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找米兰·昆德拉的读后感大全

寻找米兰·昆德拉的读后感大全

《寻找米兰·昆德拉》是一本由阿丽亚娜·舍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15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米兰·昆德拉》读后感(一):读书笔记1820:寻找米兰·昆德拉

昆德拉太能活了,他的传记传记作者们都快被他熬死了,包括这部书的作者都已经60了,这部四万字的小书在多年之后怕是没什么价值了,内容太少,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昆德拉又拒绝见她,只有他夫人同她聊了聊,似乎也没给什么重要的信息。好在文字的功底不错,短小的文字浮光掠影的回溯了他的一生,无论是外界的赞誉,还是曾经的不堪被暴露于公众面前。

从九十年代的昆德拉热,到现在作品还在不断被重印,各大书店外国文学分类中他和村上春树始终是书架上的常客。比起老前辈卡夫卡他们,我总觉得他失去了根,在一种流亡作家里,他没有融入法国,又失去了捷克,作品如江河中的浮萍,让人怜惜,却失之厚重。

《寻找米兰·昆德拉》读后感(二):寻找,米兰昆德拉

「以書籍存在於世,藏跡於作品之中,在講述諸多故事之後成為一個不發聲的敘述者:九十二歲的昆德拉實現了自願消失。他是世界上讀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他十六部作品的五十來種譯本陳列在寓所的門廳,彷彿通向巴別塔的旋轉通道。」

其实也没有读过很多很多米兰昆德拉的书,更多的其实是一种对于他的惊叹,知道他还在世并且他是多么伟大又可爱的作家,发现他简明独到、世情洞穿、睿智非凡的创作风格,邂逅在书房、花园里站着、坐着的漫游式作家,被他“印第安老人”般不许人家拍照、害怕别人偷走他的灵魂所击中,学习他有趣的“卡片写作法”、追逐属于“叙事”本身的快乐,听他谨慎又羞怯单调的嗓音,去领略自塞万提斯以来的小说“遗产”……

这一程,昆德拉是漫游者,是旅行者,是流亡者,是自由家,是梦想家……

最后的最后

「向米蘭·昆德拉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是我二十歲的時候最喜歡的作者,雖然未能見到他本人,但他在整篇敘述中卻無處不在,並且在這場亦真亦幻的捉迷藏遊戲結束之時,我最終聽到了他的聲音。」

我找到了米兰昆德拉

《寻找米兰·昆德拉》读后感(三):成功隐身的作家

作为昆德拉的拥趸, 阿丽亚娜· 舒曼追踪昆德拉40年,和昆德拉的妻子薇拉建立了通信联系,并采访了多位与昆德拉有交集的人物,写出了这本小书,大致勾勒出昆德拉的人生轨迹。

40年,舒曼与隐身的昆德拉无缘相见,只是在与薇拉的一次通话中,昆德拉接过妻子的电话,向舒曼致以问候,作者惊喜之余感慨道:“在这场亦真亦幻的捉迷藏的游戏结束之时,我最终听到了他的声音。”昆德拉是1984年开始隐居生活的,虽然生活在大都市巴黎,但他成功实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身生活,恰与舒曼追踪的40年重合。

说到成功隐身,想起另外两位作家,美国的品钦和中国的豆豆。品钦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其神作《万有引力之虹》被公认为烧脑的奇书,品钦多年来成功隐身,没人知道他的真实模样。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重印了70多次,改编的电视剧备受追捧,但她从未公开露面,其身份一直是个谜。

对于作者与作品,钱锺书先生曾提到“吃了鸡蛋何必认识母鸡”的比喻,米兰·昆德拉如同一只勤于产蛋的哑巴鸡,产蛋之后,无声无息。又像一只吐丝的蚕,用织出的绚丽蚕茧将自己紧紧包裹,如果有一天打开蚕茧,人们大概会看到一只飞蛾,像庄周梦中的蝴蝶一样,栩栩然消失在空中。

2021年1月,南京大学出版社曾引进法国传记作家布里埃的《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对昆德拉的人生轨迹有更详尽的解读,两本书可以参考着读。

《寻找米兰·昆德拉》读后感(四):追寻纯粹|昆德拉:我想做个隐身人

米兰·昆德拉,我们不断和他在作品中相遇,却不敢走近他。 这本小传很有意思,是一部几乎没有作家本人正面叙述出现的作家小传,米兰·昆德拉被放进一个与他相关的小社会里,与他接触过的人和事还有他的作品从侧面组成了一个不一样视角的“米兰·昆德拉”。 本书作者阿丽亚娜·舍曼从二十岁起,就渴望能与《玩笑》的作者昆德拉相遇。她与昆德拉的夫人薇拉相识,并与她一起开始追忆作家的往昔岁月。作家昆德拉想要守住自己心底那份难得的片刻真实,他觉得之前似乎“谈论自己太多了”,于是一点一点收起自己的痕迹,默默退出公众视线,希望实现“自我隐身”,以书籍存在于世,藏迹于作品之中,在讲述诸多故事之后终于如愿成为了一个不发声的叙述者。这是一个冷静而清醒的作家,懂得将自己的私人生活与文学作品清晰地分离,用最纯粹的心思面对自己,面对妻子。在文字和作品里我们其实已经能看到诸多作家的思想,这其实也是另一种人生的呈现,对于读者而言,喜欢上这样一个纯粹的作家也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总是无缘得见作家真人的阿丽亚娜·舍曼,开始通过对昆德拉作品的深入阅读来体会梳理昆德拉的真实人生,在这些侧面呈现的真实生活中我们又能反过来看到作家文学作品的影子,相辅相成,彼此成就。在与作家妻子以及每一次的追寻路遇中,她一点点靠近米兰·昆德拉,但又始终无法真正触碰到这位隐身作家的核心。到了书的末尾,作者才第一次从电话中和昆德拉有了一次难得的交集——“他温和地向我问候一些话,宛如一首感伤的歌”。 这本书带我们靠近昆德拉,但又适当地保持着恰如其分的距离。昆德拉的一生是背负着“流亡”的一生,他与故国捷克渐行渐远,一度在法国漫游,最终也开始与这个第二故乡失去了最初的亲密联结。年老之后,人变得怀旧,也许这也是后来昆德拉仍然想要重回故乡的原因之一。只是故乡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样子,有些东西终究是改变了,遗憾是无法重回的曾经。 昆德拉坚信福楼拜那句“艺术家应该尽量设法让后人相信他不曾活在世上”,而他自己只希望隐匿在这喧嚣之后,保持初心,静静书写。那么,我们也做一回贴心而纯粹的读者,多关注文学作品的本身,更专心地去感受文字世界里独有的思想和力量吧。

《寻找米兰·昆德拉》读后感(五):从《寻找米兰·昆德拉》重启昆德拉阅读之旅

从我自身阅读经历来说,昆德拉的作品并不好读。从当年韩少功从英语译本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引发我对这部用捷克语写成的原著经历过两次翻译之后可能存在的信息佚失的好奇猜测(至今也还没读过通过法译本翻译而来的中译本,但同样是二次翻译,也许问题同样存在),到后来昆德拉用法语写就的作品《庆祝无意义》对当时的我而言很难懂,算是比较失败的阅读经历吧。

但谈欧洲当代文坛,昆德拉是绕不过的名字。又回想起,曾经在上书房读书会听华师大哲学系蔡老师对昆德拉及《生活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详细解读,他对这位作者、这部作品的情有独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最近刚好收到上海译文的昆德拉新版第一辑,不妨就从这本所谓昆德拉的传记(说“所谓”,因为昆德拉本人并没有接受采访,主要是本书是作者从众多资料、作品、他人叙述中整理提炼而成的。)重新开启我的昆德拉阅读之旅吧。就这本书本身的阅读体验,我觉得还是很愉快充实的,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初阶读者“猎奇”的需求(足以证明昆德拉主动隐身的选择是正确的哈哈哈),启发了我的后续思考(详见我的阅读手帐),也大大鼓励了我继续读昆德拉作品的积极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