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十字军》的读后感大全

《十字军》的读后感大全

《十字军》是一本由[英] 丹·琼斯(Dan Jones)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页数:6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字军》读后感(一):十字军:生于信仰,死于尊严

第一次阅读十字军题裁的作品,受限于相关知识储备,一开始读得比较辛苦。好在作者特别擅长以细节和人物讲故事,译文也极传神,又有氛围很棒的书友群共勉同读,看完后还是很有启发。两大阵营各卫其主,九次征伐风云异色,抛开浓重的宗教底色,在东西方国力与文化消长碰撞融合的大潮中,无论尊如王候的大人物,还是命如草芥的小百姓,都被裹挟于时代长河中,或发其怒,争之以血,或忍其心,听之以命。难言成败,不忍卒读的残酷战争背后,更令人动容的是时有闪耀的人性温情与生命尊严。

《十字军》读后感(二):史诗就都是好的么

其实我一直对十字军没什么概念,第一次比较正式看到这个概念,恰巧也是看的第一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逐渐想起来除了喜欢这类书籍的颜值,我也喜欢long ago和far away的东西。

丹·琼斯的这本《十字军》花了16天的时间读完,要感谢一下读书群和抽丝群,每日打卡的监督还是有很大助力的,而且抽丝群里的各位老师们普及了丰富的背景知识和真知灼见。统计了一下,累计读书时间也就不到13个小时,不过非虚构作品的阅读,也算是个人最认真的一次了,做了近100条书摘记录。

都说丹·琼斯擅长撰写通俗历史著作,尤其会讲故事,此言不虚。这部47万字的大作以基督徒与穆斯林对耶路撒冷的争夺展开,对两大宗教阵营持续近四个世纪的冲突还原在读者面前,不能说条理清晰到如拨茧抽丝,也是卷帙浩繁,鲜艳夺目了。群像式的人物历史让人目不暇接,漫漫长路尽是杀戮的三片大陆,纵横四海,比虚构中的王国大陆纷争更有史诗感。不过我浅薄地想,史诗就都是好的么?浪漫的血泪还是血泪吧,理想可以是丰满的,也可以是虚荣而充满谎言的吧?

我不知道历史是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过具体到一段王朝,一场战争,一次战役,历史一定是胜利者书写的。本书的一大特点,也是在每段冲突中,作者几乎都节选了双方阵营的史学家做出的记载和评价,非常鲜明的对比。通常都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边的史学家,偶尔也有其他信仰的,比如北欧的吟游诗人,比如蒙古人。和“十字军”相关的书籍非常多,可以和这本《十字军》搭配阅读的也有很多,不过我却在前不久刚读完的《乌合之众》里找到了很多对应此书内容的描写,甚至涉及某场战斗中具体的案例两书都不谋而合,也是很有趣。

本书作者写到为弭平东西方教会的分歧,教皇乌尔班二世提出了东征收复圣城的口号,1095年他慷慨陈词:“踏上征途,罪愆得免,神圣王国之不朽荣耀必定降临汝身!”只要加入东征,或者竭尽所能做出贡献,就能被赦免罪行,死后荣升天国。我们没法用今时今日的观念去看待当时的人,事实上就像《乌合之众》中提到的,教皇夸张的煽动,群体的降智,以精心设计好的直观的动作,“领取十字”这样视觉的表现,让所有的民众群情激奋,浩浩荡荡地投身这场运动。平民教徒被虔诚的信仰驱使,被各种“异象”鼓舞,那起更实质作用的君主们,王公贵族们,包括那些主动创造“异象”的又是被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的呢?当然,也有信仰,可是就像第九章的一句话说的那样,“信仰和商业,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第一次东征取得辉煌成果后,大概也是唯一的辉煌成果后,积极投身的那些商人,尤其是威尼斯这样的商业城邦,他们期待的当然是丰厚的回报。

包括第一次东征的节节胜利,也是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一路的掠夺,还有攻城略地后一个个自私留下建立自己国家封地的王侯们,好像从来就没有真正团结过。从一开始就有“一同出兵携手对敌的同袍竟然刀兵相向,真是利令智昏!”阶段性的胜利后,基督徒们也毫无风度,烧杀抢掠,分配战利品,牧师们抓住饥饿的穆斯林儿童,强迫他们接受洗礼。如果要实现天国的圣洁荣耀,就要把人间焚烧成炼狱,这不是太讽刺了么?对于这样的做派,作者也没有粉饰,很辛辣地提出“这是一个巧妙且诱人的如意算盘:战士掠夺在前,教皇圣化在后”。更不要提到后来的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更没有底线的排除异己,他的教廷使节说出的那句“吾等只需斩尽杀绝,上帝自然心中有数”;对于那些各怀鬼胎的领袖们,也常见到“某支队伍比起另一国的某某二世的自私自利毫不逊色”这样的句式。

看得出来,本书的译者谭琦老师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可以说除了偶尔出现的背景事件,和实在太长偶尔还重名的人名以外,阅读时常会与“译文体”有脱离的感觉,会不自觉地认为这是一本中文书写的作品。这一点很了不起,这并不只是罗列一些有汉语特色的四字成语,或者巧妙地再创造一些“古体诗”就能做到。我认为难点在于取舍,除了9次十字军东征的篇幅安排这种大的结构以外,每一场事件中的人物刻画很重要。我认为,去掉人名和身份,也很容易区分描写的是十字军还是穆斯林。同时,我有一种浅薄的想法,十字军总是打不过穆斯林,除了地缘以外,似乎总是因为西方王室之间那些内斗持续太久。自己人打来打去,传承了几代还是老面孔,往上追溯,都是亲戚,再往上追溯,都是世仇。偶尔也能出一两位雄才大略的领袖,又天不假年,或者总想动用一些联姻或者共治的手腕来实现目标。穆斯林好像更纯粹一些,虽然也有内斗,但是涌现出来的几位大人物,努尔丁,萨拉丁,或者拜巴尔,都是杀伐果决,能斩尽杀绝就不留余地。

以前总有个感觉,伊斯兰教的信徒中总有一部分比较极端的,基督教有很虚伪的一面,但至少在对抗中是伪善的。看完此书有种感觉,似乎是基督教极端在先,而穆斯林青出于蓝了?

当然,不管以什么样的理由,主动发起侵略战争总是不值得粉饰的。作者在结语中也结合自己在当下的遭遇,和现时世界的形势总结了研究十字军的意义。暴行是中世纪战争的组成部分。而暴力且偏执的反应,也许符合的不仅仅是那一个时代的潮流吧!

《十字军》读后感(三):血与沙的漫漫征途

十字军东征是世界历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页。两种不同信仰的人为了耶路撒冷的归属捉对厮杀数百年之久,其跨越地域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力度之大,至今仍为研究热点。本书再次突显丹•琼斯善于叙事的特点,在每一章选取一名提纲掣领的人物,追随他们的脚步,时而置身硝烟弥漫的修罗战场,时而见证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生动全面地描绘出十字军东征的全貌。作者对九次东征的内容也有所取舍,详述前三次东征的情节,对后几次则一笔带过,这也体现出十字军影响力的逐渐衰落。译者也延续了在《诅咒之塔》的风格,正文中频频用典,文献上追慕古风,真正做到了信达雅。

作者在《序章》就已说明“十字军东征”的含义:在中世纪由基督徒领导,受教廷认可,针对被认为是基督和罗马教会的敌人所发动的战争。这一规模宏大的远征行动跨度集齐辽远,西欧、西亚、北非、北欧,都参与其中。旨在夺取圣城耶路撒冷的远征达九次之多。跟随作者的笔墨,在此进行简单梳理。

第一次(1096-1099):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最初为了应拜占庭皇帝的求援,召开克莱蒙会议,而号召西方志愿军前往拜占庭帝国抵御塞尔柱人从安纳托利亚而来的入侵。次年“平民十字军”率先出发,甫一交手,旋即溃败。随后各路诸侯组成联军出战,一路攻城拔寨,最终夺取耶路撒冷,建立包括耶路撒冷王国在内的一系列十字军国家。

第二次(1147-1149):埃德萨沦陷,法王路易七世与德意志国王康拉德三世围攻大马士革五日而不克,最终狼狈退走。“这一代十字军非但没有阻止基督的敌人死灰复燃,反而于事实上加速了他们宣称要加以崇拜的王国的崩溃”。

第三次(1189-1192年):努尔丁、萨拉丁先后崛起。1187年萨拉丁取得哈丁战役的胜利,攻克耶路撒冷,欧洲震动。此次东征阵容最为豪华,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巴巴罗萨、英国“狮心王”理查一世、法王腓力·奥古斯丁领衔。此战最大的功绩在于占领阿卡,但巴巴罗萨溺水而亡,英法二王嫌隙渐生,理查一世孤军作战,与萨拉丁订立合约。

第四次(1202-1204年):此次东征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目的本是要攻占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后行动的基地。但威尼斯海军因承诺的军费无法兑现,洗劫扎拉港与君士坦丁堡。

第五次(1217-1221年):此次进攻目标为尼罗河三角洲,十字军先攻下达米埃塔,随后败于曼苏拉。

第六次(1228-122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以和平手段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暂回到基督教徒手中。

第七次(1248-1254年):法王路易九世沿着第五次东征的道路行动,惨败被俘。后被重金赎回。

第八次(1270年):仍由法国国王路易九世领导进。十字军在突尼斯登陆不久,路上发生传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以撤退收场。

第九次(1271-1272年):由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领导,在阿卡同马穆鲁克领袖拜巴斯签定了为期十年的停战协议。

综上可见,除了第一次东征斩获颇丰之外,其余八次的效果都不尽人意。不仅未能缓解圣城和十字军国家的危机,反而加速了它们的消亡。1291年阿卡陷落,也标志着十字军在圣地的彻底失败。

回顾历次东征,教皇与教会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乌尔班二世在克莱蒙会议上的慷慨陈词、克莱尔沃的贝尔纳的奔走游说,最狂热者当属英诺森三世,不仅支持第四、五次东征,还鼓动民众发起对其他地区异教徒的征伐。教宗将撒拉森的异教徒们描绘成恶魔,他们破坏教堂、亵渎天主、残害教民。基督徒们无论身份地位、无论贫困富有,都应当尽力扶助圣地的基督徒居民,赶走残暴的异教徒。这样“你们必将身负天国坚不可摧的荣耀,你们的罪过将得到赦免。”于是,为了“赎罪”,诸侯平民纷纷踏上远征之路。

权力越大,野心越容易膨胀。十字军国家之所以开创基业并壮大繁荣,都是得益于伊斯兰近东世界逊尼派与什叶派、叙利亚与埃及之间的宗派对立和政治分裂。从赞吉、努尔丁,到萨拉丁、拜巴尔,一次次的权力斗争给了东征可乘之机,但权力的迅速整合让东征铩羽而归。穆斯林内部的权力冲突极其频繁,但十字军内部也矛盾重重。权力家、野心家打着宗教的旗号、借着东征的契机,实际上明里暗里扩充自己的实力。耶路撒冷王国在内耗中走向灭亡,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也因英法二王的矛盾分崩离析,第四次东征时威尼斯人洗劫君士坦丁堡,更是将内斗推向顶点。内斗影响着十字军王国的起落盛衰,也影响着战争的最终结局。

除了对圣地的征伐,十字军的征途也涉其他地区。伊比利亚半岛有针对北非穆斯林的收复失地运动,法国南部有镇压清洁派阿尔比十字军,波罗的海有条顿骑士团对普鲁士、立陶宛异教徒的征伐。十字军的含义逐渐扩大。“十字军东征”至今仍然成为恐怖组织、极端分子的口号。然而,参与者渴望救赎以升入天堂,却将人间烧成深渊地狱,目标与行为大相径庭,何谈神圣,唯有讽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