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天上攸乐-普洱茶的八座山和一座城》读后感100字

《天上攸乐-普洱茶的八座山和一座城》读后感100字

《天上攸乐-普洱茶的八座山和一座城》是一本由雷平阳著作,第1版 (2007年10月1日)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01 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上攸乐-普洱茶的八座山和一座城》读后感(一):天上人间

这算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游记。

之前一致对普洱茶有着深深的好感,觉得仅仅是一块茶饼上就能承载着许多的历史岁月,有着深厚的时间刻度。

小小的村庄,我实在是喜欢那种缓慢的生活节奏,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不像现在人,对于任何东西都不能够心怀敬畏,也无从感激之情。其实我还是希望这样的村子能够保留原貌,不要都市化,不要高楼大厦,不要放眼望去全世界都是一个样子。我甚至愿意他的外来人口永远不要超过本地居民,虽然我就是个外来户。

那种祖祖辈辈一脉传承的东西,沉淀下来的东西。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流水线,不要现代化。我更喜欢一双鞋纳一个月,穿着妈妈或者是姐妹或者是老婆做的千层底,而不是什么硬邦邦时髦的皮鞋或者是UGG。

不要聪明机灵,而要老实淳朴。很多时候我觉得纯手工的老东西离我们越来越远,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一体化。毫无个性化的批量生产。

希望这种东西不要最后只能在书上或者是电视上看见,只能当做一个传奇来解读。

觉得这些山上的人们过的才真的是我们向往的奢侈生活。

《天上攸乐-普洱茶的八座山和一座城》读后感(二):之于普洱,之于文明与历史之间

天上攸乐,更多的说的是地上普洱,天上,大概是要说曾经恢弘的普洱茶历史、矿历史不在,云南先兴于矿,后兴于茶,但曾经的兴盛早已衰退,只剩如今断壁残垣,作者不解,为何如此,我们也不解为何如此,大概只有那沉默的古六大茶山和曾经倾尽心血守护茶山的祖先们才知道吧。

今日之普洱,虽兴犹败,不是因文化而兴,确实因利益而兴,曾经世世代代守护的茶,现在的人们没有敬畏,没有感恩,更没有融入情感,皆被茶之价格,茶所带来的利益蒙蔽双眼,悲哀悲哀。

天上攸乐与其当成游记看,不如当成文化看,与其说它是一本深度游记,不如说它是作者对文化的反思。石先生给我们推荐书的时候让我们不要过分地区感受书的文学美,重要的是弄清楚古六大茶山,然而我并没有做到,我确实被文学之美吸引了,犹如作者书中所说陶先生被民族女孩吸引。

全书关于古六大茶山的地理位置描述甚少,多引用古志,文献,关于茶山位置多写于开头,更多是写了作者一路所见所闻并由此产生的想法。

作者平静地写完全书,传达给我们亦悲亦喜之感。

《天上攸乐-普洱茶的八座山和一座城》读后感(三):山的神圣性之外

这书算深度游记吧,所写的山们位于西双版纳与缅甸交界处,有多个民族居住。这类题材,可以想见的写法有边疆猎奇、户外历险感受等等成分。这本书不是上述套路,而是着眼于这些山作为普洱茶山的角色,也就由此具备了多种角度切入的可能性:文化史,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而我列举并期待这些,完全是出自我个人趣味;如果作者不对上述学科进行涉足,则是无可厚非的;或许可以反驳说,作者感兴趣的是个体的人,活生生的人。遗憾的是,作者运用了这方面的一些观念和他人研究资料(甚至在书后列出了“主要参考书目”显得比较严谨),但其用法的科学性值得商榷,往往是在主题/主观先行的不断跳跃,以史注“我”之情感。而谈论到普洱茶这个波澜丛生的行业,若是一味动之以情、缺少晓之以理,那么尽管作者的感情是人道主义的、尊重原住民的,我仍然觉得其缺乏说服力。一味抒情,即使是用“史料”外套包裹起来的抒情,在此处总难免滥情之嫌。比如,由于当地民族的文字语言资料匮乏,作者要想搞清楚各座山与其山民们的渊源及变更,就不得不借助于外来者汉族(官员、游客)的记述议论,作者以“批判”的、俯视的态度来处理这些材料,俨然成竹在胸,但他自己也有时不得不承认,他的观点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信念或推断。在当地民族的眼中,这些茶山是神圣的,这出于他们的民族感情自然值得尊重;而作者若只是沿袭这种视角,而何必多所考证?

另外,有一点我替作者小遗憾,虽然并不算作者主观的疏失:人们所受的自然博物教育太少了,看起来作者似乎除了茶树,对山上的植被基本上毫无概念,在我印象里只能够指认一种俗名“飞机草”的草本(我查到是菊科泽兰属、原产中美洲;一搜就能搜到,但作者并没兴趣去多了解它,只是机械的记下俗名),和一种木本——构树,而后者在全国分布甚广,北京就有很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