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读后感锦集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读后感锦集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是一本由[美]托尼·朱特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读后感(一):历史的细节

看完了《战后欧洲史》的第一卷《旧欧洲的终结》,里面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或没有想到过的东西:

1. 欧战结束后,欧洲普遍贫困,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是用美国的物资搭配等额的美元,帮助欧洲恢复生产能力的同时,也让美国产品占领了欧洲;

2. 战争强化了民族性,很多国家的国土都按照民族属性重新划过了;

3. 战俘、劳工、移民,成了战后前两年的棘手问题,甚至动用了不人道的武力;

4. 对自己国民的惩罚范围与各国在战时的阵营紧密相关,也与战后掌权者究竟是依托国外势力还是自身斗争获得的胜利紧密相关;

5. 斯大林的欧洲政策经历了“联合政府”到全面对抗的转变,基本上是靠武力占领划定了北约和华约的界限,但武力占领的边界则由雅尔塔协定划定;

6. 二战在很多地方注定会重塑欧洲,比如全民福利政策。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读后感(二):灰暗十年

战后欧洲史卷一1945-1953 这段历史是之前我不熟悉的。没想到战后的欧洲那么惨。一些场景的描写,比如配额制,比如看到有人排队就赶紧排,可能能买到点物资,都让人想起我们的历史,但却发生在伦敦。 同样震惊我的是cx战争对西方的影响。一直以为这是场局部战争,中、美、朝、韩,现在才知道整个西欧都被发动起来,作为美国的后花园生产军备。也才知道苏联是主导方。 更没想到的是cx战争促成了联邦德国的快速发展——因为其他西欧国家都在生产军备,只有德国不可以,所以军备以外的物资主要由德国生产…… 西欧的敌人从法西斯主义变成了[],因此德、日两个能打的又变成了有用之才,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展得比其他西欧国家更好。 英国一边努力还战争中欠下的美元,一边维持帝国形象,难以为继。 法国45天投降,大陆第一强国的形象尽毁,自信崩塌,沦落为英美以下的二流国家。 总之,战后十年,西欧是灰暗的,贫困的,看不到希望的。物资是紧缺的,吃不饱的情况经常发生。 法国、意大利两国中,[]都占了不小份量,他们也在犹豫选择哪种路径。 这个时期,文化上开始受美国影响。基于叛逆,年轻人在穿衣、吃饭等方面倾向于模仿轻松的美国,模仿下层而不是上流社会。如左特服(美国)、粗呢外套(比利时渔夫)、上流家庭的孩子吃饭不打领结。 #历史 #文化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读后感(三):欧洲黑暗十年

战后欧洲史卷一1945-1953 这段历史是之前我不熟悉的。没想到战后的欧洲那么惨。一些场景的描写,比如配额制,比如看到有人排队就赶紧排,可能能买到点物资,都让人想起我们的历史,但却发生在伦敦。 同样震惊我的是朝鲜战争对西方的影响。一直以为这是场局部战争,中、美、朝、韩,现在才知道整个西欧都被发动起来,作为美国的后花园生产军备。也才知道苏联是主导方。 更没想到的是朝鲜战争促成了联邦德国的快速发展——因为其他西欧国家都在生产军备,只有德国不可以,所以军备以外的物资主要由德国生产…… 西欧的敌人从法西斯主义变成了gc主义,因此德、日两个能打的又变成了有用之才,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展得比其他西欧国家更好。 英国一边努力还战争中欠下的美元,一边维持帝国形象,难以为继。 法国45天投降,大陆第一强国的形象尽毁,自信崩塌,沦落为英美以下的二流国家。 总之,战后十年,西欧是灰暗的,贫困的,看不到希望的。物资是紧缺的,吃不饱的情况经常发生。 法国、意大利两国中,都占了不小份量,他们也在犹豫选择哪种路径。 这个时期,文化上开始受美国影响。基于叛逆,年轻人在穿衣、吃饭等方面倾向于模仿轻松的美国,模仿下层而不是上流社会。如左特服(美国)、粗呢外套(比利时渔夫)、上流家庭的孩子吃饭不打领结。 #历史 #文化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读后感(四):记录

1.前几章翻译的不好,看着有些昏昏欲睡,其中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长句子很晦涩,以至于这本书读了三四年才真正看进去。(后面几章翻译的还比较有意思)。

2.二战之后其实是对欧洲秩序的一次重置,有鉴于一战的修正的不彻底,所以二战之后的修正显得更加的小心翼翼(在当中还要避免沾上纳粹的道德麻烦)。

3.对于法德等老牌国家来说,战后破败的经济和所谓的反思(当然现在看是不全面的)反而给了共产主义一丝机会,但是很不幸,苏联没有抓住,当然对于人类的命运来说这可以说是太幸运了………

4.在南斯拉夫事件的相关处理上斯大林同时反而出奇的克制与冷静,虽然他将东欧基本上完全毁灭了,但也相对保持了在中南欧错综复杂的问题上一个比较合理的局面,相对而言铁托反而更像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物了(有点类似后来的卡扎菲?)

5.知识分子的幼稚得以充分体现,虽然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但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同样,相对于东欧内部互抽耳光的行径来说,自己抽自己耳光的行径更加晚节不保。

6.英国总想走美国和欧洲之外的第三条路,这样的结果就是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担当欧洲主导地位的时机(法国自身条件不足,德国人为的分裂都无法担当此任,但英国是主动放弃)这也可以很好的预言了为什么英国会退出欧盟,并长久受到这种第三条道路的孤立与矛盾状态。

7.美国曾经是救世主,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他很不幸让他的欧洲盟友失望了。苏联将自己的卫星国变成了苏联的一个个复制,然后不加节制的掠夺,就像是当今资金链断裂的民间借贷一样,一旦某一环出了差错,将会带来严重的连锁问题。

8.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等等,本身得国就很可疑,虽然没有明显的西欧腐败问题,但却消耗在了内斗上,无论是处于苏联的意愿还是本身权利的渴望,最终只能是互抽耳光的贻笑大方,波兰虽然有自己的防备措施,但先天的羸弱让防备看起来不值一提。毕竟,肉体消灭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

9.意大利等中欧国家虽然醉心保守主义宗教,反而是相对稳定的一个区域。加上马歇尔计划,反而比德法所处的发展环境好了不少,也更像是一个现代国家的样子,德国既成为了抗苏的前哨战,也成为了需要被提防的幽灵,同时自己本身刻意的回避,让整个国家成为了一个沉默的群体。所以不说当时各国对他的定位很迷茫,包括德国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向何方。不过这反而更加有利欧洲之后的联合。

0.多少历史节点在当时反而以不经意的方式完成,尽管在当时看来一点用途都没有,但是历史本身就是一种重复,在当中任何有异于之前的一个细胞,都可能创造出一个新的生命来突破历史的循环,尽管结果可能要几代人才能看到并吸取,但这可能就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意义所在。

《战后欧洲史 01: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读后感(五):一些摘录

1、从1914到1945年,原先帝国时代下的欧洲被摧毁。由于战争、占领、边界调整、驱逐、种族灭绝,现在每一个人都几乎生活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之中,但苏联和南斯拉夫除外。

2、1944到1945苏联军队的向西进攻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大量原先生活在德占区的日耳曼人回到成为废墟的德国。同时,国家间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人口置换,曾是不同信仰、民族、语言、群体混居的地区,成为明显的单一民族领土。这同一战后的做法截然不同,根据1922年的《洛桑条约》,在划定和调整边界时,人口大体不动,明显的例外是土耳其人与希腊人。

3、战后欧洲几个国家清算纳粹和处理左右翼问题的做法和结果:

意大利:左派领导人妥协,避免了内战;

希腊:左右派爆发全面内战,右派在英美势力的支持下胜利,并开始大规模迫害左派;

奥地利:十分辛运地逃避了战后惩罚,并被当做一个受害国处理。

4、二战结束后初期,大部分德国人对纳粹抱有同情,1946年10月,当纽伦堡审判结束时,只有6%的德国人承认审判是合理的。

5、民主德国的机构与个人轻易的从纳粹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纳粹战犯”往往成为苏联占领当局对付异见分子的名头。

6、“若没有这种集体失忆症,欧洲战后令人惊愕的复苏是不可能的。”

7、西欧诸国的合法流亡政府与当地的抵抗组织并非是一种同盟关系,前者将后者视为一种麻烦。欧陆光复后,抵抗组织多被劝说交出了武器。20万法国抵抗运动战士被合并入了正规军,“法兰西国内抵抗力量”未有任何抗议便被解散。

8、主导战后欧洲复兴工作的人大多数是几十年前便已成熟而进入政界的人,如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康拉德 · 阿登纳便是生于1876年。其原因有三:

a. 这批老人在三十年的动乱中生活过来,而在政治与道德上未受创伤;

b. 他们是来自欧洲社会改革时代的一代人,在1880到1910间成熟,其本性与兴趣符合战后的时代情绪;

c.战争与占领驱散了人民对于政治模式创新的幻想,议会、民主这一稳定而熟悉的政治模式再受青睐。“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政治化、激进化的后果,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结果却正相反:人民的内心渴望正常化”。

9、战争带来的破坏没有预想中的大。直到1944年5月,德国被毁的工厂只有20%多一点。甚至在鲁尔区这一盟军轰炸最集中的区域,工厂与及其仍有三分之二完好无损。

10、“英国知道,如果1945年苏联入侵西欧,美国的策略是立即撤回边缘地带。如英国、西班牙和中东地区。”

11、二战结束之初,法国对德国的处置意见几乎是照搬了一战后的处置方式,但其所依赖的军事力量早已不同,法国的建议对英美的决策毫无影响力。

12、对德国的谅解,与西德建立煤钢联盟是在法国原有设想失败后,于迫不得已下实施的。“法国领导人花了三年时间才接受了这一方案。那三年里,法国人实际上不得不和他们三百年来的历史做斗争做妥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