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十四天读后感1000字

十四天读后感1000字

《十四天》是一本由姚鄂梅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四天》读后感(一):疫情下的家庭生活

非常应景的故事。武汉,传染病,封城,过年。虽然姚鄂梅没有明确写出这是新冠,但我相信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书里的时间是疫情刚刚出现的那个冬天,武汉封城的消息传到村子里时,子夏的警惕和众人的反应竟然让我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陌生感。 明明只过去了两年,我却几乎已经忘记了那个冬天的恐慌情绪。西安当时并不是重灾区,可是风雨欲来的空气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还记得当时去三个药店扫荡口罩,架子上几乎已经空空荡荡。西安的冬天原本就是阴沉萧瑟的,那段日子竟然有了种末日将近的气息。 就在疫情爆发的一年前,《流浪地球》上映,里面的一句话在疫情的背景下显得振聋发聩。“最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这本书让我回到了那个时期。故事聚焦在了一个大家庭中。十四天,十七个人,逼仄的空间和紧张的情绪让所有感情揉杂放大,展现了一场鸡飞狗跳,和生活中的残忍。 这一家表面和和美美的家人简直汇集了家庭关系中能够想到的各种负面情绪。吴爸吴妈的冷漠,圆圆的利用,子健的木讷,子夏的前夫出轨,现任软弱,子书一家一眼能忘到头的平淡无趣,圆圆姐姐一家的貌合神离。 吴妈妈从头到尾都没有姓名,可她似乎才是那个最通透的人。全书中,她的一句话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 “不当妈妈真的没什么不好,当妈妈实在是太孤独了,看起来她身边总是围着人,还都是喜欢她的人,实际上,那只是喧闹和嘈杂而已,只是把她与外界隔离开了而已。只要你当了妈妈,你就一辈子处于隔离中。” 吴妈看透了这件事,于是她选择不再为家庭操心,去跳广场舞,上舞蹈课,学画画学唱歌,把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风生水起。然后用一段至理名言描绘了另一个女人,她的亲家秀枝的一生。 有很多人说最后圆满的大结局有些假,但我完全没觉得这是圆满的大结局啊,简直完美得呈现了张爱玲笔下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 儿子自杀未遂,父亲险些杀了人,因为未遂就能粉饰太平了吗?,圆圆和子健,姐夫和姐姐,子夏和里里爸爸,不过是三对硬生生凑在一起的夫妻,一出荒诞的闹剧,这就是家庭生活。 和《家庭生活》里的中短篇小说相比,这个故事显得有些零散,而且可以看到《家庭生活》里的人物的影子。比如姐夫和《游刃有余》里的父亲简直是一体两面,同样是美术老师,同样充满了艺术家的气质,只是结局不同而已。 不过疫情的背景倒是意外地带来了几分温情,让人在一地鸡毛里生出了生命可贵,珍惜眼前人的慨叹。

《十四天》读后感(二):疫情下,一个大家庭,十七口人,封闭在一栋楼中,有怎样故事发生?

十四天是新冠疫情中的一个隔离周期。在这十四天的封闭中,能够发生的故事五花八门。我们在新闻中经常会看到这些故事,甚至比小说更精彩。 但小说家并不是只讲一个精彩的故事,更为重要的是探讨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展现出人类一定能够战胜病毒、战胜自我、战胜任何苦难的决心。 2022年3月之后,新冠病毒的变异让传播能力更为快递,我国又有很多地区出现了大量病例。而这时,各种负面消息也出现在了互联网之中,甚至很多内容读来让人绝望。 而我自己也处于封闭状态,也只能每天都待在几十平米的空间之中,这时读到姚鄂梅的这本书小说《十四天》真的应景,当然也感慨良多。

《十四天》讲述了一个大家庭因为疫情被困在一栋房子中,各种曾经的矛盾、各种现实的状况、各种意外集中爆发而形成的乱象。疫情是一种关系的放大器,让各种微小的裂痕无限放大;疫情也是一种粘合剂,让这些出现的裂痕可以再次粘合。在生死面前,亲情可以战胜一切,美好总会到来,其他一切生活琐事都会化为乌有。 《十四天》故事发生在新冠疫情刚刚爆发的那段时间,虽然不是武汉,但也处于湖北,处于风暴的中心地带。故事中的各种情节描述又一次把我们带回那段时间的回忆之中。隔离管理、人员流动受限、走出家门的人成了无家可归者流浪在外面,等等。如此大的灾难面前,所有人都没有准备好,都要经受考验。作者把这个考验浓缩在了一个大家庭之中。 春节是中国所有人团聚的日子,而老年人更是有着这种强烈需求。我们的主人公刘玉成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两儿一女,在春节汇聚于他刚刚建起的三层小楼之中。这是他新居建成的庆典,是家族的大聚会,更是儿子新婚的庆祝。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这样一个大家族,更是关系错综复杂。这个春节到来的有新婚儿子和她妻子全家,妻子姐姐、姐夫、她的父母,他们匆匆从武汉出来,而这个身份让她们成为特殊存在,从武汉而来,这成了一切矛盾的导火索。 女儿五年时间音讯全无,再次到来之时,已经离婚,她还带来了和她搭伙过日子的男朋友以及他的孩子,这本就是一个很尴尬的家庭了,也一定有着背后深层次的故事,而她又因为和武汉到来的一家产生纠纷,出现矛盾。

还有一个弟弟,看似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生活着。可是,在武汉封城之后,他和姐夫两个人出了家门,准备帮助姐夫回到武汉,但这是一条无法成行的道路,他们走向了“流浪”。 《十四天》,没有太过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是在封闭下的鸡毛蒜皮,但这就是生活的常态,让依然处于疫情中的我读来莫名悲伤。也希望可以有更多人走进《十四天》的阅读之中,回顾其中的酸甜苦辣,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十四天》读后感(三):《十四天》:在家里,你想和谁待上十四天?

十四天

2020年以来,大家都有被封控在家的经历吧?如果没有,你真的太幸运了,疫情没有干扰到你的生活。大部分城市的人都经历了突然封控在家的情况。你在家能待多久?别告诉我能待多久待多久,不可能的,尤其是一大家人待在一起,原来和谐共生温情脉脉的家突然会让人有抗拒,一些原来很细微的感觉被显现了出来,一些很微妙的情感也被放大了,没有了工作和社交的干扰,一心一意待在家里让家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人生最显著的存在。

作者

“十四天”,大家都会敏感想到密接、次密接、时空伴随者、核酸……对了,这就是疫情期间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湖北的一座小城宜都,两亲家趁着过年凑在一起过节,不想疫情来了,十四天,十七个人就憋屈在一院房子里,演绎出了比戏剧更精彩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刘玉成因为大儿子子建的婚礼落了面子,家里盖了三层七八百平的楼房想找回面子,就在婚后家宴上邀请亲家一家人来家里过年,同时邀请了子夏一家人、子书一家人、小马(内侄女)一家人。温馨喜庆的团圆年,又逢新家落成、儿子新婚,亲戚欢聚……却因为疫情不得不待在一起,一天,两天,三天……与外界隔离的十四天,没有了工作的干扰,也没有了社交距离,日日相对,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在相互磨合着,放大了的喜怒哀乐一波又一波地翻转互动,一台庞大的舞台剧演绎又推进着,不能停歇下来。十四天,既漫长,又短促。人生多少个十四天啊,也不都是这么波澜壮阔的,而当一切归于平静,世界已不是那样的岁月静好,人们的心里打上了这十四天带来的深深烙印。

我常常惊叹于现实中的人生故事远比小说更精彩,能感同身受的往往是我们觉得非常熟悉的生活,你我何曾不想从前的岁月当初的自由和欢乐,那时候,我们随着时代洪流蜂拥前行,没有停留下来的时间也无暇顾及鸡零狗碎……我们一面感概生活不易,一面艳羡人生精彩,一面惆怅万般皆苦,一面欣慰众生随喜……期待着疫情尽快结束回归正常生活,期待着“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十四天

《十四天》读后感(四):生活不过是一地鸡毛

比起一些架构很大的文学作品来说,这本书写的东西其实很小。

故事发生在武汉疫情爆发的起初,刘玉成一家和他的亲家一家都被困在了宜都小城刘玉成的家里。

十四天的朝夕相处,在日日相对中,每个个体的意识都逐渐开始针锋相对。

这本书尤为写实,人物形象刻画地极为生动。

两位爸爸都是很传统式的中国男性,爱喝酒爱吹牛不做家务,刘玉成的虚荣心很强还有些大男子主义,圆圆爸爸则是为人处世比较圆滑世故。

两位妈妈却是有着鲜明对比的,秀枝是很常见的一类中国母亲,有些重男轻女,执着的用着自己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孩子,不论遇到什么事只会激动的质问,顺带还会一味地认为自己的儿子是最优秀的,别人家的姑娘都配不上。

圆圆妈妈其实是活得很通透很明白的一位母亲,她培养了很多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女儿做了离婚的决定之后,并不会大惊小怪,而只是很理性的分析问题,她的育儿观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因为你离博士很远,你只看到博士这一点,而忽略了其他,这跟一个穷人嫁给一个富人后并不幸福是一个道理。”

但在有一点上,两位母亲算是殊途同归的,秀枝不理解儿女,儿女也从不真正的向她敞开心扉,她的丈夫更不用想,所以她是很孤独的,与社会脱节的。

圆圆妈妈则会说“不当妈妈真的没什么不好,当妈妈实在太孤独了,看起来她身边总是围着人,实际上那只是喧闹和嘈杂而已,只是把它与外界隔离开朗而已。只要你当了妈妈,你就一辈子处于隔离中。”

这本书不由让我认真的思考起了女性成为母亲的意义。

除去母亲之外,当然还少不了孩子,刘玉成夫妻引以为傲的大儿子虽然是位博士却性格懦弱,完全处理不好婆媳关系,小儿子被以爱之名困在父母身边做了那个老实听话,却没有了自己人生的孩子,女儿则性格强势,不好相处。

从头到尾,每个孩子的童年经历甚至细节到父母习惯性说的话语,都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养成以至于成年后的生活走向。

当你看完这本书,最后发现,其实每个人的命运在最一开始就已经被决定好。

书中人物纷杂却不显得乱,从这些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太多东西。

最近常听的一句话是“疫情就是个照妖镜”,在疫情时代下,所有好的不好的东西,都在无限放大,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却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我们在时代的洪流被迫前进,不能停下、不能回头、甚至不能抱怨,在这个时代,真正能为自己带来幸福感的,只有自己,调整心态。

难以想象,距2019年疫情爆发已经快要三年了,我们依旧随时有可能面临封城,依旧有超一线城市面临没饭吃的困局。

疫情时代下,这本书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命题为——

如何度过“十四天”。

《十四天》读后感(五):当生活突然被按下停止键,人性的善与恶便开始了较量

有什么能比“此故事根据真实事例改编”这句话更具有吸引力呢?

当初入这本书,正是因为它的简介:故事背景被设定在2020年初湖北的一座小城,一个庞大的家庭组合在一起,他们将一起度过与外界隔离的十四天。

这句话瞬间就将我拉回了那一年的年初,正当我们憧憬着新的一年的时候,居家隔离的消息传来,所有人的生活都被按下了静止键,街道上看不见人影,不能开门、不能外出……

《十四天》

《十四天》这本书可供我们讨论的点有很多。

比如夫妻之间、亲戚之间、朋友之间、姐妹之间、婆媳之间等等关系,都会因为距离突然拉近而产生很多平时根本不成问题的问题。

比如人总是向往自己得不到的生活;

比如当我们的生活都不能按照计划走时,就会无端生出许多故事;

……

时间跨度虽然只有十四天,但这本书却用最平实的语句,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争锋四起的故事。

刘玉成夫妇操劳了大半辈子,终于在自家的地皮上盖了一座气派的三层小洋楼,新房盖成的第一年,刘玉成决定把自己的亲家、儿子子建的岳父岳母一家人,还有女儿子夏、儿子子书的家人都邀请到自己家来过年。本以为也就两三天的事,没曾想遇到封城的消息。

就这样,十几口人被迫只能呆在刘玉成的三层小别墅里,直到能离开的时候才能离开。

当空间被无限缩小时,任何微小的问题都会放大成为大问题。

刘玉成夫妇与亲家夫妇,从一开始的客客气气到后来的互相猜忌;子建夫妇俩,从一开始的相敬如宾到后来的相看两厌……,事业、家庭、教育,这些冲突,一旦突然被放大,突然就变成了可以伤人的利刃。

节选

书封上有这么一段话:

世界上最最可爱的地方,最最值得我为之奋斗的地方,是我的家。

这是本能。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抵抗这种本能。

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虽然当距离被无限拉近时,很多事情会让你感到窒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大多数人的生命里,家仍然是最温情的地方。

在故事的最后,子建由于学业上的失利而心情郁结,再加上又和妻子产生了冲突,绝望的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刘玉成夫妇得知这个消息时,认为儿子的事和亲家一家人少不了干系,心生愤怒的情况下差点酿成大祸。

当刘玉成与亲家吴爸爸准备开车出去找人支援的路上,刘玉成突然咳嗽起来并将身体压向爸爸,方向盘转向驶进了南风堰,车子掉进了水里,刘玉成仓皇爬上岸之后却没有回头去救吴爸爸,而是飞快地回了家。

这一段虽然书中没有明写是刘玉成蓄意而为,但可以想象得出刘玉成得知儿子子建服药自杀的消息时心里的那种愤怒。

爱之深,则恨之切。

父母对孩子的爱,当得上是世界上最纯洁的爱。

节选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又将2020年初的生活回忆了一下,如简介的最后一句话所说:一切重回正轨之后,“十四天”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想,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那一年一定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