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去唐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去唐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去唐朝》是一本由常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4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唐朝》读后感(一):去唐朝,看帝王们的黑白两面

《去唐朝 帝王和帝国事》。 这是我看的《去唐朝》系列第3本。 了解了唐朝的诗人之后,了解了唐朝的烟火气之后,我把眼光对准了唐朝的最高阶层。 虽然以前感觉对唐朝也挺熟悉,但是这样系统地把唐朝的皇帝顺下来,还是第一次。 过去熟悉的那些唐朝皇帝,通过作者常华的细节描写,看到了他们月亮的另外一面。比如唐太宗在立嗣的时候,在强硬的魏王李泰和懦弱的晋王李治之中,必须要做一选择,魏王李泰企图逼退怯懦的李治,而他的这一强硬恰好让父亲唐太宗李世民下了决心。 李世民认认真真地演了一场戏,以在自己的心腹众臣面前自sha作为手段,最终确定了李治为继承人。 常华细腻地揣摩了李世民此时此地的心境,认为李治并不是李世民的最佳人选,而此时李世民年纪老大,已不复当年心狠手辣,他此时所要选择的,不是一位能君而是一位仁君,对于此时的李世民来说,天下的走向已经不如血脉的保全重要了。为了让自己的意见不被别人辩驳,李世民居然用了这样的非常规手段。常华为之感慨:“这一幕,透着唐太宗的心机,更透着他的无奈。” 为了配衬唐太宗的这一心境,常华为我们选择了杜正伦的《玄武门侍宴》,里面的“既喜光华旦,还伤迟暮年。”(p167)大概也算是李世民此时的心境吧。 唐朝是一个诗歌的朝代,唐诗里充满了尘世的气息。作者写唐朝历史的时候,会时不时地把唐朝的诗人拉出来,作为当时帝王和国家的诗证,这也是这一本书的一个特点吧。 对于那些我们不太熟悉的帝王,常华往往也能写出一只手的黑白两面,既让我们看到帝王的努力,也让我们看到帝王的力所不及。 比如史称小太宗的唐宣宗李怡,这个历史上第一位以皇太叔身份登基的皇帝,作者既写出了他的韬光养晦,也写出了他在继位之后,为了与前朝划清界限,而处处拧巴自己,把自己纠结成了一根麻花,他刻意地塑造着自己的美好形象,甚至可以为此对自己的人生开了“美颜”,常华为我们选择了《资治通鉴·考异》中所录的一则残忍的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小太宗的另外一副面孔。 因为宠爱乐女,李怡担心自己重蹈玄宗覆辙,当左右劝他把此女放还时,玄宗害怕自己放还此女后会思念,赐鸩酒杀了此女。香港TVB以李怡为主角拍了电视连续剧《宫心计》,里面过分美化了李怡,看《去唐朝》才还了李怡的历史真面目。

《去唐朝》读后感(二):以诗证史,看唐朝的兴与衰

纵观中华数千年历史进程,经济、民生、文化、艺术、政治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发展的非唐朝莫属。彼时的唐朝处于世界的巅峰,其多元化与开放性令其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盛世之时更是涌现大量名人异士,像李白、杜甫、白居易、颜真卿、吴道子、李龟年等等。

唐朝鼎盛时期人才辈出,抛开名人异士不说,李世民、李隆基、武则天皆为历史上了不起的帝君,在他们的统治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贞观之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开元盛世等四海升平的盛世。但帝王成就再高,也无法磨灭盛世之初与衰败之时发生的硝烟四起的兵乱。

资深唐史学者常华在著作《去唐朝》系列之帝王和帝国事中写道:以唐诗为线索,走进唐朝的肇兴、全盛、动荡与衰没,以再发现的精神,审视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本书将从唐高祖李渊初建霸业开始,讲述唐朝帝王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创建的大唐盛世江山,并从无奈中唐时期,众叛乱事件中窥视晚唐时期不可挽回的颓势。创业容易,守业难。每个朝代所历经的兴衰更迭如出一辙,唐朝也未能幸免。

在以诗证史这种全新的视角下,我们不仅能从唐人的诗句中读出当时文化心理和精神轨迹,更多的是唐人所处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每个历史大事件中的诗文体现。

恰如唐太宗李世民《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所作:“韶光开令序,淑气动芳华。驻辇华林侧,高宴柏梁前。”唐朝开启了国力昌盛、官员贤能、四夷宾服的盛景。也如亡国之君昭宗最后发出的那句质问:“只解劈牛兼劈树,不能诛恶与诛凶。”唐朝自此结束了曾经威服四方,曾经诞育过无数诗人,曾经创造过璀璨光华的盛世,奏起挽歌。

《去唐朝》读后感(三):别样视角,依稀旧梦:唐朝的历史也可以这样来了解

记得学习强国上有一道题经常遇到,大意是说,如果想要了解西周时代的风土人情,最好是翻阅哪部书?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是《诗经》。别看《诗经》只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并不是历史而只是诗歌,但这些诗歌却涉及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周初至周晚期约500年间的社会面貌尽在其中——相比之下,《史记》中的这一部正史肯定没有《诗经》中所描绘的更加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同样的道理,虽然自《史记》开始,正史的内容逐渐变得蔚为壮观,但想要方方面面都涵盖起来,估计也有不小的难度。所以察看历史,既需要严肃的正史记载,依然需要文学艺术这些“别样”记载与视角来作为正史的补充与印证。因此,虽然唐朝的历史由于这些年数不清的电视剧、纪录片早已经为更多的人所熟悉,但诗歌里的唐朝,依然不失为一种很有意思的了解、观察唐朝历史的方式,甚至还可以更富有一些戏剧性——大概,这就是《去唐朝》这部“三部曲”的魅力之所在吧!

《去唐朝》是由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作家兼记者的常华创作的,分为《帝王和帝国事》《诗人和人世间》以及《众生和烟火气》。其中《帝王和帝国事》把关注点放在帝王身上,侧重讲述唐朝政治格局的变迁;《诗人和人世间》把关注点放在文人或者说诗人身上,讲述的是文化现象;《众生和烟火气》则顾名思义,把关注点放在世间百态上,“烟火气”更浓厚一些。

不得不说,虽然“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基本遵循《史记》开创的体例,不光是帝王将相,还有经济、文化、天文、地理,但假如没有了那些帝王将相,“正史”的权威性恐怕就不知要减少几分了。所以不妨以“帝王将相”特别是帝王来作“引子”或者“牵头”,来观察和领略历史的方方面面,也就不失为捷径,或者说说一种很有效的视角。这大概就是《去唐朝》的“三部曲”中,因为不能“得而兼之”,所以下定决心要选择《帝王和帝国事》这本书的缘故。

中国的诗歌,唐诗的分量是非常重的,所以唐诗中所展示的唐朝历史,相对来说分量也非常重,基本上涉及到了唐朝历史的方方面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正如作者常华在“自序”中所言,是“唐朝的繁华决定了唐诗的繁华,而唐诗的繁华又记录下了唐朝的繁华”——当然,“繁华”的唐诗记录下的可不止是一个“繁华”的唐朝,还包括唐朝的动荡与衰败等。“一曲新词酒一杯”,一首唐诗,短的至少二十个字,长的也有如《长恨歌》之类的“长篇大论”,但“任务”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同样反映了唐朝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段历史或者一个侧面。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唐诗记录下的唐史,比作为正史的《旧唐史》或者《新唐史》在有的时候都让人有一种“不遑多让”之感。

因此,当常华以他的身份“标签”特别是记者的敏锐职业视角,察觉到了唐诗中的唐史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因而决心让更多的人“读着唐诗,重返唐朝”时,那就不妨一同前往吧!

《去唐朝》读后感(四):《去唐朝》,看帝王和帝国的黑白两面

《去唐朝 帝王和帝国事》。 这是我看的《去唐朝》系列第3本。 了解了唐朝的诗人之后,了解了唐朝的烟火气之后,我把眼光对准了唐朝的最高阶层。

虽然以前感觉对唐朝也挺熟悉,但是这样系统地把唐朝的皇帝顺下来,还是第一次。 过去熟悉的那些唐朝皇帝,通过作者常华的细节描写,看到了他们月亮的另外一面。比如唐太宗在立嗣的时候,在强硬的魏王李泰和懦弱的晋王李治之中,必须要做一选择,魏王李泰企图逼退怯懦的李治,而他的这一强硬恰好让父亲唐太宗李世民下了决心。 李世民认认真真地演了一场戏,以在自己的心腹众臣面前自sha作为手段,最终确定了李治为继承人。 常华细腻地揣摩了李世民此时此地的心境,认为李治并不是李世民的最佳人选,而此时李世民年纪老大,已不复当年心狠手辣,他此时所要选择的,不是一位能君而是一位仁君,对于此时的李世民来说,天下的走向已经不如血脉的保全重要了。为了让自己的意见不被别人辩驳,李世民居然用了这样的非常规手段。常华为之感慨:“这一幕,透着唐太宗的心机,更透着他的无奈。” 为了配衬唐太宗的这一心境,常华为我们选择了杜正伦的《玄武门侍宴》,里面的“既喜光华旦,还伤迟暮年。”(p167)大概也算是李世民此时的心境吧。

唐朝是一个诗歌的朝代,唐诗里充满了尘世的气息。作者写唐朝历史的时候,会时不时地把唐朝的诗人拉出来,作为当时帝王和国家的诗证,这也是这一本书的一个特点吧。 对于那些我们不太熟悉的帝王,常华往往也能写出一只手的黑白两面,既让我们看到帝王的努力,也让我们看到帝王的力所不及。 比如史称小太宗的唐宣宗李怡,这个历史上第一位以皇太叔身份登基的皇帝,作者既写出了他的韬光养晦,也写出了他在继位之后,为了与前朝划清界限,而处处拧巴自己,把自己纠结成了一根麻花,他刻意地塑造着自己的美好形象,甚至可以为此对自己的人生开了“美颜”,常华为我们选择了《资治通鉴·考异》中所录的一则残忍的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小太宗的另外一副面孔。

因为宠爱乐女,李怡担心自己重蹈玄宗覆辙,当左右劝他把此女放还时,玄宗害怕自己放还此女后会思念,赐鸩酒杀了此女。香港TVB以李怡为主角拍了电视连续剧《宫心计》,里面过分美化了李怡,看《去唐朝》才还了李怡的历史真面目。

《去唐朝》读后感(五):来吧!和常老师去唐朝参政

就奇怪,我家哥哥叔叔伯伯们很喜欢在我耳边念叨一个词:著作等身。导致我也经常幻想着,有一天也能执笔写作,创作出很多很多纸片人,创作出他们在书中演绎悲欢离合。

后来梦想没能实现,却还是热爱书籍,梦想便暗暗的打个折,委曲求全一下,就变成希望阅读完的书籍能够等身,所以每每看到百万字的大部头,我都有种莫名的渴望,这种热爱从文学延伸到了历史----历史是文学的土壤,富含着更客观更动人的故事。

近期我手里最美到窒息的是常老师的这套《去唐朝》--- 的第一本《帝王和帝国事》。

这一部也是我最喜欢的,开篇就吸引了我,全书从一个朝代的崩塌讲述到另一个朝代出生直至崩塌,历史是一条循环崩腾的河流。

老师从隋末隋炀帝杨广的故事开始讲起,杨广的虚伪,恐怖,他夺娣的阴谋,弑父夺位的凶狠,登记后声势浩大的迁都洛阳,只因一个噩梦和“杨氏将亡,李氏将兴”就将李浑满门抄斩,质问肱股之臣李渊“既然病了,为什么还不死?!”....... 荒唐恶毒可见一斑。

“从唐高祖李渊的韬光养晦,到他晋阳起兵,一直到被鸩杀的小皇帝,一幅幅一幕幕的风流人物来了又走,从傲然定鼎的肇始,到四海升平的盛世,从硝烟四起的兵乱到风流云散的末日,最终成为史籍里的风声。”这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不亚于《百年孤独》的悲怆。

拜根兴教授初读本书是初夏,七月末的时节,恰逢西安的烈日升腾,他看着厚厚的书稿,虽有空调的吹拂,仍觉暑气升腾,我读此书的时节,恰逢倒春寒,长沙接连几日的大雨带着冰冻,反复检查的疲倦,雨中排队的困顿,所有小麻烦都能被一本好书消融,虽然在室内翻书写笔记但觉手指冷的僵硬,每每读到风云流转,马上兵戈的那些热血的史事,多少次却热血沸腾起来,这字里行间夹杂着太多故事。

老师说:“历史是一条巨大的矿脉,我们翻开此书,附身入矿,享用这尘封千年的时间财富,走进无限深邃的历史秘境。”

书本是缄默的,也是喧嚣的,他是打开另外一个世界的门,门背后的历史风云等候着我们去体会去感悟,每一天在老师的文字中游弋是我近期最大的幸福,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喜欢读老师的书,放下手机投入到典籍中去,那门后真的有更广阔的星辰去追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