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学的邀请读后感100字

人类学的邀请读后感100字

《人类学的邀请》是一本由(美)卢克·拉斯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4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学的邀请》读后感(一):最易懂的人类学入门书

一直觉得,人类学的视角,是社科爱好者们必须具备的。但每次拿起人类学的书籍来,都没看下去。这本书却是一个例外,可能因为是科普性质的吧,很吸引人,能让我读到凌晨两点。

用讲故事的方式,从进化论开始,到博厄斯、马林诺夫斯基,涉及阐述人类学、批判人类学等等,娓娓道来。

《人类学的邀请》读后感(二):《人类学的邀请》读后感

文中好多话都不通顺,太绕了,作为一本入门书真的很容易拒读者于千里之外。 人类不仅是生物性的,更是社会性的,我们的认识和观念从社会中习得,然后又付诸实践。我们的观念与我们周遭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我们的民族中心主义不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种族还是性别的歧视,都是后天的社会、文化导致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进化”并不是提升之意,而是变化,但是大部分人误解了他的含义,所以认为人也是不断往好的方向发展,由此认为人的种族有优劣之分。往往懂得这些的人都处于统治阶级或者精英阶层,所以他们能构建对自己有利的观念。我们得明白,这些观念都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这些观念并不一定有道理。 人口的增长导致大家逐渐放弃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开始养殖和种植,而这使得食物变多,更加导致人口的增长。有的人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资本积累,而有的人却吃了上顿没下顿,阶级的分化慢慢开始出现。国家想要维护自己的政权,就得进行商业的往来,让商品进行交换,否则只是食用固定的食物必然导致营养不均衡,也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人类学的邀请》读后感(三):人类并没有走在一条能够完善自身的道路上(摘抄)

第一部分 人类学、文化和民族志

*第1章 进化与种族批判:一个小故事 所有社会,包括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迷失在时间中”——每个曾经存在的人类社会都处在一个流动和变化的状态中。 *第2章 人类学与文化 每个人都因为他自己视野的局限而看到有限的世界,所以,若不能相对地看待他人的文化,就很难理解这个文化;若不能理解实践这个文化的人也是人,就很难理解人之为人。 *第3章 民族志 若我们怀着敬意去真正了解他人(即使是野蛮人)的基本观点……我们无疑会拓展自己的眼光。如果我们不能摆脱我们生来便接受的风俗、信仰和偏见的束缚,我们便不可能最终达到苏格拉底那种“认识自己”的智慧。就这一最要紧的事情而言,养成能用他人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信仰和价值的习惯,比什么都更能给我们以启迪。

第二部分 民族学:一些人类问题

*第4章 历史、变迁和适应:关于当今世界体系的根源 真正威胁超过60亿人民生存的,与政治和经济存在莫大的关系,而非人们所设想的“道德败坏”,“缺乏充足的资源”,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第5章 性别、权力和不平等:关于性别问题 只有在男人们通过担负家庭事务的责任,亲自帮助养育新一代的情况下,过去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公共事业的男人们,才会把女人看成真正平等的对象。 *第6章 工作、成功和孩子:关于婚姻、家庭和亲属关系 在当今世界,我们经常被教导,“我邻居的孩子是我邻居的责任,不是我的”。在一个家庭真正发挥作用的世界,我邻居的孩子也将是我的责任。任何他人也都如此。 *第7章 知识、信仰和怀疑:关于宗教 宗教是爱,是和解,它把分开的东西重新连接起来。

《人类学的邀请》读后感(四):我们如何研究自己

首先很欣赏这种放低身段做科普的姿态,

其次呢是这本书很耐读。

人类学其实包含很多分支,这本书由于作者的关系主要讲了文化人类学这个方向。

人类学其实就是研究我们人类的科学,

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是文化这个层面。

通常是一个科学家深入被研究对象中间,长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建立友好关系,然后去了解他们的文化。

人类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从最开始的“民族中心主义”看别的民族都是野蛮人,到学会用“他者”的眼光去看待别的民族。

这点很重要,因为别的文化的好坏是不能由你来评判的,而是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

比如:说吃虫子是野蛮的,吃猪肉是文明的,这是你的观点,但从别的民族的角度去看未必是这样。

但是所谓客观也没有绝对的,因为任何人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有个立足点。不带任何主观色彩是不太可能的做到的。

我们要从对别的文化的审视中进一步反思自己。

这本书还谈到了种族、性别、家庭、宗教等方面。

一个核心的观点是:人的很多属性(比如男人女人)是后天的,社会文化赋予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

每个人与生俱来有一些差别(比如肤色),但实际上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们之所以会觉得他们跟我们很不一样是文化造成的。

一个女人言行举止应该怎样,在家中应该做什么这些也都是社会决定的,不仅仅是生理决定的。由此引发了很多女权主义的观点。

最后我想说一下农业。

人类原始的生活方式是采集和狩猎,现在依然有非洲的某些民族过着这种生活。

他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生活的很艰难,

正相反,他们的饮食很健康,以植物的果实、根、为主,以肉类为补充。

他们每周工作40小时左右,大部分时间很悠闲。

他们不会长期定居,而是到处游猎。

长期定居是人类发展到农业社会以后的事情。

而这给人类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灾难。

农业的发展使人口得以大幅增长,大约10000BC的时候人口开始呈指数增长,

长期定居使得疾病有机会广泛传播。

我想农业还有很多对环境的破坏,不过作者没说。

可见史前一万年是一个罪恶的开始,就是这样。

《人类学的邀请》读后感(五):每节前面的引言很好

“人类并没有走在一条能够完善自身的路上”

若我们怀着敬意去真正了解其他人(即使是野蛮人)的基本观点……..我们无疑会拓展自己的眼光。如果我们不能摆脱我们生来便接受的风俗、信仰和偏见的素服,我们便不可能最终达到苏格拉底那种“认识自己”的智慧。就这一种最要紧的事情而言,养成能用他人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信仰和价值的习惯,比什么都能给我们以启迪。当今之世……所有被珍视和宣传委宗教、科学与文明最高成就的理想已随风而逝,有文明的人类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需要宽容。人的科学以它最细致和深邃的形态,应该在理解其他人类观念的基础上,指引我们达到见识、慷慨和宽大。

—【英】马林诺夫斯基

所有社会,包括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迷失在时间中”—每个曾经存在的人类社会都处在一个流动和变化的状态中。

每个人都因为他自己视野的局限而看到有限的世界,所以,若不能相对地看待他人的文化,就很难理解这个文化;若不能理解实践这个文化的人也是人,就很难理解人之为人。

只有男人们通过担负起家庭事务的责任,来自帮助养育新一代的情况下,过去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公共事业的男人们,才会把女人看成真正平等的对象。

在当今世界,我们经常被教导,“我邻居的孩子是我邻居的责任,不是我的”。在一个家庭真正发挥作用的世界,我邻居的孩子也将是我的责任。任何他人也都如此。

“宗教是爱,是和解,它把分开的东西重新连接起来”

“只有将人类学的经验用于对人类服务的实践中,人类学就能一直持续到永远。我们只需“听懂理解它”,并赋予歌曲以生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