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转折读后感100字

大转折读后感100字

《大转折》是一本由[英] 马克·莱文森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转折》读后感(一):大转折-书籍-评论

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大转折-书籍-评论v

《大转折》读后感(二):马克·莱文森的《大转折》果然很赞

马克·莱文森的《大转折》果然很赞,今年他的《集装箱改变世界》《全球化简史》都给我很多营养。

《大转折》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撒切尔夫人的改革。

70年代,英国国企的投资回报率只有4.3%,而私企是17%。

她改革最成功的一项就是79年时,公房的租转买。与赵燕菁老师提出的方案很类似。效果很好。

阿根廷普雷维什的解决方案:资本积累投入生产效率高领域、发展制造业、出口替代。

汉堡席勒的方案:尽可能多的竞争,尽可能必要的计划。政府规划部门与企业家协同。

还介绍了法国、西班牙的改革,国家模式试过,市场模式也试过。

相对比较成功的是日本通产省和韩国模式。

当年IMF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货币通缩方案是完全失败的,代价惨痛。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马歇尔方案,就知道IMF的方案太蠢;也证明去年蛮横的房地产信贷抽水有多蠢。

作者认为73年后经济低迷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率变低、劳动收入份额变低(原因是技术变革加快、竞争加剧导致商业利润变低)、金融化,三者导致劳动收入上不去,而且贫富差距增大。

书中还讲到西方民主一个内在缺陷:狭隘的利益小团体越来越多,能代表公众利益的大团体失势,共识越发稀少。

《大转折》读后感(三):增长的停滞与极限

1、经济增长有很多简单题,如大规模城镇化、战后重建、基建的阶段:二战结束到1972年的黄金时代。生产率快速提升,且波及范围大、参与门槛低,提高全民收入,拉动消费、服务同步快速增长,贫富差距稳定甚至缩小。凯恩斯主义政府有钱增加各种社会福利负担;

2、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简单题做完,科技创新拉动的生产率增速下滑且参与门槛越来越高。全球化红利只能拉动部分适配国家比如当时的日韩延续范式1下的全民快速增长,但也终有尽时;

3、地缘政治风险带来原材料冲击,如两次石油危机,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动能衰减;

4、政策惯性导致抗通胀政策迟到,加剧经济和社会不稳定;

5、反思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右转,私有化、减税、收缩福利开支、减少政府干预。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留下了贫富悬殊扩大、失业、中产及以下收入增长停滞甚至倒退的问题,甚至产生一些新问题,如经济过度金融化甚至国际金融化的问题。里根和撒切尔改革并没有那么神奇;

6、综上,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叠加从邓公开始连续三代优秀稳定的领导层在国内创造了新的大规模简单题。同时外部恰好遇上承接80年代自由化改革与全球化带来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以及90年代兴起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

7、回归当下,中国的简单题显然已经做完、自由化与全球化改革留下的问题日益凸现、互联网革命拉动的本就比较有限的增长也已趋于停滞。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带动的能源革命本质上更加接近存量替代。俄乌战争是否又如当年的赎罪日战争,点燃了通胀火箭的最后导火索。全球大国的政策都有进一步右转、民粹化的趋势。何其相似,只是是不是我们比50年前更加接近增长的极限?参考70年代的股市走势,恐怕我们要对当下的困难要更多地降低预期、保持更大的耐心和谨慎。

《大转折》读后感(四):辉煌止步于1973

文/徐谌辉

1973!辉煌原来止步于1973………

其实在大多数美国人的记忆中,他们80年代才是极度辉煌,生活安逸。然而本书理性分析发现,其实全球望去,整个大经济体都止步于1973,虽然这一切我不包括中国。

至于为什么萧条了?作者认为这才是常态,与之相反的应该研究一下,二战后到73年为什么辉煌……而且他认为这件事不会再次出现了。

想来战争后市场紧缺的福利和科技大发展的碰撞,这种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连匡威都一直惦记着他的70年代………

或许吧,经历过这些辉煌的人,他们曾经充满希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轻而易举的努力就能获得巨大的回报。这些其实也相当于中国70后的一批人。

所以如今的环境,使得很多人丧失了希望……并且抑郁……乃至开始怨天尤人等等,无法接受这个千百年来一直如此的事实。

这书不错,细节分析很多,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还有一些个人感知层面。

看完我觉得很容易让人平静……唯一不好的就是感觉,人生,好艰难。

《大转折》读后感(五):聊两句。

看完我才发现是英国学者写的书,说起来从80年代后英国就没再出特别有名的经济学家了,都快忘了,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是英国人。全书重点讲述了西方国家尤其是欧陆各国在70年代滞胀时的窘迫,黔驴技穷。而焦点就是1973年,写法很像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算是比较完整的补充了对70年代滞胀这段时期的认知,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改革开放,所以并没有多少笔墨。 其实现在回看70年代的滞胀,从经济周期的角度,那就是上一轮康波的萧条阶段,而且个人认为本质不在于政府做了多少,政府应当怎么做。放在大周期里,70年代很像现在,从电力时代向信息时代过度,现在从信息时代往下一个不知名的方向过度。在新的方向出现之前,由于上一次技术革新带来的红利即将末了,出现各种停滞,倒退应当来说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尤其如果叠加库存周期和朱格拉周期同时下降,那更刺激。至于国际斗争、资源博弈、政权更迭只是一种表现,本质上是周期行至末尾,压力的一种外放形式。 现在这轮周期行至末尾,一直在强调稳增长和跨周期调节。原因是这回单从中国经济的角度来看,问题复杂的多。简单来说就是就是过往经验和政策的逻辑失效,新政策由于疫情反复推进不下去。同时因为上两个周期政策性问题的挤压和中国经济制度的内生性问题长期得不到处理,叠加外部环境扰动。和中美经济周期错位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现在不论是稳一手基建和房地产,还是不断推进光伏和新能源包括半导体,实际上是在有意引导一个强大的增长点出来,触及下一个时代。 当下中周期来看应当是第二库存周期刚刚开始,如何演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之后的复工复产,如果能够正常推进,最危险的时间就快过去了。真正过去,还是房地产这颗雷到底怎么排。 保罗•萨缪尔森说:“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的经济发展黄金时期。它超越了任何合理预期。我们短时间内不会再看到这种情况了。”而从70年代末到这世纪10年代中国经济的三十年高速发展,应当来说,也是超过了任何合理预期。佛家说:“成、住、坏、空。”经济回落,重新开始,也是必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