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帝国即将溃败的读后感大全

帝国即将溃败的读后感大全

《帝国即将溃败》是一本由易强著作,中国书店出版的275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即将溃败》读后感(一):如题

马嘎尔尼的预言准确了一次,恐怕还会继续准确下去。在一群前赴后继的疯狂的舵手的掌控下,巨轮的沉没是它的宿命。

按照书中结尾的引述,马嘎尔尼在两百年前是这么说的:

“中华帝国(The Empire of China)是一艘破旧而疯狂的军舰。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幸而接连有几位能干而谨慎的船长,才能使它继续漂浮在水面上。她仅凭巨大的外观就足以震慑邻国。但是,只要碰巧由一位不称职的人来掌舵,这艘船的纪律和安全就将荡然无存。她可能不会马上沉没。她可能会像一艘失事船那样在海上漂浮一段时间,然后冲向海岸,撞得粉身碎骨。她绝不可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被重建。”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作者提供了多少有趣的故事,而在于通过西方人的叙述以及发生的历史故事让后人信服地了解信息封闭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封锁信息和言论的信息审核制度——将导致一个国家溃败的简单的道理。

可悲的中国的历史还在重演。

《帝国即将溃败》读后感(二):透过百年前的薄雾依稀看到未来惨淡的景象

历史犹如清晨的薄雾,让人看不清周围的景象。

或许你以为周围很安宁平静,或许你会觉得周围凶涛暗涌,你不能确定,因为你看不清楚,只能凭直觉,但你知道,你不能百分百相信自己的直觉。

或许你不愿意看清楚周遭景象,因为你更愿意立身在迷梦般的世界中。但是,你知道,你看到的不是现实,更不是未来的景象。当你一天比一天成熟,你将迫切需要得知真相。

最初我并不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它是书商用来哗众取宠的噱头,以当下的环境而论,似乎有机会主义的嫌疑。相比之下,作者确定的书名——《晚清残录:西媒世界中的王朝末日》——显然更得为妥当,也更为高明,关键是与本书的内容相符。

书商的宣传无疑也是失败的,这种躁进的宣传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但是,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这本书本身的价值。

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它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素材。作者显然做了大量的工作,提供的内容和角度大都是前所未见的。在这一点上,它超越了所有那些只是在翻译故纸堆的伪历史作品。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本书也完全可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书中的故事可以挑动你的谈论对象的兴奋的神经。

这本书的写作方式有些像欧美历史论文的风格,也有些像日本历史书籍的风格,对极度尊重信息的来源,无论是历史事件还是其他人的相关评述,必定会指明出处。当然,这种做法在提高作品的可信性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可读性。相比之下,作者的另一本书《蒙古帝国》在这方面似乎做得更好些。但是,从史料价值来说,这本书肯定要超越《蒙古帝国》。

对于麻木已成习惯的国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是最不需要的,也可以是最有趣的。

《帝国即将溃败》读后感(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作者把晚清史比作一个赌局,而情报被认为是这场赌局的胜负手,但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论证这个观点,反而从文章披露出晚清清政府的溃败恐怕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在历史的浪潮里,没有何事是独善其身的,反而环环相扣。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等事件来看,国家的基础决定了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方向,有些事情的发生恐怕是必然的。

对于马嘎尔尼访华失败,作者援引《绅士杂志》的分析:没有成功的原因可能主要归因于中国朝廷从印度王公那里得到了英国不好的印象。礼仪之争只是表象,即便马嘎尔尼同意行大礼,乾隆帝依旧不会答应增加通商口岸,设置使馆等请求。作者进一步分析是因为两国国情不同,但论证不够充分。

作者继续分析广州报刊的发展是由于资本需要原材料和市场,因此报刊总是在港口开始发展并且发达,同时广州集地理和政策的优势,自然是情报发展的必然之地。同时作者论证了清朝时期外国报刊和中中国报刊的准确度和及时性,通过描述欧洲国家阶级流动性导致的利益共同体,论证西方报刊消息准确的重要性。

海王星事件的爆发作者将其归因于外国人在广州人口的激增以及水手的心理状态。同时这场著名的审判导致的结果导致西方人确认中国的司法非常腐败且专断,这是引起后来条约索要领事裁判权的原因。而澳门危机的爆发作者认为是英法之间的竞争。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在处理澳门危机的时候,清朝官员还是有自己的计谋的,但却没能改变大局。

鸦片战争的爆发,作者认为,尽管鸦片战争影响到了英国商人的合法贸易,但是取缔鸦片贸易却并不符合英国的利益,因为这会影响到英属印度政府的统治,因此只能继续迫使中国打开市场。太平天国的爆发来源于秘密社会,同时西方和太平天国的关系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者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归咎于百姓对政府的莫不关系和中国的无政府状态。洋务运动的发展跟太平天国运动密不可分,它的失败作者归咎于政治分裂。与此同时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是日本改革带来的反对派形势严峻,调动战争以此解决国内矛盾。而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足够的动员能力。这些事件的发生恐怕都是环环相扣,顺应浪潮的。想到此景可怜可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