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风月同天的读后感大全

风月同天的读后感大全

《风月同天》是一本由侯印国著作,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8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1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月同天》读后感(一):古人的生活比我有趣多了

有时看一类书多了,打开购书网站,便会推荐一些题材类似的。或许最近看历史文化的书较多,系统推了这本《风月同天》给我。封面是我很喜欢的唐代捣练图。

书里大部分文章是作者发表在《扬子晚报》和其他媒体上的开设的专栏“侯教授的文化简史”,从文化变迁的细节中观察历史。这些细节不仅仅存在于古代,与我们今天的文化也在交融和碰撞,包括:火锅、月饼、食蟹、垃圾处理、秋裤、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的演变、还有快递和抗疫等等。很多都是紧跟时事的热点话题,不是学术化的语言,而是通俗易懂的随笔,读来直白有趣。内容引经据典,融会贯通,读来获得了不少冷知识,甚至有些知识点跟我们平时的认知还有挺大差距,即便是一家之言,也能激发人的好奇心一探究竟。

我最爱阅读的是古人追星简史和古代高考满分作文简史,真真写得有趣极了。这里面不但有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更让我们拉近了与古代人的距离,原来古人的生活,跟咱们也差不多,除了没有网络,吃饭睡觉追星学习,一样也不少。

《风月同天》读后感(二):探究知微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细究起来,我们之所以关注所以然,固然是因为对一件事物背后原理的关注,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对探究这个过程本身的兴趣。本书《风月同天》就是这样一本展现探究乐趣的合集,它所呈现的知识大多不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须的,虽然从严谨治学的角度关注这些知识有必要,但是对普通读者来说,更重要的是享受这一探究的乐趣。不要小看这些探究的乐趣,成年人的生活想要保有乐趣,多一点对事物特别是非本职工作事物的好奇心往往是关键。带有这样的探究心阅读本书,自然也能感受到更多的乐趣。

本书所讨论的事物,往往有一个传递变化的过程。当代所见所感所信往往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了变迁、延申甚至是误传,而本书所做的就是探究这些变化为何发生,呈现出完整的事物变迁过程。对哪吒、玉兔甚至灶神这些形象的溯源,正是对这一变化探索的典型代表。风月同天的另一重含义则体现为传承和发扬,围绕着这个支线,作者讲述了诸如“女装大佬”、“粉丝文化”等名词的古代表现,我们发现现代也并不特殊,而古代也绝非一无所有。当然,联系古今最重要的还是吃,毕竟民以食为天。本书中并不乏对食物古今变化、传承的讨论,最精彩的当属食蟹一篇。一方面,是因为螃蟹本身的形状决定了它入菜过程的曲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螃蟹食材身份的演变中也伴随着文化环境的沿革。食蟹可以说以菜入文,又由文复返,读完后不仅了解了食蟹的全貌,脑海中更是不停出现吃蟹的念头。

实际上正如前文所言,本书阅读中最吸引我的并不是对某个熟悉事物的探本求源,而是这种愿意求源的好奇心。日常生活中被太多的习以为常占据,拘泥于千篇一律,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说法都已经无法掀起波澜。而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从这些千篇一律中出发,借追问之名,行好奇之实。无用的知识往往是美的,我们知道这些风月同天事物的来源或许并不能改变什么,至多在席间有些谈资。但是潜移默化中,我们会对无关事物重拾好奇心,我们会愿意重新回头看,甚至愿意主动去探究。这些种种恰好是本书的价值:我们原因重新关注日常,因为我们再度燃起了好奇心。

《风月同天》读后感(三):风月同天:看书的意义也许在于皮囊会老,但灵魂常新?!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苏格拉底说,人要过美好公正的生活,亚里斯提卜说,纯粹的快乐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答案在哪里。程璧在歌里这么唱。

人生要意义,工作要意义,看书也要意义,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意义吗?没有意义的人生就不值得过吗?没有意义的工作就不能糊口了吗?没有明确能帮助你在职场提升,人际交往加分的书看的就无意义了吗?

如果一本书,告诉你始于公元前243年,终于1911年的年表统计里,平均每七年就有一次大的抗疫经历。告诉你,我们最早的书信传递早在2200年前就有了。告诉你,我们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官方报纸唐代的《开元杂报》。告诉你,早在唐玄宗开元24年,就已经有了清明节的法定假期四天,到唐德宗贞元六年,即公元790年,就已经形成了清明黄金周。告诉你,唐代粉丝追星有多热情,比如白居易的粉丝葛清,每天唱诵白居易的诗还不够,还把三十多首白居易诗,从脖子以下,全身文得满满当当。

虽然知道这些古代文化习俗,细节常识,不会让你升职加薪,不会让你成功创业,那你觉得这书看的算有意义还是没有?

安意如给《风月同天》作序说,这些知识好像并不重要,不知道也不至于影响我们对善恶的判断和对事物的认知。但又很重要,因为当我们抵达知道的层面之后,可以了解得更深入、真实、准确。不再去习惯人云亦云,不过于依赖碎片化、奶瓶式的知识投喂,再理所当然地把这些传递下去。

也许看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即使皮囊开始陈旧,但能让我们的灵魂保持有趣?借安意如一句,能站在时光的涯岸边,看月隐星沉,参流水浮生。

《风月同天》读后感(四):风月同天:康熙爷和乾隆帝跟你一样爱吃火锅,你知道不?

没有什么难过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大概这句话就是我们有多喜爱火锅的证明了吧。

那,爱吃火锅的你知道火锅的历史吗?看侯印国这本《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不光能找到答案,还能发现,原来康熙和乾隆也算火锅推广大使了。

首先讲到,那句每到冬天就会用到的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前一句的“红泥小火炉”指的才不是火锅。

古人的小火炉是用来温酒的,因为古代大多数是米酒,没有经过很好的蒸馏,杂质较多,加热之后酒中甲醇等杂质挥发,喝了就不会伤身。

然后讲,和今天火锅有点像的,其实是南宋的林洪在一本记录福建菜谱的书《山家清供》里提到的一种“拨霞供”,大意是林洪去武夷山拜访一位大师顺便吃饭,是把兔子肉切成薄片,稍微腌制,桌上放一个风炉,再准备半锅汤,等汤一开,每个人夹着兔肉在汤里摇摆,直到肉熟了,捞出来沾点调料汁吃。和我们今天的涮羊肉并没有什么区别。

而真正把火锅推广开来的,极有可能是清宫皇室。据说,康熙皇帝“千叟宴”的菜单里就有一道“野味火锅”,乾隆皇帝更是举办过近一千六百五十只火锅的火锅宴。

至于慈禧太后的菊花火锅的做法则出现在德龄的《御香缥缈录》里,是在鸡汤中加入白菊花瓣,花香浸入汤中之后,涮生鸡片等生肉片,芬芳扑鼻,别有风味。

到我们都爱的川香火锅,则大概起源于清朝末年,起源地一说是四川泸州,一说是重庆江边,侯老师说都有道理,至于什么道理他也没说明白。

明天,我该看“月饼简史”了,等我。

《风月同天》读后感(五):风月同天:厕所的变身&如厕不用纸用啥?

来,猜个谜语吧!“”不天下英雄豪杰到此俯首称臣”,指的是哪里?

我到现在都记得当年去西安华清池,公厕上的牌子写的并非公厕,而是“御净轩”,我可太喜欢了,记到如今。一直希望,有一天,我开间店,厕所上也整块“欲净轩”的牌子。

你了解厕所的历史,知道厕所几度变身吗?你知道最早的厕所是个坑,并非一句玩笑吗?

在《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一书里说,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就开始使用独立厕所,其实是在路边挖一个坑,坑名字叫“井匽”,匽,本意有隐匿的意思,字面意思就是一个像井一样形状的坑在隐蔽的地方。

在汉代,贵族们则用上了室内厕所,一般设置在主卧的侧室,有的甚至在床的侧面。《汉书·汲黯传》则说,汉武帝时卫青觐见汉武帝,武帝经常蹲在厕所上看着他。一副有味道的画面显现了。

至于我们后来用的‘尿盆’,汉代叫‘虎子或伏虎’,据《西京杂记》里说,汉代宫内的虎子都是玉做的,而以后历代,皇家的虎子都非常精美。果然,无论何时,有钱人的家当配置都与我等平民不同。

更有趣的来了,‘马桶’一词登上历史舞台,大概要感谢唐太宗的皇叔,据说他叫李虎,把上厕所的东西喊成虎子不够恭敬,为了避讳,“虎子”就从此改成了“马子”。但长得像卧虎的马子用起来并不方便,慢慢就转变成了桶状,至此,‘马桶’一词绵延至今。

除了厕所来历让人目瞪口呆,那你有想过无论是赵飞燕还是杨贵妃,无论是李白杜甫还是苏轼王安石,他们上厕所都不用纸的吗?

放心,当然不是用手,通常是用竹片、木片或者瓦片,叫‘厕筹’,每次用完,洗干净,还可以循环使用,是不是超级环保?

别急着撇嘴,《本草纲目》里厕筹还是一味药材嘞。据说主治难产之类的病症而且,要是小孩子被不干净的东西惊到了,就可以把厕筹浸泡在童子尿里,再烘干成末,抹在这孩子脑门上就好了。(我肯定不会试的,毕竟我没孩子)

至于死在厕所里死的最没有尊严的晋景公的故事,你大概需要自己去书里看了,不知道明天我会记录古代秋裤还是古代垃圾的故事呢?

对了,开头那个谜语指的就是厕所啊,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