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安娜·玛丽》读后感100字

《安娜·玛丽》读后感100字

《安娜·玛丽》是一本由[法]吕西安·博达尔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4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玛丽》读后感(一):用孩子的眼光与心机,窥觑成人的世界

儿时在长辈书架上翻下来的一本书,本来只是打算随便翻翻,但是因为细腻的描写,独特的引起共鸣的情感视角,让我不忍释卷,就这样居然全部读完。不同于长大后惯于去做小说文本的解读,而只是单纯地陷入了字里行间展示的另一个情感世界。

柔弱敏感的孩童视角对于现实中比较内向的我本人似乎有种独特的吸引力,那种暗中对成人世界的窥觑,似有若无带着的一抹童真的嘲笑、鄙视与批判,却又因为孩子这一层天然身份的掩饰而不被所有人察觉,那份洋洋自得的狡黠和小心机,如此的写实却又令人异常着迷;感觉是两个年岁相近的孩童展开了一场私密的对话,以至于后来我常常去回想书中那些关于恋母情结的另类表达,也是因为此书才让我有了一份成人世界也并不那么完美的意识萌芽,仿佛似乎自己从小吕西安手中承接了一个工具,令我可以用着青涩稚嫩但又看穿一切的眼光面对以后成长中形形色色的所有。

可惜当时读过的唯此一本,如果现在的我,再重拾本书,并把整个系列全部读完的话,用成人的眼光解读一切,可能又会是另外一番感触了!

《安娜·玛丽》读后感(二):用听觉记忆的孩子

是一部视角非常特别的书。从及腰的视角用听力记忆的孩子的世界。

在书中很多处非常精彩而大篇幅的关于听觉的描写。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有两处:一是他回忆起中国的一切又向他们告别。“欢乐,活力,感情洋溢。沙沙的脚步声,得得得马蹄声,苦力的吆喝声,叫喊声,嚷嚷声,乞丐的哀求声,刺耳的辱骂声,咳咳的吐痰声,呻吟声,喘气声,吵架声。”“再见了,锣鼓,鞭炮,向牲口的食槽一样的城市,塞满的肚子,打嗝的声音,堆成金字塔的稻谷,调味品,还有那筷子碰着饭碗发出的悦耳音乐声。”二是他在偷看阿贝尔给安娜的信的时候,用耳朵警觉地那段。

文字的细腻和体验的特别又富有共鸣让我对吕安西的作品往往欲罢不能。

何况此次他塑造的是一个多么奇怪的孩子,狡猾的儿童角色扮演者,痴迷的恋母者,孤独的中国意想员。

他的手指指端理应是发黄的,就好像那些在中国吃多了桔子或者生了胆病的人。他爱好肮脏,内心阴冷,讨厌身体。他爱他的母亲,用名字在心里称呼她,亲吻她,在想象中是她的骑士,她的爱人。

《安娜·玛丽》读后感(三):追忆中国屏风背后的似水年华

罗豫/文

许多人把吕西安·博达尔的自传体小说“领事三部曲”当作中国近代史写真来读。这也难怪,作者的背景太过特殊,是民国初年法国驻华领事的儿子,所见所闻所述多有正史不载的细节。在他们看来,小说涉及到的唐继尧、龙云、卢汉、杜月笙等人,都颇具“史料价值”。不过我的朋友梁捷读了却告诉我,“应该更多地关注文学价值,法国文学的叙事和心理从来很有一套……”待我细细读完,心中也颇生所见略同之感。

不得不承认,龚古尔奖评委会的学究们还是更多地从文学角度去对待小说作品。获此奖的《安娜·玛丽》恰是“领事三部曲”中最为瑰丽精彩的一部。初读此书,不由得让人想起二十世纪初法国大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风骚狡猾的奥戴特有让作者和读者都抵挡不住的魅力,而成为爱情奴隶、因娶奥戴特毁掉自己名誉的斯万又令人横生恻隐之心。出身卑微但不乏姿色和小聪明的女人和颇有些财势的男人之间的情感博弈,同是这些法国作家热衷的话题。

不过在《安娜·玛丽》中,这帮情场赌徒的过招,可就有了时时离不开的神秘东方背景:法国驻四川领事阿尔贝的妻子安娜·玛丽以儿子吕西安的教育为借口,带着他离开成都回到巴黎。她一落脚,就把儿子送进学校,同时一面榨取阿尔贝非法聚敛的钱财,一面把自己打造成纯情贵妇,跻身巴黎上流社会,伺机投入阿尔贝的靠山外交官安德烈的怀抱。然而安德烈及其夫人爱苔梅简直就是斯万和奥戴特的翻版:爱苔梅当年正是凭借自己的姿色和手腕,嫁给了身份地位远高过自己的安德烈。深谙引诱男人之道的爱苔梅早已识破安娜·玛丽的心机,而已经吃过一次亏的安德烈也不轻易咬饵。溜须拍马的文人、艺术家也纷纷赶来凑热闹。这群大人在安德烈家客厅里上演着一场场让人眼花缭乱的社交柔道,而这一切,都逃不过安娜·玛丽十岁儿子吕西安的眼睛。

敏锐细腻、情感丰富的吕西安也令人回忆起《追忆似水年华》中那个柔弱敏感的主人公。二者都对母亲有着强烈的依恋,只不过在《追忆》中,这种依恋只偶尔流露在诸如睡前告别之类的生活细节里。而在《安娜·玛丽》中,对母亲复杂的情感却构成了小吕西安内心世界的大部分冲突。他一方面着迷于母亲美丽的身姿,对粗鲁的父亲颇感厌恶,另一方面也因母亲的风骚放荡痛心不已,对母亲结交的男子,有情敌般的憎恨。最为有趣的是,吕西安生长在乱世的成都,从小亲历领事父亲和众多民国要人的交往(见《领事之子》),也耳濡目染了不少社交柔道的招数,不仅大人们的潜台词和肢体密码被他一一破解,他自己也参与其中,不时假装童言无忌点破大人的心事,也在对母亲忍无可忍时略施小计予以报复……虽然手段略显笨拙,然而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心机,恐怕也足以让热衷政治斗争的中国人大跌眼镜。

小吕西安不仅有中国人的心机和老成,内心独白中也常常充满对中国的眷恋:吕西安初次踏上法国土地时,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之情:“难道这就是人们想用来美化我的文明吗?中国的那种风雅情致在哪里?中国的礼仪在哪里?在法国,礼仪也有,但却是自命不凡,奴颜婢膝,目空一切。谄媚中充满着鄙视,许许多多难以觉察的举动中透露出蛮横、冷酷……” 文化的优劣且不论,对文化的评价常常被两个因素所左右,那便是先入为主和谁在发言。如果把这些话中的“中国”和“法国”二字掉换位置,插在同时代法国人对中国的描述中,恐怕不会引起太大怀疑。

小说场景中常出现“中国制造”的道具:外交官安德烈讲话时喜欢假托孔子言论;权贵家里的沙龙节目是打麻将;阿尔贝在四川军火生意中得到的回扣被巴黎的安娜·玛丽肆意挥霍;浸染中国礼仪和身份意识的吕西安由于不愿还手而屡遭同学欺侮;总督的官印,被阿尔贝从土匪手中赎回,当作礼物送给了安德烈……吕西安对中国的怀念和喜爱,打上了深深的殖民烙印,而曾在外交场上叱咤风云的安德烈,在客厅里也透露了二十世纪初某些历史事件不为人知的一面。

细腻的刻画、丰富的想像、冗长的句子,在文风上《安娜·玛丽》也颇得《追忆似水年华》的神韵。尤其是众多精彩的比喻,正应了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对普鲁斯特文笔的评论——用起比喻来像圣诞老人一样慷慨。普鲁斯特用一块小点心引出漫长的七卷本,博达尔也不甘示弱,花一百多页描写了安德烈家客厅里的一场聚会,其间穿插法国外交界和几位主角背景的众多掌故,心理活动和社交招数来回缠绕、共同推动情节的发展,虽然不似《追忆似水年华》那种天马行空的意识流叙述,人物表面稳重华丽的语言和背后涌动的潜台词暗流也别有一番看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