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伟大的目标》读后感100字

《伟大的目标》读后感100字

《伟大的目标》是一本由[美]莱恩·帕特里克·汉利(Ryan Patrick Hanle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1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伟大的目标》读后感(一):在孤独中接纳自己

读这本书,我想到的是网上看来的一句话“生命中所有的痛苦,皆因妄想一切如己所愿”。又想到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生注定孤独,如何在独行中长成自己的样子,如何在现实艰困的世界,找到内心的平静?成年后,太多的羁绊,太多的要求,我们已经忘了婴儿世界的纯净,忘记了那时与外界简单而美好的互动。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在遭遇(刺激)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我们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与能力。圣雄甘地曾说“若非拱手相让,任何人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因此,令人受害最深的不是悲惨的遭遇,而是“默许”那些遭遇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着一段距离,我们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利用这段距离。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思考并认清这种选择后的影响和结果,并且这种选择的前提是不伤害别人。接纳自己,臣服已发生的事,关注自己,关注身体和情绪,在简单的呼吸间,平静安宁就在身边了。

亚当·斯密为塑造人类社会和谐模式真是操碎了心。而我私以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首先认为“财富可以赋予一个人社会地位与尊严”,不像有些虚伪的大家自己衣食无忧却一个劲儿地控诉着财富的罪恶。

《伟大的目标》读后感(二):内心富足,由己及人

谈及亚当斯密,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国富论》以及那经典的“看不见的手”吧,作为大众眼中的经济学家,这一次,要来教我们这么过上美好生活了。当然,不是本尊写的书,而是这本书的作者,一个斯密的研究者,用斯密两部大作中的引文,引导出这伟大的目标。

开门见山,便是市场经济中最核心的部分——自利,但是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指人会首先满足自身福祉(这里不知道原文是什么单词,我的理解就是天然需求,而不是贪欲)。而斯密又认为,关怀他人同自利一样是天性。这对矛盾便是美好生活的第一个分歧,理论上,只持有其一就会省去诸多烦恼,而人无法做到,只能两者平衡。

人会为他人而行动,不止于内心的关怀,想获得他人的关注与同情,而这并非本性,是人的想象力使然,为了获得关注,就会想改善自身处境,而斯密也毫不避讳的指出,主要方式就是赚钱,这也是美好生活最表层的理解。如前所述,获得关注是想象力使然,而钱,或者所谓的成功,这只是满足了想象,并没法使身体安适,无法给心灵平静。而执着于此,便会出现痛苦与混沌(主要来自于对匮乏的高估以及对拥有的低估,也即要珍惜所有,降低所求)。

既然外物无法完全达到美好生活的目标,遂即到达内心领域,首要既是健康的心灵,也是幸福的基础,首先既是要与自己和解,做到内心平静,且不止平静,还要内心愉悦(这里否定了宗教禁欲)。而达到这个目的,要对崇拜财富有正确认识,要有基于美德之爱好的友谊,以及有节制的作乐。要避免憎恨与愤怒,因为这是对人对己都有害的,而人所有的目的,终归是被人所爱。

那么如何成为可爱之人,要爱他人,要让自己值得被爱,不是获得什么,而是成为什么,不是来自他人给予,而是我们自己的良知。而如前所述,人首先是自利的,那么如何自我审视?

要成为自己的中立旁观者,每个人生而平等——没有人在你之上,你也不在别人之上。幸运者应自谦,不幸者应自得。然后,选择一条智慧与美德之路,对己可敬,对人可亲,多感受他人,少感受自己。让在中立旁观视角下的自己值得赞美,而非获得旁人的赞美。

最后,对于死亡,是坦然,是自制。

“良善生活的目的,最终不单是为了增进我们自己的幸福,也是为了增进所有人的幸福,最终在俗世中践行上帝的期望”——以全书结尾作结

《伟大的目标》读后感(三):亚当斯密的美好生活

读这本书的兴趣,来源于大学一门课上(可能是西方政治学吧,忘了)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在讲到亚当斯密的时候,老师说,我们可能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一直觉得资本主义充满罪恶,因为那套东西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都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之上,但你不要忘了,人家斯密还写了《道德情操论》,人家也是有道德规约的。长期以来,我们对“资本主义之父”亚当·斯密的评价大多都是建立在那部资本主义的宣言书《国富论》的基础之上,却很少有人关注到比《国富论》成书时间更早的《道德情操论》。这本《伟大的目标:亚当·斯密论美好生活》就为我们梳理了在道德哲学家亚当·斯密的眼中,怎么样才是过上一种美好的生活。

首先,得说明,对于本书,我评价不是太高,起评分只能给到四星。因为说实在的,我很难把它看成是一本具有独立“书格”的书籍,你完全可以说它是《道德情操论》的书评或者注释。对于本书作者(很抱歉,看完书之后,我依然没记得他的名字,“亚当·斯密”的名字如思想钢印刻在脑袋里)自己的东西,可以说除了梳理工作,他几乎什么也没干,我只看到了他对于亚当·斯密的赞美和追捧。也许,是因为前人的光环太过耀眼了吧。总之,看完此书之后,我觉得,如果你很忙,没有时间去读过多的书籍,但对亚当斯密感兴趣,花时间直接读《道德情操论》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现有的中文译本大都不过四百来页,真心不长)。另外,这种前面一段《道德情操论》原文、后面接着一段解释说明的书摘模式写作,也是我所接受无能的。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希望我前面所表达的对此书的厌恶,没有伤害对它喜爱有加的读者。

好了,说回此书的主题:亚当·斯密认为怎么样才是过一种美好的生活,给我印象深刻的大概有两个维度,其他问题就不一一详述了。

首先,作者提到了自利与利他的问题。正如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体系以性善与性恶的辩论为起点,亚当·斯密在建立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生活的时候,也将原点确立在人性本身,但他没有区分善恶的问题,而是自利和利他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他显然无意将自利和利他彻底割裂,而是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诚然,自利是人性的一部分,是资本主义的驱动力。我们都是为了自己获得更多自身的福祉而行动,这从最根本上来说,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贪欲。而利他,也是我们构建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缺少的。所以我们要关怀他人,为他人而行动,而非仅仅只是“围观”。当然,我们自身也需要他人的目光,正是在他人的目光注视中,我们获得了对自身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获取了改善自身处境的动力。

在最后几个章节里,作者也谈到了耶稣和宗教信仰的问题。其中,包含了中西方很大的一点不同。西方的道德情操似乎总给人一种感觉,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因为信仰宗教,所以人们可以恪守人性中“最高贵、最美好的原则”,乃至被“对美德的爱”说驱动。中国从来就缺少西方意义上的那种宗教精神,以至于很多西方人眼里,我们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当然,我并不这么认为,只不过我们在思想文化上,存在几处明显的断裂)。其实,这跟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当中所论述的东西,也有一些相似性。他们都认为,宗教精神对资本主义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虽然这个作用在现实当中到底能有多大,我们无法衡量,但我们无法否认,这种“在俗世中践行上帝的期望”的思想确实对我们生活得更好裨益良多——当你找到了一种超自然力量指引之后,很多事情大可当它水到渠成,这样可能我们就不会生活得过于辛苦和痛苦。

《伟大的目标》读后感(四):我们不但渴望被爱,还想成为值得被爱的人

亚当斯密是现代商业社会精神内核的思想者,也是“追寻良好生活”这一伟大古典思想传统在近代的继承者。《伟大的目标》就像我们展示了斯密的思想,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关于在现实中追求良好生活的诸多精辟只见吧!

书本由己及他,从身心到品德,都在像我们说明,怎样才能过一种更好的生活。亚当斯密认为,幸福的生活要求一个人把积极行动与省思结合起来。书本介绍亚当斯密的角度很新颖,值得我们一起翻开学习一下他的观点。

“人生痛苦与混乱的一大共同根源,似乎源自对不同的永久性处境间之差异的高估。”人们总是会感到不幸福,其实只是因为不幸福源自对自身匮乏之物的高估,和对自身所有之物的低估。从斯密的说法中,我们可以知道,人可以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满足部分需求与欲求,改善自身处境来得到他人的关注,我们试着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或许获得幸福就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了。

伟大的目标

8.4

[美]莱恩·帕特里克·汉利(Ryan Patrick Hanley) / 2022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人不但天生寻求被爱,还天生寻求变得可爱”。虽说自利是人性的一部分,但他关注的是一种特别具体的利益。而且我们还天然地关怀他人,会天然地为他人行动,以求得到他人的关注。人们总是认为,只有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自己变得更加有社会地位,通过赚钱达到获取更多的他人关注,而非身体或精神的状态。但其实幸福的关键在于内心,尤其取决于一颗健康的心。幸福来自心灵,仅凭借一些外在的物质改善带来的幸福是远远不足的。我们需要以“心灵的健康与整全”为标准,重新审视自己的精神需求。在这个内卷的社会,人们总是为了生计奔波,为了防止内卷,总是不由自主地卷起来了,害怕被比下去,所以总是会有很多焦虑情绪。只有自己快他人一部,才能够感到一丝幸福。但斯密缺告诉我们,任何形式的行色匆匆都不是通往幸福的路,其实幸福来源于内心的平静,只有我们做到与自己和解了,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那句知足常乐在这本书里同样适用,大多数人不幸源自他们对自己的安乐不自知,在该快乐的时候不满足。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些,那么幸福就会来敲门啦!

《伟大的目标》读后感(五):美好生活的经典哲学——评《伟大的目标》

面对当前“内卷”、“鸡娃”等生活境遇,有人会感叹,这是“生存”而非“生活”;有人选择躺平;有人选择边妥协边奋斗;有人选择边排忧边坚持追求幸福生活......怎么样过上美好生活?或者说什么才是美好生活?现代人在挣扎的同时,在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伟大的目标》从亚当斯密的论述中整理、提炼、解读出一套生活的哲学。我们或许无法完全成为兼具智慧和美德的人,无法完全踏上良好生活之路,但是斯密这套生活哲学不在于指点迷津,而在于让我们保持对生活的兴趣,对自己的信心,对他人的理解与关爱,清醒地生活。

利己与利他: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斯密的生活哲学首先讨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斯密经济学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人是“理性人”,即自身利益最大化。自利不等于自私,个体行动并非以利益为起点或终点,人同时是“社会人”,这个过程免不了与他人打交道,关怀他人、与他人共感、为他人行动是重要的。当然个体与他人的利益可能又冲突,此时良好生活的关键便是尊重自我与他人的合理诉求,在冲突和利益中寻找平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即竞争、共赢,充满可能性。但无论此时是冲突还是合作,个人都有被他人注意的欲,这也说明人是“社会人”。社会学家波兰尼认为斯密的自利人假设忽略了人实际是处于社会伦理中。这里可以结合起来理解。比如,在我们生活中,兄弟姐妹,各种亲戚甚至朋友,可能都会暗藏“希望你过得好,但不希望你比我过得好”的心理。这么来看,斯密论述利他或是利己不是矛盾的关系,这对微妙的关系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

纠结与愉悦:个人处境与幸福生活

斯密的生活哲学中最戳心的是说良好情境与平凡处境的纠结。这份纠结的感觉似曾相识,原来就有“内卷”的影子。关于这一点,斯密的生活哲学里给出了一点鸡汤:我们倾向于高估尚未持有之物的价值,同时也低估现状。这份纠结来自我们改善处境的愿望,斯密认为这份基于天然欲望的行动是驱动经济发展,让很多人富裕的原因。但是这份愿望让我们烦恼,此时如果不去纠结处境,不一定改变物质状况,保持内心平静和愉悦,也可能幸福。读到这里读出一种鸡汤的感觉,免不了想到现代人寻求精神避难所,以及用“正念”和“冥想”等方式平静内心、缓解焦虑。当然书中也说到,斯密的生活哲学与禅学中所讲的平静内心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斯密的生活哲学更有一种“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

财富的悖论:物质与道德的两面性

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斯密看到一个悖论,即劳动分工在带来物质富足的同时也带来精神创伤。他对资本主义最发人深省的论述即是,资本主义的心性能维护社会伦常,但又构成腐蚀道德情感的症结。对于这些悖论,我们可以在马克思的“异化”与韦伯的“铁笼”中找到更系统的论述。可以看到现代社会的这一悖论引发了哲学家、社会学家的担忧。在这里,作为生活哲学,斯密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财富的悖论中过良好的生活。由此,本书第九章的结尾处又把我们引向对“过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的生活”的讨论,在第十四-十五章提出美好生活的图景:即人们怀着投桃报李的爱,互相帮助,社会因此而繁荣。

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仍有很多纠结。如何实现美好生活仍是一个问题。正如本书结语所说,传统观点所认为的良好人生指引来自于宗教与哲学。今天或许我们需要朴素且温暖的生活哲学来理解生活。把本书当作生活哲学的小册子来看,我们能从两百多年前的语录中获得安慰和力量。把本书作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作品的导读来看,能收获不一样的视角和感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