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小城》读后感摘抄

《小城》读后感摘抄

《小城》是一本由李静睿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城》读后感(一):是我能意會而你不解的 因為是鄉愁

非常私人的一次打分。僅僅是因為太熟悉,所以太能共情,一個時間凝止的小城的歲月⋯⋯四川的燈城、龍鄉、鹽都。其實根本無所謂這些名字,沒人在乎這些名字。人們甚至不知道自貢,它也只是自貢。小城很多東西都持續了很久。東鍋廠再走進去的地方,出來是鐵道路的信號燈的地方,是衰落的一個院子,是(曾經是我的)兩門灶。我想過我的三歲,我願意承認的唯一的童年。一路上,沈默的淺藍色的窗匣,房頂的濕苔上長滿粉色的小花,大葉榕,也就是黃桷樹,二十年後的根已經把地面撬得不平整。

小時候覺得明明很大的,我說。通往苗圃的上坡路好寬敞——但那不是植物園。我記憶裡面是植物園的,很神秘、所以應該很美麗,我想。草原早就變成了人工草坪和水泥路駕校。老火車軌道還在。爸爸走在路的前面,只給我背影。

不至於叫人心碎,也決不叫人歡暢,是鄉愁。

《小城》读后感(二):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小城

詩人無情地說:「你不會找到一個新的國度,也不會找到一個新的海岸。這個城市會一直跟隨你。你將走在同樣的街道上,日漸老去。在同樣的鄰里之間,在同樣的房子里枯朽。」每一次讀到這首詩,我都會既沮喪於早就這樣寫好一個枯朽結局的人生,又沮喪於,我並不知道哪個城市會一直跟隨我,我也不知道應該在哪棟房子里日漸老去,我只是老去而已。

十二个小城,十二个故事,前面的大多是残忍与心痛,但后面的却有一种奇怪的做作,不知道是否是冗杂繁长,或许是不想继续再看这种折磨人的讲述,宁愿进入魔幻现实,这其中有被远大前程所迷惑的忙碌,有时代冲刷之后的淡淡汗渍,有遥远月光下听不见的漫漫长路,有被困在此生与末世中,有拥有人间印记的城市囚徒,有不断外寻的饥渴者,有无缘再重逢的怜惜,有“以后再说”的清醒欺骗,有名为第二人生的小说,有一种照明的希望,也有不快乐…好复杂

大概小城无法定义,也无法逃脱,个中滋味由人自寻。

《小城》读后感(三):阿花的自贡

这一版新加了最后一篇纽约,所以一共是十三篇。在仓促的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一篇叫《死者》,感觉取自于乔伊斯的《The Dead》,和一篇《伤心凉皮铺之歌》,是不是来自《伤心咖啡馆之歌》?我觉得不是我牵强附会,她的新书《死于昨日世界》的根源就是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嘛。最喜欢的是《潮湿的烟花》,读完就去考试了,结果林琴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不是经常有人说,如果你特别喜欢一首歌或者一句话,都是因为你看到了自己。可能是哦,因为我就老想起小时候只会在过年的时候和爸爸去买烟花的心情,想到卖给我烟花的老板,他们是不是跟林琴琴一样有着故事,我却从来没关心过,想起前段时间去唐人街看到几个外国小孩在玩摔炮,纽约的魔幻现实。我喜欢她铺陈的细节,我看书有个特别的癖好,爱看人物怎么吃、吃什么、走去哪、穿什么,阿花很好地满足了我。鸡蛋糕、脆皮鱼、蒜薹炒肉、豆花饭……充满了自贡的气息,无论是文字还是故事内容都真切地让人觉得这不属于虚构类。不过她自己也说过,早期的作品是有她自己的经历,像往外吐出自我,只是后来渐渐地没了这个兴趣,我们也就难以再见到这样赤裸示人的作品了。

《小城》读后感(四):十二个人物其实也就一种生活

短篇情节庸俗,语言平淡,并且创作上也没什么技巧可要。

没能够标新立异,也无法超越同类中的经典。

十二篇里,刻画的人物似乎都差不多,而且作者似乎很喜欢用像《百年孤独》或者《白鹿原》中第一句那样的句子,每当场景发生变化时,直接交代结局,然后才慢慢解释并让剧情发展。并且作者似乎喜欢到明明才十来页的短篇里就要用好几处。可能是怕读者没兴趣读到结尾,所以提前把结局告诉读者了。

我还发现一个共同点:二哥最后死了,卖毛线的女人最后死了,爱唱歌的五妹最后死了。才读了五个人,三个人结局都是死了。千篇一律。

写学校生活,普通人家的校服都是洗得发白泛灰,写穷苦人家的孩子衣服永远那么奇怪另类。衣服都是掉线掉得厉害,线头到处乱飞。浓浓的网文套路。

故事里的女主,甚至出现过的女性都发育得很好???

“月光下的小路”里面主人公的母亲:男同学都盯着她红色毛衣下鼓鼓的胸脯看。

“死者”里面主人公的母亲:汗水打湿腋下,露出耷拉乳房的轮廓。

“高跟鞋上”主人公:紫色丝带打蝴蝶结,飘动在她发育良好的胸部上。

还有几个槽点。比如小城里的学生做题永远做的都是立体几何。

无力吐槽了。总体来说,这本小说集没什么价值。

可后记的纽约倒影,总体比前面的十二个短篇好,但也显得啰嗦,特别是前面,像流水账或者是日记。但读到后面倒也挺喜欢。

小城就是自贡。笔下人物偶尔的方言可以确定是西南,而自贡是著名的盐城,也就确凿无疑了。后来一查,作者果然就是自贡人。

《小城》读后感(五):小城的十二种人生

在读到《小城》之前,我对李静睿一无所知。用了一下午时间读完《小城》的十三篇文字,窗外的暮色已经笼罩了城中村,出租屋里的灯火疏疏漏漏,亮了起来。已经很久没有这种经历,因为阅读,忘记了时间。

大概是经常阅读散文和诗歌的缘故。我读小说的密码,一样是文字。如果没有对上我胃口的文字,纵使小说构思精巧、天马行空,跌宕起伏,可能也不会勾起我的兴趣。李静睿吸引我的首先是文字。

这些文字精致,不是说文字本身不沾泥带血,而是文字游走在烟火人间,依然让人感觉干净、细致、绵密,这样的文字,足够把我吸引,直至钦佩。读李静睿的文字,或多或少能够触觉到一些张爱玲的影子。

李静睿写景、写女人、写服饰穿着,写柴米油盐,虽然将文字的地理背景转换成了四川,但游离在文字间的气息,分明浸润着一种张爱玲写上海、写香港的味道。

不过,李静睿的文字或者说故事,更多的是小城记忆,或者说小城经验。在这部短篇小说集里,她写小昭、写林琴琴、写二哥、写凉皮铺、写电影院里卖毛线的女人……这是她的小城记忆。

这些大都短暂,以悲剧收尾的故事,可能已经无法分清是真实的生活,或是虚构的小说,他们行走在菜市场、电影院、带着生活沉重的枷锁,穿越到李静睿的文字里,她的笔下,更加克制,而克制的文字背后,是一种深沉的悲悯,所以每每读到故事的末尾,你总会有一种哽咽和唏嘘的冲动。

她笔下的小人物,小人物的不同人生正在感动着你、清洁着你。

大概,李静睿是擅长写悲剧的,而悲剧往往更有穿透力。对于一个以小城为地域背景的写作者来说,本身就带着大量悲剧色彩的故事,这是很多写作者的精神源泉,苦难和悲剧,往往更加令人记忆深刻。

当然,与小城有关的除了独特的个体,那就是小城的群像变迁。所以在最后几篇文章里,李静睿写小城、写纽约,写的都是生活的轮转,时间的变迁,遇到的琐碎世事、人情风物,他们更像是一群跳上小城或者纽约这个舞台的轮番上演的私人记忆。这些是属于李静睿的,当然不如那一篇篇扎实、绵密的故事吸引人。

但他们就是李静睿小城记忆的一部分,从这里生长,然后离开,到更大的城市,对比、映照与回忆,它们才构成了她的全部背景和记忆。

如果你曾经是小城青年,你的记忆里也一样邂逅了无数小城故事,那么你一定会爱上李静睿,因为,她让你的记忆的闸门复苏,带着一种悲情和温情的色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