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国王:一个街头故事》读后感100字

《国王:一个街头故事》读后感100字

《国王:一个街头故事》是一本由[英]约翰· 伯格 / 约翰·伯格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227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2-5-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王:一个街头故事》读后感(一):读《国王》

读完《国王》,一下子联想到夏日漱石的《我是猫》。同样“非人”的观察和叙事视角,不一样的情感倾向。夏日漱石以抽离的姿态,以冷漠的眼光打量和嘲讽着病态的上流社会。约翰·伯格则以一种超越意识,将视野降低到地面,在现代社会混杂着各类气味、声音和色彩的近地空间中,乃至致命的瓦斯迷雾中,嗅到了所谓“humanitas”(人们彼此帮助的天性)的氛围和气息。

作者以一贯的左翼精神,赋予遭漠视和鄙夷的底层社会的人与物以尊严、浪漫和想象,并不忘向被压迫者指引逃离压抑社会的终极出口——暴力反抗。

结尾中流浪狗“国王”带着潜意识中的众人奔向大海,一切都在不断轻盈的升腾中变得悲壮。这一超现实般的情节终究不过一种心理慰藉,或者说是对于暴力行动结局的避视。

结局之外,瓦斯散尽,“如今没有臂膀可供依偎”。

乔尔乔内《暴风雨》油画 83cm×73cm 1508年 “他跟我说我的连衣裙非常美。他说有一幅画叫《暴风雨》,上面的绿色风景和我的连衣裙的绿色一模一样。”

《国王:一个街头故事》读后感(二):短小精悍,瑕不掩瑜

讀完這本陷入一種稍微的矛盾裡。

首先,在文章的遣詞用句和節奏排布當中,約翰伯格不說是無可挑剔,但也絕對是精彩絕倫,書中有許多浪漫元素的使用都與其所在處結合得恰到好處。不論是對社會底層人口生活的描述,或者使用巧妙的方式使道具和人物塑造結合(譬如白色星星和橙色油漆牆,或者外強中乾的花襯衫等)都相當精彩和巧妙。我想所有處理裡最精彩的,莫過於結尾處,國王將身邊的人一一指認為狗的時刻,在那個時候他們作為一群喪失了容身之處的流浪漢,真正成為了徹底的喪家之犬,在這個時刻,人即是狗,狗也成為人,兩者的命運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伴隨著宛若來自天國的歌聲堅定地步向尾聲。

然而在某些層面上,這本書始終以一個略帶“傲慢”的角度來敘述,我們在見證一些美好與溫情的展現時,也不得不受到約翰伯格本人的思維極大影響,這讓人十分痛苦,我(純主觀出發)沒法客觀地看待某些——凝視。也許可以這麼說,但伯格用自己的眼睛去解構這些的時候、在對角色行為和對話的描寫上,未免有些太過鋒利和刻薄(——這邊兩個詞語的使用都非詞語原意,抱歉)⋯⋯該怎麼來解釋這兩個被我挪用的詞語呢。本文裡面的角色都每時每刻都令人驚嘆得保有一種難得的“智慧”,這是完全凌駕於這些人物之上的——流浪漢說出“格言”,當然可以,然而每個人都在用“格言”交流,甚至狗也是,這就需要叫人有所推敲了。伯格的長處顯然是在精道簡潔的用詞和入木三分的刻畫,然而這些優勢在此卻也成為一個缺陷,這些角色在被塑造出的之後,就像坐在透明的塑膠泡泡裡漂浮上天一樣,缺失了部分和現實溝通聯絡的餘地,從而在真實性上有所欠缺,此時他們的不僅是流浪漢,更是這個知識分子與絕對的精英眼中的流浪者。但或許按照本文的篇幅來看,出現這樣的問題也算情有可原,不過是一家之言,若有冒犯,還請包涵。

《国王:一个街头故事》读后感(三):流浪国的国王与勇士

约翰•伯格的这本《国王:一个街头故事》既像是童话,又反映现实,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成全。此书的开本也小巧可爱,适合随身携带与翻阅。而伯格也是个优秀的故事叙述者,其通过一只狗一天发生的事与关系,为读者展示了那社会边缘人不太被关注的家园与世界。

同样是以动物——狗的视角来展开故事情节,国内迟子建老师的《越过云层的晴朗》里描写了好几代“狗生”,笔触感人真切;而这本《国王:一个街头故事》展现的是一条狗一日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事物,笔触较为冷淡,虽以“我”这个第一人称展现,但故事犹如局外人的视角,并偏向意识流,但读起来并不晦涩。

书中“国王”的视角破碎游离,且随着环境的变迁不断跳跃。它从森林来到都市,感受不一样的“世界”,也认识了很多“朋友”,如用纸做衣服的杰克,自己的主人维卡和维柯(一对经历不幸的夫妻),还有和自己搭档默契的卢克……可以发现他们都是穷人,或者说是社会的边缘人,因为难以融入社会所以逃避社会。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恐惧,在“国王”身边的人常常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用啤酒和做饭来抵消房租;利用“国王”去餐馆偷食;去加油站的厕所偷水……但虽然生活贫穷,且一直在流浪的路上,“国王”和他的主人和朋友们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乐趣。

因为两个主人是拾荒者,所以“国王”既见识到自然景观与城市景观,也认知了那些被遗忘的城市角落。比如和它一面之缘的寄居蟹——托里尼,他们有着短暂的友谊,一起忘记时间,停驻下来,去注视着这城市里人们的一举一动。通过全书可以发现作者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孤独者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城市都有多到数不清的孤独者,都充斥着凄冷的氛围。我想,作者或许也通过这只狗的视角,来展现城市的冷漠与孤寂,可以说是城市的万花筒。

“国王”在书中是会说话和回答的,这叫人大吃一惊,让故事带有了一定的奇幻色彩。这本字数十万字左右的小书,其实不管从哪一页开始读都能看下去,且不影响故事整体的连贯性。故事既有温馨的一面,比如“一家三口”居住在自己的小小地盘;也有清冷的一面,如有时睡在街上,总的来说语言是松散诗意的。

故事里还穿插了很多作者的哲学里面,且自然贴合。在最后,“国王”在垃圾堆里搭建自己的城堡,留下了自己的痕迹。甚至身边的朋友们都变成了狗,变成了自己的同类,他们像狗一样吠叫,这或许是一种抗争,毕竟,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国王:一个街头故事》读后感(四):另一个世界的国王

国王是一只狗的名字,拥有最高贵的昵称,过着最底层的生活。这个街头故事讲的不是落难贵族或者体验生活的帝王。讲的是一群货真价实的流浪汉怎样为维持自己最基础的生存而作出的努力。早上,国王在一片废墟中醒来,接下来的一天,他会经历和主人去加油站偷水,去肉店演苦肉计骗肉,听主人讲他们曾经没那么落魄时的故事,还有最后警察用催泪瓦斯对付这些手无寸铁的人。这是一个不被看到的世界,离读者的日常远的甚至有些虚假,但我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着这样一个角落,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在人口普查的范围之内,他们没有任何电子产品,他们不需要思考明天,因为如何活过今天以及女士个问题。但是即便是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在集装箱里,墙上会整整齐齐挂着三个马克杯。男人和女人互相抱怨控诉,但切永远无法离开彼此。

“车流今天杀不死我”,这句话像咒语,只要大声喊出来,奔向马路对面的情人的时候就会安然无恙。维卡是这么跟国王说的。当年的她经历了几段平淡的感情,但总让她觉得缺了些什么。维柯的出现让她知道了一个人只要存在着就够了。不知道经历了什么让这对恋人最后沦落成为集装箱房客的一员。生活的磨砺没有拆散他们,让他们穷困潦倒但在心底还有一个牵挂的对象。这个群体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他们很惨,面对外敌即便团结合作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告终。但他们也有温情,也有帮助,他们互相依赖,彼此合作,比任何一个高档社区都团结。

最后维柯死在警察手下,幸存下来的维卡和国王将会面对怎样的明天我们知道,但感觉已经到了低点,不会比现在更糟糕了。他们的人生好像是在地狱模式,为了生存挣扎,谈不上尊严。维卡想靠唱歌乞讨的时候维柯很痛苦,他不想让她做这样不体面的事情。但这最后的坚持也败在沉重的现实之下。我或许作为路人甲乙丙曾和维卡或者她的邻居们相遇过,我沉浸在我日常的思绪里如同他们无暇顾及别人的看法一样。碌碌众生都有着自己的焦虑,每个人都幻想着如果置身在另外一个处境会更快乐,但就像基因一样,焦虑已经写进了人类的基因,不同的是导致我们发愁的事情,相同的是我们某一瞬间觉得无能为力的心情。

这本书读上去有些致郁,从国王的视角描述一切。有点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在给我们讲故事。他讲出了他的所见所闻,但我们知道这背后隐藏的情绪沉重到喘不过气。作者的文字很优美,给环境中的一切都赋予了感情。街道在梳妆打扮,阶梯在等待水手回家,老妇人们手中的蕾丝也成了她们经历过感情的象征。作者一定是个细腻敏感的人。随便一个物件他都可以信手拈来,成为烘托感情的道具。开始觉得这样一个封面愉快的书籍会是一个让人快乐的结局,开篇的绝望生活会有转机。但最后却是是有了变化,但是是往更糟糕的方向。现实生活也确实是这样。

《国王:一个街头故事》读后感(五):读《一个街头故事》后

约翰·伯格于1926年 11 月 5 日出生于伦敦,于 2017 年 1 月 2日去世。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散文家、小说家、编剧、剧作家和艺术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不过我想,他被人熟知,似乎主要还是因为他开创性的电视节目《观看的方式》。

1977年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观看动物”,他让我们接触到他的批判性镜头,即他如何看待非人类动物所代表的边缘化群体。作为系列产出的一部分,关于寻找,这篇文章探讨了人类与动物的凝视以及其他概念。一直以来伯格都表现出令人钦佩的社会良知,而他的大部分小说也都是他传达这一特定信息的媒介。

来到《国王:一个街头故事》,伯格直接将视线拉到,一个无家可归者的营地,靠近一座未命名的城市,靠近高速公路。他借狗之口,标题中的“国王”,King,讲述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故事,一天的故事,它守卫着摇摇欲坠的小屋,它和它的主人维柯和维卡住在一起,这一对老夫妇曾经有过另一种生活,充满欢笑和书籍,还有足够的钱来阻止“第一次绝望”,可是现在呢?

不同于普遍的,伯格颠覆了动物故事的惯例。大多数这样的故事都讲述了人类对动物世界的残忍,而伯格则讲述了对人类的残忍。他刻画了几幅很好的个人肖像,并展示他们生活的复杂性,他将时间压缩在一天之内,他避免了太多直截了当的感伤,可故事依旧很感人。他试图向读者展示那种被剥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尽管这一切或许还不能完全令人信服,但试想当人受到完全被剥夺的威胁时,他们的世界,在字面上被抹去的时候,又会怀抱一种怎样的心情。试问在现在,是什么让我们放弃了最低限度的身体舒适的生活?我们还有扎根的时候吗?我们属于过某个地方?属于过这座城市吗?这一切仅仅是这个世界的残酷吗?

而当一切被摧毁,哪怕是脆弱的停摆也被剥夺,大家开始吠叫,被边缘化的他们——人与King——在社区中是孤独的,也终将是孤独的。

再当我们细读这本书中的一些段落时,我们或许能够详细体味出伯格对那些被排除在外的或者处在社会边缘的人的处理,并将其与普遍性的概念联系起来。那时King所说的可以发生在任何一天,任何地方。到头来我们都是社会的狗,生活在“狗的时代”,无情的述说一切,日子漫长而单调,慢慢开始变得疯狂,我们便学着抵抗,抵抗这么一个已经无法弥补的文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