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济慈评传》读后感1000字

《济慈评传》读后感1000字

《济慈评传》是一本由傅修延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济慈评传》读后感(一):刚看完。。。

内容详实,作者的评价也很客观,看哭好几次。。。描绘的那个年代,济慈的生活真的很真实,结合电影明亮的星来看,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纯真但又残酷。特别最后济慈走到生命的尽头,朋友的友谊,对芳妮的真挚,感人肺腑!

《济慈评传》读后感(二):文字的魅力竟如此

“有一个念头足以取我的性命——我曾经安然无恙地、健康活泼地和她一道散步。”

——不久于人世的济慈

傅修延,我要感谢你——尽管我并不认识你,尽管我对你的了解仅限于书页上那短短的一段作者介绍。

打动我的,绝不仅仅是济慈跌宕起伏的短短的一生——还有你的文字。

“与我心有戚戚焉”,这是你的后记。济慈是你的学术初恋,感谢你一直都没有忘记。

二十六年,十八章,最后一章叫做“永远年轻”。是你的文字带我走近了济慈。

初读引言,你说不能忘记济慈的八个理由——

美妙诗歌,字字珠玑,口舌生津颊有余香;

对诗歌炽烈的爱;

对美的无限眷恋;

不幸早夭;

宽广豁达的胸襟;

悠然自得的人生情怀;

对生命真谛的透彻领悟;

石破天惊的独特之论。

起初我并不以为然,是你的文字,带领我一点一点走近他的生活。

过去一直抵触传记类的作品,今日一读,乃折服。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济慈评传》读后感(三):青春永驻——济慈

若是学了英美文学,没有深入了解济慈的内心和他从药剂师在骤变中成为英国诗坛不朽之伟大诗人的故事,这本书是个非常好的引领。

“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一个遐迩闻名的‘诗人角’,那地方被人称为‘石头的文学史’,济慈在那儿拥有一个离莎士比亚很近的位置,他被真正的放在已故人们当中,不知道夜深人静时已故的诗人们会不会就‘美=真还是‘美≠真’展开辩论,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济慈在生时对自己的预言得到了完全的实现,那就是他进入了英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诗人之列。”

感慨万千,经历1周的读书时间,从济慈平凡的近乎悲惨的身世,历经生活鞭笞,无法想象外表柔弱,身材瘦削的济慈,却是内心强大,砥砺风雨,在美的探寻道路上,给了他无穷无尽的精神支柱。

在对芳妮的爱情中,诗人的浪漫主义天性和孩童般可爱的生活和语言表达,或许济慈短短生命中也没了那么多遗憾,至少有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存在,至少在灵魂且行且珍惜的过程中,他的内心被世上最伟大的情感深深滋润和打动,所以他25年少4个月的生命历程中,是完整,并且早夭在这里成了件幸事,“济慈就是这样走出历史尘封,进入了19世纪中期英国广大读者的视野,新教公墓的肉身已朽,但那可热爱真善美的灵魂没有死去,因为在读者心目中他永远年轻,他那春花绽放的般的诗歌永远鲜嫩。”

若是从诗情来说,本文对于《夜莺颂》的深入浅出,也着实体验到济慈瑰丽诡谲的想象力。引用济慈自己对于诗句产出的理解,“诗歌的产生‘要像太阳那样自然地升起、运行与落下’,先是照耀于中天,偶来庄静肃然而又雍容华贵地降落下去,使读者融入黄昏时绚烂的霞光之中”那么《夜莺颂》就印证了这个说法,全文流畅,就如植物生长,日轮行空。原文中说“这种想象即平稳又惊险的的奇异飞翔,诗人仿佛骑上了夜莺的脊背,在美与真、生与死、欢乐与悲哀、瞬间与永恒、艺术与自然之间来回盘旋,做出了一些令人咋舌惊呼,而又快意惬怀的高难度动作”,这堪称复杂微妙的体验,才是诗情才情和性情综合的体验。

我若说,人总是有回报。让人欣慰的济慈的家人,特别是他的范妮妹妹,在大哥的照顾下茁壮成长,在济慈罗马撒手人寰之后,还有芳妮的体贴关怀和精神交流;冥冥中仿佛有人在牵动红线,在挣脱枷锁一年之后的1826年,范妮嫁给了在济慈病榻前出现过的西班牙青年莱诺斯;而芳妮也有个幸福的后半生,嫁给自己小12岁的林多在西班牙生活。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位早熟,敏感和多思的年轻诗人,讲我的世界从此打开!

《济慈评传》读后感(四):资料不少,文笔还行,插图……

规矩的文学传记,生平、作品创作过程、作品解说。

推荐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其中对于济慈生平和创作相关的书信、重要友人的日记、书信等重要资料引用得比较多,可以看到作者搜集资料的用心。而从书中插图来看,作者似乎已经游览了济慈生前重要的住处去处(作者是在伦敦国王学院做访问时游历的),也从另一面得见作者对济慈的喜爱。不过,没有济慈墓碑的照片就遗憾了,作者去了小红房,怎么不也照一照济慈的墓碑呢,从插图上看也是有始有终啊。

从行文来看,作者是很想写好这部传记的,但是从其译诗(所译的一般是目前中译没有的,已有的引用查良铮和屠岸)可以看到作者的语言功底确实一般,不凝练而近散文,语言匮乏,多一般常用词。而作者似乎想用行文中发出对济慈的感叹和评价来表达对于后者的喜爱,但是这样的评价显得比较生硬。虽然不应该拿来比茨威格和林语堂,但是心底里不由自主得就比起来,作者实在不自然。

但从个人角度来看书中插图,确实让我有把作者的人像剪掉的冲动。第一次看到这样子频频把作者自己放进插图的做法,再爱济慈也不用如此表现啊,还不如把文笔练好。有网友说官样,作者是江西社会科学院的院长,或能将插图如此处理,这一点未可知。但是确实引人反感,如其中温特华斯寓所的花园,作者简称为“梅园”,而脚注“梅园”的一张照片却是照的是园中座椅上的作者,不知道要让人看的是梅园还是他自己。

这似乎是大陆目前仍在发行的唯一济慈传记,据作者跋是第一本。作者以前研究过济慈,而从传记角度来说,也是了解济慈的好书。个人感觉是,资料不少,文笔一般,插图……。

补充:上文是读了半本的感觉。到后来觉得除了一些习语俗语,如“九龙治水天下大旱”等用的不应景,其实文笔也不是说特别差,在对济慈的一些想法的“还原”上也有其合理处。总的来说,太文艺腔,但还是不错。要是以后有如茨威格之写荷尔德林那样好的传记(《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希特、尼采》)就好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