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下秦朝读后感精选

地下秦朝读后感精选

《地下秦朝》是一本由张卫星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4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秦朝》读后感(一):《地下秦朝》|埋藏在地下的秦朝历史

秦朝是一个雄起的朝代,也是一个快速陨落的朝代。我们要想彻底了解这个朝代,除了史书的记载,在这座神秘的地下宫殿——秦始皇陵,也埋藏了许多重要的隐秘信息。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研究馆员张卫星博士在《地下秦朝》这本书中,带领我们打开了这座陵墓的大门,随着书页的翻动,陵墓内的景象逐渐展现在眼前,这段历史也仿佛在重演。

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张卫星博士曾经作为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亲身经历了考古过程,并且潜心研究考古20多年,最终为我们呈现了这本著作。所以,张卫星博士对考古的专业性和对秦始皇陵的熟悉度,是毋庸置疑的。 书中用重墨叙述了秦始皇陵的考古史,以及在考古过程中的一些重大发现。例如,在之前的考古中,发现的陶俑都是男性,这不仅让人怀疑,难道秦始皇陵中没有女性吗?然而,2011年,考古队发现了一座独立墓园,并且在对凌乱不全的人骨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墓主人是年轻的女性,因此证明,这座墓园是后妃墓园。可是她们为什么被处死?又是在哪里被处死的呢?这些谜团依然未能解开。 另外,书中对兵马俑的描述也及其详尽。这么一支完整的军队随葬于地下,实在是出人意料。它不仅规模大,占地广,而且三个坑分别是三个独立的主题,放置了不同形式的军事素材。例如一号坑是方阵,二号坑是奇军,三号坑是指挥部。每个坑展现出来的景观都统一完整,好像当年的情景定格,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兵马俑的出现虽然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秦始皇作为统一六国的霸主,军事力量是他的依仗,让军队跟随他入葬并不稀奇。在秦朝之前,也有很多君主喜欢把军事武器作为陪葬品,只是内容比较单一。相较之下,兵马俑的规模和形式着实令人震惊。 除此之外,在这本书中,张卫星博士还将深埋地底2000多年的珍贵古物呈现到读者面前,展示了近50幅现场高清图片,让我们能够近距离与这段历史进行对话。 虽然我们对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秦朝作为一个强大的王朝,秦始皇陵作为一个宏大的工程,目前的研究成果也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的考古工作还需要继续。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考古专家队伍能够在这座庞大的地下宫殿挖掘出更大的惊天秘密。

《地下秦朝》读后感(二):二重证据法

前一段时间刚看完大秦帝国,现在又来一本地下秦朝,真是让我对秦朝的了解一步又一步加深。从上一本的历史小说叙述,到这本的考古学,让我对秦朝的兴亡和秦始皇陵的印象大大加深。 为什么想到要看这本书呢?首先是因为本身专业是历史学,但不是考古,很多人都以为学历史就是考古,这是两码事。我们选修过文物学概论和考古学概论,所以想来了解了解。其次是最近的考古学有一篇作业,所以想来借鉴借鉴。当然,本书的作者张卫星也值得一提,他是秦始皇陵考古队前队长,沉淀20 年的倾心力作《地下秦朝》,曾任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考古工作部主任,现任科研规划部主任、秦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也被张国立评为:最浪漫的考古人。 本书在今年四月出版,首先是纪念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其次是秦始皇陵考古60周年纪念。秦始皇陵是用60年几代人的努力,通过现代遥感、DNA检测等技术对其发掘。本书通过150多幅高清图片,向我们展示秦始皇陵最新研究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罕见的秦始皇陵考古现场,了解到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真相。让我们一起走进秦始皇陵,认识秦帝国,接近秦始皇。 最近正在写有关“二重证据法”的作业,简单的说,“二重证据法”就是以出土文物所记载的新材料和古籍所记载的旧材料,相互补充、互相印证,以获得对古史新解的一种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新材料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旧材料可以得到重新鉴定,而人们的古史的立论,可以得到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的双重判定,从而也就会作到确凿可信。 发现本书中也有很多有关此类的论证,里面通过介绍六十年来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以及引用一些古籍来证实相关发现,让我对“二重证据法”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介绍了考古人员借助机械钻探到航空遥感、科技物探等新技术,考古学家也展开了秦始皇陵核心部分的研究,判断秦始皇陵墓室位于地下30-37米,并发现了许多地下遗迹,包括九层台、东向墓道等,一些发现也验证了历史记载。如通过激光捕捉空气中的水银原子,发现秦始皇陵地宫存在水银异常现象,得出的汞在空气中的总挥发量为1吨左右 ,墓室中还有多少则无法推算,这与司马迁《史记》中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相符。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在陵园的考古过程中,最令人诧异的是那些几乎无处不在的损坏,其中最常见的是火烧。从最早发现的兵马俑坑,到后来发现的石甲胄坑、百戏俑坑,再到墙垣、门阙、高台建筑、建筑遗址、陪葬墓等,人们满眼尽是黑色的木炭、红色的烧上,很多木材被烧成自色的粉来,有些陶俑甚至被烧得结成渣块,连一些金属器具也被烧得严重变形。根据考古遗迹判断,这种大规模的人为破坏应该是陵墓设施建成后不久发生的行为。对照文献,秦末战乱时进入关中地区的各支军队嫌疑最大。项羽的军队成为劫掠始皇陵的最大嫌疑对象。 正如《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项羽烧秦宫室, 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结合文献,再从秦始皇陵考古发现焚烧的证据看,项羽的军队应该是最大的嫌疑对象。此后,偷盗陵墓虽有发生,但是规模都不足与项羽所为相提并论。此又帮助我完成了考古学作业,真是太妙了。

《地下秦朝》读后感(三):重现昔日大秦辉煌,带领我们回到考古现场

前几天刚读了《大秦帝国》,为浩荡宏大的秦朝感到震撼无比。而秦始皇统治的最后一个清朝,它的模样程度在浩荡的兵马俑上得到了体现。

对于这方面的书籍,我还是第一次阅读秦朝的考古书籍,作者张卫星是一名考古学家,他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曾任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对于秦陵的考古以及兵马俑有贡献。以前看《国家宝藏》的时候,在有关于秦朝的片段,会出现这位专家。

张卫星先生经过20多年的考古研究,把自己的考古历程和经验一一展现在这本考古巨作里,为我们展现了详细,真实性,和作为一名考古学专家的专业。

里面有很多篇幅的照片都是来自考古现场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又可信。

那距离现在很久远的大秦朝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吸引现在的人蜂拥至西安一览秦兵马俑的风貌。

里面事无巨细的交代了兵马俑的环境,让我又一次再眼前一亮,虽然我并未亲眼见过,但还是通过照片被震撼到了。

有一个部分我很感兴趣,那就是发现后妃墓园。众所周知,秦始皇嬴政虽是始皇帝,并未立后,后宫里的后妃基本上没有记载。虽拥有几十个子女,但记载下来的子女名字缺失,待考证。这些女性成员大概率是被秦二世残杀的后宫人员,在史书上没有记载名字身份,所以也无法考证明白。

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还会弄清这些真相,继续考古,有所发现,让这不是未解之谜。

通过现在的科技发展与考古结合,考古学家们齐心协力拼接甲胄秦俑,复原始皇容貌,重现时代的缩影。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兵马俑 很久以前是彩色的,经过岁月的洗礼,掉色成今天我们所看的样子。

这是震惊世界的地下秦朝,还有更多未解之谜尚待发掘。喜欢秦朝历史和考古学的小伙伴们,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厚厚的一本,开本,装帧让阅读体验更好。足够过瘾了,以后会继续关注秦朝历史、有的方面虽然深奥但还是很有趣。

《地下秦朝》读后感(四):考古人的艰辛与情怀

身为西安人,一眼就被这本书吸引住了。 我从小到大一共去过三次兵马俑,第一次是小学春游,兵马俑在小孩子眼里就是一个个泥人,一排排坑,当然是爬骊山野餐更有意思。第二次是上研究生以后陪外教,印象最深的是周围的小贩流利的一串中日韩泰多国语言报价格。最后一次是工作之后陪领导,这一次请了导游,不过因为请的是日语导游,我全程走神,依然没有看出什么名堂。 对本地人来说,去兵马俑大部分情况都是陪同学陪朋友,可是对外地人来说,兵马俑就成了来自安不得不去的景点。毕竟是西安的招牌,作为西安人,总是要了解一下这一排排泥人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看完之后,我愈发能够对考古人的成就感共情。我最喜欢的是第六章,这一章的名字就叫兵马俑。看到跨页大图时,那种震撼感扑面而来。一个个精确的数字极为具体地呈现出地下军队的规模,甚至细节到他们拿的兵器种类,等级军衔。我之前就知道兵马俑刚出土的时候是有颜色的,真正看到图片时,才切身体会到了那份精美。

我只是看到图片就已经如此震撼,考古人们亲眼看到实物,触摸到实物时会是什么感受呢?这些兵马俑来自数千年前,带着数千年历史的厚重,比史书上的文字更真实。 看完之后,我对考古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平时会看的大多是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内容更宏大更宽泛,而考古学则会专注于一片遗迹,拼凑出一砖一瓦,甚至每一个碎片背后的真相。 一定如果说历史学家是纯粹的文科生,那么考古学家似乎更接近于理科生,考古就像推理,需要用手中每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件寻找线索,用一块块看上去千篇一律的瓷片拼凑出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画卷。一切都是可触摸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证据。 我还记得看过一个综艺叫《登场吧!洛阳》,看到了挖掘现场的真实情况,考古人的艰辛与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本书更深入地让我看到了考古人的专业,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了解了家门口最伟大的历史发现。 看完之后,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冲动,想改变自己曾经的选择。我上大学报志愿的时候除了现在学的日语,第二志愿就是西北大学的文物保护。现在竟然有些期待如果当时选了文物保护,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地下秦朝》读后感(五):真正的历史真相还得看考古

“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几个字已经念得很顺溜了,但却一直没有真正去看过,也没有系统地去阅读一些相关的史实资料。 好多年前,第一次看到李连杰那版的电影《木乃伊3》,便觉得秦始皇陵充满了神秘的味道:若古人都被复活了,那该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呢?

现在看过了这本《地下秦朝》后仍然觉得很神秘,不过不再带有科幻色彩了,而是多出了许多疑问: 在那个没有机器,没有高科技的时代,光靠人工是怎么完成这座宏伟的建筑的? 陵墓到底有多深?里面的兵马俑坑为什么要设计成不同的样式?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全貌,跟最初的样子到底有什么不同? 秦始皇本人,为什么要一边求长生不老药,又一边大兴土木、建造陵寝呢? …… 作为一名现代“吃瓜群众”,其实我一直都觉得考古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年代久远,出于保护的目的,很多文物出土时都只能靠人工一遍遍地去清理,去尝试用更好的方式来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的完整性。

《地下秦朝》的作者张卫星是秦始皇陵博物馆研究馆员、博士,1995年便开始了对于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因此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他的工作手册。从秦始皇登基写到他为何最后决定将骊山作为陵墓地点的原因,再到关于这座陵墓的一些未解之谜。 当然,作为一本展示秦始皇陵考古新发现的书籍,里面内容最多的还是考古工作者们是如何开展考古工作、遇到了些什么问题、最后出土了有哪些文物、它们分别又代表了些什么…… 书封上说:作者亲身参与、主持了秦始皇陵考古,通过最新研究成果和来自考古一线的参考,完成了这部总结秦始皇陵60年考古成果的著作。 对我来说,由于不是业内人士,也没亲身经历过,读这本书整本书,能让我对秦始皇陵以及他本人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大多数历史书籍,都很容易带上作者的感受(或许是个人偏见,也或许是受各类史书影响),而以考古为线索,用文物说话,似乎更容易让人看到历史全貌。

爱好考古的、喜欢研究历史的,这本书作为参考书籍还是不错的,里面的相关数据很具体,配的图片也比较专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