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水仙号"的黑水手》读后感锦集

《"水仙号"的黑水手》读后感锦集

《"水仙号"的黑水手》是一本由[英] 康拉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仙号"的黑水手》读后感(一):有点小失望啊船长……

看完了人生中第一本康拉德的海洋小说,感觉却是—— 有点失望啊……

最让我纠结的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和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来回切换,看着十分混乱……“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完全没有存在感,幽灵一般,毫无血肉,出没无形,又能窥视一切。尤其是结尾,在我完全忘却“我”这个人物时忽然冒出来,把我吓了一跳。

大段现实主义的描述也令我有些读不下去,作者每次都尽可能把所有人的反应、行为都交代清楚,但这种平均分配的着墨反而使得整段描写枯燥、拖沓。

不过还是喜欢他对航船和大海的描写,在静默中有一种力量,包含着壮阔而凄凉的美。

“船在分崩离析的宇宙里好像是最后的质点,负载着罪恶贯盈的人类备受煎熬的余孽,漂浮着经受了惩罚以后的恐怖,灾难,骚扰和痛苦。”

喜欢这段。

船长和辛格尔敦身上可以看到康拉德自己的影子。沉默坚忍、睿智刚劲,是饱经风暴海浪洗涤的硬汉。可以从忧郁哀伤的描写下窥见作者投注的强烈情感,那种偏爱必是因为康拉德为他们灌入了自己的灵魂。

对于他全书的中心——黑水手惠特,他说,“在书中他什么也不是,他只是船上的集体心理中心,行动的枢轴。”这点能很明显地感受出来。水手们真正关心的不是装病的惠特,而是他们自己。“人们越来越关切他,不愿意看他死,表面上好像出于对旁人痛苦的恻隐之心,其实骨子里还是怕自己难受,脱不了自私的动机。” 船上的惠特,说到底只是一面镜子而已,每个人或看见自己的丑陋,或认可自己的美丽。他的到来,像一粒石子投入水中,引起层层涟漪。这就是他,一个作为配角的主角的全部作用。

序里说,康拉德痛恨陆地,热爱海洋。我不这么觉得。他在海洋里耗尽了大半生,对她的情感绝没有这么简单。经历了狂风暴浪后的水手们,在看到陆地时,不也是激动得难以自己么?

与大海情人般纠缠了多年的康拉德,后来一直居住在内陆。在他房子的客厅里仅挂着一幅版画,画上是一艘壮丽的航船。当前来拜访的安德烈·纪德凝神细看时,康拉德只淡淡地说:“别看那个,让我们谈谈书吧。”

《"水仙号"的黑水手》读后感(二):《水仙号的黑水手》的一点读后感

译本序写的还不错,对康拉德的展示有着清晰的脉络。个人认为康拉德文笔(尤其是描写风景的功力)是英语作家中t0级别的,他将细腻的观察、严谨的细节、瑰丽的想象和沉静的哲思融于风景描绘之中,写动写静无不游刃有余。书中用大量笔墨以拟人角度描写水仙号,和变幻无常、波澜起伏的自然互相映照,颇有壮丽神秘之感。这本书中康拉德格外热衷于摄像般扫描式的对水手们进行群像描写,动辄将所有人各种细致微妙的反应挨个写个遍,因此有人感到啰嗦拖沓。 惠特这个形象很有意思,他一开始出场时是最面目清晰的,而后越发模糊,几乎只成了飘荡穿梭在船上的幽灵,所有事情看似和他无关,却又以他为中心点延伸发展。他的性格描写固定而扁平,不如说是一种符号象征,与神秘诡谲的海洋和水仙号相得益彰,这种手法脱离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了点现代的意味。透过水手们的种种反应,他成了映照人性的镜子,有人厌恶他、有人同情他、有人排斥他、有人照顾他、甚至有人将他当做心灵寄托,某种意义上他和船上的那只猫没什么区别。不过令人匪夷所思的一点就是他到底是装病还是真病啊?如果是真的为什么要说自己是装的,如果是装的为什么真病死了? 有个诡异现象是小说一开始是没有固定视角的零聚焦叙事,偶尔出现的“我们”一词暗示叙述者可能是水手中的一员,然而他从未以具象的实体出现过,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叫过他的名字、与他对话、和他互动。结果结尾处“我”突然凭空蹦出来了,还对大家说“回头见”——要我说他简直是比惠特更像幽灵的离谱存在。为什么会这样,我猜测可能是康拉德写作过程中出于真实海员经历不断将自己融入其中,代入感过强,最终情不自禁“显形”了。 另一个影响阅读体验的情况是对话的描写方式,应该是因为原文自身问题,船员间各种零碎对话互相穿插,人称切换频繁,然而不仅不分段,标点运用还特别反常规,破折号出现频率极高,这导致指代不清,读来混乱,很多时候分不清哪句话是谁说的。以及因为译者年代问题,感觉翻译得不是很流畅,许多人名翻译也特别奇怪拗口,白耳发、脑尔士、王密保、克雷吞……每次看见他们几个的名字我都想狠狠在自己脑门上拍一下。尤其是王密保,兄弟你是中国人吗? 最后来一点摘抄:

“航行已经开始了;这条船,脱离了最后一片陆地,继续前进,孤寂而迅速,好像一颗小小的游星。她周围,天与海的深渊交汇在不可到达的渺茫边界。一个伟大寂寞的圆空随着她移动,变化无已而又始终如一,永远单调而又永远庄严。偶然也有旁的白点在游移。负载着生命,远远地出现了——又消灭了;朝着它自己的命运趋奔。太阳整日价照耀着她,每天早晨带了永不消灭的好奇心,睁了烈火熊熊的圆眼,从东方升起。她有她自己的前程;那些践踏在她甲板上的人们赋予了她生命;同将她抛弃给大海的陆地一样,她也有忍受不了的悔憾与希望的重负。她被胆怯的真理和狂勇的谎骗盘踞了;同陆地一样,她无自知之明,却有悦目之姿——被人们判处了卑贱的命运的。她路途的庄严寂寞,使她巡行的庸俗动机,也显得高贵了。她吐着泡沫,向南方奔驶,仿佛被一种高尚的目的引导有着巨大的勇气。广阔无垠的大海在微笑,缩小了时间的长度。白天一个接着一个过去了,好像灯塔的闪亮,转瞬即逝;暗夜则多事而短促,宛似逃逸的梦景。” “这次航海仿佛路程很遥远。轻快而不稳定的东南贸易风,被抛在后方了;在赤道上,在低低的灰色天空下,船儿被笼罩在一片密不透风的闷热之中,漂浮在一片磨光玻璃般光滑的海面上。雷电将作以前的暴风,罩临在海天交界线,环绕着船身,离得老远,愤怒地呜呜低鸣,好像一群凶猛的野兽还不敢马上扑向前来的样子。看不见的太阳掠过笔直的桅顶,将浓密的乌云抹上一块没有锋芒的模糊的亮斑,还有一块同样昏晕暗淡的光痕,伴同太阳并驾齐驱,从东到西,俯临着不发闪光的水平面。入夜,大片大片的火焰无声无息地摇闪,掠过天地间不能穿透的黑暗;一刹那的工夫,随风平静的船身忽然显现了,连同她所有的桅桁帆索等都清清楚楚地漆黑地显现在突然爆发的一簇火光的中心,好像一条烧焦的船被包围在一个火球里似的。接下来的好几个钟头里,她一直隐没在黑暗与岑寂的无边宇宙里:轻微的叹息声随处飘移,宛似孤独无倚的游魂,不时使静止的帆突然吃了惊吓似地拂动起来,而蒙上丧衣的海洋的微波远远地低吟它的慈悲——声音凄婉,浩渺,而且隐约……” “清朗的黄昏时分,月色惨淡,寒光普照,静默的船儿变得死气沉沉,宛如陆地上的冬天。她后面拖曳着一条金色的长带横亘在暗黑的圆盘也似的海面上。脚步声在她悄寂的甲板上起了回响。月光紧缠着她好像凝冻的雾气;帆篷耸立,白净耀眼,那尖圆的顶部好像纤尘不染的雪堆,在浩荡阴森的光芒里,船儿似乎洁净得像理想的美的幻景,朦胧得像恬静和平的温柔梦境。她全身没一样实在的东西,没一样分明和坚固的东西,只有许多沉重的影子,使她的甲板充满了绝不停留而毫无声息的骚扰:只有那些比夜更黑暗,比人们的思想更不安定的影子。”

唉,写的真好,怎么能不喜欢康拉德呢?

《"水仙号"的黑水手》读后感(三):惊涛骇浪中的百味人生

阅读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水仙号”的黑水手》的过程中,常会让人想起俄罗斯画家艾伊瓦佐夫斯基的名画《九级浪》,康拉德对汹涌狂暴、变幻莫测的大海极致化的描写,大概只有艾伊瓦佐夫斯基的这幅名画可以媲美。康拉德出生于波兰,父亲是爱国贵族,1862年因参加波兰民族独立运动而被沙俄当局流放。他自幼喜欢法国文学,渴望自由冒险的生活,遂在1874年17岁时前往法国马赛学习航海,不久到英国商船上当水手,一步步做到了大副、船长。20余年的航海生涯给康拉德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他的海洋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又让人想起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李姆斯基—科萨可夫。当过沙俄海军军官的李姆斯基—科萨可夫曾有环球航行的经历,这段海上生活对他以后谱写交响组曲《天方夜谭》实在是功不可没。不过,李姆斯基—科萨可夫乐曲中的大海是浪漫神奇绚丽的,而康拉德笔下的大海则要复杂得多。就拿《“水仙号”的黑水手》来说,与其说康拉德是在写大海,倒不如说他是在写与惊涛骇浪相伴为生的人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水仙号”的黑水手》故事情节并不复杂。黑人新水手惠特一上船就病倒在床,在整个航行中没有出过一点力,却处处表现出“暴躁和怯懦”,让雄心勃勃计划使“水仙号”完成一次伟大航行的阿里斯笃船长非常恼怒,下令将他禁闭在船舱里,不允许上甲板。尽管如此,惠特仍像幽灵一样缠绕着船上的其他水手,把他们人性中的善与恶都不由自主地释放了出来。最后,惠特死在了船上,水手们为他举行了海葬。诡异的是,他的尸体刚一掉进海里,海面上就刮起了一阵怪风。此后,一切恢复正常,船儿安然驶入目的地港口。

很难运用现实主义文学“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理论来分析惠特这个形象;或者换个叙述角度,惠特其实是典型环境中的“非典型人物”。他甫一出现在船上,就以其高大、健壮、冷漠的身影震住了大副白克和全船的水手,他比最高的水手还要高上半头,不卑不亢,用时下的话语形容,仿佛天生就有一种“气场”。然而,随着“水仙号”的前行,惠特的形象反而趋向模糊,若即若离,评论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塑造的词汇,诸如“性格的逻辑发展”、“形象饱满传神”等等根本用不上。他没有做过一件危害“水仙号”、伤害大伙的事,却吸引了全船的视线,水手们的喜怒哀乐居然与他“绑定”。老是抱怨自己被人欺负的唐庚有事没事溜到惠特的船舱里,对他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暴雨雷电,巨浪滔天,船儿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有水手却以罢工要挟船长,理由就是他们不满大家拼死拼活惠特却在睡大觉;二副克雷吞在这位黑水手刚上船时冷眼相对,说了他的坏话,但后来却是克雷吞去照顾他,惠特死后他又伤心不已;狂风骤雨中,惠特的船舱岌岌可危,水手们又齐心协力,把他救了出来。一个迥然有别于传统概念上“被侮辱被损害”的模糊不清的黑人形象,究竟有何魅力成为全船的焦点,整部小说的核心?细细想来,也许康拉德有意在广阔壮丽的大海上涂抹出一个影子似的人物,让他的背影变得神秘虚幻,以他作为一个参照物,从而达到以虚映实、声东击西的艺术效果。刻意虚化的是一个黑人,实写的却是众水手人性中的善良、自私、冷酷、热情、懦弱、果断等元素,映照出了与变幻莫测的大海一样复杂的众生相。船上小社会,人生大海洋,诚如诗人舒婷表述的那样:“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

作家思想的深度决定小说主题的深度,作家生活的积累决定小说内涵的广度与厚度。康拉德小说的复杂性某种程度上也与他波澜起伏、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他热爱法国文化,最终却加入了英国籍,定居英国;他20岁时还不认识一个英文字,后来却成了用英语写作、享誉世界的英国八大小说家之一;他痛恨沙俄,渴望波兰复国,同情被压迫民族,对革命却又持谨慎态度,崇尚秩序与克制;他迷恋代表了当时先进生产力的航海技术,又对淳朴的原始生活表现出无限眷恋。他的小说中现实主义的因素与浪漫主义的色彩兼而有之。在作为他代表作之一的《“水仙号”的黑水手》中,写人物基本上用的是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性的褒贬,富于生活的哲理;刻画大海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比如,船上资格最老、威望最高的水手辛克尔敦一字一句说出的那句话“什么船都没有错儿。关键在船上的人”,令人回味;在惊涛骇浪中依然忠于职守、不忘为大家煮咖啡的厨师包特默的高喊“她浮一天,我就要当一天厨子”,给水手们增添了温暖和力量;而那位寡言少语、性格刚毅的阿里斯笃船长,作为全船的主心骨,康拉德只用短短的一句话——“他似乎凭借超人的集中的力量,用他的眼睛维护着这条船呢”,就使这个人物神韵毕肖。

在康拉德的笔下,大海的时而瑰丽多情,时而狂暴无常,其实表现了作家对生活深邃的思考,他赋予大海以人格,透过自然刻画人类的精神。“海上灿烂的星星也有生命,环绕在奔驰的船身周围,比人群虎视眈眈的眼睛还要亮,比人类的灵魂还要玄妙难测”。“我们都守望着她。她美丽而带点缺陷。我们却并不因此减少对她的钟爱”。在他的眼里,大海无所不知,早晚总会揭开帷幕。

假如我们读懂了康拉德笔下的大海,也许就多少参透了自然与生命的奥妙及玄机。

《"水仙号"的黑水手》读后感(四):摘抄

康拉德的作品读起来很不顺畅,人物杂糅而性格怪异,大段的描写和对话显得拖沓。但完全不妨碍他的伟大,复活史诗的广阔并让其升华,充满象征又不落在实处。现代主义杂糅着神秘,渗透着浩瀚的悲哀与永恒的生命。康拉德暗含的主题与梅尔维尔的白鲸很像,海洋与陆地,野蛮与文明,生命与死亡,重新审视陆地,而康拉德抽离得更远,也写的更明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