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社区设计读后感摘抄

社区设计读后感摘抄

《社区设计》是一本由[日]山崎亮著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区设计》精选点评:

●因為前言的一句話將書本收入囊中(『不是設計只讓100萬人來訪1次的島嶼,而是規劃能讓1萬人重訪100次的島嶼』),讀完卻有點不得其法。全篇所有的道理和理念都很超前(相對中國而言)、值得旅遊規劃、城市規劃業界參考,但本人最期待的主心骨——案例分析部分,偏偏流於簡介、願景層面,所配的圖片亦沒有起到相應的增強說明或理解的作用;此外,章節的劃分也存在一定問題,感覺只是換著標題講相似的議題。

●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山崎亮的那份真挚,怀着一份真心,努力连接人与人的关系,正因为有这样的人,所以这个世界还有变得更好的可能吧

●并非一个个完整形式呈现的案例,但给人启发

●之前认为中国社区营造相比日本造町落后十年,读完甚深感不止于此。理念即是一种愿景,但执行力更为艰难可贵,惊叹日本早已着手开展,而且每个项目的跟进是五至十年,不管是个体、社团还是社会,渐进发展为一种机制。在中国,只知与之相当的个例一二,可近年关注度的增长也算值得欣慰。

●作者简直是在用做社区工作的态度来做设计,也因为此,读这本书时常会觉得亲切,呀,这不是社区调查、社区参与、社区主体性吗。山琦亮展示了设计师的敏锐和宽广,他关注的不是设计本身,而是设计如何能激发社区主体性,如何更好服务使用者,如何可持续长效地运转。这样的设计师,越多越好。

●这本有点奇怪,没有太多启发……

●“不是设计只让100w人来访1次的岛屿,而是规划能让1w人重访100次的岛屿”

●走马观花翻完了,作者很用心,工作很细致,但是书一般。

●只是讲了他做过的事情和对应的效果。我期待的是一本工作手册或者经验集,所以读得不是很有兴趣。

●刚读完了全书,逻辑性很低文章的连贯性不是很强,案例说明也没有切实加强到重点,很混乱以至于对于读者来说抓不到重点,读一遍的情况下,再回想全书,没有太大的启发点除了“设计(de-sign)是从信息(sign)中提炼精髓(de),圆满解决根本问题的一种行为”..

《社区设计》读后感(一):社区设计——设计凝聚社区的工具

设计本质上是要从信息中提炼精髓,并解决问题的本质。社区设计就是解决社区间的关系问题,同理感觉社区博物馆的建造也应有其使命和解决的问题在。

作者在书中通过案例表达的社区设计理念,首先它是不是硬性的,而是软性的。社区设计不是简单设计一个硬性的环境设施,而是通过研讨会、工作坊来观察人际关系、掌握社区资源,设计凝聚社区群体的工具,引导社区成员主动参与行动,从而形成社群氛围。其二,社区设计的本质,是设计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和交流。而作为外来者的设计师,需要以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和社区居民持续沟通,先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再共同探究社区设计的未来。其三,社区设计要求一个长期性和渐进性的设计形成过程,从而形成可持续性。

作者的案例主要是21世纪前10年里的,首先是觉得作者很多案例的成功也与日本的社团文化有关,但是很怀疑在中国社区营造中是否可以找到这样的大量的线下社团(或许学校里会比较多),之前看到一些国内社区营造的案例也主要是引导下的社区居民自发性的社团活动;其次在疫情下及之后的社区营造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此外感觉或许也可以融入一些行为心理学之类的理论。

《社区设计》读后感(二):不要爱抽象的人类,要爱具体的人。

偶然在书店拿起这本书,几乎是立刻就被作者群倡导的理念所迷住,作者山崎亮努力在做的事就是对「不要爱抽象的人类,要爱具体的人。」这句话的诠释,真正的人性化,真正的慢工出细活。 书里记录的每个案例都让我非常钦佩,虽然都是在小地方、耗时长、似乎没有立刻带来很多经济效益(可能长久也不一定能有)的项目,但充满了对人的本质关怀。 设计师总是会说自己热爱人类,也会在汇报材料里写着“人性化”“以人为本”,但却很少真的开展一个自下而上的、社区居民全程参与的设计,很多都是专家式的、家长式的“为了你好”。 而这本书里的例子不是这样,它们从启动、设计到管理,都是社区居民全程参与,有的项目甚至希望居民参与几十年之久,由本代人把“照顾”社区的任务交给下一代。 设计与项目,不仅仅是你我冷眼旁观的“他物”,还可以是宝贵的生活经验,山崎亮的团队会不断的授人以渔,给所有参与者进行培训和引导,等群众组织成长后再慢慢退出,几乎每个项目里都有使用者因为参与了这个项目,而获得了成立NGO组织的经验,并且不断的组织着和参与者许多社团活动,在激活和改善社区活力上持续地发光发热。 山崎亮选择浸泡在一个个小而温情的项目里,努力给当地人带来一些真实有用的东西。在他眼里,所谓创意不仅是炫人耳目,更是深入人心。

《社区设计》读后感(三):这才是社区产品经理

主要几个感受:

1、互联网产品经理经常逛线上社区,从贴吧、天涯、豆瓣、知乎、小红书、即刻一路走来,终于看到第一本关于线下社区设计的描述。感觉真实,美好又很复杂。

2、中国和日本很像,从《零售哲学》就有类似感受,我们一定也会迎来少子高龄,经济停滞,环境恶化,“无缘社会”(血缘、社缘、地缘)的未来(甚至某种程度上的当下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如何迎来关系的重建,如何重新建立起来被城市化虹吸又喷洒得稀碎的社会关系,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思考方式和实践经验。

3、比设计空间更重要的,是连接人与人的关系。这句话是这本书的副标题,又作为主旨脉络贯穿整本书,但我还想加上一段我个人的理解,即连接只是开始,能够在社区中不断建立新的连接,不断加深已有的链接,让关系的成长形成一种可以循环的机制。(比如让附近的大学生作为主题公园的“孩子王”,带领小朋友们建设自己的游乐场所,而小朋友长大后又成了孩子王;或是让熟悉本地的阿姨们自发的组成 NPO 来指导特色社团活动;让需要实习/实践的建筑设计系学生参与建设;比如引入行政力量/民营企业长久的经济/政策支持),很讨厌说闭环,但山崎亮和 studio-L 只是给这个社区注入了启动的力量,而后建立的「能够自我繁衍成长的机制」才是社区设计中重要的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作者抽身出来继续下一个项目(而不是自己累死)。

4、行政力量和民营企业应该是社区有机的一部分。

《社区设计》读后感(四):用作社区工作的态度来做设计

之前听同事盛赞这本书,终于等到简体版时才读上。

作者简直是在用做社区工作的态度来做设计,也因为此,读这本书时常会觉得亲切,呀,这不是社区调查、社区参与、社区主体性吗。山琦亮展示了设计师的敏锐和宽广,他关注的不是设计本身,而是设计如何能激发社区主体性,如何更好服务使用者,如何可持续长效地运转。这样的设计师,越多越好。

书中写到设计的几个潜力:1、永续发展的设计;2、支撑理念的设计;3、指引方向的设计;4、消除隔阂的设计;5、维系情感的设计。是的,我们也需要打开设计的想象力,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专业区隔的时代,而是需要更多的融合。

“从事社区设计的工作中,如何通过设计凝聚社群的力量呢?如何创造出人与人互助合作的机会呢?我们要观察当地的人际关系,发掘地区资源,厘清问题结构,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组合各项元素才能让当地居民凭自己的力量解决难题,并持续做下去。”这个态度和思路,跟社区工作简直是一样一样的。

挑战如今快餐式的旅游,山琦亮提出“不是设计只让100万人来访1次的岛屿,而是规划能让1万人重访100次的岛屿”。面对社区里的多重诉求和期待,将事情分为“1个人能做到的事,10个人能做到的事,100个人能做到的事,1000个人能做到的事”,于是,1个人能做的,立马就开始做,10个人能做的,组成团队去做,需要更多人做的,则要创造条件、协同不同部门去做,从个人到团队,不同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思路,可以以不同条件去集结。

这本书基本就是一些案例集,读来挺有趣的,既有道也有术。不过因为案例多了一点,反倒是有种讲得不够透的感觉,但足以打开眼界,看到新的可能。

《社区设计》读后感(五):这本书比较小众,但也挺有意思的

这本书比较小众,在豆瓣、微信读书等平台为它打分写评价的人很少,也正因如此,让我想为它多说几句话。 其实这本书还挺有意思的,讲的是一名建筑设计师通过社区文化来连接人与人的关系,让当地居民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创造理想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从中看到社区的另一种可能性,也可以自由地想象一下,假如自己有一个公园、一个商场、一个岛屿,要怎么设计才会让人流连忘返? 作者山崎亮是日本有名的设计师,已经陆续创作了二十多本书。在这本书里收录了他极具代表性的16个社区设计案例,也有他从一个建筑设计师转型成为社区设计师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于设计、社会、人性的思考和洞见。 如果你从事运营、活动策划、产品设计等工作,也推荐你读一读,其实背后原理都是相通的,都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想和你分享两个我很喜欢的案例:

这个项目参考了迪士尼的运营方式,在公园内引入「演员」的角色。 我们都知道普通的公园里没有演员,通常游客自己玩好就回去了。如果要请演员又得多一笔开支,这时山崎亮提出,让游客和演员都成为公园的使用者,这样一来,问题就解决了。 那具体怎么做呢?他们找到了一些社团,邀请来公园举办活动,并帮忙解决活动有关的种种问题。

图片来源:gurutto-kobe.jp

就在公园开幕的第一年,就有了22个社团开展各类活动,有放风筝的、在池塘边观察水生物的、在园内观察自然的等等。这些社团也为公园带来了很多不常来公园的人。 这个项目让山崎亮感受到了社团的力量,也让他意识到,想要创造一个有人气、有活力的公园,只在硬件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 在此之后,他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和孩子们一起设计游乐场。 因为小朋友很难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山崎亮团队便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建造游乐场所,他们观察到了小朋友们的兴趣方向、喜欢的游戏方式和空间等等,最后打造了一个孩子们真正喜欢的游乐场。

图片来源:parkful.net、iko-yo.net

后来,山崎亮还发起了一个为期10天的「让世界各国的孩子们一起设计游乐场」的工作营,把「设计游乐场」本身变成了游戏。 不管是公园还是其他设计,我们都不能局限于功能,必须要考虑到,在这里会有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会获得什么样的体验。

这个项目有点难搞,一是当地居民对于振兴笠冈群岛的意愿不高,也不太愿意参与社区活动;二是岛上人口和儿童数量都在持续减少,大家对这一现象却不为所动,没有很强的危机感。 这种情况下,又该怎么办呢? 山崎亮想出一个点子:以孩子们的视野来制订规划,再由大人们去执行。 他们从岛上召集了13个小学五年级以上的孩子开展讨论会,向孩子们传达建设岛的意义,一起讨论岛的优势、畅想10年后的理想状态,一起调研其他地区的案例、然后提出自己的构想。最后,形成了《笠冈群岛儿童离岛振兴计划》。

孩子们通过舞台剧的形式,演绎他们对岛上改变的构想,最后把计划书亲手交到大人手里,并坚定表示:要是不好好实行这份计划,我们真的不再回来了(当时岛上没有高中,上学、工作都得出岛)。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以前老师经常说的,做广告、做营销不要只想着目标用户,还要考虑到影响者与决策者。 而孩子们认真的态度,也唤起了大人们的重视和行动。据书中介绍,岛上已经实行了孩子们提出的重新利用废弃学校、贩卖特产等项目。 我也顺手在网上查了查,发现笠冈群岛已经成为了热门旅游地:

图片来源:ana.co.jp

看到经过设计后的岛屿变得更好了,也真的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还是挺开心的。而设计也不仅仅只是设计,它还有融合与唤醒。书里还有挺多有趣的案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聊完了案例,也想和你分享几个阅读中的思考: 1)始终关注人 书的封面印着一句话:比设计空间更重要的,是连接人与人的关系。 如何实现有效连接呢?首先要了解人的日常行为和需求,毕竟,人才是空间最终的使用者和维护者嘛。

另外,不管在哪,山崎亮总能找到一群一起干事的人。我想,除了日本的社团文化盛行以外,也是因为他知道,设计能解决的问题始终是有限的,必须得关注人,把人聚起来,凝聚人的力量。 2)克制是为更长远的未来考虑 在「家岛项目」的最后,山崎亮提到,当家岛变成旅游胜地,会有许多人蜂拥而至,这或许只是暂时的繁华,我们必须脚踏实地逐步建设观光点、培训导游、让当地居民理解款待游客的心情。没有必要去借钱投资设备或雇佣人手。 看到这还是有点惊讶的,他没有想着成功的案例,又或是创造了多大的商业价值,而是用更长远的视角,来引导居民不过度发展,挺难得的。 另外,在其他项目中也能看到,山崎亮不过度参与,而是引导人们自行为问题找到解决方法的理念,真正践行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说了这么多,主要是觉得克制还挺难的,总是无法避免有好为人师、用力过猛的时候。 3)拒绝快餐式的旅游 到点下车、到点拍照的快餐式旅游,好像变得很常见。 不知道你有没有很喜欢、去过很多次的地方?可以留言分享一下呀~ 读完这本书,我也在想,以后我们的社区、公园也会更加多样化、更有特色吧?一起期待。 好啦,你都看到这里了,周末不妨也翻一翻这本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