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河畔小城》经典读后感有感

《河畔小城》经典读后感有感

《河畔小城》是一本由(捷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河畔小城》读后感(一):赫拉巴尔的左邻右舍

我觉得,《河畔小城》不是作家最好的作品。当他在废品收购站打包时,却有取之不尽的素材,通过生化妙笔娓娓道来,让读者喜欢他的环境他的内心活动以及一切赫拉巴尔式的思想,我们为之购买阅读的都是他观察和生活史,那些成人以后,阅读以后,隐藏起已形成的思想脉络内心精细加工的身边事。虽然还是一些琐事,但里面包含着无限的哲理,透着一股智慧,总是能通过作家之眼看到捷克人精彩的人生故事场景。

而《河畔小城》似乎作者以一个妻子的身份或一个小孩子的视角记录邻居、大伯等生活趣事。但我没能读进去,不适应这样的叙述也没感到那个大伯的有趣,只感到邻居们的善良。这些琐事带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堆平凡生活的小事,人们生活的很悠闲而知足。平凡的人和事可能就是最佳生活哲学的解读。

《河畔小城》读后感(二):捷克小城

赫拉巴尔的作品总是让人欣赏。 这本书实际上是三本的合集《一缕秀发》《甜甜的忧伤》《哈乐根的数百万》。作品可以说是出色的半自传体。生动的描写了普通捷克人的生活。我想真正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也只有生活在其中或者阅读这样的作品。 《一缕秀发》是以作者母亲的口吻,相对简短。看情形是还没有作者。当结尾处母亲剪去金黄的长发时,一个新时期开始了。 《甜甜的忧伤》是作者童年的回忆,作品是一个个小文章组成,有机的结合起来,直到俄国人的到来。正如标题所示,全文经常让人忍俊不禁,比如刺的美人鱼,父亲修理摩托车、贝宾大伯等。我认为这些有较大的夸张。可是读完之后让人暇思连连,不过忧伤还是有的。 《哈乐根的数百万》是一首曲子,作者母亲已经老了,与父亲一起到养老院去,在那里贝宾大伯快不行了(结尾处死了)。文章通过对养老院人的描写,反映出在捷克建立社会主义前后的种种,仁者见仁吧。不过结尾处对老传统消失的描写让人想到了当下。 总之,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作品。

《河畔小城》读后感(三):河畔小城

看完了之后或者说正在看《哈乐根的数百万》时突然想到了身后事,当然也可以说是老了之后的事。我如今也四十出头了,加上二舅的新年意外身故,所以想起了也实属正常。

那我又该如何面对这个将老之际呢?是象贝宾大伯一样,还是象弗朗茨一样呢?当然其实现在的生活也就象弗朗茨,只是由于现代生活过于丰富,也有些贝宾大伯的感觉。其实怪有意思的。

我很喜欢赫拉巴尔的作品,而他似乎特别喜欢创作回忆录,而且还不是以自己的口吻,即用过妻子的视角。而本书中的《一缕秀发》和《哈乐根的数百万》则是用母亲的角度。《甜甜的忧伤》则是用“我”小时候的眼光来看待一个捷克小城的人与事。

我想之所以欣赏作者的作品,也就是因为作者的叙述平凡而充满了魅力,其发生的周围与我有着共鸣之处。都是普通平凡人的生活,但作者通过有着特殊魔力的笔创作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场景,这一点在《甜甜的忧伤》中有着突出的体现。当然在作者的其他短篇小说集中也是如此。很出色的作品。正如其另一部作品标题《底层的珍珠》一样,一个平凡小城镇的动人的故事。

《河畔小城》读后感(四):看着看着笑了起来

2010.12.5

看着看着笑了起来...

看的是新版的过于喧嚣的孤独,新版的纸张真是好呀~

看了河畔小城中的一缕秀发,从一开始就看不懂,不知道要表达个什么意思,一直说啊说的。比如说,关于心啊肝啊的,你为什么要写呢?而我一开始也忍着,其实想问我为什么要看呢?可是看着看着,就忍不住笑起来了,呵呵,为什么呀?因为这就是我所能理解的生活的艺术?莫非我也能理解所谓的生活的艺术?反正,我挺喜欢这种调调,然后一堆堆的漫不经心的琐碎的貌似废话的东西之后,又冷不丁地给你说句很好听的,就像“什么什么的田野,就像什么什么一把绿色的伞。”记不住了。

看着作者的背影,心想哪里的田野都是一个样呀。

2010.12.12

依然是新版。

去的晚了些,又东挑挑西看看的,还好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书。然后坐下来开始看书又发现该吃些东西了,然后想喝奶茶吧。于是一下午累计喝了两杯奶茶,之前一杯麦当劳的,总觉得喝的是麦咖啡之类的,哪有奶茶的感觉?然后这杯呢?奶香过重~ 是我事儿多吗?一定不是,一定是他们做的不好!

去的实在是太晚了些,所以在奶茶还有八九十来口的时候,店员小MM们就开始叽叽喳喳外加把瓶瓶罐罐弄得叮叮当当响了。于是想,怎么不是我的店呢?然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馁,就是馁,没看见还有人在我们这里消遣吗?”可惜不是我的店,可惜我就分心了。

然后只看了两节而已。一节是贝宾大伯和“我”爬上了房顶,一节是“我”想起了小时候掉水里的糗事。然后我也跟着想我自己的事情。然后就喝光了奶茶赶公交去了。

也还好,慢慢来吧。当个有文化的人不容易,假装当个有文化的人更不容易。

话说,为什么豆瓣不像开心那样弄个读书笔记呢?这样就不用老是修改书评了。因为不善于写书评啊。

下次笔记争取写珍珠。

《河畔小城》读后感(五):小城小事

小城小事

小城很少产大人物,但小城故事多,而且故事总不嫌弃老套。

神奇的啤酒厂,乱哄哄的码头,邋遢的小酒馆,忧郁的养老院,加上有着一头傲人秀发而叽叽咕咕的母亲,买双份保险最终还是沦落养老院的父亲,整日吹牛流连酒吧但不乏真诚的贝宾大伯……捷克小城尼姆布尔有福了,因为它是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家乡,这位最有捷克特色的作家在作品中不断对家乡致敬,而这本《河畔小城》,从不同角度临摹了小城风物,亦有对旧时代的见证之意。

1914年,赫拉巴尔出生在布尔诺,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小城尼姆布尔克度过。赫拉巴尔出身优渥,父亲是当地啤酒酿造厂的经理,母亲为业余演员,成年之后却自我放逐,混迹下层,做过多份杂活,甚至还在做过推销员,做过临时工,呆过废纸回收站,也跑跑龙套。直到60年代,捷克文学迎来一个创作高潮,此时赫拉巴尔才开始专职写作,以《底层的珍珠》等书登上文坛。颠沛动荡的生涯使得其小说天生亲近底层,具有抗拒流俗的勇气,最终成为捷克文学的巅峰代表。

1968年后,曾经支持“布拉格之春”的赫拉巴尔受到严密监视,他索性搬回布尔诺过起隐居生涯。就在1970年~1976年,几乎诞生了所有赫拉巴尔的经典作品,本书所选的回忆录三部曲《一缕秀发》、《甜甜的忧伤》和《哈乐根的数百万》就是这段时间的结晶。《一缕秀发》和《哈乐根的数百万》从母亲视角出发,描写了青年以及老年母亲经历的寻常悲喜;《甜甜的忧伤》则是第一人称重现赫拉巴尔的童年体验。市井,戏谑,嬉笑,诗意,狂欢构成了《河畔小城》的主要元素。三部小说篇幅不长,叙事平和,韵味十足。在时空叠加,光阴映射中,主人公通过记忆勾勒凸现了小城的风土人情,洋溢着尘世浓浓的烟火味。

哈维尔认为《河畔小城》是赫拉巴尔创造的赫拉巴尔世界,但是我更倾向于认为是小城鲜活人与物在赫拉巴尔的书中自行获得了生命力,他们不是在走台与对话,而是在真实地生活。传说中有着100个塔尖布拉格长期处于被占领地位,暴力,流亡,放逐如影随形,这个城市的历史影响了这个国家的思维方式,在多种文化激荡下的合流形成“悖谬”的独特景观,乐天而又悲观的布拉格精神:如果痛苦难以承受,不如哂然一笑。

在赫拉巴尔的话语世界里,有这样一个词语来专门形容这样的捷克人:巴比代尔。比起kitsch(媚俗),巴比代尔更难在中文世界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转换,这个词语来自赫拉巴尔1964年的代表《巴比代尔》,形容那些能够通过“灵感的钻石孔眼”来领略生活荒诞,忽略不幸的生命意志与坚忍精神。比如在《甜甜的忧伤》中有一个细节,向往大海的小男孩在教堂偷了钱去找刺青人,刺一个神气活现帆船,结果被作弄——不知情地被刺上了一个上身赤裸的美人鱼。小男孩成为全镇人的笑柄,也免不了父母的喝斥。但过了几天,男孩不沮丧了,甚至认为“我当时要得就是一个美人鱼”。

“有一种谦卑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既没有拿破仑的英名,也没有他那些丰功伟业。可是把这种人的品德分析一下,连亚历山大大帝也将显得黯然无色。”这是哈谢克笔下的《好兵帅克》,但也可以加入巴比代尔们。主人公弗朗茨进了养老院后就一直在听广播,担心错过什么世界大事,人比预期的老得快,世界和平的消息永远等不来,倒是日常生活的每一刻对于个人体验来说都具有庄严意义,这样朴素而谦卑的高贵从来不逊色于世界的帝王。

提起赫拉巴尔,我第一想到却不是哈谢克,而是无处不在的小城故事。马尔克斯的魔幻小镇马孔多、萧红寂寞无奈的呼兰河、废名挥之不去的桃园生涯、巴别尔苦难黑色的敖德萨、舍伍德·安德森的虚妄焦灼的温斯堡,甚至奈保尔的淫荡古怪的米格尔大街……世界很大,小城很多,但是还是有无数的小城让我们不禁屏息凝神,砰然心动,我们在对小城的追忆中回家,接近神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