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银发世代》的读后感大全

《银发世代》的读后感大全

《银发世代》是一本由[美]路易斯·阿伦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页数:202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发世代》读后感(一):人生是一场奔赴

读完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老年以及医疗,我的妹妹和妹夫都是医生,所以书中所写到的关于一些医疗体系的反思很有感触,虽然国情不一样,但是还是有不少相似之处,特别是阿伦森医生提醒我们,医疗或许更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查明老年患者需要实现什么功能,不单单只是关注到疾病诊疗本身,还有心理上的,人际关系上的等等。才能重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快乐和安全感。这样整合式医疗照料,需要医疗和社会无缝隙联接,目标是支持老年人居家生活自立,提高老年人及其亲友的生活质量,这并不是单个家庭、个人能自我实现的,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比如书中后面有提到的“银色建筑”,公共建筑中需要更多考虑老年人这个群体,他不是“特殊”小众弱势群体,生命只提供两种可能性:“年轻时死去,或者变老”,你我都将会面临老去,除非早逝。老年是人生一段很重要的过程,如同童年,成年一般,都需要我们好好品尝。

很喜欢书中的一段“死亡是一条有限且短暂的轨迹,其依附的信仰、神话和宗教理念使它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衰老则像一条更长、更混乱的轨迹,更倾向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浪漫大都是发生在神秘和异域背景下的传奇故事,通常会出现拥有奉献精神的英雄来拯救身处绝境之人,相比之下,现实主义刻画的则是一个更真实的世界。”而我们是真实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人生是一场奔赴,愿你们都能成为生活的勇士。

《银发世代》读后感(二):银发世代

我很喜欢叶芝的那首诗——“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让我们在想到自己的老年时代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呢?有些人会认为那会是非常愉快轻松的退休生活,也有些人会想到随着年龄衰老带来的种种问题......现实很可能既不会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好,也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糟。 最近我读了《银发世代》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路易斯教授通过近30年的从医经历,用充满人文色彩的语言写出了她从学习医学、从事老年病照护和研究以来对老年人从生理、病理到心理的医学观察,并给出了她对于医疗体系现状的思考。

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现状是,老人的数量在这个社会的人群比例中变得越来越大,这对整个社会来讲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压力。 从大的范围上来讲,我们需要考虑如何让老年人能有更好的老年生活。而从个人的角度去考虑,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让自己更加坦然,更加健康的去迎接老年生活。 除非早逝,否则步入老年是每个人必然的命运,而且通常不是怀着热切期盼来迎接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死亡甚至更具有吸引力:它更清楚,更明确;不是生,就是死。对许多人而言,生活质量因年迈而大打折扣,生命缓慢艰难地挪向终点,不像一跃即至那么痛快,这是最令人生畏的。 不管是在医院里,还是在我的生活区附近,我都可以看到老人们的生活,虽然每个人的生活状态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但他们大多数人都在承受着一定程度上的疾病困扰,以及由于衰老而带来的身体虚弱。 我们似乎不得不承认的是,不管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有多么的健康,衰老都会让我们的身体不再像年轻时那么康健。也许到了某个年纪就再也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尽情地去做自己喜欢的运动了。 虽然医学上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但很明显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能够延缓我们的衰老。人们或许并不会由于某些疾病而突然离去,但我们的许多身体器官组织却在一刻不停的走向老化。 对于老年人,我们可能有一种并非故意的偏见,因为我们会把年纪大了等同于他们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容易把老年视为一种独立的,受人厌弃的存在,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它的巨大乐趣,或者老年人独特的特点。 在作者看来,童年、成年、老年是人生的三原色,其他阶段都由这三个阶段衍生而来,就像这世上所有的色彩都来源于红色、黄色、蓝色。 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我们的身体可能大不如从前,但岁月带给我们的,从来不仅仅是衰老,还有一份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更加深刻独到的理解。 在我们年老的时候,也许我们必须要接受现实方面的衰老,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始终记得自己仍然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个体,值得被认真友善地对待。这其中有许多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去思考的内容。

《银发世代》读后感(三):人生长河最终章的智慧

本书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因为作者是美国人,可能一些医疗制度和科技与国内有差异,但是对于生命这个大课题来说,又是一样的。本书集中探讨的是老年人带病生存这一主题下的多视角解读。

作者是一位从业30年的内科医生,幸运的是,除了热爱医疗事业,她还拥有写作的热情和观察世界的眼睛,因而我们有了现在这本书。得以看穿美国医疗和探讨生命的意义。

起初可能会惊叹于本书的文字量。担心几百万字都是专业的制度分析和解决方案,一时无法读完读透的专业书籍。但细读之后才会发现,这70%的故事含量,几乎像是多人物出场的长篇巨制。读起来津津有味。

每一位患者走到作者面前,都有一段旧时光,又因为是老年人,那这个故事的时间跨度又很大,又因为是美国,种族和文化的差异也很大,每个人都像是从历史文化的长河走来,借作者的笔走进书里。可能比起哲学家精炼出的金句,直接看别人的人生故事,更能参悟人生的意义吧。

比起针对重点疾病的治疗方案及诊断技术,本书更多的是从一个新视角关注老年人带病生存问题。目前的医疗保健中关于老年人接受治疗有何优缺点暂无科学数据以及与之配套的医疗资源和人文关怀。手术虽然能够修复部分受损器官,但是也可能摧毁老年人的生活。

前阵子跟朋友聊天,她说:人这一生,可能就为了求一个好死。我想“好死”的定义应该是无疾而终,应该是较短的等待死亡的过程,就像安乐死听起来不让人那么恐惧。但医学上来讲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其实个体差异很大,就如生孩子,部分人顺产,部分人难产,部分人剖腹产,还有部分人去世。

近些年我断断续续看过一些关于死亡的书籍,无论是专业的医护人员、专家学者的书籍还是智慧的上师、临终关怀从业者,他们也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人该如何去接受死亡。最后的最后,病患是更希望家人陪着自己,还是想大手术抢救呢?这也是本书探讨的一部分。

同时,本书也指出了医护人员的不易,在工作中的辛苦,以及一些职位压力和约定俗称的工作习惯等,作者也指出了照看病患对看护者的身心健康的危害。

书中记录了作者从医学生实习、住院医轮转到她从事老年医学专业,在不同时期不同角度发现的不同问题,产生的不同疑问和反思。这里边的质性研究、叙事医学等方法都有利于医生深层次的发掘问题,这可能是很多医学专业人士能在本书中学到的。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提前看一下老年人带病生存、就医的状态了解一些就医流程,可能也可防患未然。

作者说:老年是生命的第三个阶段,也是人生这场戏的最后一章。生命呈现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目前的中国也开始进入老龄化的阶段,本书是作者的人生篇章的记录,也是记录的众多患者的人生长河,细想下来,那些故事,可能会教会我们如何活。推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