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1000字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1000字

《去公园和野外》是一本由吴琦 主编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元,页数: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一):(无处安放的短评)

喜欢《候鸟的许诺》、《大沼泽纪事》、《颐和园柳树0001号》。一个月翻阅三十本英文书的实验记录很别致(我要不要也尝试一次?)。包慧怡老师的南印之旅也很有趣,看的时候止不住地哈哈大笑,但转念一想觉得还是不应该这么“开心”,毕竟看的时候有多开心经历的时候就有多惨。 然后……实在忍不住想吐槽一下《日本熊野古道纪行及其他》。这篇文章看得我实在太别扭了,行文白不白,古不古,端着一股劲儿。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学过日语的人都会有这个“毛病”:习惯性地把日语汉字词原样搬上来(风吕、空港、牛乳、地下铁、仏像、漫才、第*代目、一期一会、赏味期限)。有时候这样使用是因为写作者觉得中文汉字表达得不够准确,或者翻译过来会很冗长,比如把赏味期限替换成保质期语感上会有微妙的差别,但有些词实在没必要,用正常的中文汉字反而效果更好,读起来也更顺畅。比如用浴室、机场、牛奶、地铁、佛像代替风吕、空港、牛乳、地下铁、仏像,也不会有什么歧义。对于熟悉日语汉字词的人来说,读着可能不觉得有什么障碍,但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就会显得突兀,甚至有种卖弄的味道。而且!退一步说,如果真要用日汉字的话,也该使用正确的写法(風呂、地下鉄、賞味期限)。结果,读到最后,最出彩的是引用的塞尔努达的诗《我愿独自在南方》。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二):疫情中的春天,何时到来?

你是不是也开始对“文明”,对“规则”,对“人类社会”感到沮丧?

当话语失去重量,系统出现裂缝,出口不再明朗,大自然或许能成为一种最基础的语言。想想这个地球最初是什么样子,不受管控的野草是什么样子,我们原本期望能长成什么样子,也许会获得重新开口的勇气。或者,在更小的尺度上找到片刻的安宁。

《单读 30:去公园和野外》发行后,陆续有许多读者带上这本绿色小书来到户外,用图像定格不论如何都会到来的春天。宫墙边阳光明媚的长椅、公园落英缤纷的草坪、山间绿意盎然的小径......他们在宁静中享受与疲惫现实的短暂失联,抓住触手可及的生机与真实生活,以“自然”为尺修剪自己。

如果暂时无法找寻远方的田野,至少我们还能够多看看书本上的绿色、文本间的绿色,提醒自己,世界本不是铜墙铁壁。受疫情影响,《单读 30:去公园和野外》在部分地区发货延迟,还请读者们再等等,“期待我们盼来珍贵的见面”。即使是困在家中的朋友,不妨也来看看这些慰藉人心的绿色吧,不要放弃。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三):给无法出门的人,带去温暖和期待

本期单读由5篇主题文章1篇影像1首诗歌3篇随笔2篇评论组成。《水蛭气象表》《颐和园柳树0001号》《候鸟的许诺》,还喜欢每一期吴琦的导读。

近来似乎关于自然文学的讨论多了起来,书里看到、博客里看到、公众号文章里也看到不少。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呢?

《水蛭气象表》的作者提到了《命运与狂怒》里的一个故事——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童年时曾把一只水蛭放在自己大腿上一周,而这件事被身为剧作家的丈夫剽窃为自己的故事。马蒂尔德非常生气,“重点不在于你偷走了我的故事,你偷走的是我的朋友。”——水蛭能成为朋友吗?水蛭似乎是孤独的外化,是孤单时刻的安慰。

《颐和园柳树0001号》的作者讲述了一个在颐和园寻找柳树的故事。颐和园里有作者和丈夫、孩子的亲密记忆,也有着作者失去丈夫的悲伤。作者在书中说,“0001号柳树上的小芽已经隐隐约约能看到了,即使明年是没有他的一年,以后也都是没有他的时间,想到颐和园里这些柳树总是在这里,似乎就稍微能够释然一些。——一座园林,一片柳树,沉淀了作者对丈夫的回忆,好像那份爱意就在柳树的枝叶间,柳树也是爱和眷恋和想念。

上周徒步,背包里装着这本《去公园和野外》,双脚就在碧空下在林中在沙土间迈开一步步,和自然在一起,觉得最好不过。

在春天,看这本书,去公园和野外。但当下,好多人只能通过窗户看着蓝天,看看楼下的树渐渐繁茂。我们和自然的关系更亲密了,大概是我们更需要自然了,自然从不在意我们,但我们需要它,我们感受它,我们通过自然去感受自己体会自己。

单读这期主题真的很好,这个时期或许更能给人力量,即便是对于那些无法出门的人,也能带去温暖和期待。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四):read the world

经历了数月封锁,终于见到了这本书。从三月买入预售,四月底发货商通知发货,但因疫情迟迟未动,直到五月中旬发货又遇上念书之地疫情,学校物流被停,只得寄回家中,直至放假才得翻阅。

虽然到家便拆了开来,但本不喜欢的,翻了两页便放于桌上,偶又翻开,读至《水蛭气象表》、《颐和园柳树0001号》便觉欢喜,想来自己是在牢笼里太久,忘了外面的世界,于是沿日落,去公园。

那天我突然想到,到公园和野外,不只是书名,更是一种态度。

放几张照片,留下这次出行。

《去公园和野外》读后感(五):就冲着「大沼泽纪事」这一篇我都要给9.8分

是在逛Jetlag的新书店山海四合的时候盲买的一本书,就冲着这个「去公园和野外」的主题,一个小惊喜是扉页有吴琦主编的签名,本想在去白河攀岩徒步的车程上打发时间,却几乎读到不想下车,就是首篇「大沼泽纪事」。

全文不长,30页,但完全当得上「纪事」二字,作者从去游览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Everglades National Park)写起,写一路上看到的各种动植物的习性介绍和美学观察,同时穿插着回顾这个国家公园建设的历程,扩展到整个南佛从1497年白人第一次踏上佛州至今的上百年沉浮,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被作者支系庞大贯通的知识储量和游刃有余的叙事深深惊艳,赶忙翻到书末去看作者简介,信息很少:尚毅,女,四十多岁,在美国某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初级观鸟者,业余写作者,爱好多,段位都很低,但老是兴致勃勃。

这个简介让我更喜欢作者了。

吴琦主编的序一如即往地平实动人,他说不管是公园和野外,还是家乡与露台,本质上都不构成什么像样的宣言或者反对,大概只算一口叹息、一个转身、一次闭眼,把注意力从那些效率惊人、尺幅巨大的事物上移开。往回看,往下走,获得片刻的清明。

去山林可能是我们在心里凿出的一条很深的地道,通往这世上最不可撼动的那一层。世界其实是一个小地方,不比自己心里的小世界更难撼动。世界首先内在于自己,然后才大于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