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可喜可贺的临终读后感摘抄

可喜可贺的临终读后感摘抄

《可喜可贺的临终》是一本由[日] 小笠原文雄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22-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可喜可贺的临终》读后感(一):死亡不可避免,如何“可喜可贺”呢?

“临终”绝对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说实这不是一本能够让你一口气读完的书。书中故事有太多的感动需要停下来回味平复。当下,生命教育的缺失让人们“只知生,不知死”。面对死亡的恐惧在“无知、无觉”中悠然而生。在经历过身边至亲离别后,方才能理解死亡的意义。我们无法选择“生”的方式,但是否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安排死亡呢?《可喜可贺的临终》通过46个故事从多个方面介绍了末期病人在选择了居家安宁疗护后获得了善终,在悲伤之余,的确让我们体会到了死亡时刻也可以是心存欢喜的。如果死亡不可避免,那么无论是对逝者还是家属,能够在最后时刻心无挂碍、甚至心存感激的接受死亡,将这份对亲人的感情积极的延续下去,不被悲伤、痛苦所淹没,也不失为“可喜可贺”的离别。另外,本书也比较细致的介绍了日本居家安宁疗护体系的结构和运转方式,对于建设和运营居家安宁疗护具有借鉴意义。所以,不论从生命教育还是从研究借鉴的角度,都推荐阅读。

《可喜可贺的临终》读后感(二):一些感悟

目前,居家安宁缓和医疗的概念尚未统一,但它的内涵已经越来越被大众认可:居家安宁缓和医疗中的“居家”,是指受照护者的生活居所(注:可以是自己的家,也可以是一起生活的孩子的家,或者养老院等);“安宁”则不仅关注生,也关注死,思考怎样的照护方式对于即将离世的患者才是最为恰当的;而“缓和”是指缓解患者的痛与苦,且不限于临终的患者。居家安宁缓和医疗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帮助与关怀,关照被照护者的愿望、表达及灵性需求,帮助他们点燃每一天的激情,让所有人充满力量感和价值感。

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最后的日子能在家中度过,但是却不知道最后的日子“能”在家中度过。

目前,日本有多达 75%的人是在医院离世的。但实际上,由于照护保险制度的实施以及居家医疗品质的提升,即便是独居的癌末患者,也能实现最后一段时光居家度过这一愿望,可以选择在自己喜欢待的地方离世。

《可喜可贺的临终》读后感(三):٩̋(๑˃́ꇴ˂̀๑)

2015年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一项关于全球死亡质量排名的报告,关注各国缓和医疗实施情况,报告结果显示,在80个国家和地区中,英国排名第一,中国大陆地区排在第71名,几乎垫底。而且报告中指出,中国是对缓和医疗有极高需求的国家,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满足病人的临终关怀需求对中国医疗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死好”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对“缓和医疗”提出了三个原则:重视生命并接受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它是从现代医学无法治愈疾病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对于处在生命终末期的患者,专业的安宁缓和医疗团队会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以及治疗其他症状(包括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灵性的困扰),来预防与缓解其身心痛苦,以改善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不加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2021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表了《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这意味着政府对缓和医疗也开始重视并行动了起来。本书由北京市安宁疗护指导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联合推荐,倡导并推广安宁缓和医疗的概念和方法。

《可喜可贺的临终》读后感(四):临终也可以可喜可贺吗?

今年初,2021年全球死亡质量排名报告出炉了,中国大陆相较于2015年的71名,提升至53名,我国安宁缓和医疗在中国政府和广大医护工作者的努力下有了巨大的进步。中国是对缓和医疗有极高需求的国家,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满足病人的临终关怀需求依旧对中国医疗提出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开诚布公地谈论生死、如何坦然地接受死亡的自然规律、如何“死好”依然是摆在普通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可喜可贺的临终》的作者是日本居家安宁疗护界泰斗小笠原博士,他为超过1500位末期患者提供过居家安宁照护服务,实现了患者“最后时光在家里度过”的愿望。本书由致力于国内安宁缓和医疗推广的北京协和医院大夫宁晓红博士审阅,北京市安宁疗护指导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CCTV《健康之路》联合推荐,共同倡导并推广安宁缓和医疗的概念和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在为本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死者善终,生者无憾。如何才能善终,这是本书致力回答的核心问题,也是安宁缓和医疗的终极课题。”希望那些因为“独自生活”或“害怕给家人添麻烦”而放弃居家医疗的患者,还有担心“无法照护患者”的家人们,以及还不知道居家安宁疗护为何物的人,都能抱着或许人生能有“多一种选择”的心态,阅读此书。

《可喜可贺的临终》读后感(五):《可喜可贺的临终》:让临终不再悲伤,让生命的来去从容

拿起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感觉身体不适。 人真是奇怪的动物,有时候会想一些未来之事。比如,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离去? 那天议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气氛一度很热烈—— “我只愿无病无痛地悄悄而去。” “我不必活太长,80岁即可。” “我不想在痛苦中离开,如果能笑着安详地走就好……” 社会的进步,让人不再忌讳和恐惧这样的话题,但如何面临重了,始终还是个沉重的话题。 人总归要回归天地,真的得哭着来哭着离开? 国外的安乐死,涉及的问题挺多的,国内并不提倡。临终关怀这样的事情,却开始有所耳闻。 2020年有过一本《辞世之路》,让人唏嘘,也让人思考着如何冷静地面对辞世之路。 走得自然、安详、无痛、无苦,应该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社会的需求。 这样的探索之路并不容易走,毕竟对于人类来说,生命是最最重要的。 谈及生命,也是最最谨慎和严肃的。 小笠原文雄的《可喜可贺的临终》或许能给人们一些启发。 这本书在严重老龄化的日本社会引起巨大的反响和共鸣,瞬间成为畅销书。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笑着面对死亡的生命之书。 这里有46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写这本书的小笠原文雄是医学博士,日本居家安宁疗护协会的会长,他的理念是: 死亡绝不仅有痛苦和悲伤,如果患者能够笑着离去,家属可以笑着送别亲人,这是可喜可贺的临终。 怀着忐忑的心看着这些故事,不觉得害怕,反而是心痛、安慰、感动……复杂的情绪在交缠着。 一直喊着“我想死”的35岁的纯子,被鼓励唤起了“活下去”的愿望,虽然最终依然走了,但她传递给孩子们的信息是积极的,孩子们能够每天挺着胸膛去上学。 因为她们相信纯子说的—— 妈妈活到现在,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不幸的。 这或许就是居家安宁疗护所带来的疗愈作用。 它让纯子振作起来,让孩子亲眼见证母亲的努力和求生意愿迸发的生命能量,懂得生命的烛火如何慢慢熄灭,并感悟生命的珍贵! 还有那个40岁患了子宫颈癌的美树,生命最后的三个月想出国旅游……在居家安宁疗护的干预下得以实现,在心满意足后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 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生。 电影《遗愿清单》感动全网,不仅是这两位八十岁患癌老人的人生观刷新了人们对于人生的看法,更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地方是—— 人究竟应该如何面对最后的时光? 其实很多人,当知道进入生命倒计时时,会有许多未了的心愿,有许多想法—— 选择和心爱的人一起度过最后的时光;选择在平静的状态下离开;选择喜欢的方式弥补遗憾;选择回到理想居所…… 居所安定,人心才安定,安定下心或许能够创造生命的奇迹。 让生命安宁善终,这中间有太长的路要活着的人去走。 不管如何,生命至上! 让临终不再悲伤吧! 让生命的来去从容吧! 我是影半夏,陪你读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