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你读过赫拉巴尔吗》经典读后感有感

《你读过赫拉巴尔吗》经典读后感有感

《你读过赫拉巴尔吗》是一本由[捷克]托马什·马扎尔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读过赫拉巴尔吗》读后感(一):先存个大概轮廓

1、他是个天生的赤子。

2、他内心羞怯,爱女人,啤酒与猫。

3、他读老子,《道德经》。

4、他终究是孤独的。

5、除去最后从医院5楼自坠,一生何曾真的“空零”?

以上1与4,是注定会被挑出来试炼的必要条件。他因此会被你遇见,代价是什么,他心知肚明,并且已一一领受。大家各归其所。所有的路,都有人走过了。他无例外,我们亦无例外。

《你读过赫拉巴尔吗》读后感(二):喧嚣的孤独?

“一直到我二十岁,我都没找到一个让我在学校里努力受教育的理由,因此我留了两次级。可是从二十岁起,我却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博・赫拉巴尔。

一直知道捷克有个米兰昆德拉,但真正接触捷克文学却是在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中,虽说《你读过赫拉巴尔吗》的作者马扎尔以为赫拉巴尔在中国已经很受欢迎,但据我了解,他的作品只有中国青年出版社陆续翻译出版了11本,后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又出了《过于喧嚣的孤独》和《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的精装版,而在市面上也只能找到前者,远远未到达“很”的程度。

若不是封面上的老头做着一个哲学家般思考的动作,你一定会以为他只是以为普普通通的工人罢了。许多人在这个信奉老子的倔老头身上,看到了许多相似或是希望与之相似的地方。

独自捧着一本赫拉巴尔的书,心里却是无比热闹的,这明明是孤独的喧嚣嘛!

《你读过赫拉巴尔吗》读后感(三):复调下的赫拉巴尔

买这本书,是因为它是星灿翻译的。

而知道星灿,是因为很久以前的哈谢克《好兵帅克》,还有再后来的克里玛作品。从那时,记得了这个名字,知道他是捷克语翻译家。

当然,赫拉巴尔也早听说过,那是在《喧嚣的孤独》成为热门书的时候,刺客曾经谈起。后来自己也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巴比代尔》《传记体三部曲:婚宴 新生活 林中小屋》《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我是谁》以及《河畔小城》 ,而《过于喧嚣的孤独 底层的珍珠》却早已缺货,成为旧书市场高价书,至今也没买。后来也买过花城蓝色东欧《温柔的野蛮人》《严密监视的列车》《绝对恐惧(致杜卞卡)》《雪绒花的庆典》。 不过至今也没看过,书也不知道塞在那里,要找也不容易找出来。

所以,在读这本书之前,对赫拉巴尔说不上有什么了解。

读过这本书,才第一次对赫拉巴尔有所了解,他的人生、他的文学。

马扎尔在这本书中,采用了一种复调式的结构。第一部分讲述了赫拉巴尔最后的时光,他的文学历程。第二部分则从赫拉巴尔一生的八个方面讲述,这八方面又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形成由一种一道道山梁构成大山似的结构,别有趣味。从赫拉巴尔的阅读一直讲到赫拉巴尔与猫,直到结束。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形成不同又趋向一致的复调。

值得一说的是,星灿的翻译毫无疑问很用心,全书阅读起来很顺畅,也很舒服,没有怪异感,没有莫名其妙的句子,似乎也没有发现书中常见的错别字。

《你读过赫拉巴尔吗》读后感(四):赫拉巴尔:时代的记录员

说到捷克文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卡夫卡、昆德拉。而在捷克,人们认为更具捷克味道的作家却是赫拉巴尔,他们称他为“始终不缺席的作家”。赫拉巴尔一直生活在捷克,并选择做一名普通劳动者,和底层的人们生活在一起,他笔下的“巴比代尔”正是那些普通的、平凡的人。赫拉巴尔用写作记录下他所看到的那个时代的真实,并以此表达着他对民族的爱、对生活在捷克的普通劳动者的爱。

赫拉巴尔一生创作丰厚,作品多达77种,身后汇编成文集共19卷。他的作品及他本人获奖达三十多项,并于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其中《严密监视的列车》获1968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 宁城:时光静止的小城生活 ========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出生于1914年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摩拉维亚城市布尔诺,在6岁时他的继父成为宁城啤酒厂的总管,小赫拉巴尔因而随同全家移居宁城。

在宁城念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赫拉巴尔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容乐观,他父母经常对他说:“你将来能有什么出息?”他在中学留了两次级,就连校长都表示“该校已宣布放弃这个学生”。赫拉巴尔压根儿不喜欢学习,而是喜欢在啤酒厂听工人们聊天,喜欢跟着他继父穿梭于宁城的那些小酒馆,他也喜欢大自然——他常常独自沿着拉贝河畔没完没了地闲逛,或是下河游泳。而对于留级这件事情,赫拉巴尔倒是想的开:“喏,留级就留级吧,反正时间足够,不用急着去哪儿。”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学习成绩差到离谱的赫拉巴尔,却在1935年成为布拉格查理大学法律学院的学生,连他继父也怀疑他念大学是否有意义。其实赫拉巴尔从来都不喜欢法律这个专业,而之所以学法律全是为了让妈高兴,让她不再对赫拉巴尔说“你将来能有什么出息呢”这句让他坐立不安的话。

在大学入学后,赫拉巴尔突然“对文学和造型艺术着迷到把阅读和学习当成了一种癖好的程度”,他带着强烈的求知渴望疯狂地阅读世界文学和哲学书籍。并且,受意大利诗人翁加雷蒂的影响,他开始创作诗歌。“文学创作的开头无疑是情书,只有当你用爱恋的目光去观察你周围人生活的各个层面时,你才开始成为诗人。”每周末,他都从布拉格回到宁城,一头钻到啤酒厂空无一人的办公室,欣喜而惊讶地在打字机上敲下他脑袋里冒出的一个个词或者句子,在那里,他写下他的秘密日记、情书、内心独白,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1939年,德国纳粹分子关闭了捷克的高等院校,赫拉巴尔的学习被迫中断,他回到了宁城。在宁城,他先是在公证处当助手,后又成为一名仓库管理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一名列车调度员经历了并见证了这场战争,他为此感到荣幸。

战争结束后,赫拉巴尔回到查理大学法律学院继续学习并于第二年被授予法律博士头衔。

======== 转向彻底的现实主义 ========

1949年,赫拉巴尔离开宁静而悠闲的宁城,来到布拉格。虽然他拥有法学博士学位,但他根本不愿意干这一行。包括凯鲁亚克、杰克·伦敦在内的一些美国作家深深地影响了赫拉巴尔对生活和写作的理解,让他认识到:对于写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再生活,观察人们的生活,不惜一切代价参与任何地方的生活。”因此,赫拉巴尔他决定沉到最底层去,像他见到的大多数普通人那样生活。

赫拉巴尔有着自己的“人为命运论”:“在写作之前,不仅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对写作感兴趣的人,必须将自己置身于他不喜欢的境地,一个让他感到不顺心、不痛快、力不从心的地方。”于是,35岁的赫拉巴尔选择去克拉德诺钢铁厂工作,将自己搁到他从来都不愿意待的地方。

然而,在钢铁厂工作的时候,他发现他竟是如此的热爱那里,热爱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工人们,他非常喜欢聆听他们的谈话,并为他们所呈现出的粗犷的美感到震惊。在克拉德诺钢铁厂工作的这四年是赫拉巴尔真正的大学,“就像是上帝的恩赐,现实的粗鲁与狂野之风直接冲我吹来。”他认识了劳动者的本质、劳动的美学与伦理学,并从那些工人的生活中“看到和听到真正根本的东西和语言”。

与此同时,赫拉巴尔在一个旧铸铁作坊的小房间里找到了自己的长久住处,生活条件很艰苦,他却很满足于这样的生活,并感到无比幸福。

在这样的生活中,他“学会了理解别人,学会了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然后才进一步深入到自己的内心,在那里找到那比平常平庸的实际情况更能反映现实的虚构故事。”他找到了一种创作方式,转折点是1952年春他创作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雅尔米卡》,赫拉巴尔完全摆脱了过去的生活与写作风格,抒情诗转变为了彻底的现实主义。

在1954年4月,赫拉巴尔成为了布拉格一家废纸回收站的打包工。在那里,他结识了汉嘉,也就是后来《过于喧嚣的孤独》一书中人物的原型。赫拉巴尔每天都会累得精疲力竭,但他下班后仍坚持翻看从回收站捡回来的书籍,并一直坚持创作。同时,他访遍了利本尼所有的小酒馆小饭店,认识了很多的朋友,他从小酒馆里人们的交谈中搜集了很多小说创作的素材。

结束了打包工的工作,他很快又去做了一名剧院的舞台布景工。他需要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和其它普通、平凡的人在一起工作。在1962年,赫拉巴尔结束了剧院的工作,成为一名自由职业作家。

虽然赫拉巴尔一直坚持创作,但直到1963年,49岁的赫拉巴尔才终于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底层的珍珠》,次年又出版了《巴比代尔》,这两本书大获成功。事实上,在这之前,他早就准备出版作品,然而由于政治气氛的原因,他的书准备问世,却在校对付印前出版合同被取消了。但这丝毫不影响赫拉巴尔的写作,他继续创作着小说,并自己将稿子订成一本本小书送给朋友们。

======== “时代的记录员” ========

赫拉巴尔先后做过列车调度员、保险公司职员、商品推销员、钢铁厂工人、废纸回收站打包工、舞台布景工……这些工作的经历和见闻不仅造就了他对生活和时代独特的理解,也让他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与此同时,赫拉巴尔几乎每天都要去小酒馆,那里是他创作素材的另一个源泉。在赫拉巴尔眼里,小酒馆是个神圣的地方,啤酒能够打开人们的话匣子、释放人们的语流,让人们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的生活、“以交谈来将紧张的日常生活改编成一个个故事”。“小酒馆是发展语言、产生隐语和新的习惯语的地方,在小酒馆也经常产生出一些类似集体创作的匿名趣闻轶事。”赫拉巴尔总是在小酒馆里聆听人们的交谈,他说他是被“人之语流驮着走的”,并常常处于“着迷和惊讶的状态之中”。

赫拉巴尔将在自己经历的和小酒馆里听到的一切收集到他的脑袋里,并以此创作出一篇篇有趣的短篇小说,因此他称自己是“时代的记录员”。

赫拉巴尔笔下的巴比代尔们正是这样一群活动于“时代垃圾堆”之上的底层劳动者,他们过着普通、平凡甚至有些粗糙的生活,但他们却对生活满是强烈的感情、善于从中寻求欢乐,并以带有布拉格式的幽默与嘲讽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生活中的事情。他们非常热爱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劳动就是一切。他们通过钻石孔眼看到生活中的美,并通过巴比代尔式神侃把生活转化为幽默,他们都是语言的艺术家。

赫拉巴尔以自己的写作歌颂了这些身处底层而眼望高处的一群人,他说:“所有这些普通的、看去很平凡的人,对我来说都是衡量一切东西和事件的准绳……我为生活在他们中间而感到荣幸。”

“这个世界始终是如此美丽,并非它真是这样,而在我眼里看到的是这样。”这是赫拉巴尔的生活哲学,也是他笔下小说中人们的生活态度。

======== 剪拼式的创作方式 ========

赫拉巴尔脑袋里装满了故事,他自己经历的、或是从小酒馆里听到的。然而创作并非把这些现实中的故事简单写下来。正如莫泊桑所说:“写真实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逻辑给人关于‘真实’的完整的臆象,而不是把层出不穷的混杂的事实拘泥地照写下来。”要成为吸引读者的小说,还需要借助于赫拉巴尔剪拼式的创作方式。

对赫拉巴尔创作方式有重要影响的是他的贝宾大伯,赫拉巴尔把他看做他文学创作的“缪斯”。贝宾大伯在赫拉巴尔10岁时便来到他家,在宁城住了四十多年,直到去世。在赫拉巴尔搬到布拉格后,贝宾大伯也时常来看他。在赫拉巴尔眼里,贝宾大伯一位讲故事的大师,他见多识广,总是滔滔不绝地讲着有趣的故事,他“善于把别人的故事讲得让听众屏住呼吸,善于将高尚庄严之物与平庸粗俗的东西搀和在一起、将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安排在一起”。赫拉巴尔称自己是贝宾大伯说话的“优秀模仿者”,他接受了贝宾大伯创作那些有趣故事的方法,以及他讲述的语流。

赫拉巴尔说:“你得储存一大批这样的故事,使你以后能将它们串起来,并借助于虚构臆想而构造出一个共同的基础,让这些所说的荒诞无稽之事富有意义,能够创造出一种称之为文学的东西来。”

在动笔之前,赫拉巴尔往往就把画面就构思完整。他不在写作的时候其实写得最多,因为在走路、闲逛或者干其他事情的时候,他脑袋便在飞速地运转,追踪那些储存的画面和语流,将无数的故事片段在脑海里不断地剪接、拼贴,直到出现一个完整的有趣的故事。而一旦故事形成,他便坐到打字机前,一气呵成,把脑袋里的画面“誊写到”打字纸上。赫拉巴尔写作速度很快,平均8分钟就能打出一张纸来,“我仿佛在云雾中写作,也就是说,我是处在画面包围之中,一幅紧接着一幅。我一直写啊写啊,直到精力全部耗尽为止。”

事实上,剪接与拼贴不仅是他构思故事的过程,在他用打字机敲打完一篇小说后,他也会用剪刀来剪辑他的稿子,然后将那些手稿的片段像用剪接技术制作电影那样拼接成让他“惊愕的什么东西”。

和赫拉巴尔剪拼式的创作方式有关的是他对造型艺术的热爱。早在读大学时,赫拉巴尔便对造型艺术感兴趣。他说:“造型艺术对我来讲比文学还更重要,或者说它与文学的关系非常亲密。”而从20世纪60年代中叶开始,赫拉巴尔喜欢上了做一种剪贴画,就是把一些图片和文字剪辑下来,然后拼凑出一些协调的、独具风格的拼图。他的这一爱好和他的写作之间有着相似的手法,我们也可以把他的短篇小说看做他对自己创作素材的造型艺术。

======== 被列入“清洗作家”名单 ========

1968年,苏联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审查制度再次恢复。1969年,“布拉格之春”被扼杀,赫拉巴尔被列入清洗作家名单,那之后数年之内,他都被禁止出版作品,并被监视起来,书店里他的书也被下架、送进了废纸回收站。就在其他很多被清洗作家移居国外的时候,赫拉巴尔坚持留在捷克。直到1976年,在他的作品遭到封禁八年之后,他才能公开出版作品。

然而,这段被严密监视、作品被封禁的时期,却是他创作的高潮期。在远离布拉格闹市的克斯科的林中小屋,他获得了一种平静的、没人打扰的生活,他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包括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部小说:1971年的夏天,他只花了18天写出《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1976年,他完成了《过于喧嚣的孤独》手稿。

其实那些年里,他的作品也通过国内地下出版社或者位于国外的一些流亡出版商发行,从而得以在读者之间传阅。

======== 晚年生活 ========

赫拉巴尔在晚年时仍创作出多部作品,随着政治局势的好转,他的书接连出版,并在国内外连连得奖。

在生活上,赫拉巴尔却越来越孤独。1987年妻子去世让赫拉巴尔的内心世界开始崩溃。1988年,他的挚友马利斯科也去世了。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赫拉巴尔过着简单、有规律的生活,他在克斯科的小屋里养了十几只猫,他每天都要从布拉格回到那里探望它们,给它们喂吃的,并在那里待上几个小时。此外,他每天也会去小酒馆坐坐,和朋友们相聚喝啤酒聊聊天。

赫拉巴尔在1995年写出最后一部作品后便停止了写作。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健康状况也一直不太好,在1996年12月,赫拉巴尔住进了医院。他说:“所要结束的一切,都有它的时辰。你必须迎着自己的命运走去,因为我要干的事都干了。”

1997年2月3日,赫拉巴尔从医院的窗户跳下,结束了自己作为作家的传奇的一生。

注:本文未注明的引用内文字均来自赫拉巴尔的访谈、言论、札记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