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读后感锦集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读后感锦集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是一本由森安孝夫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4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精选点评:

●高手在内亚,这是事实

●几乎全部采纳了我的修改意见。行文顺畅了许多。森安老师的原书本来就很棒!

●主要是视角的改变。总体来说是中古时期的突厥民族与汉民族的关系。可能是通俗向的写法,很多结论欠缺明确的证据,也缺少深入的分析。

●从索格狄亚那的丰沃两河到东陵碣石的扶桑大海,从莽莽无边的北方草原,到往来杨帆的交州岸边,多少国家兴盛与衰亡,多少民族叱咤与消融,多少铁骑滚滚而去,多少圣王灰飞湮灭……散埋在悲风与黄沙里

●从此粟特人在唐史中有了一席之地;赞世界观。没兴趣读内容只读序也是推荐的。

●能有这个意识就要鼓励了

●虽然手头有文库本可还是期待一下吧

●本书的三大主线分别是粟特人的丝绸之路商贸史、唐代建国及其前后的突厥动向、安史之乱后的回鹘和突厥活动。全书运用大量日本最新一代学者的内亚史层面的交通史研究成果,中国众多新出的出土文献包括敦煌文书、佉卢文等中亚死语言文书等,写作风格与《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丛书》一脉相承,粟特人前史的部分比较有趣,作者指出早在北周隋朝时期粟特商人的代表就是来自两个不同的安姓家族的商人马首是瞻,后来再到安史之乱,大家就都明白了。另外本书打破西方史观,重新审视了诸多关乎历史和民族问题,甚至是爱国精神的讨论,对于历史理论的现实性也给予了一定的关照与考量。

●粟特中心史观?开玩笑的。

●间野指出中亚史研究者应该将关注焦点转向天山南北路游牧民与绿洲农民的历史互动,并强调中亚社会内部自身的完整性。粟特聚落构筑起横跨中原、蒙古高原乃至于中亚各地的商业网络。除商业行为外,粟特人还具有军团武士的性质,并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粟特语也因此成为当时通行于欧亚大陆东部的国际语言。粟特人的商业与武装势力,甚至影响了唐帝国的建立。唐帝国并非单纯的汉人政权,唐朝的统治集团核心具有显著的鲜卑背景。安史之乱后唐代文化急速走向内向的排外主义,从而影响到唐乐风格的发展。安史之乱可以被视为中央欧亚大陆骑马民族通过结合游牧社会军事力与丝路贸易经济力,试图将南方的中原纳入势力范围的一种历史发展趋势。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读后感(一):内亚历史的敏感性让书有了这个名字

首先这是历史著作。不是小说,会有些枯燥。其实所谓丝绸之路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德国人创造了丝绸之路这个旅游名词。当然,如同真实的历史,这本书写的区域,重点既不是丝绸,也不是唐帝国。但是书如果名字叫做粟特历史的话,估计卖不出去吧。粟特和内亚史的研究,根本来看是西方为了摆脱中国和苏俄核心历史观弄出来的东西。或许有一定的局限性,可是能从不一样的角度去看待我们这个世界,不是一件更美妙的体验吗?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读后感(二):浅谈

本书的叙述脉络如同蜘蛛网,网的中心是粟特人与丝绸之路,网的外围则是唐、突厥、回鹘、吐蕃等民族或国家,作者简单叙述了五胡乱华至安史之乱后的历史,强调了中央欧亚游牧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全书没有很明显的立论,算是研究性作品,非要说的话,作者否定了西欧中心史观,批判了中华中心史观,希望读者能够以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作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觉得作者在为日本影响力不断减小遮羞。 最大的收获是能够从新的角度看待唐朝。之前总被盛唐迷住了心智,诗仙的风华绝代让唐朝以最灿烂的姿态留存在我心中,即便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我也一度认为此乃盛世下的阴影,事实却是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就不再昌盛,成为了偏安一隅的小朝廷。 此外,令人悲哀的是,作者在书中提及的文物资料大多来自敦煌,可这些文物却是在英法的博物馆中。现代背景下无论追究谁的责任都毫无意义,只能感慨着将希望寄托于中华民族的复兴。 ps.现代国界大多已定型,但我依旧希望中国能有继续开疆拓土的一天。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读后感(三):骨头架子有了 填肉还需更多相关研究

序章是真的精彩,从人种、语言文化、历史构建上把世界史的框架构建起来,作为日本人对本国史观的反思和期待对于邻国读者也很有启发。

史料运用比较丰富,实物和典籍都有,难得(相比之下一些西方汉学研究用书多就容易受记载本身真实性的限制)。

可读性高(也有翻译功劳)。

基于原书的出版年代,史观角度来看是一个突破,不过现在世界史研究已经发展起来以后就没那么新颖,汉化出版针对的应该主要还是非专业读者。也可以蹭一下“带路”的热度。

对于打破中华中心论来说有效,不过可能是由于体量和作者本人研究倾向,虽然强调丝绸之路的网络性,但实际聚焦的还是偏线性(北丝路)的几个点。

只在写唐时寥寥带过吐蕃而对南方丝绸之路着墨更少,似乎和作者本人强调的2+1丝路有悖;加上上述论证偏向陆上北丝路,反而加强了丝绸之路只有一条的刻板印象。

部分论证不够严谨,瑕不掩瑜。

一个os:读到粟特武装集团团结东魏针对西魏时很难不想起远交近攻和中国与邻国此起彼伏(?)的地缘关系。History repeats, in one way or another.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读后感(四):听《丝绸之路与唐帝国》

讲谈社世界史第三集,前两集好像讲的是欧洲,现在讲到了大中国。今天这本书可能是我听的不仔细,或者就是解读者梳理地结构不清晰,感觉我听得比较零散。

解读者提到,本国人写本国史,有点类似于从房间里面看房间,能够看清楚内部的房间结构;而外国人写本国史,有点类似于从远处看房子,能够看清楚的是房子在整个空间具体的位置,以及这个房子和其他房子之间的位置关系。 欧亚大陆是一块完整的大陆,占据了全地球上陆地面积的2/5,这块大陆可以从北往南分成三大块:草原带,荒漠带,和半草原半荒漠带。 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于南方农耕民族的征服,在欧洲和亚洲都是主旋律。 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农耕民族的统治方式有两种:征服式的,渗透式的。 作者认为,总体趋势上,是渗透式的向征服式的演变。 安史之乱,我之前一直以为,“安史”是一个代表时间的词,比如年号之类的,虽然也知道安禄山这么个人,但没想到安史居然是两个人的姓氏。唐朝完成向唐帝国的演变,不仅仅是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包括了隋朝和更前面陈朝200多年的征战和努力。

《丝绸之路与唐帝国》读后感(五):唐朝不只是中国人的唐朝

这几天又把这本书复习了一下,还是能学到不少东西。

书里写的时突厥、回鹘和唐朝的互动史,但是中间夹杂着中亚粟特人的这条线。之前很少从中亚人对中国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历史。世界从来都不是单一民族生活的运行,即使在公元7世纪,国际间多民族的互动就以及非常普遍了。之所以我们不了解这些方面的历史知识,可能源我们通常习惯的中国中心论的思考角度。 还有就是边境游牧民族,对于中国来说,虽然不是汉人,没有主流文化,但是这些民族也是形成了现在的中国,只不过,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大多都是融入到汉文化之中了,但是并不能说中国的文化只是汉人造就的。

唐朝的开放程度让人觉得生机勃勃,反而后续的宋明时代就觉得有些僵硬,蒙古虽然开放,但是蒙古人没有很好的接受中国文化,所以也很不自然。这样看来,确实唐朝的这种文化社会繁荣会让人比较向往,是中国古代时期比较理想的一种融合方式。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书里一个小桥段很让人唏嘘。里面说到肃宗死后,在史思明的群说下,回鹘准备反戈攻打唐朝,但被自己的岳父仆固怀恩劝说后放弃和唐朝为敌,为唐朝化解了一个大灾难。当时就觉得这个人很厉害,所以百度了一下,仆固怀恩是唐朝功名赫赫的武将,但是结局很惨。我本以为他会作为英雄,结果反而成了被猜忌的对象。虽然战功赫赫,家族里3,40人为国捐躯,还是被排挤,最终不得不走了反叛的结局,原因仅仅是因为皇家害怕他对回鹘的影响力。一生为国效忠,女儿也作为和亲对象,但是由于能力太强,也变成一种罪过,真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