最基本的工作,告诉我们“必须努力看到为之工作的下属们的微妙差异”。作者也提到了一些具体管理实践的运用,比如如何避免信息缺失,命令的决策和传达以及如何正确认识你的领导?年度绩效考核也是作者讨论的一个话题,他提出技能-意愿模型,通过一名员工的故事,来讲述了他的管理理念。作者提出管理语言,让人深思。

该书的第二部分号称“过程就是产品”,但感觉有点七拼八凑,至少文不对题。虽然也讲了作者所提出的“1.0层次体系”,但更多篇幅介绍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写报告等别的话题。读起来,总觉得怪怪的。也许是我对产品管理理解不深刻吧。

第三部分虽说是大杂烩,但却是不乏亮点,尤其是作者对不同人的角色,性格,处理方法等等的分析,比如现实的渐进主义者和理想的完美主义者,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我们该怎么管理、使用那些牛人(书中成为自由电子)?比如作为管理人员你是有机主义者,还是机械主义者?又该怎么和他们相处呢?——一些日常的案例和准则,会帮助大家更好地体会管理的含义。

管理没有答案,艺术也没有标准。作者给我们带来的是他的一些片段,一些总结。这一切很难让人立马蜕变,却可以给你带来思考。

《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读后感(二):两个要素:人和思考——《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书评

还记得曾经听过某位成功人士读书的方法,或者说对一本书是否有价值的认识——如果一本书有200页,其中有10页能让你有所收获,那么就是有价值的。

还记得有个人对于培训也有过类似的说法——如果听一天的课,最后能够记住三句话,那么这一天就不是在浪费时间。

读过《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上面的观点很正确,这本不算厚的书没有讲漫天的大道理,也没有列举太多的条条框框让我们来遵守,而是用大量的文字来描述了作者实际工作中对管理软件人才的一些心得,把体会其中内涵的工作完全留给了读者。陆陆续续的几天之后,读完这本书,我记得比较清楚的只有两个词,或者说是软件人才管理中的两个要素——人和思考。

很多人都强调过,软件项目中的管理要以人为本。书中也着重描述了这样的观点。在第十三章中描述的兰兹层次体系中,第一重要的是构想,接下来的就是人,然后才是过程和产品。其实仔细考虑一下,这真的是很有道理,毕竟想要实现一个伟大的构想,仅仅有过程或者说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而且只有团队中的人们都有足够的凝聚力,有足够的信心,有足够的为达目的而付出的努力,构想才有可能最终成为产品。否则在一个一盘散沙式的团队当中,或者说团队中的人员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又怎么可能成功呢?如果那样的团队也能够产出产品的话,只能说使用那些产品的用户的运气不太好,每天只能祈祷那个产品不要出现太严重的问题吧。

思考这个要素其实对于每一种工作都非常重要,但在书中还是再次强调,并且提到了要在工作压力不是太大,有闲暇时间的时候,静下心来,才能够进行真正的思考。而且思考的时候应该专注,书中把这种思考方式成为浸泡式思考。只有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一件事情上,调用大量的脑细胞工作,才能够真正考虑到一件事的方方面面,才能够想出真正比较适合的解决方案。

我从书中得到的最后一点收获还是关于这两个要素——思考如何来对待每个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这是必然的。如果是在完全机械性的工作中,可能这一点体现的不是特别明显,因为每个人都不用思考太多问题,只要依照习惯完成任务就好。而在软件开发的团队中,由于每个人的头脑无时无刻不在高速运转,所以每个人都会有很多想法,表现出来,就是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对于这样的团队,作为管理者,如果采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人,那么必定会有大多数人对于这种管理方式不够满意。应当采取的做法是,针对每一个成员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从而让所有人都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

总之,看过这本书,我得到的体会就是,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就在于两点:以人为本,善于思考。

【转自】http://www.cnblogs.com/houbowei/archive/2010/11/25/1888128.html

《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读后感(三):别当鸟人——《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书评

不要被它严肃的名字所迷惑,事实上《软件人才管理的艺术》是本很有趣的书。它的作者Michael Lopp是一位在硅谷从事软件工作超过15年的资深技术经理。工作之余,他维护着一个颇受欢迎的博客,这本书就是他的博客文章的精选集。作者在第一章里说到,他曾经想把这本书命名为《别做鸟人》,虽然最后他选用了别的名字,但仅从风格上说,我觉得这个名字更加适合。

这本书最适合的阅读对象是那些在软件开发团队从事基层以及中层管理的人员。如果你是这类人,那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不停的感叹:这个问题,我也遇到了(过)。Michael以他丰富的实践经验,提炼出了这类人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在第一章里,作者对优秀管理者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无论一名员工处于公司的哪个岗位,他都能与这个管理者建立起联系”,“换句话说,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努力看到为之工作的下属们的微妙差异。”我的理解就是,人才管理是作者认为的管理者最重要的一个工作,这方面做不好,其它工作做的再完美,也无法称为“优秀管理者”了。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管理的箭袋”,“过程就是产品”,“你的其他版本”。管理的箭袋讲的是“向上管理”,也就是如何管理自己的领导。在“管理者不是坏人”这一章,Michael讲述了如何认识了解领导,只有了解,才能“管理”。在这个基础上,后面的章节介绍了很多管理的技巧,比如如何应付“星期一的情绪爆发”(作者认为星期一是领导情绪最容易爆发的时候,单就我目前的领导来说,他是正确的,所以这一章的内容,我准备马上来实践一下,呵呵。),如何“说不”,如何理解“管理的语言”,甚至还有“辞职注意事项”。这些都是很实用的内容,而且这部分的内容不仅仅是对管理人员,所有还不是老板的人,都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第二部分“过程就是产品”,主要讲述的是在产品开发,尤其是“1.0”版的产品开发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难题以及对策,在这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兰兹的 1.0层次体系”,提出为了发布1.0产品需要去做的方面:最底层,也就是最先要做的是“产品”,往上依次是“过程”,“人”和“构想”。1.0产品的成败,对于一个创业团队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作者曾经在创业公司呆过,经历过1.0产品的开发过程,他讲述的可以说是自己的经验教训,很值得去研究。

第三部分“你的其他版本”,其实是教你去识别各种类型的人,了解他们的特点,掌握他们的优缺点,从而更好的去“管理”。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管理就是管人”。听起来很简单,但是,人是多么的复杂呀,一百个人有一百个性格,有一百个需求,有一百种做事的习惯,如果对所有的人采取完全一样的管理方法,那乱成一锅粥是必然的;但是了解每一个人,又是困难到不可能的一件事情(除非三五人的团队)。所以一种可行的方法,也许是将他们分成几类,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管理他们。作者在这部分就讲了渐进主义者与完美主义者,有机主义者与机械主义者,内向型,外向型和整体性,“自由电子”这些不同分类人的特点,以及针对他们的管理技巧。

纵观全书,最大的感受是“实用”和“有趣”,作者没有讲高深的管理理论,而是针对实际管理中普遍性的问题,给出了实用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没有高深的理论,再加上作者幽默的文笔,让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

【转自】http://www.cnblogs.com/yashi88/archive/2010/11/14/1877294.html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