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台北人读后感精选

台北人读后感精选

《台北人》是一本由白先勇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5,页数:201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北人》读后感(一):只叙事不评论

悠悠缓缓的路子道破天机的赶脚

小学作文总要你概括段落 最后还要加上总结 可是这种不去总结只去描述 不予评价只是说给你听的感觉特别美好 观点人人有 可能雷同可能不同 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件事情 让人知道了 思量很久 行文在于启发 不在于灌输 传递故事 不就是写作的意义吗

《台北人》读后感(二):lalala

《游园惊梦》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钱夫人前半生享尽荣华富贵,到钱鹏志死后的凄凉反转,令人唏嘘。

小说对她喝过花雕酒后,被众人怂恿唱戏的纠结复杂的心理写得很出彩,用了前言不搭后语的语言逻辑来叙述,耳目一新,可以让人体会到她此刻的无奈,更像是被人算计一般。

我能体会得到,当她拒绝唱戏,余参军长上去唱戏,大家对他簇拥的欢声笑语,对钱夫人来说是一种怎样的讽刺。她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可又能怎么办呢?

当人群散去,所有夫人都被专车接送走了,独她除外,她是坐计程车来的,她似乎能坦然接受这种现实境况了。毕竟瞎子师娘告诉过她,“你们这种人只有嫁给年纪大的,当女儿一般疼惜算了。”

《台北人》读后感(三):个人选择与时代的反抗--重读《一把青》

都数不清这是第几次读《一把青》了。白先生的作品,每次读,都会有不一样的看见。这是文字本身的魅力,又不乏自身经历的影响,不同的阶段,对于相同的文字会产生新的感悟。这兴许就是阅读的乐趣之一。

白先生的短篇,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出色的当代华人作家作品。小说很有故事性,情节虽合乎情理,却又会给人留下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台北人》和《纽约客》中,都不乏描写个人人生经历波折更迭的故事。他擅长从小人物入手,细腻地展现出这个人的美好与缺陷,但是最终决定主人公命运的,多半并非个人自身的特性,而是时代的走势。悲欢离合,辛酸苦辣,这一切都在历史洪流中被匆忙带过。这是我前些年读《台北人》的感受。人,不过是历史中一颗微不足道的棋子,被世界的纷繁所左右,与历史共生,又共同湮灭。

而这一次重读《一把青》,我突然觉得每一个人物,师娘、朱青、郭轸都奋力地为自己的命运走向或是人生经历做出过选择。他们并非我过去认为的如此被动。虽然每一个人的选择可能被历史环境影响,但是决定还是自己做的,而这些决定源于一种与时代环境的对抗。

郭轸出其不意地选择一个看来平庸,缺乏美丽的女学生,某种意义上是他对于摩登狂躁不安的反抗。他从美国回来后,习了一身摩登气。出国前后的样貌变化便可一窥究竟:

“那时(师娘刚认识郭轸时),他还剃着青亮的头皮,穿了一身土黄布的学生装,举止虽然处处露着聪明,可是口角到底嫩稚,还是个未经世的后生娃仔。” (18)

(从美国回来之后,)“全身都是美式凡立丁的空军制服,上身罩了一件翻领镶毛的皮夹克,腰身勒得紧俏,裤带上却系着一个Ray-Ban太阳眼镜盒儿。一顶崭新高耸的军帽帽沿正压着眉毛上,头发也蓄长了,渗黑油亮的发脚子紧贴在两鬓旁。“(18)

摩登气息给人带来活力,与此同时,是躁动与不安。郭轸漫不经心地和许多漂亮的女孩子交往。相貌成为师娘眼中重要的因素,看人长相打扮已经潜意识地成为摩登世界的重要评判要素。然而,最终让这个自负的年轻人,拜倒在其石榴裙下的,并非天仙般美丽的女子,而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大学生。“原来朱青却是一个十八九岁颇为单瘦的黄花闺女,来做客还穿着一身半新旧直统子的蓝衣布衫,襟上掖了一块白绸子手绢儿。头发也没有烫,抿得整整齐齐的垂在耳后。脚上穿了一双带绊的黑皮鞋,一双白色的短统靴子倒是干干净净的。”(19)

白先生是从上到下,颇为全方面的描写了朱青的穿着打扮。关于没有烫发这个细节,虽然看似无可厚非,但是关于朱青发型的描述,在她新婚后郭轸匆忙赴战,以及成为歌女时,会再次重现。国内战事发生后,郭轸特地拜托师娘照顾朱青,而那时面对新婚丈夫的突然离去,朱青 “歪倒在床上,脸埋在被窝里,抽抽嗒嗒地哭泣着。她身上仍旧穿着新婚的艳色丝旗袍,新烫的头发揉乱了,发尾子枝丫般生硬地张着。”(22)发丝的僵硬,似乎也映射出朱青在郭轸出事后,心如死灰,全身僵硬,生不如死的状态。而移居到台湾做歌女的朱青,决定让自己的头发变得放荡不羁,师母看到台上唱歌的朱青,如此描述她:“她一只手拈住麦克风,一只手却一径满不在乎的挑弄她那一头蓬得像只大鸟窝似的头发。”(28)几次关于朱青发型的描述,这是一个虽小但颇有意思的细节变化,可见女性的头发,在白先生眼里,是可以传递一些特殊的信息的。

关于反抗,我想最明显的例子应该是这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师母和其他空军家眷,用戏笑来对抗不安的命运。虽然在文中,师母几次明晰地表达,自己的丈夫很难活过自己,但是,她仍然可以选择去打牌、找村子里的人说闲话打发时间,而不让自己成天提心吊胆的。她也曾劝慰朱青,说“飞将军的太太,不容易当。二十四小时,那颗心都挂在天上。” (25)这一句话,不仅挑明了朱青刚结婚时,时刻为丈夫安危担忧的心情,也同时呼应了当时郭轸对于朱青满是爱意的言辞“我在天上飞,我的心都在地上跟着她。” (20)他们选择了彼此,就必须承担彼此的重负。这是选择带出的必然结果,无可规避。

那是尚未真实经历生离死别的朱青,还为众多家眷的笑看人生而不解,稚嫩地问道师母“可是她们看着还有说有笑的。”师母的回答是另一个反问:”不笑难道叫她们哭不成?”见了多了,自己也经历过了,人才会知道在大悲大痛前,也可以选择鼓盆高歌。这是一种对于悲伤和痛苦的反抗。

朱青无疑是整则故事中,变化最大的人。看似出其不意,但是故事中每一个令人诧异的决定,都仿佛陪衬了朱青最终游戏人生的态度。她可以和年轻的空军小伙子,眉来眼去,却不想要接受任何负担。她曾经被死亡蹂躏过,而她对抗死亡与悲伤的方式,就是纵情声色,戏虐周遭真把感情当一回事的人。这一种反抗虽然看似轻松,却让人感受到内在的歇斯底里。

我想,这就是白先生笔下人物矛盾的特质吧。愈想要挣脱时代或是经历的束缚,却又将自己更紧地捆绑,甚至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对于人性细致入微的考察,让这些作品可以经历时间的考量。

上文的页数是基于以下出版社。

白先勇,《台北人》,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