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In Search of Memory读后感摘抄

In Search of Memory读后感摘抄

《In Search of Memory》是一本由Eric R. Kandel著作,W. W. Norton & Company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9.95,页数:5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In Search of Memory》读后感(一):只有成功的故事

研究记忆的人经常会说我们对于分子机制了解的太多而对环路机制了解的太少。考虑到记忆中最重要的分子机制(例如cAMP通路)大部分都是由本书作者的实验室发现的,我们就可以理解他的贡献有多么重要。

此书基本上是作者对自己科学生涯的回顾,按照年代次序描述了他主要的科学发现,也参杂了许多生活中的故事,描述基本上是通俗易懂的。我唯一的意见是书中对科学发现的描写有失简略。作者每次都说:在研究问题X时,我们当时知道分子Y在其它系统中起作用,于是我们试了它在记忆中的作用,立刻就得到了结果。很难想象这些工作会如此的一帆风顺,而作者所走的那些弯路可能对我们更有启示意义。遗憾的是,作者基本上没有提到这些故事。

《In Search of Memory》读后感(二):记忆探索的人生之旅

不仅是Kandel 引领下的memory 发现之旅,也是他自己的人生之旅,小时候从维也纳逃离,来到美国,如何进入哈佛学习文学后来转行医学,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探究心理学,然后转向神经学,从脊椎动物开始,遇到瓶颈,又转向海蜗牛,无脊椎动物。尽管和从事医学相比财务上面受到损失,但是来到法国,加深研究海蜗牛,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先在short term memory 有所发现,cyclic AMP,有了自己的lab,最后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终于发现long term memory 的形成,gene switch, prion, second transmitter 和protein磷酸化。之后在industry又成立了公司,最后在七十多岁的时候拿到诺贝尔奖。又回到小时候奥地利,对于犹太人群体在奥地利的地位,以及奥地利政府对待历史的态度的更正做出自己的贡献。

差不多写了历时七十年的生涯,可能因为Kandel有比较好的文学基础,所以历程写的非常有趣,尤其到最后拿到诺贝尔奖,感觉给他的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令人感动。

《In Search of Memory》读后感(三):一点感想

这真是一本很好的科普书。作者以其渊博、广阔的视野向我们展开了一张分子生物学与心理学融汇的宏图。与干巴巴的历史事件陈列不同,这张宏图的展开与作者的经历、想法紧密地结合,你看到的不再是简单的事件,而是一个生动鲜活的进程,是人类知识的艰难累积,和聪明绝顶的科学家们如何抓住穷途未路的黑暗中闪现的那点光明。

读完这本书,总算刷新了高中的那些生物学知识,也让自己对脑的生物学基础有了最基本的认识。书中具体传授的科学知识在此不表,谈一些这本书带给我的其他感想。

1.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对科学问题的品位,即什么科学问题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我非常喜欢作者的讲述方式,在每一个需要新知突破的阶段,作者都提到这时候要问哪些最重要的问题(比如在P95页作者提到,记忆的细胞学研究必须回答几个主要问题: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大脑内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同种类的学习是否会产生不同种类的变化?记忆储存的生化机制是怎样的?),之后又设计了哪些实验来探索、验证这些想法。通过精读整本书,就可以或多或少地学到这种问重要问题的能力。至少读完后我感觉我对科学问题的品位提高了不少!

2. 人类知识的增长是渐近的,作者一开始研究的动机是想要找到精神分析中“本我”,“自我”,“超我”的生物学基础。但这样困难的问题是难以解决的,如果只是像哲学家那样泛泛而谈,那就不是科学了,不能给我们带来实质的知识增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先从无脊椎动物--海兔的简单反射学习进行研究,得到了大量新知,在这些新知的基础上作者再向海马的研究进军。循序渐进,才得到了一些实质的知识。

3. 作者是一个还原论的信奉者,坚信只有我们将最简单的系统(如海兔)隔离出来研究,才能得到靠谱的知识。复杂系统的变量太多,我们难以获得有效的知识。还原论始终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书中提到许多前人的争论,比如某种认知功能是由脑的某个区域完成的,还是由整个头脑的所有神经元共同完成的?类似这样的争论因为没有靠还原论而得的知识基础,永远都争不出结果。这些前人(很多都是伟大人物)没有充分知识基础的推测或泛泛而谈,很多都被证明是错的,因此没理由迷信前人。可联想到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那种盲目崇拜的可笑与愚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