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直布罗陀水手经典读后感有感

直布罗陀水手经典读后感有感

《直布罗陀水手》是一本由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366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10-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布罗陀水手》读后感(一):寻找

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

一个在海上寻找曾经的失去的女人

一个在路上寻找生活的不可得的男人

谁是直布罗陀水手

大家都在问

谁是直布罗陀水手

我们都认识他

直布罗陀水手在哪

不是在海上就是在路上

没有人关心

那些失去的曾经都是生活啊

你曾有的只有你自己

《直布罗陀水手》读后感(二):所以,直布罗陀水手,你真的存在吗?

所以,直布罗陀水手,你真的存在吗?

如我这般狠心加不浪漫的人一定不多,竟然会怀疑一直以来被找寻着的你,如那艘游艇的信仰般存在着的你,其实只是一个女人为无所事事的人生编纂出的目的地。

我承认,我的怀疑经不起推敲,可你的存在和那个女人对你矢志不渝的找寻不也一样吗?

我心存疑虑,可我依然感动。

一个女人,一艘船,一群各怀故事的男人,可以抛开各自的过往,渡过全世界任何一片海,停靠在全世界任何一个港口,仅仅为了再次遇见那个女人深爱过的男人。

只是,相比于那份爱,我更感动于登上了那艘船的男人们对于人生的虚无和价值的理解。要有多看得开,一个男人才会确信,除了为寻找另一个男人奉献一生,人生已没有更好的事可以做了。

……说点实在的,我现在有点害怕看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书了。这个女人了解陆地,了解海洋,了解人性,但她构筑的世界偏偏如此的私人且不近人情。相比于此书,更推荐《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直布罗陀水手》读后感(三):找寻的日子里不要丢了自己

我相信书之于读者是有这样一种魔力的,仅仅是因为书名就能将我一击即中。如同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般,捧起书的时候,仿佛便能依稀感受到由封面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黑白的老照片中散发出来自遥远时代和昔日无比显赫的王朝逝去的感伤和愁呼。

这本《直布罗陀水手》身后或许是遥远的欧陆海峡和随着地中海的潮起潮落所上演的所有是与非也依旧如此。如上,或许所有的一切不过是自己的一番臆想。

旅行的故事

这是我第一次看杜拉斯的小说。和陌生人讲属于自己的故事,中学第一次住宿时晚上的夜聊,初次离开家时无比的新鲜感,让青岛、温州、上海,天南地北的哥们们一个个敞开心扉,将自己觉得新奇的经历讲给他人。存哥从幼儿园一路讲到中学,大谈自己多受女孩子的欢迎,情圣的封号从此便在班级中流传。曾经羡慕自己的朋友在中学毕业就已经尝试过之于我还难以想象的背包客的生活,当我在假期回家的时候,她已游走于甘孜州阿坝州,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结交在路上的朋友。于我如天方夜谭一般难以想象。书中的“我”似乎一直在找寻说走就走的勇气,在了无生气的工作中一晃就是八年。不知不觉中掉进了“第一年不以为然,心想是在开玩笑,第二年对自己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接着第三年来临,然后延续到现在”的状态。不由会想到自己,在别人眼里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自己却还在庆幸终于迈出了那一步,或许从此会这么一步步的走下去。

如同先前看过的电影《陵园路口》里的布鲁斯那样,始终没能走出自己的那一爿小天地,终生寄居于这座小镇,不再做任何幻想。想到了自己参加的行业年会,看着很多平时和自己相熟的新华书店的员工就这样一晃过去了半个甲子,常常挂在嘴上的房子车子,凡此种种该有的也都有了,这样也是一种生活,又还奢求什么?理想与现实间,我似乎用了太多的或许。

合上书本后发现阅读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或许法国小说家总是有这样一种特质:要么是大仲马式的快意恩仇,要么就是贝松、杜拉斯小说这样的,没有结果的故事,无穷尽的对话。或许触及到心灵的故事往往都是没有那般轻松畅快,总会伴随着焦灼和挣扎,由安娜随执着于的那个虚无缥缈的直布罗陀水手不由的想到了福克纳《野棕榈》中的夏洛特和威尔伯恩的爱情,关乎寻找的故事多少有些抽离与正常人的生活,又有多少人能像安娜这样驾着游艇执着于四海天涯?在世界各地的港口酒馆里蹉跎掉岁月?这份坚持会否仅是又一个无果的死胡同?面对伟大爱情时,理智与情感面前,我没有资格说三道四,唯有谦卑的俯下身去。

记于2010年的最后,祝福巍巍新婚快乐

《直布罗陀水手》读后感(四):人生一世,不过就是追逐与到达的旅途罢了

杜拉斯这个名字已是奠定了这本书的基调,简单来说就是求而不得的爱情,当然这其中暧昧的滋味和纠葛是三二言道不尽的,才将所有的思念、执着、幻想组合起来形成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写法和蝴蝶梦有异曲同工之妙,全书直布罗陀水手没有直接出现过,全部都靠女主人公的回忆叙述而成,甚至于女主和水手本身都在全书行文至一半的时候才出现,前半部分花了很多笔墨描写男主与前女友由恋爱到厌倦再到分手的心路历程,看似与后面的故事毫无联系,我觉得应该是一种对比和衬托,一对天天在一起却彼此厌烦,一对天各一方却日日思念,而男女主之间有暧昧但并无恋爱结果,或许就是因为双方这天差地别的区别所致吧,这样想一切才似乎合理。

书里第一部分是说男主与未婚妻去意大利度假,男主与未婚妻相识两年,至今不知道到底爱不爱她,日夜被困境所难,爱她是因为真的爱这个人还是爱这一份习惯与依赖,在每天固定模式的生活中习惯有另一个人存在,并且在每个寂寞孤独的夜晚可以有人陪伴?不爱她是真的不喜欢她的性格品味还是不爱这样单调无趣的生活,对自己不得已遵从普遍价值观组建一个家庭迎合大众需求的深深厌恶?男主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因为和男主一样,大部分的人都是这样随“欲”而安的,我们不知道生活的热情在哪里,工作和物价消费已经耗尽我们的热情,我们只知道我们寂寞而且需要有人陪伴,所以就找一个符合传统价值观的另一半,可是等到最后,才发现逃避无法解决内心的空虚,我们爱的或许根本不是眼前这个人,而是一种被爱的错觉。然后我们又和男主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是再重复令人厌倦的生活模式、沿着类似的生活轨迹不停行走之后,我们又把解脱煎熬之道寄托在了另一个错觉上,即一旦有朝一日可以偏离正常轨道,开始一种新生活的话,所有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就好像男主觉得去意大利旅行便会带来不同,又好像,他觉得找另外一个女人或许就可以知道什么是爱。男主做了现时代所谓“鸡汤式”的决定,辞职、抛弃过去的生活,在新的地方重新开始一切,他之所以能这样做,只是因为杜拉斯给了他与现实中人最不一样的武器——勇气和运气,为了自由去蔑视理性,敢于与现实反抗;而好运体现在遇上的几乎都是好心人,就连之后遇上的几个女人也都很有情怀,只谈感情不谈现实,这种好运难能可贵,事实上,也不会眷顾我们这些现实中人,所以我们才会钦佩和羡慕。

回到正题再说说女主,女主在找寻年轻时有过一段艳遇的男人,一个直布罗陀水手,一个杀人犯,赌徒,而且身世成谜,女主非常喜欢他,即便知道他种种恶习之后还是一直对他念念不忘,甚至于忽略了心爱自己的丈夫,可以说间接造成了丈夫的死亡。我不太懂这样的感觉,我总觉得女主一直在辜负,爱上了自己的幻觉,这个男人到底是不是她叙述的那样,其中重叠了多少男人的影子,有多少可信度都未知。女主不爱丈夫还能有些理由,毕竟了解不深,个体差异较大,性格人生阅历两人并没有太多相似之处,天长日久未免生闷,但她对于水手这狂热般的追求,以至于几乎没有理性的追踪他整个地球来看,我不能把这种感情全理解成对这个男人的执着。我认为他在后期,已然是安娜浪漫的产物,安娜把她所有不可得的部分,无论是从丈夫身上还是在孤寂的大海航行的日常生活上,都赋予给了得不到的这个人,所以这个水手的形象才会这样的充满矛盾,一边感觉是个不小心失足的年轻人,弱势而敏感,一边又觉得似乎经验丰富,游刃有余。而安娜讲述的几次相遇都不太真实,与水手给人的性格感觉不太相符,而每次相遇相处五周之久,如此深爱就毫无动作,就像是放任这段感情变得异常艰难一般。安娜很多的叙述更多的像是一种借口,鼓励自己继续寻找下去的动力,也有可能是为了掩盖她每一段露水情缘的遮光布。总而言之,或许因为女人总是爱幻想,爱所有让我们惊喜的事情,不想去面对一个庸俗的事实,所以才赋予一个意象以信念,仅此而已。

然而幻想终究不真实,最后安娜号毁了,她的水手故事也就完结了,找到找不到对于她而言本来就不重要,就此罢手或者重新开一个新的旅程一个故事都有可能,但这不是作者的职责了,作者的梦已经醒了,这是杜拉斯一贯的处理方式,就像她脍炙人口的其他作品一样,杜拉斯的高明在于描绘一种意象,给自己安慰也给自己希望。杜拉斯重视的是过程的梦幻而不是清醒的结局,未来如何她不在意,她所想要的,就是和男女主一样的东西,一种让自己深深沉醉的理由,一种足够支撑自己追寻梦想的精神力量,人生一世,不过就是追逐与到达的旅途罢了。

《直布罗陀水手》读后感(五):杜拉斯:炎热之下的渴望

玛格丽特·杜拉斯对热的描写情有独钟,并且入木三分。

曾读过她的《平静的生活》,如今早已把故事情节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当初阅读时一直有一股令人眩晕的热气向我逼来。举目四望,发现法国南部某村庄头顶的烈日正不动声色地炙烤着我。

而在她的《直布罗陀水手》里,这种熟悉的热再一次出现了。

“在整个意大利,天气酷热,就是一切。”

她写道:

“整整四天,全城成为一场平静火灾的牺牲品,没有火焰,也没有叫喊声。”

“连犬类也得等到温和些的日子才会交配。理智被摧毁。意义消失。连上帝都感到意外。”

在伊斯坦布尔的某天下午,我拖着自己穿梭在人烟嘈杂的巴扎集市。天气热极了。我不敢望向太阳,生怕时间就此凝固,而自己也会因此从一只昆虫变成一枚琥珀,牢牢地被胶在这片土地上。

我想找家咖啡馆坐下来休息一下,喝点什么,就像《直布罗陀水手》里的“我”一样,避开热闹的景点,避开热衷于博物馆的女友,在阴凉的地方呆一下午,还有许多清凉解渴的薄荷酒可以喝。我继续往前走着,空气变薄。我感到窒息,仿佛随时会背过气去。一瞬间,我想起杜拉斯,并且怀疑自己是否已经置身于她所描绘的炎热中。虽然南欧夏日的炎热程度要比欧亚交界处显得更加不近人情,但毕竟从前阅读过的文字活了,这多多少少令人高兴。

这样一想,《局外人》里的默尔索先生的告白就显得合情合理了:“我有一个天性,我的生理需求总会干扰我的感情。”人们以冷酷无情处他死刑,因为他在自己母亲的葬礼上无动于衷,从不表态,甚至愉快地喝起牛奶咖啡。一切都因为炎热,而他正全身心地应付这种炎热,这无可厚非。人们本应当原谅他的冷漠,毕竟这里是阿尔及利亚,又是夏季,天气热到人失去理智,放弃思考,能活下来就已经是个奇迹了,无论什么不道德的行为都应该被原谅。

法国人拥有夏季长假。在这种又热又闲的时刻,人们总是倾向于发疯。主人公“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毅然决然地辞掉工作,甩了女友,开始了他新的生活。一开始他想和一位萍水相逢的卡车司机在河里连续游泳三天,后来他觉得,也许去一位神秘女人的游艇上擦拭门把手会更加吸引人。无论如何,只要能不回到那该死的殖民局,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无聊的抄写工作,或者不回到相处两年却厌恶至极的女友身边,怎样都是好的。就像默尔索先生经常说的:“我并不在乎。”他只是想找一个借口甩掉生活,并在茫然的过渡期中探寻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至于那位神秘女人,据说她为了寻找一位直布罗陀水手,已经在海上整整航行三年。她似乎是爱他的,不然她西西弗斯式的努力又该如何解释。不过有时,人们会过分夸大自己的初心,在目的失去其意义的时候仍不知不觉。我怀疑女人安娜对水手的爱,因为她总会带不同的男人上船。可当我说她不在爱时,我又怯懦了,毕竟每当安娜出发前往新港口寻找水手时是如此地信心满满,而每当她失望而归时,那份表情又是如此地真实与忧伤。我想,她应该是有一段过去的,她想找到直布罗陀水手的愿望也是发自内心的。只不过,这一愿望早已溶解在她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变成为了能继续在海上航行的一个绝佳借口。她以爱与寻找的名义在这艘游艇上生存、飘荡,直至消失在海洋尽头。

安娜船上的大部分水手都曾经离开过这艘直布罗陀号,可过一段时间,他们准会回来。对此,安娜有充分的自信。人们离开,是因为厌倦。直布罗陀水手是否确有其人,还是像戈多一样仅是一个不存在之存在?无人能给予解答,连安娜都开始怀疑整个故事的真实性。然而人们回来,总会有某些理由。在这艘船上,他们或许找到了自己想要的。

“人们总是会找到自己想要的,不是吗?”

书里的“我”总是不断地问安娜,也问自己。也许,他们都还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他们知道,总有个什么东西是自己想要的,它就在那里,需要的是寻找。于是,他们放弃了原先的职业,纷纷聚集到直布罗陀号上,开始一场安静的狂欢。

据说,直布罗陀号最后毁于一场火灾。安娜又去买了一艘新船,他们向加勒比海驶去。她还在寻找她的水手。或许吧,但这一切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杜拉斯的书画面感非常强,与其说是在读小说不如说是在看电影。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故事的展开带有一种强迫性,如果没有“我”一次次的催促和劝诱,直布罗陀水手的故事不知道要等到第几页才能重见天日。这不仅让叙事显得呆板,还会让读者对“我”的性格产生厌烦情绪。

这里要表扬一下上海译文杜拉斯全集的10平装版。因为一开始对上海译文的09精装版十分喜爱,导致我对后来的平装版是不屑一顾的。不过阅读的时候,我才发觉这一版本的纸张选得很好,366页的书拿在手里十分轻,翻阅也比精装版容易许多。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下。刚才网上一查,发现上海译文又出了14平装版。不过这封面设计嘛,我只能说,越来越普通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