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蒋纬国口述自传读后感1000字

蒋纬国口述自传读后感1000字

《蒋纬国口述自传》是一本由刘凤翰整理 / 口述:蒋纬国著作,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其他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蒋纬国口述自传》读后感(一):写得不怎么样

首先是掩饰自己,其次是蒋纬国很木,没什么本事,即使在专业上,要不就是他不肯讲细节,怕泄露军事机密啊?

国民党党务他搞不定,军事也搞不定,到老了还是一个士兵级的人物。

《蒋纬国口述自传》读后感(二):有些异类,但是异类的可能是我们

历来人们都是从正面去解读我们身边曾经发生的人和事,尤其是像我这样生在红旗下的花朵。可是历史的进程不只是某一个片面所所能左右的。

作为曾经在我们民族上有所作为的人,我们不应该只从一个侧面关注,蒋纬国的自传确实是一本异类的书,之所以异类不是因为虚假或是极端,而是我们过分的不解历史和其中的大环境。从主流的反面来看,有些事情确实出乎人们的想象,蒋纬国先生是一个有政治和军事头脑的人,从他的书中能让我们窥见某些值得深思的东西

《蒋纬国口述自传》读后感(三):【辟谣】所谓的装甲专家和巴顿恩师的由来

蒋纬国的回忆录中有这么一段:

“训练完后,我向国内请示,经过同意后便到美国陆军装甲兵训练中心受训。那时候美国尚无装甲兵训练学校,只是一个装甲部队的训练中心,而且美国那时候也没有装甲师,只有步兵战车、骑兵战车,把战车当成步兵与骑兵来使用,只能视为步兵里的重武器而已。当时欧洲已经开战了,美国也开始军事动员,要训练装甲车单独作战,所以要编练装甲师。当时正好美国要编练成立第一个装甲师,他们邀请我去当顾问,想从中了解德国装甲部队的编练与使用。我在此中心待了四个多月,帮助美国成立装甲师,时间是一九四〇年。从战车排一直到装甲师,帮他们完成编训,并且帮他们写教范。他们要我公开在讲堂上课,我加以拒绝,我告诉他们:“我在此地帮你们编训是一件秘密,我如果公开讲课,如何对德军交代,我可以在办公室里与几位负责的人谈话,交换意见。”所以我就帮他们编练装甲兵战斗、通信、后方兵工保养、工兵架桥,一直到装甲师演习。不过我的阶级还是少尉。

美国装甲师编练成功之后,举行了一次演习。美军对我相当器重,虽然没有付我薪水,但是在演习时,他们让我担任师部副参谋长。有一位三星将军Charfee,他是装甲兵训练中心的指挥官。这个人很好,我每天与他至少见面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有时候还到他那儿吃晚饭。他时常跟我讨论,对我帮助很大,因为透过讨论,我才能回想起以前所学种种,也能把过去的经历点点滴滴组织起来。不过我回国后,仍然选择到步兵部队。

那一次演习中,我负责策划后勤。在白天,有关作战的由参谋长负责,我也给他很多建议。到了晚上,当他们都休息时,我就通宵策划后勤补给。那时候的补给分成五类,第一类是食物;第二、四类是零件、整件;第三类是枪药炮弹;第五类是汽油。我把他们的后勤体制建立起来,对我而言算是一个历练;对美国而言,也总算帮助他们完成装甲建军。接着我就接到要我回国的命令了。”

按照蒋纬国的意思,他是美国装甲部队的缔造者和奠基人之一。可实际上,蒋纬国在德期间隶属于山地步兵,并非装甲兵,而且只一个二等兵,离开慕尼黑军校的时候也才是一个德国少尉。直到他后来到美国在诺克斯堡美国装甲训练中心实习的时候才算真正接触到装甲兵。到印度兰姆迦战车训练班,坚实了他对装甲兵战术及保养的基础。这时也就是第二次大战德国的装甲兵正在大显神威的时候。蒋纬国倒是不怕巴顿来找他的麻烦。

刘凤翰先生在蒋的回忆录序中说,当时蒋纬国已经重病缠身——“体内许多器官多已老化或破坏,完全以药物或洗肾维持,此后对外接触谈话较多,真真假假,无足凭信。”

《蒋纬国口述自传》读后感(四):乌合之众必败——从蒋纬国自述想到的

豆瓣上有人推荐这篇书评,我也推荐:

http://www.douban.com/note/25984265/?from=mb-103945948 (从蒋纬国自述看国军的效率)

书评作者举了几个例子,都是蒋纬国亲身经历的。这本书我看过,好看,有营养。

其实,类似的例子,我在曾经的一些上司那里也看到了,就是上司人很好,事情无论巨细,都亲自过问,最后上司累死,下面的惰性依然无法推动。人治,而非法治。

记得和某位我很尊敬的朋友聊,这位朋友现在在外企,向来聪敏过人,做事也很有章法。他提及某年参加的一个全国性的计算机教学会议,说去了直摇头,因为觉得那帮人真的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可想而知这样的一帮人能成什么事。

我曾经参与组织过全省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参与写作的,算是省里一帮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精英老师,可这些老师,让我感到依然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水平很差,但自视很高,当然,那是五六年前的事情了,可是我现在也依然看不到他们会成为武健老师的可能性,也因此对国内的师范教育十分失望。

我自己都算很不咋的的人了,可看到做全省信息技术教材的这帮人就这等水平,那个项目虽然最后我拿下了,也给单位给自己挣钱了,但这钱挣得很不爽,很没劲。依我的,应该找一批水远胜于这帮人的作者来写,给孩子们看真正好的东西,可我当时(现在也不行)没有这个能力做到这一点。可是,老六同学已经在努力做他2005年对我说的梦想了。我还记得那个寒冷的冬天,在后海一个酒吧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很文青地对我说:36岁以前为自己做事,36岁以后为上帝做事。他说自己来自河北农村,从小很少接触到好的教育资源,没见过好书,也就无从去想象美好生活。他说自己要好好办《读库》,今后要办一本《少年读库》。3年后,梦想依然照耀着他的现实。老六的那些设想,我觉得是比较靠谱的,可操作性比较强,今年春去北京见老六,希望老六能分我一点这里面的工作做做。

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我们的作者里的很多人都喜欢老六,远胜过喜欢其他一些名博(虽然那些名博的流量可能大于老六),因为老六坚持在传播价值,而且坚持朝向弱势群体传播希望。

这两天通过豆瓣结识的“学无止境”,还是个87年出生的在读大学生,他的这段自我介绍感动了我,放在这里,也希望更多来看我博客的朋友积极推广豆瓣这个能给很多人带来帮助的平台,尤其推荐给类似“学无止境”的年轻学生们。做法其实不困难,比如在自己的校友录上推广,像自己的亲朋好友们推广。发个短信,发封邮件,摘取一点来自豆瓣上的好文章,就会吸引他们加入豆瓣。豆瓣上热爱阅读乐意分享的氛围,会让他们知道原来可以充分享受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在大学里做无谓的消耗,不至于在无谓的消耗中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http://www.gtdstudy.com/?page_id=317(学无止境的自我介绍,里面有一个别字——“褪墨”的“褪”他写成别字了,我帮他改了,尽尽编辑的本分)

博主简介:yibie,87年生人,现在是一名在读的大学生,会对GTD有兴趣,是因为yibie实在是一个很懒的人,但是自从从gtdlife和褪墨的博客上学到了一些关于GTD的一些思想和方法应用,决定不能重复过去的老路,迈向勤奋之路。

**********************************

告别软件作坊,不做乌合之众,敬请阅读《走出软件作坊》:

http://book.cnblogs.com/zt/outworkshop/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319935/

http://www.china-pub.com/ 中国互动网上持续50天销售排行第一名,当当网销售排行第三名,卓越网销售排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