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军事里的世界史》读后感100字

《军事里的世界史》是一本由冷兵器研究所 著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军事里的世界史》读后感(一):军事变革与时代变迁

继之前《军事里的中国史》之后,冷兵器研究所这次放眼世界,用一部《军事里的世界史》将我们从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带到拿破仑时代,从军事的视角来品味世界史。军事所反映的不仅仅只有战争,还有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政治风貌、经济发展、人员流动、技术革新等等各个方面,与世界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本书总体上来看脉络十分清晰,将军事世界史划分为古希腊时代、古罗马时代、中世纪、大航海时代、工业时代五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军事都各有特色,书中也专挑那些特点鲜明且读者感兴趣的点来进行讲述,读完之后不仅对世界军事发展变迁有了了解,也对世界历史有了清晰的把握。 古希腊时代是本书中的第一部分,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为后世研究这一时期的军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书中的内容也基本上是围绕这两者展开。读过之后,不仅对斯巴达的衰落和战无不胜的马其顿方阵有了准确的认识,也更能清晰地意识到古希腊和今天的希腊是截然不同的。 可以看到,无论是斯巴达的衰落还是马其顿的崛起,所揭示的不过是随着战争发展,为了取胜,多兵种配合成为新的致胜法宝。以斯巴达为代表的曾经古希腊式的重装步兵一招鲜已经成为过去了,纵使古希腊正是凭着重装步兵一次次打败波斯,但终究敌不过更符合军事发展规律的多兵种配合马其顿方阵。 亚历山大平希腊、扫波斯、战印度,东征一路打到印度河流域,这样不逊于后世成吉思汗子孙的传奇故事,看着就让人荡气回肠。不过,随着冷兵器研究所深入研究亚历山大父子的历次关键战役,我们发现,马其顿方阵每次赢得并不轻松,敌人并不羸弱,传说中的摧枯拉朽并不存在。这就是战争,稍有不慎鹿死谁手未可知。 到了古罗马时期,比起罗马军团凭着先进的制度和严明的纪律征战四方攻无不克,更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贯穿整个罗马时期的臣子反叛层出不穷,而且越是到后期,这样的内部叛变越是频繁。罗马皇帝听起来威风凛凛,结果位子并不好坐。 随着时代变迁,中世纪之后的大航海时代到来,以及随后火器投入使用,一次次军事变革给战争的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术战备,都在进行巨大的革新。战争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尽管我们不愿意看到战争,但战争一次次左右着历史进程。

《军事里的世界史》读后感(二):读完这本书,格局马上更上一层楼

说起马拉松,很多人都知道它是发生在希腊历史上因为战争不小心出现的一个小插曲,可是这个历史事件背后却一点也不简单。

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490年,希腊人多次以少胜多击败了远道而来的波斯人。当时的波斯人论装备和人数是在希腊人之上的,可还是因为轻敌输了战役。

当然里面还有很多细节我们也可以做一下了解,而这些被冷兵器研究所写进了这本《军事里的世界史》。

这本《军事里的世界史》分为六部分,分别为:

古希腊时代——地中海的第.一道光辉;

古罗马时代——帝国何以成为帝国;

中世纪——冷兵器的黄金期;

大航海时代——海军的崛起;

工业时代——冷热兵器大对决;

读史不能没有对比和提问。

当然做为中国人,我们不免会想到,国外历史的进展过程跟我们有些不一样,为什么有时候可以打败我们,有时候,我们又被揍呢?在这本书中,也有一些小节帮我们解答这些疑问。

比如说,在近代史上,我们战船据说很牛,为什么还是输给当时的洋人呢?

在这本《军事里的世界史》中,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分析,那就是当时的明、清廷对船舰人员编制方面还是差距不大,关键还是当时的朝廷没有那么的重视水军。

这本书不管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军事爱好者,都值得你来看一看。

历史爱好者可以看到更详细的历史发展经过,而做为军事爱好者来说,里面有很多战役细节,比如说装备、战略、训练、战术、后勤、经济等。

《军事里的世界史》读后感(三):再看决定大帝国命运的战争 惟愿“铸剑为犁”

你知道人类历史上一共有多少次战争吗?据不完全统计,在有记载的5560年的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大小战争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这其中又造成里大约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产更是无可估量。在世界战争的舞台上,名将辈出,武器更新,故事也在不断演绎。军事里的世界大国争霸过程也是触目惊心的。

本书从历史的进程上分成古希腊时代、古罗马时代、中世纪、大航海时代、工业时代,最后再加上对军事历史的“对比与提问”,让我们重回那些血与火的战争场面。

亚历山大大帝的胜利秘诀

亚历山大大帝所创立的帝国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横跨亚非欧大帝国,除却他本人的惊世军事才能外,马其顿方阵则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胜利秘诀!

马其顿方阵是由重装步兵、轻盾兵、投射步兵、重骑兵、轻骑兵联合组成,其中的主力是马其顿长枪兵,密集长枪攒刺杀伤敌人,一种名为“萨里沙”的长枪,长度在4.5~5.5米。配合上优质的伙伴骑兵戳刺战术。和配有两支1.8米标枪色萨利骑兵,可投掷可近战,战术灵活多样。这是一支多兵种配合作战的部队,各兵种之间想要配合默契,就需要极高的反应速度,因此,马其顿军队中准备了专门负责侦察、袭扰、探路的前哨骑兵部队。

在战术传承上伊巴密农达的战术保证纵深和时间空间上的保证。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对其战术继承发展,喀罗尼亚之战诱敌深入,取胜靠的是马其顿士兵的体力和腓力二世与亚历山大的个人天纵英才。在不断发展下的战争体系下,马其顿征服希腊、征服波斯,征服印度等等书中的战争场面有热血沸腾之感,只是如果能有一些配图就更好了。成功是多因素的,兵种+战术+传承与发展+天纵之才=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

古罗马帝国诸神黄昏 “老大帝国”发展到了君士坦丁时期加剧了帝国的衰落。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派堂弟(副帝)尤里安去高卢地区平叛。他身边兵力不足,且调动缓慢,从各地临时拼凑来的罗马军队还不如蛮族敌人熟悉地形。接下来的战斗中,迟钝的指挥体系和将领之间的猜忌让“配合”二字只能停留在理论上。罗马与蛮族人数对比1.3万对3.5万,斯特拉斯堡一战,在尤里安的指挥下获胜,伤亡6000具蛮族尸体,罗马阵亡247名官兵,战损比1:30,但是却有很多战场乱象:精锐具装骑兵的临阵逃跑;骑兵步兵没有有效配合;步兵坚守阵地却没有出击。以及后勤军饷哗变等问题,待到尤里安阵亡,帝国无可挽回的继续衰败下去。

第二次英荷战争:荷兰版“虎虎虎”-突袭查塔姆

这是一场“海上马车夫”对战“日不落帝国”的战争,1666年8月先是英国舰队突袭荷兰弗利兰岛,纵火焚烧了150多艘荷兰商船,并大肆劫掠弗利兰岛后扬长而去。1个月后天灾降临伦敦,伦敦城2/3被大火烧毁。荷兰海军上将徳.鲁伊特决定彻底击败英国人,突袭泰晤士河查塔姆锚地。这里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舰艇停泊地,附近有炮台和横江铁链。这是一个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会被袭击。即使后来英军发现荷兰军舰还没有觉察他们真正的战略意图是哪里。直到荷兰舰队进入查塔姆锚地摧毁战舰,俘获旗舰,使得英国海军战斗力严重削弱,士气低落,最终输掉了第二次英荷战争。这里看战争时机和将领的果敢,出其不意的突袭总是有着惊人的战果!

电影《海军上将》

从军事角度看这3000年世界的变化,书中那些经典的战争案例中,有智慧的一面,也有遗憾的一面,就像封面所说“一分钟能决定战斗的胜负,一小时能决定战局的胜负,一天则能决定帝国的命运”,对比和提问章节更多的就是对历史的思考,一种“如果”模拟天下战局,但我更愿意是“铸剑为犁”永远和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