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羚羊与蜜蜂:众生的演化奇景》读后感摘抄

《羚羊与蜜蜂:众生的演化奇景》读后感摘抄

《羚羊与蜜蜂:众生的演化奇景》是一本由陶雨晴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羚羊与蜜蜂:众生的演化奇景》精选点评:

●喜欢前半部分,后面开始介绍各种生物反倒兴趣不足了

●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合集,讲些不知真假的段子。有些小故事还是挺好玩的。

●儿子说我给他推荐的这本书是一本”动物世界“,非常有趣。

●非常精彩的生物世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疑惑。其实,人的世界何尝不是如此?

●不通畅,无主题,不准确,不恰当的类比....但还算有趣,给小朋友看看不错

●书非常好

●生动的自然科学读物,叫人常常思索在这天地之间,该如何与其他生物相处,又该如何自处。

●你要像红皇后一样不停奔跑

●有点结构不紧密?

●特别有趣的一本科普书,原始与进化齐飞,动物与植物共长天一色!

《羚羊与蜜蜂:众生的演化奇景》读后感(一):一个文科生笔下的众生演化奇景

周六和儿子一起去动物园玩耍,临行前儿子吵着要先去超市买香蕉去喂猴子。当然投喂动物是不对的,向儿子说明之后,我告诉他猴子的主餐是树叶,香蕉只是它的零食而已。 几乎在儿子所看的所有动画片里,猴子都是每天只吃香蕉的,听我这么一说儿子来了兴趣。我告诉他,猴子如果只吃香蕉的话,就像你每天只吃蛋糕和巧克力一样,身体肯定是受不了的,儿子接着说:“而且牙齿还会坏掉”,哈哈,对哒! 就这样一路上从猴子只把香蕉当零食讲到树袋熊宝宝爱吃妈妈的便便,儿子满脸崇拜的表情。老公问我都是从哪里看的这么有趣的小知识,我说我最近在读陶雨晴的《羚羊与蜜蜂:众生的演化奇景》,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小知识,这本描写众生演化的书籍,没有古板拗口的晦涩术语,也没有繁琐复杂的实验过程,整本书读起来很流畅,口语化的语言让人在阅读的乐趣中学到不少知识。 《羚羊与蜜蜂:众生的演化奇景》一书的作者陶雨晴,笔名红色皇后,果壳网科普文章作者,科学松鼠会成员。本是一名文科生,却偏偏对生物和演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致力于寻找科学和文学神秘的连接点。 作者陶雨晴就像这个众生演化的秀场的解说员,给读者带来一个个有趣又有料的进化奇景。本书中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动物的独特习性及其背后的科学解释,这比外形的怪异更能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兴趣。 为什么动物园里的大熊猫一直坐在那里不停的吃竹子?为什么刚出生的树袋熊宝宝喜欢吃妈妈的“便便”?动物园里的猴子真的像动画片里那样只吃香蕉吗?在书中,作者用简单易懂的通俗语句来解释这些现象,语词幽默,文风轻松,家长可以给孩子当睡前故事讲,和孩子一起见证万物演化的舞蹈。 在现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一个人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零碎时间,决定了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本书通过一系列精巧简短、平实清晰的故事为读者阐述了一系列自然史中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令人感兴趣的内容。每个故事简短有力,整本书连接流畅,每晚用刷手机看短视频或者看一篇公众号文章的时间,就可以读一篇完整的自然史,既可以学习新知识又可以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羚羊与蜜蜂:众生的演化奇景》读后感(二):再伟大的学者也是从好奇心开始的

“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头看脚下。无论生活如何艰难,请保持一颗好奇心。你总会找到自己的路和属于你的成功。”

说到当代科学家,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或许都会是斯蒂芬·威廉·霍金。这不仅是因为他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和荣誉,更是由于他的许多著作(如《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以及各种面向大众的演讲在科普方面作出的贡献。

作为一本生物学方面的书籍,《羚羊与蜜蜂》中,有会走路的鱼,有会钓鱼的鸟,还有爱牙膏的白熊,既探讨了真实世界里的皮卡丘,也分析了丑小鸭存在的可行性,可以说是成功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让人在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同时,也对这个世界中很多之前曾被忽略了的、甚至原本视而不见的小细节有了全新的理解——

有人开玩笑说,那些吵得过自己女朋友的男性都注定孤独终生,是以他们的基因也就很难延续下去,一番“优胜劣汰”下来,最后得以留存的往往都是“吵不赢自己女朋友”的基因,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男性总是吵不赢女性”这一疑惑。而在动物的世界里,据动物学家们观察发现,雌性松鸡更倾向于挑选有着华美尾羽的雄性松鸡作为自己的伴侣;于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大胆推测,相貌丑陋的雄性松鸡迟早会灭绝……可事实果真如此么?直男和长相丑陋的雄性松鸡确实从地球上消失了么?

咳,剧透到此结束,有关以上问题的答案就让感兴趣的人自行到书中去找寻吧。我想特别一提的是,翻开《羚羊与蜜蜂》末页的参考文献附录,在二十二篇论文或著作里,只有三篇出自我国学者之手,并且其中两篇分别是朱自强著《儿童文学论》和吴其南著《从仪式到狂欢——20世纪少儿文学作家作品研究》(这些文学方面的理论主要是用于分析探讨《丑小鸭》在安徒生童话作品里的隐喻),也就是说,本书参考的、中国学者所著的生物学文献,只有一篇董枝明和邢立达合著的《龙鸟大传:恐龙与古鸟的浪漫传奇史》。,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许多不那么热门的科研领域,尚且存在一些空白?

除此之外,大量阅读、参考、引用西方文献,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羚羊与蜜蜂》语言的西化,举个例子来说,“一个解释松鸡尾巴存在的理论是伟大的英国数学家和生物学家罗纳德·艾尔默·费希尔(Ronald Aylmer Fisher)提出的”虽然语法无误,但若是将该句改为“伟大的英国数学家和生物学家罗纳德·艾尔默·费希尔(Ronald Aylmer Fisher)提出了一个解释松鸡尾巴存在的理论”,应该会更符合我们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在我看来,是否足够严谨、能否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并将艰深晦涩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是判断一部科普作品好坏的标准。而从满足好奇心和通俗易懂这两点来看,《羚羊与蜜蜂》无疑是非常优秀的生物学科普作品,即使语言西化、稍欠严谨(如雄性园丁鸟究竟是出于嫉妒抑或出于领地意识才抢占其它雄鸟的物品),依旧让我们对中国科研及科普工作者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毕竟,好奇心,才是一切发现进而探索未知的开始。

《羚羊与蜜蜂:众生的演化奇景》读后感(三):自然选择的秘密

1.存在即合理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上来说,拥有强大基因的物种在自然界的选择中存活下来的几率是最大的,然而,总有那么一些物种的基因看上去没那么强大,却依然存活下来,比如矮个子。长久以来,在人类社会里,矮子一直都是不受欢迎的,演员、模特、国家领导人之类的出类拔萃者都是高个子,甚至连公交车上的拉环都是为高个子而设计的,高个子在择偶和找工作中都颇占优势。我常常疑惑,拥有像矮个子这类基因貌似并不占优势的人,为什么还能存活下来,并繁衍生息。直到我读到了《羚羊与蜜蜂:众生的演化奇景》中的一篇文章《丑男何处来》,终于恍然大悟。能够经过自然界的激烈竞争存活下来的基因,必然在某方面有其合理性和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得貌似劣势的基因得以遗传下来。多样化的基因有助于物种的长期健康繁殖,所谓的纯种其实是某种畸形的变异。BBC曾播出过一部纪录片《纯种狗的悲哀》,人类为了寻求所谓的优良血统而将纯种狗近亲繁殖,导致了纯种狗承受严重的健康问题。

2.“进化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活得舒服,而是让我们成功地繁殖。”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教我们怎样生活,怎样生存,却从来没有一门课程教我们怎样面对死亡。生老病死是人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然而从古至今,很多人都致力于寻找、发现、研究“不死药”,想要万寿无疆,想要万岁万岁万万岁,却从来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地违背自然的规律,逃脱走向死亡的命运。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活得更久并不能促进人类基因的优化。当一个人完成了生儿育女的繁衍任务,其实就是已经完成了作为人类物种中一员的使命,衰老疾病缠身也不足为奇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坦然面对衰老、疾病和死亡了。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只能拓展生命的宽度,在年轻的时候,在身体健康行动自如的时候,去做想做的事,体验未知;当衰老、疾病、死亡来临的时候,就是我们使命完成之时,泰然处之。

3.自私的基因

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揭示了生物想在竞争激烈的恶劣环境中存活下来,必须要有利己、卑鄙、自私的基因。我们的社会弘扬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恰恰是因为社会最缺乏的正是为集体、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君子与小人、忠臣与奸佞的斗争,活到最后的大都是小人与奸佞,比如伍子胥和伯嚭,比如岳飞和秦桧,善于钻营取巧为自己谋利的人比起整日埋头工作兢兢业业的人更容易飞黄腾达。从这个角度来说,利己自私的策略,似乎是更明智的策略。人类的这种情况回归到最原始最基本的基因上来分析,也同样适用,具有自私基因的人,他们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存活下来,并将这样的基因遗传给后代,代代相传。

当然,也有例外。汉密尔顿提出的亲选择理论认为,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合作的倾向和利他行为就越强烈。道金斯的理论也解释了这个矛盾,基因的自私性既导致了生存竞争,也导致了动物的利他行为。因为物种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延续基因、传播基因,有利于基因传播的行为自然值得动物选择的。

《羚羊与蜜蜂:众生的演化奇景》读后感(四):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羚羊与蜜蜂》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是在书中读自己,只是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我越来越觉得读书是一件太有趣的事,从前我定未想过,我能有缘读到现在手上拿着的这样一本书,了解这么多新奇有意义的知识。 本书通过一系列精巧简短、平实清晰的故事为我们阐述了一系列自然史中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令人感兴趣的内容。不仅如此,本书更令人触动的是那份温暖的情感,“情感的力量甚至可以令生者死,死者生”。 达尔文在他阐述自然选择的名著《物种起源》结尾处,很高兴地写道:从自然选择的视觉,看待芸芸众生是非常有趣的。 1.万物兴歇皆进化: 我小时候常常听外婆说,在她那个年代,很多出生的小孩都养不大,譬如她自己,她说其实她生了十个孩子,后来只养大了六个(我四个舅舅,加我妈和小姨)!站在我那时候的角度,就特别难以理解,为什么外婆那个年代的孩子很多都养不大?这本书告诉了我答案。人类的死亡率遵守“先降后升”的规律。刚出生的孩子娇弱不堪,在卫生条件不佳的地区,婴儿的死亡率非常高,逐渐长大后,死亡率就下降,在10-12岁达到最低点。也明白了衰老有许多特征,而其中最准确的,也是最冷酷的象征是出现在统计学上的死亡率。 2.众生的演化奇景: 爱熊猫爱便便:平时我们只觉得熊猫憨实软萌,却不了解熊猫不是猫而是熊,比猫危险太多。平日我们也只是知道熊猫爱吃竹子,却不知道竹子和竹叶含水量分别达到7/8和一半以上。导致熊猫的便量比食量大。所以别梦寐着当熊猫的“铲屎官”哟,你会后悔的! 老鹰的“重生”:很多人都听过这个现代的传说故事:在鹰40岁的时候,羽毛、喙和爪子都会因长得过快而妨碍生存。这时候它会拔羽、弃喙、去爪,在150天内静静蛰伏,直到这些重新长出,经过蜕变再次活到70岁。但是这个传说只是个传说,它是假的,假的,假的。 难以捉摸的味道:中餐和西餐的高汤,成本高,成分复杂。肉和骨头经过长时间熬煮,鲜味物质溶解但水里,蛋白质被分解,又产生了更多的鲜味物质。最后,肉变得索然无味,粤语称煲汤的残肉为“汤渣”,似乎暗示它已经失去价值。其实,大多数的营养物质,比如蛋白质,仍然存留在肉里。所以我们这个是“鲜味骗局”! 为什么奶油蛋糕的保质期只有一两天,黄油却可以放上一两年?因为奶油是“水包油”而黄油是“油包水”,细菌无法离开水生存,所以黄油对它们而言,是一个沙漠般的环境! 3.动物小说应该具有真实性: 假作真时真亦假,对于难以识别真实世界和文学世界的儿童,阅读沈石溪的小说,很容易造成误导。 温州大学的吴其南教授认为,沈石溪所描写的世界具有虚构性。他的小说按照朱自强的分类法应该属于第二类。沈石溪承认他的小说存在不符合事实的内容。但他也坚称,动物小说与自然科学、与“真实性”具有亲密的关系,是动物文学应当追求的。这样总不用担心对于儿童的负面影响! 本书作者陶雨晴,笔名红色皇后,致力于寻找科学和文学神秘的连接点。许多人在谈论动物的时候会忍不住把人类代入其中。红色皇后的文章是这种倾向的最好解药:在还原动物本来面目的同时,反思它们如何影响了人的文化,而人又如何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它。

《羚羊与蜜蜂:众生的演化奇景》读后感(五):跳出物种进化的桎梏,基因时代的人类还需要漂亮羽毛吗?

看到综艺节目中的各种相亲节目,不禁为人类已经超越了生物的自然选择而感到万分庆幸。还好不是被智人灭绝的尼安德特人那个种群。 在动物森林里,雄性松鸡长着漂亮的羽毛,在求偶季节,通过炫耀这些美丽的羽毛,从而获得雌性松鸡的青睐。 到了人类社会,漂亮的外貌不再是人类择偶的唯一标准。尽管大家表面上都说要追求颜值,而其实每一场婚姻,都是综合利益的考量。 财富,权势和智慧,这些后天获得的生存优势,已经远远超越天生赋予的漂亮外壳,成为决定人类繁衍传承的重要因素。 甚至连这些与生俱来的漂亮因素,都可以通过美容手术,基因改造等手段给予改变。自然选择在人类的手中,已经成为自我选择。 隐藏在原始森林之中,这场松鸡之间华丽求婚仪式的背后,是造物主亿万年进化精心设计的结果。 因为颜色鲜艳的羽毛,不仅意味着这只松鸡外观漂亮,更意味着它经过了一轮又一轮优良基因的传承,能够抵御各种疾病,能够拥有优秀的后代。 自然选择不仅赋予雄性松鸡华丽的外表,而且相应的给予了雌性松鸡的淘汰选择权,让他们天然的去选择羽毛华丽的雄性作为自己最佳的配偶。 造物主通过设计这些巧妙的机制,在亿万年的物种进化之中,维持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平衡,也发展出姿态万千的物种。 也许就是因为这种多样性和独特性,动物世界才如此吸引我们。而随着人类对自身构造的逐步深入探索,特别是在基因遗传学上的一日千里进步,这种造物的平衡正在被打破。 人类已经把自己凌驾于物种进化的规则之上。 动物世界之间,存在着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的排他与利己主义。 刚出生的一窝小猪,互相之间看似人畜无害,实则竞争激烈。它们会用自己刚长出来的小乳牙攻击同伴,只是为了获得最佳吃奶位置。 因为越靠近前面的奶头,猪妈妈的产奶量越大。据统计,前三排的奶头产奶量,要比后四排的多出八成以上。 难怪这些小猪们,宁肯跟自己的兄弟姐妹翻脸,也要争抢到吃奶的最佳位置。 羚羊为了躲避狮子的进攻,会不顾一切的把自己的同伴挤出队伍之外。企鹅为了躲避海豹的追捕,甚至会主动把同伴挤进海里扔给海豹吃。 这不一定是一种残忍或故意为之的行为,而只是在生存本能下的正常优胜劣汰竞争。 而看似冰冷无情的吸血蝙蝠,居然也可以给身边的同伴无偿喂食。 一只蝙蝠最多可以吸食超过自己体重一半以上的血量。而一只饥饿的蝙蝠,捱不过60个小时就会饿死。因此,蝙蝠之间存在着一种温暖的互助行为。 饥饿的蝙蝠可以向吃饱血的蝙蝠乞食,用鼻子磨蹭人家的喉咙,吃饱的蝙蝠会吐出血喂它。这样下次自己挨饿的时候,其他的蝙蝠也会帮助他。 不论自私还是利他,其实都是物种在确保生存之下的自然选择,选择的多样性构成了缤纷多彩的动物世界。 而当人类挣脱了生存与遗传的自然法则桎梏之后,会如何构建新的人类种群?人类的进化走向何方?都将是后基因时代,以及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思考和考虑的问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