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尔伯特·卡埃罗读后感100字

阿尔伯特·卡埃罗读后感100字

《阿尔伯特·卡埃罗》是一本由[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尔伯特·卡埃罗》读后感(一):巧与拙

文字的翻译处理,时常需要巧思,而在巧思无法抵达的地带,往往也只能存拙。这不仅是对读者负责,更是对伟大的作品负责。这本译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不刻意追求语言的流畅甜熟,而是稳扎稳挪,处处透露着语言和意义结构的清晰。对于多数不懂葡语的读者来说,在遇到一些生涩的译句时,正好可以有机会停步细思原文的妙处。以“未结之诗 34” 为例:“我把平静的双眼停驻在你闪烁而微蓝的白之上”。 这个“白” 字应该是一个不易处理的关键词,可能它既代表着无限丰盈,也象征着遥远的神秘,或预示着语词和概念的最终退场;而无论是译为“白色”或“微茫”等其他词汇,一旦置入整行诗中,都容易显得字有多余,意犹不足。所以还不如仅留一“白”。

《阿尔伯特·卡埃罗》读后感(二):新的异教徒

无法以哲学的方式靠近阿尔伯特·卡埃罗,因为他不是一位哲学家。无法以诗的方式靠近阿尔伯特·卡埃罗,因为他无意成为一位诗人。他想做的不过是一个孩子,忠实于他自己看到与听到的一切。

阿尔伯特的做法让我想起来《小王子》当中的经典桥段,主人公画了一幅图让大人来猜图片画的是什么?

《阿尔伯特·卡埃罗》读后感(三):我来说几句

@tinai “爱是相伴。/我不会一个人走在路上,/因为我已不能一个人走。/全部的我是一种遗弃我的力量,/全部的真实凝视着我,宛如向日葵,她的脸浮现/在中央。” 这也能算是诗???一个连母语都读不出好坏的人,根本没资格做翻译。打五星的人,是在承认自己对中文没有起码的审美能力吗?

诗人译诗有好的,也有坏的。好的比如王家新译策兰,他和德语高手芮虎合作,从诗人原诗切入,甚至发微到原诗语音,这种翻译无益会帮助中国读者认识一个真实的策兰。另有一种诗人,号称也译诗,但语言不行,又不虚心求教。从第二种语言(英语)转译不说,对英语本身理解也不透彻,自由发挥。我们分不清究竟是原作者的诗,还是他本人的诗。不过我作为读者,还是希望读到原汁原味儿的佩索阿,你“语感”再好,我也不接受。

《阿尔伯特·卡埃罗》读后感(四):-8

啥也不多说,闵老师毕竟美艳,不好黑。

但该说的还是要说。

诗歌的翻译、散文的翻译与学术作品的翻译显然不同。在《阿尔伯特·卡埃罗》中,我们看到这三类文本的并列:佩索阿所写诗歌、散文和闵老师写的前言与后记,但在这三类殊异的文本语言上却很难见到区别。正如第三则评论说言:“不能称之为诗的翻译”,因为闵老师是在以学术语言翻译诗和散文,此点从详道的注解便可一目了然,闵老师显然更适合去写学术论文。

举一列,是我在旧本《佩索阿诗选》中非常喜欢的一句:

我想念你,默念你的芳名,我已经不再是我,而仅仅是快乐。

闵老师译为:

我想起了你,轻声念着你的名字;我不是我:我很幸福。

诗意荡然无存。

究其原因,这我也赞成上则评论中所言的“译者不理解佩索阿,也不爱他的作品”。

《阿尔伯特·卡埃罗》读后感(五):诗句是偶然触动

佩索阿的异名写作诗作,构建了完整的身份,完整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思想,与他本人截然不同的诗人。这可能是他写作中的极大乐趣。

虽然以当代诗歌的标准来说,这种古典田园的牧歌,追求不思考只观察的做法,反对理性主义,只推崇绝对自然主义,包括只自然观看而不带任何主观和客观分析判断的观念,并不是那么适用了当代诗歌。

这样,他就无法引入很多我们在意识到许多无法察看甚至无法言说之物时所带来的乐趣。他只能回到他所看到的局部之中,或是回到隐约所感受到神明。

这样下来,些些重复的诗句,因牧羊人日复一日的重复他自身的工作。些许触动,田园牧歌里偶有灵动的心声闪过,偶尔神明在石头上显现了身影。

他说,拥有花朵的人不需要神袛。你听到的不是谎言,谎言只存在你于你的内心。成为诗人不是我的野心,诗人是我独处的方式。

为了这些,我愿意给四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