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暴走军国的读后感大全

暴走军国的读后感大全

《暴走军国》是一本由沙青青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暴走军国》读后感(一):似勘误

从大的结构看,从815入手的首章 与 按照日俄战争→226→全面侵华→战后的白团→战后思潮→当下纠结 的时间推移顺序,与参考文献中的《日本陆军的轨迹》相似; 单看每一章,在末尾基本都会涉及些文艺的东西. 期待大佬结合岛国人民的纠结心态与白学功底,来分析下为什么是东三雪碧. 似勘误: 1. P53 Para1 Line1-2 “外教”应为“外交”; 2. P69 Para1 Line2 “分析”应为“分歧”; 3. P95 图右边注释的最后一行中“西园寺公望”应为“西园寺公一”; 4. P175 Para2 Line4 “高张”应为“高涨”; 5. P176 Para5 Line2 “对”应为“的”; 6. P179 Para2 Line2 “哪些”应为“那些”; 7. P182 引用5 冒号应删去; 8. P225 Para3 Line1 “站前”应为“战前”; 9. P248 Para2 Line5 “去电影”应为“去电影院”; 10. P251 Para2 Line9 “明目张但”应为“明目张胆”; 11. P269 Para3 Line3 “英灵之歌”还是“英灵之声”; 12. P278 Para2 Line11 后引号应在“解决”之后.

《暴走军国》读后感(二):「黙殺」的日英“误译”

本书中提到”一词误译导致投放原子弹”事件,在此做一点补充。

铃木贯太郎对波茨坦公告的回答中使用了「黙殺」一词(「ただ黙殺するだけである。我々は戦争完遂にあくまで邁進するのみである」),路透社和AP将其翻译为“reject”,联合国将其翻译为“ignore”。

如果转译回日文,与“reject”对应的应该是「拒否する」;与“ignore”更对应的应该是「無視する」。

而「黙殺」意思究竟是什么,日本同声传译者西山千(「通訳術と私」)主张用“give it the silent treatment"更合适。但有反对意见认为“give it the silent treatment"是夫妇吵架冷战用的,用it进行暧昧指代并不合适。

NHK国际局长吉田和人70年代时曾说,“如果放到现在,应该会使用「ノーコメント」(no comment),这样联合国一方的理解可能就会不同。可是当时日本国内谁也不知道这种英语表述。”

东大教授中村隆英在他的《昭和史I》(1925-1945)中写道,铃木贯太郎战后对选择「黙殺」一词感到后悔,当时特意选择这个带有强硬语气的微妙表述,背后确实有军部压力存在。「黙殺」在日语里也是非常强硬的词汇,肯定比“ignore”的意思更强。

《大英和辞典》中将「黙殺」解释为“ignore with contempt", 《广辞苑》中解释为「無言のままで取り合わないこと。問題せず無視すること」。

学习院大学教授大野晋认为,「黙殺」解释为「知っているけど知らないふりをして相手として取り上げない」(知道却假装不知道,将对方置之不理),「黙殺」的含有“自己的位置比对方高,不将对方放在眼里,在快要输掉的情况下更要展示强硬态度”的意思。

“ignore”在Collins Cobild English Dictionary中的定义为:If you ignore someone or something that you have seen, heard, or experienced, you act as if they are not there, or as if the event has not happened.

在The Compact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中的定义为:not to know; (of grand jury) to reject as unfounded or having insuffient evidence, to refuse to acceptance of; to refuse to take notice of.

(以上参考鳥飼玖美子「歴史を変えた誤訳」)

选词时,日方在几个选择(ノーコメント、評論せず、静観したい、無視、黙殺、拒否)中选择了「黙殺」;英译的几个选择里(no comment, ignore,ignore it entirely,ignore with contempt,reject),采用最广的是reject。在两种语言间进行逐词对译本来就是不可能的,用词和“选词过程中的故事”加起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而在我看来,两方都有借助语言的暧昧,“不想准确”的动机。

《暴走军国》读后感(三):笔记、勘误与随想

短评中说了一些,作者短评中的“对这本书的定位是#点到为止#,为感兴趣者提供一些新观点与新视角。 ”在我看来,基本做到了。长评里主要按照题目所写记录下笔记、勘误与随想。

对我个人而言有意思的、引发思考的几个点与随想:

1.P18 日本内部对苏联参战与原子弹的看法,米内光政的看法很妙,很精准地预测到了之后日本一般对日本战败原因的两种看法,苏联战败与原子弹爆炸,将战争所造成的内部矛盾给掩盖了。另外辻清明《日本官僚制研究》中美国对国体维持的某种程度的承认也让日本倾向于美国而不是苏联。

2.P40 明治天皇诗“四海之内皆兄弟,为何风雨乱人间”翻译值得商榷,当然这是一个已经广为接受的翻译,但可以质疑。参见http://blog.163.com/yz6010@126/blog/static/8442919920085197710989

3.P152 近卫内阁为了控制军部而表现出的比军部更为激进的态度。

4.P155 日英皇室在各自国家法律表达下的不同存在及其作用。

5.P242 靖国神社存在背后的日本社会对战争责任与战败责任概念的混淆。

6.P284 国家追求独立的意义为何?这个问题对日本、朝鲜、中国来说似乎都有一定意义。

勘误:

P20 出现两次“课员椎崎二郎中佐”

P22 P146 “衫山”应为“杉山” 类似的错误还有 P202 “衫田明三”应为“杉田明三”

P25 P150 “”三羽鸟”应为“三羽乌”

P53 “外教”应为“外交”

P54 脚注中“一致”应为“一直”

P92 脚注3中“黑甜”应为“黑田”,“大山岩石”应为“大山岩”

P69 “分析”应为“分歧”;

P95 图右边注释的最后一行中“西园寺公望”应为“西园寺公一”

P158 27条中,P157 10条中 P217 16条 17条 P299中译较应为译校

P168 “为免”应为“未免”

P175 “高张”应为“高涨”

P176 “对”应为“的”

P179 “哪些”应为“那些”

P182 引用5 冒号应删去

P207 国光计划与光计划 究竟是哪个 参见https://xw.qq.com/cmsid/20180102A0WY9600

P208 “渡柔佛海鲜”中鲜似为衍文

P225 “站前”应为“战前”

P245 “去电影”应为“去电影院”

P251 “明目张但”应为“明目张胆”

P264 “麻生太朗”应为“麻生太郎”

P265 脚注 “修正诗学”应为“修正史学”

P269 “献血应为鲜血” “侵染”改为“浸染” 关于三岛的引文,不如直接根据现有的版本引用,不必转引了吧。

P270 “昭和复国”什么意思?

P278 “日本的问题,日本自己解决的口号”后引号与感叹号应在“解决”之后。

《暴走军国》读后感(四):国族主义的幽灵

有没有想过为何militarism会被译为“军国主义”而非“军事主义”?“国”是从哪里来的?我觉得这就是沙青青这本书的一条隐藏线索,nationalism。

近代日本,首先是一个刚刚从封建状态转型而成的nation-state,面对的是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的兴起。在这个框架里,才能真正理解日本,理解日本的军国主义。

军事力量的增强是日本国力提升的结果,也是原因,最终成为使其遭遇灭顶之灾的罪魁祸首。但发展军事力量的背后,始终有着对日本崛起的狂热野心,军事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太阿倒持,最后反噬本体,那是逻辑的发展,却非最初的设计。

看书中描写日俄战争期间日俄争夺旅顺203高地,作者描写出现代战争中武器战术较弱的一方不得不用人命去拼的惨烈,给我一种奇怪的“既视感“。同样的描写手法,完全可以用来描述国军在南京的抵抗,可以用来描述长城抗战,可以用来描写上甘岭。战斗本身是没有国族属性的,就是简单的弱肉强食,而一旦加入了国族认同的带入感,马上有强烈的情感唤起。是的,在这样的场景中,中国人很容易就能代入日本人的角色──弱小的、武器更差的,但是更为勇敢,更能牺牲,更加服从。这就是为何日俄战争后,中国掀起了学习日本的高潮,鲁迅弃医从文了,他们都在日本身上看到了后进国家奋起的可能性,日本是中国的榜样,而非敌人。

此书对二二六事件的描述,也非常生动,堪用惨烈来形容。不过对于预备知识不足的读者,可能会有点糊涂。要不是我去年刚好看了一本关于石原菀而的书,恐怕跟不上作者的叙事节奏。“皇道派”和“统制派”可以简单理解为前者为以中青年中下层陆军军官为主的激进理想主义,后者为以军政上层为主的达官贵人。前者的假想敌是苏联和美国,有着称霸世界的幻梦;后者比较务实,想着维持世界格局的现状。于是前者反而不主张立刻侵华,而是要团结中国对抗西方;后者也不见得有激进的军事扩张野心。二二六对政要暗杀成功了,政变却失败了,使王道派的团结中国的战略主张无人理会,武力反而完全掌握了政治,后续的发展也就可想而知了,对日本后来侵华战略的实施有着重大影响。太阿倒持的转折点,就是二二六。

此书另一个亮点是“白团”,也即蒋介石在战后借用日本军官的力量训练军队,打算反攻大陆。这方面研究的人不多,却颇为有趣。更为凸显了军人不过是工具,地缘政治的角力,才是背后的逻辑。

靖国神社一章写得有点浅,恐怕作者也有顾虑。我去过靖国神社的展览厅,名为“游就馆”,看过他们的宣传片。我坐在黑漆漆的放映厅里,跟其他观影的老太太们一起抹眼泪。撇开国族的立场,人的同理心是一样的。看着一个个鲜活的年轻生命走向死亡,怎么能不叫人伤心呢?面对同样煽情的影像再现,我们因为不同的理由哭泣。“游就馆”的逻辑是自洽的,它建立在国族主义的基础上,从明治维新开始为国捐躯的军人都供奉在这里,跟我们的烈士陵园是一个道理。国和国之间的战斗,对于各自国家的人民而言,没有选择,这是战争巨大绞肉机里面,每个生命的悲哀。当然,其中也有真正的恶人,比如辻政信。国族主义和走入极端的军国主义若不做切割,恐怕悲剧还将继续产生,而且不见得是在日本。

最后一章对战后日本文艺界对战争的再现和思考,也是非常有趣的内容,由此更能看出作者对“国族”这一隐藏主线的思考。无论是三岛由纪夫还是押井守,无论是《沉默的舰队》还是《永远的0》,思想实验表达了对现实的焦虑。一个没有军事自主权的主权国家还是真正的主权国家吗?再一次,如果撇开国族立场不谈,这后面的逻辑的确颇为强大,而且还是我们自己经常用的。正如有一天我婆婆非常困扰地表示:为什么北朝鲜就不能有核武器?就许你有,不许他们有?太不公平了。对于经历过当年中国核爆成功狂喜的那代人而言,北朝鲜的逻辑太正当不过了。

“暴走”不是快速走,是“失控”的意思。所谓“暴走”军国,其实真正“暴走”的是无法安放的国族焦虑。这不仅是需要日本警醒的,也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警醒的。

《暴走军国》读后感(五):日本式军国主义

几年前,在日本的一场电视辩论中,不同立场的嘉宾对“日本会不会重新走向军国主义”这个话题发生了激烈的交锋。一派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另一派则对这一担忧嗤之以鼻,认为战后日本的民主体制早已深入人心,军国主义化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此时,有一位沉默了许久的学者站出来说,他也认为这不大可能——但说到这里,他随即话锋一转说:“不过,在日本,不需要大多数人赞同才能成事,只要有5%的人坚决推行,那就存在这种可能。”他说完后,全场鸦雀无声。

长久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国内,普遍的观点大抵都将日本近代那段军国主义的历史看作是一段异常的插曲,都是“军部那一小撮坏人”搞得不可收拾;但为什么这少数人竟能不受控制地挟持着整个日本投身于一场胜算不大的战争,这却仍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正如政治学者蔡孟翰所言,历史学家在追溯日本军国主义的根源时,通常有两种谱系:一种强调日本在江户时代就已谋求对外扩张,日本文化内在地也有黩武的一面,露丝·本尼迪克特的名著《菊与刀》便秉持本质主义的观点,主张日本的军国主义是日本文化内生的怪物;另一种则认为日本军国主义是明治时代现代性的产物,而不是日本传统思想的错误,大贯惠美子《神风特工队、樱花与民族主义》强调日本走向军国主义化,纯是军国主义扭曲日本文化的结果。沙青青《暴走军国》看来也倾向后一种观点,突出的是明治维新以后近代日本引入普鲁士制度奠定军国主义基础,随后在一次次对外扩张中食髓知味,越来越狂热化,最终不可挽回地走向战争。

在此给人的印象是:军部的“暴走”是“正常秩序”的失控所致,就像一辆火车将要脱轨,它不仅在加速,而且刹车装置要么不起作用,要么无人负责,于是眼睁睁看着它以危险的速度走向毁灭。究其原因,所谓“统帅权独立”当然是重要根源,这使得理论上直属天皇的军部无须服从内阁的政治家,而唯一能叫停战争的天皇却又是个暧昧的存在,对动用自己的权力说不清是迟疑不决还是置身事外。不过,如果回到近代日本社会的脉络中去理解,这场“暴走”可说完全是合乎逻辑的。

在此值得指出的一点是,“日本式军国主义”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军国主义”根据其定义是指统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力量,使之服从于军事需要,但达成这一点,各国的做法不一:法国大革命时期是以暴力推翻旧政权,以革命的意识形态实现军事、政治、经济的一体化;纳粹德国却是通过合法选举上台,进而推行政策、掌控军队作为对外扩张的工具。虽然很多人将纳粹德国和二战时的日本都视为军国主义的典型代表,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重大区别是:纳粹统治德国的十二年里,国防军官兵始终以职业军人的荣誉自律,绝对服从国家、民族和政治家的需要,除了暗杀希特勒之外,几乎从未像日军那样试图干政。

与此相比,近代日本的军国主义化尽管是明治时代的国策之一,也随着对外扩张和政治狂热化而加剧,但在二战前推动彻底军国化的并不是政治家,而是军人。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记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新加坡华人抵制日货,日本煤炭公司代表南来向他解释这些“完全为少壮军人主动,若诸老成政治家绝不赞成,恐将来引起世界大战”。事实上,对当时的少壮派军人来说,“老成政治家”们是实现社会“变革”的阻碍,因而主张持重、缓和政策的政治家们频频被暗杀。

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日本是更为落后的国家,因而军队是这种社会中几乎唯一有组织的力量。二战后很多发展中国家屡屡发生军队以“政治腐败”为由发动政变,便是例证。但近代日本的特殊之处在于:军队又并不通过政变或暴力来推翻原有政治结构,而是让政府正式机构瘫痪、进而只能按军部意愿来行事。古怪之处在于,这种“暴走”看似是脱缰、失控,但其实又完全是在原有的政治框架内进行的——军部既没有废除内阁,也没有推翻政府,更不敢碰天皇,它只是以“不合我意就抵制”的方式胁迫政府跟从自己的步调,否则国家政治就完全无法运作而陷入瘫痪。

这真是一种非常日本风格的军国主义。除了常被人诟病的“统帅权独立”之外,军部之所以能这样得手,恐怕还是因为东亚政治传统中的合议制使然。帝制时代的中国理论上唯有皇帝掌握决策权,国家政策由宰执们通过妥协合议达成最终一致意见,所谓“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然后再上奏,由皇帝定夺,形成最终决策。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一旦出现失误,全体官僚承担责任,而且权力分散,不会威胁皇权。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保证能达成一致,必然要各方妥协,大幅变革势必难以推行,难以适应变化剧烈的时局。不仅如此,合议者常倾向于小圈子密室政治达成妥协,而一旦出现难以产生共识的重大争执,议事就可能瘫痪,因为合议制下谁也不想承担责任。此时如果最高统治者意志坚定,就会出面拍板,但麻烦的是,日本天皇又号称是“立宪君主”,不直接参与决策,于是合议的官僚中谁敢于坚决、乃至蛮横地坚持自己主张,往往就主导了合议的结论。就像《中日战争时期的通敌内幕》一书中所讽刺的,当问题争论出现胶着时,“日本人遇事一向力求取得一致意见的这一倾向占了上风,也就顾不上所争论的问题究竟有多么紧要了”,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出现一种“集体无责任”的倾向,而很多重大事情最终竟儿戏般地决定了,因为在这一制度设计下,必须达成一致意见,否则无法集体署名上奏。

正是在这里,体现出日本近代政治的暧昧,它在自身的传统之上又熔接了新的制度,结果造成一种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合议制、统帅权独立这种设计完全都是为了确保天皇不可挑战的权力;但另一面,元老大臣又劝天皇以立宪君主为模范,不要涉入政治。其结果,理论上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却几乎从不正式动用自己的权力,超然于现实政治实践之上,于是政治运作就下移了,取决于谁能掌控官僚机构,让自己的意见占上风。此时,摆出一副“谁都不配合”的军部就变成了别人无可奈何的存在,就像一个家里任性胡闹的孩子,他只听家长的,但家长却又清静无为,到头来一家人都息事宁人,只能纵容他闹下去。

回头来说,这意味着日本作为一个保守的社会,在近代政治中其实渗透着浓厚的传统色彩。虽然大正时代已经由原先的萨长藩阀体制过渡到了政党政治,但整体的政治运作逻辑仍很传统。由于很多重大决策都是一小群政治精英的密室政治决定的,一个逐渐现代化的社会被唤起的政治参与热情无处宣泄,而国家政治中又没有开辟什么制度化的渠道疏导不同政治力量的声音,其结果,当“老成政治家”再也无法控制局面时,不满的声音就通过军部这唯一有严密组织的团体,以极其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这说到底是政治制度的危机,现有体制与权力结构不匹配,但日本当时却不是在正式政治体制内公开透明地参政,而是从非正式渠道夺权,然后通过增设临时性的新机构,绕过原有的官僚体制,一意孤行地决策、造成既定事实之后,再迫使官僚执行配合。军部虽然宣称要打倒元老重臣、官僚财阀的旧制度,但事实上,他们也是旧制度的受益者:正是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他们可以自行其是,不用向政府负责,但出了事之后却让政府跟在屁股后面收拾。

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军部对国家政治这么有“使命感”?德国恐怕算是欧洲近代最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但注重军人荣誉的军官团,始终自视为国家驯服的工具,因而德国军国主义危险的是政治家;日本则不同,军人并未认识到“政治是政治家们的事”,而整个社会也缺乏这种分际观念。五一五事件的凶手们宣称自己暗杀政治家完全是出于“忧国”和“义愤”,而当时日本竟有多达35万人签名请愿,要求法院从轻发落。这意味着日本社会缺乏程序正义的观念,而一味注重结果正义,就像江户时代的忠臣藏故事所表明的那样,争取事后原谅要比事前获得允许容易得多,人们又自认只要目的合理就可以不择手段,这样,他们“暴走”起来还理直气壮。正因此,那段历史插曲决非偶然,这是根植于日本乃至东亚文化中的普遍观念,至今并未远去。

*已刊2018-07-30《三联生活周刊》 ---------------------------------------------------------------- 勘误: p.6:出任后首相后:衍第一个“后”字 p.16:要求日本国内各大报刊要求刊载:衍第二个“要求” p.22:衫山的意思:杉山,p.146同改;p.202:衫田敏三,疑为“杉田” p.29:发动侵路战争:侵略 p.47:俄帅派出工兵将尸骸埋葬迭被,日军击退急切不得成功:句读似有误,当作“俄帅派出工兵将尸骸埋葬,迭被日军击退,急切不得成功” p.50:《日本陆军史:近代化的异化》,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确切地说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p.54:[原敬]由于一致谢绝贵族头衔,而有“平民宰相”之称:一直? p.56:斯潘杰·马卡洛夫(Stepan Makarov):斯捷潘 p.61:除21个营驻扎海参崴和南苏里地区外:南乌苏里? p.66:然而,西伯利亚铁路却发挥出令人意料的高效率:令人意料=出人意料? p.92:历史上的元老共有九位:黒甜清隆、伊藤博文、山县有朋、松方正义、井上馨、西乡从道、大山岩石、桂太郎、西园寺公望:黒甜清隆=黑田清隆,大山岩石=大山岩 p.95:1958年至1970年,西园寺公望曾经在北京定居:应是其养子西园寺公一,西园寺公望本人1940年已去世 p.98:政变军官们坦诚:坦承 p.98:不能自己:自已 p.106:竟未能镇醒负责之辈:震醒? p.107:新闻媒体均以为冈启首相已遇刺身亡:冈田启介;p.113也作“冈启”,应作“冈田” p.120:日本军对内部主张介入中国事务:军对=军队 p.140:制定国防计划依属于统帅范畴:依=亦? p.148:鸠山一朗内阁:朗=郎 p.154:政治家牧野显伸:牧野伸显,p.232同改 p.166:以诚相见为免愚蠢:为免=未免 p.203:可见一般:一斑 p.231:位于东京九段的神社:靖国神社在东京九段坂 p.239:创立日本和平遗族会的创始人:“创始人”在此似重复,可去掉 p.278:民族主义者们立足于此喊出了“日本的问题,日本自己解决的口号!”标点有误 p.291:饶家荣:饶佳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