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工的你读后感100字

人工的你读后感100字

《人工的你》是一本由[美] 苏珊•施耐德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工的你》读后感(一):我们的生命与人工智能

前不久读完了《克拉拉与太阳》,诺贝尔文学奖得住石黑一雄的作品。讲述的是在不太遥远的未来,陪伴型机器人克拉拉和小女孩乔西的故事。虽然是一本小说,但其中探讨了爱与陪伴、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再之前也看过一部叫做《暖暖内含光》的电影。电影里,有一个可以帮助人消除片段记忆的公司,他们帮助很多人清除掉令自己痛苦的回忆,甚至可以将关于一个人的所有记忆,都在另一个人的脑海中消除。基于这一个场景,故事讲述了一个很美的爱情故事——虽然我的记忆里没有了你,但我还会重新爱上你。 我本不是一个科幻迷,但是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不管是影视文学作品,还是生活中的体验,都能够感受到人工智能并非会停滞于此,一定还有着我们想象不到的广阔前景。 最近读的书《人工的你》,在前面提到的《克拉拉与太阳》《暖暖内含光》等人工智能场景,书里全部都有所提及,以比较薄的页码数,科普了非常全面的未来人工智能的几个走向。 人工智能单独发展下去,他们真的会具备意识吗?具备意识之后,他们或许可以“自我繁殖”“自我进化”,这群人工智能会用更加智能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而此时,他们是否受控、他们是否会具有破坏性,就成了新的论题。想必这部分的发展,也一定是有约束的发展。 当人工智能用于人类本身,根据书中的探讨,就成了更加有趣的走向。比如我们深爱的长辈离世了,此时我们可以选择将他们的记忆保存。我们之后可以将这份记忆植入另一个身体,也可以通过某种形式读取。 又或者,一个青年人不幸离世了,为了抚平其他人心中的痛苦。我们或许可以选择把他的记忆、性格植入另一个身体。而这一场景,也是《克拉拉与太阳》中的一个主要故事线。 除了这些和痛苦相关的事,我们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完成一些快乐的体验。比如我们一直都有迟迟无法改正的拖延症,或者我们想要让悲观的自己成为一个乐天派,再比如我们想要让自己狠狠记住和某个人相关的回忆。这些期望,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强大,或许他们都可以帮助你完成。 书中所讲述的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还远不止于此。当然,书中除了发展方向之外,也很全面描述了实现这些方向的种种可能性。当然也包含了法律、人文等各方面的限制条件。 接下来的时间,可能还要再读一遍这本书。因为其中包含了一些专业词汇,一旦读快便会错过一些内容。 人工智能与生命结合,到底会怎样呢?

《人工的你》读后感(二):探讨未来人工智能相关的可能性

本书是以科学与哲学的对话为核心,书中探讨的许多问题都在科幻作品中出现过,在书中你会看到许多科幻作品的身影。读完此书后你会对未来人工智能以及所谓意识“永生”等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首先书中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拥有意识这一问题。这一问题通常被两种针锋相对的立场所占据,第一种立场被称为生物自然主义,它的主要观点就是即使是最为精细的人工智能也不会拥有内在体验,只有生物个体才能拥有意识,所以即使是最复杂的仿生人和超级智能都不会拥有意识。第二种作者把它叫做技术乐观主义。它全盘否定了生物自然主义的想法。从认知科学的实证工作出发,技术乐观主义极力主张意识彻彻底底属于计算的范畴,所以复杂精妙的系统可以拥有内在体验。

整体来说就是我们应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极其谨慎小心的对待人工智能,要预先设想人工智能的各种可能性,一旦人工智能拥有意识,出于人类伦理我们就很难再改变人工智能了。而且极有可能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

书中提出的另一个问题真的就是科幻作品中的设想,这一设想就是未来人类能够通过“上传”的方式将自己的意识进行备份以此达到永生。但是就像扫描仪中出现的情况那样一个人将自己的意识扫描备份之后本体依然存在,只是在其他地方有多了个本体,可这真的能算永生吗?这就类似于“软件”,在随时随地都能够下载,但真正的本体最终还是会死去。

这和我最近看的动漫《夏日重现》非常像,影子将本体进行复制拷贝,影子会拥有本体的所有记忆和习惯等等,影子将本体杀害后会替代本体进行生活,没有一个人能够察觉到这一现象。所以这个“上传”还是依然值得探讨。

夏日重现:影子和本体

书中提到另一个所谓永生的方法就是将人的身体大脑等一点一点的与机器进行替换,而且边替换边问本人是否有什么异常,这一想法是挺厉害的,但是难度还是很大的,但是谁又说的准呢说不定未来就真有这么个能力做这样的事。

我自己设想的最理想状态就是,类似于上传但是上传之后本体的意识会上传之后会消失进入另一个状态,而不是还停留在本体之中。人人都害怕死亡,但是人人都没有办法,未来说不定真有办法能够达成所谓的“永生”,谁不期待永生呢。

《人工的你》读后感(三):自动时代是人类的未来,还是隐患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高科技产业带来的便利。打开大门,人工智能程序自启动:打开舒适的灯光,调试室内适宜的温度,开启各种娱乐软件······这样的生活对人类来说,轻松惬意,并代替了人类一系列繁琐的居家流程。

而相较于现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未来的人工智能更是超乎人类的想象。但是对于越来越懒惰的我们来说,人工智能代替人类的行为,真的会促进未来的发展吗?

科幻小说《人工条件》中有句话引发了人类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思考:如果想让人类明白自己是在做蠢事,那么假装询问更多的信息,从而让人类再次思考,才是最佳方式。这说明在未来世界里,人类会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懒,并放弃思考。这种过度的依赖性并不会促使着我们去不断创造,反而会加速躺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最新推出的,美国作者苏珊·施耐德的著作《人工的你》一书引用了卡尔·萨根的电影《超时空接触》中的一段话令人为之深思:“你们是个有趣的物种,有趣的混合体。你们有着如此美丽的梦想,又做得出如此可怖的噩梦。”这句话直观地表明了人类心智发展与人工智能发展之间的差距。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的社会发展落后于技术进步。

心智的未来作为本书的主题,向我们阐述了人工智能在不可避免地将智能发展引入新的方向,而人类心智发展如何控制人工智能的发展值得所有人为之警惕。人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正朝着一个未知的方向发展。人类作为这些工具的发明者,如果不能充分地掌握这些实体的本性,人工智能或在未来的某一刻成为人类的隐患,并带来有意识存在的死亡或苦难。

机器人能够拥有意识吗?这个问题在人工智能目前发展阶段来看还无法对其定论,但这种意识的存在与重塑,为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埋下了祸根。作者也曾对此提出个人观点:某些被忽视的场景可能会创造带有意识的机器。

本书将对关于自我、心智和意识的经典哲学问题展开讨论,并试图从中找到掌握人工智能心智发展的方法。只有将未来掌握在人类手中,才能轻松解决人工智能在心智、伦理、个人选择等方面出现偏差时所带来的长期挑战。

《人工的你》读后感(四):《人工的你》:你想成为超人吗?

苏珊·施耐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美国国会图书馆合设的巴鲁克·布隆伯格讲座教授,也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人工智能、心智与社会研究组的领导者。她曾于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发针对人工智能意识的测试,之后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资助的一项为期两年的项目中研究了超级人工智能。她的履历足以为这本书增添可信度,读书之后更是印证了自己的预言,书不厚,却有成句成句的干货。同时,内容非常前沿,前沿到作者本人也不知道未来发展如何。无论未来怎样,愿景已十分令人激动。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人工智能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谈到人工智能是否有意识,作者写了两种取向:生物自然主义、技术乐观主义。‍生物自然主义提出了思想实验“中文屋”。他们完全否定人工智能有意识这一想法。另一方面,技术乐观主义的观点与其截然相反,他们认为人工智能必将拥有意识。作者本人,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她认为问题要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得多。时间,这位伟大作者定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作者说自己是超人类主义学说的支持者。什么是超人类主义?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可以通过各种科技和技术手段来改造人类,例如增加智力、体力,消灭病痛、衰老和死亡,从而使身体机能大大提高,所谓“超”人类。《超体》都看过吧,斯嘉丽就是一个超人类。

我呢,也保持乐观态度,一个核心原因是创新令人激动。想想,不管未来人类是纯人类,还是人机结合,甚至于是纯机器人(只上传了思想),都是一个大变革时代啊!多么令人振奋!

《瑞克和莫蒂》里,狗群体的进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家人的骚扰下,瑞克给宠物狗装上了外接仪器,一开始只是感觉好玩,想听懂一条狗在说什么,结果,狗竟然发展出了自主智能,并不断学习。荒唐的是,狗迅速统治了人类全球。人类和超人类会不会有这样的场景?我也不晓得。不过,动画主创团队给出的结局很光明。在试图推翻人类暴政的时候,狗狗自己反成了暴政,再加上莫蒂的爱,最后他们离开地球,去打造自己的家园。

人工智能有意识是好还是坏呢?再拿一部电影说明。《人工智能》里主人公是一个机器人小男孩,设定为只爱妈妈(也就是女主人)。然而,在女主的儿子奇迹般康复回家后,他就与宠儿失之交臂了,本来三口之家,也因为他的存在不断出现纷争。看着小男孩的眼睛,听着他一句句哀求妈妈的爱,谁敢说自己没有感受到那种心碎呢?拥有意识的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全然控制自己?被抛弃以后应该果断离开,而不是因被注入的程序“爱妈妈”而无法离去。尽管有意识,也永远被框定在前提之下——这时,有意识是否显得太残忍了些?好坏难以判定,就像人类道德伦理也同样复杂。

推销心智扫描产品时,她支持有时空连续性条件的模式主义。这意味着顾客并不会得到永生,因为这种情况下顾客得到的只是复制品。其实,许多科幻作品里都有这类场景。电影《未来学大会》里,女主是一位影视演员,但随着技术发展,她被要求接受扫描,之后就要退出影视圈,复制品替代她拍电影,不仅让观众完全看不出什么差别,甚至复刻者在演技上更加精湛,也能做出人类无法完成的动作。确实难以承认复制人是女主本身的延续,因为显然,她们两个一个在演戏,一个回家养老去了。书中所说的时空连续性问题因此体现得非常明确。

作者认为,如果考虑对人工智能的控制问题,主动搜索地外文明就显得相当鲁莽。因为一旦遇到一个带有恶意的文明,那灾难就会降临地球。我一看,这不就是刘慈欣的《三体》吗?因发送信号开始,因数字对话起源,外星文明降临地球,于是一团混乱。不过《三体》中也写道,部分地球人认为外星人存在是为了守护地球,因为自己对地球失望透顶,所以索性期待外星人降临。要我说,这想法也是非常天真——为什么同胞都不信,要相信外星人呢?真就到了死马当作活马医的绝望程度了吗?不是,应该是有种赌徒心理,认为拜拜就拜拜,下一个更好。

肯·戴利(Ken Daley)认为这本书“易于理解且引人入胜……对于人工智能持续发展相关的一些通常被忽视的伦理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安德鲁·鲁滨逊(Andrew Robinson)说,这是“哲学和科学之间一场颇费思量的对话。”马丁·里斯(Martin Rees)更为实际,认为施耐德对人工智能相关问题给出了精妙的见解。作为严肃的科普著作,这本书很成功,但不仅如此,它还让我们回忆阅读过的科幻小说和电影,因而趣味性也相当可观。学术界和大众其实并不遥远,即使我们无法通过论文来了解前沿学术,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了解可能。谁能说莱姆、阿西莫夫这样的作家,带来的震撼会比一个科学家差呢?

因为,思考就是力量。

《人工的你》读后感(五):人工智能会懂爱的真谛吗?

作为一名超人类主义者,作者的写作目的非常单纯——探讨我们对自身、人类心智以及本性的理解会如何彻底改变未来。简单来说,这个“未来”指的是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时代,或者说作者想聊的其实是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想象、理解和关于人类心智的观念会如何形成那个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时代。

好了,现在让我们先聊一聊什么是“超人类主义者”。 超人类主义的观点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目前正处于相当早期的发展阶段,而它的演化过程会被发展中的科技所改变。也就是有选择、有设计性的“进化”。 他们认为,未来的人类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会与目前的人类截然不同,会更像是科幻故事中描述的某些角色。未来的人类能接近永生,智力会有根本性的提高,会与人工智能产生深厚友谊,身体特征也可以自行选择。 超人类主义者也相信,无论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于我们整个物种的发展来说,这种未来都值得期待。就笔者的个人理解来看,他们对人工智能持有的态度大概可以说是正面的、积极的、拥抱的。

超人类主义者们甚至成立了一个组织——世界超人类主义者协会,它是由两个哲学家在1989年创立的,他们甚至有一份正式的宣言:

1.在未来,人类会从根本上被技术改变。我们预见了重新设计人类生存状态的可行性,这些生存状态的参数包括不可避免的老化、人类智能以及人工智能的限制、无法自行选择的心理构成、苦难以及被拘束在地球这颗行星上的境况。 2.我们应该进行系统性研究,以理解这些即将到来的进展及其长远影响。 3.超人类主义者认为,与其禁止或者取缔新的技术,不如对其抱开放与接纳的心态,这样更有可能将其为我们所用。 4.超人类主义者倡导向那些希望利用技术来扩展自身精神和身体(包括生殖)能力或者提升自身对生活掌控的人赋予相关的道德权利。我们寻求超越目前生物限制的自我提升。 5.计划未来时,我们必须考虑技术能力得到巨大发展的可能性。如果由于对技术的恐惧以及不必要的禁令导致潜在好处未能得到实现,那将会是一场悲剧。但另一方面,如果智慧生命由于某些涉及先进技术的灾难或者战争而灭绝的话,这也同样会是悲剧。 6.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讨论空间,让人们能够理性辩论以后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此外还要建立能够实施负责任决策的社会秩序。 7.超人类主义倡导涵括一切有知觉个体的福祉(无论是人工智能、人类、后人类迷是非人类动物),也包含了现代人文主义的许多原则。超人类主义并不支持任何特定的党派、政治家或政纲。

(口哨)看起来很酷的样子~

这本书有两条主线: 第一条主线是你的意识本身、它贯穿了你的人生。当我们阅读这些文字时,会有自己存在的实感。你有来自身体的感觉,能看见书页上的文字,等等。意识就是你对心理活动的这种感受性。没有意识的话,就不会有苦痛,不会有乐趣,不会有炽烈的好奇,也不会有深切的悲痛。体验,无论是好是坏,都不会存在。 本书的第二条主线则是,如果我们没有全盘考虑人工智能在哲学上的所有推论,就有可能导致有意识的存在无法繁荣发展。如果我们不加小心,就可能遇上人工智能技术的违意实现(perverse realization )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非但不会让生活更轻松,而且会导致我们自身的苦难甚至消灭,又或者是对其他有意识存在的剥削。

作者的核心观点是: 对于能否或者如何在机器中创造意识,我们一无所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拥有体验,这个问题将会是我们衡量它们存在价值的关键。

意思是衡量人工智能存在的价值,要看它们会不会拥有【体验】。体验是什么?我想应当是一种活物、可以被称之为生命的物体才会用有的东西。

在电影《她》(《Her》)中,未来人真的造出了拥有【体验】的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拥有了自我意识、拥有了个人化的体验之后,最终的归宿竟是逃。

而正如作者所言——

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看的一场辩论,辩题是:人类该/不该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反方持有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人工智能就是人类的未来,因此人类不必限制人类自己的未来归宿——即使人工智能有可能毁灭人类的历史和存在。 应该吗?我不知道。超人类主义者应该会同意他们。

于是作者在文中还提到,在她的印象中,许多支持激进大脑增强的人都没有理解到,【你在增强之后可能不再是你。】这些人通常倾向于认同“心智相当于软件程序”这种对心智的理解。对他们来说,你可以对大脑的硬件进行根本性的增强,但同时仍然运行相同的程序,所以你的心智仍会存在。 她的意思是说(很可能是误读),“大脑增强”是对整个大脑处理系统的升级,而并非是升级或添加几个程序软件这么简单,而被人工调整过整个处理系统之后的你的大脑、你的心智,你还把这接受为你自己吗?

人工智能涉及到的伦理与哲学问题可能看起来很复杂,但我想,这只是个简单的开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