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木心遗稿》读后感精选

《木心遗稿》读后感精选

《木心遗稿》是一本由木心著作,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软皮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10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木心遗稿》读后感(一):高尚谦虚的木心

木心是美国人,但是他喜欢说中国人下流,他的中国读者对此视而不见,还称赞木心把读者看的很高。其实他就跟一些哗众取宠的微博大V差不多。书里有些金句,但糟粕更多。不少地方其实就是俏皮话,社交软件评论区的神回复。他对孔子的攻击,说到底,是他的人生经历带给他的偏激看法,毒害青年。他的红火,一场造神运动罢了。 近日看到了关于木心“文章再生”的绝活的介绍,不禁想到《文学回忆录》第八十三讲,谈博尔赫斯:“他的散文与我比较同调,诗呢,对不起,我比他好。他是小说家写诗,我是诗人写诗。这不是骄傲,不是,是豪迈。比如帕瓦罗蒂,音量过人,你说他是骄傲?蚂蚁说大象骄傲,那意思是说要缩小到像蚂蚁,才算谦虚?” “文本再生”还有脸这么讲,木心实在是太豪迈了。照这样讲,我心中最理想的职业,已经被“文本再生师”给取代了。

《木心遗稿》读后感(二):《木心遗稿》读后札记

遗稿的出版有争议,此知名作家常见的问题,当下看,也许和作者的本意相违,但在长时间的跨度下,则会变成一件无可无不可的事情。这三册木心遗稿,十六万言,为遗稿的一小部分,印成口袋本,定价一百五十八元,实在不妥,若全部遗稿以百万字计,则分成三到五册,悄悄上市,足矣。

我自小就养成了没事逛书店的习惯,上大学时,书店、图书馆突然间开始上架木心的书,装帧雅致,而且是此前从未听过的一个人,出于好奇,拿起一本《琼美卡随想录》翻看,结果是断断续续几乎看完了两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木心作品集,且逢人便推荐,我发现了文学大师。进而《文学回忆录》、《木心谈木心》,出版即买,即看。

七八年过去了,现在又轮到《木心遗稿》,隐隐觉得不对,这个不对不是说木心的作品不好,是之前的狂热不冷静。木心的文字之凌厉、态度之坚定,罕有其匹,他要不落时代的痕迹,用自己的人生去践行为艺术而艺术,这种决绝可敬佩。问题也同样在这里,木心一脚也不落俗,向东西方的先贤先哲艺术家们对话,尽是雅,希望字、句、篇皆佳,糖分过高。

说回三册遗稿,除了极少数的目录账单之类,和木心正式的文集无异,且多重复,只缺的是形式上的完整,但完整之于木心的作品是次要的,他追求的是文体,用其自语:小规模地荡气回肠。

《木心遗稿》读后感(三):?

读散文、随笔甚至诗歌都是跳跃着不连贯的,跟随思绪随意翻到不同的页码。但这套书由于出版者完全没有分类、不作删增,原原本本地把手稿内容印到纸上,连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也不放过,让读者不得不逐页细读,这一页还在为逝者汗颜,觉得实在不该放出来,下一页又为作者的巧思妙语连连惊叹,颇有些沙里淘金的使命感。他常在短句、词语的字眼上下功夫弄花样,一点点小滑头,让人会心一笑,不至于枯燥也不至于浅薄。也许文字本身的关联就隐藏无限智慧,他只不过发掘出来。一回两回是偶然,次数多了即知刻意。木心许多观念就通过自己制造的刻意的偶然表现出来,零零散散的,像夏夜繁星,望久有些倦意,但又的确是美不胜收,舍不得不望的。一些句子被反复写下,一些观点被反复提及。由此看来大多数时候没有信马由缰这回事,一句看似随意的话,也许被作者打磨过无数遍。而一句经常出现在私人手稿里的话,想必作者本人也是十分得意且自信的。他不屑体系,于是也不成体系。为了一时的风骚卓然而下出的论断,有时在下一页就被自己推翻。当然,艺术与文学都是无所谓矛盾的。矛盾让真实显得真实,让真人成其真人。说到底还是贵在坚持。读了那么多书,经了那么多事,对这个世界及其衍生物的看法至死都出奇的一致,这份矜贵自持便足以让一个人站立在信息时代的滚滚浪潮里。“冷冷清清地好一番热闹。”木心的确是做到了,生前如此,身后亦然。然而其本质是悲观的,其最好的时代在过去。未来一片茫然,也许于作品有益,于作者本人这个个体来讲,却是一步步朝着绝望发展的。也有好的一面,对世界绝望不等于不吃牛排。如果他还活着,想必仍是一如既往,一面爱得精疲力竭,一面需要撒野。

《木心遗稿》读后感(四):艺术无完美,却似真有完美可求

一天读一本,三天读完。我看书速度很快的,读这么慢是因为不舍得,也因为放慢速度是一种尊重。

以下几点感触与发现:

1.出版说明里写:遗稿中已出版的、重复的短句,不再收入。

实际上,三册里有不少重复的内容。我看到第二册的时候已经发觉了,怕影响阅读体验,没记录。读第三册时实在忍不住记录了两处——P628、P655:“她不要做艺术家,她只想进入文艺界”。

此外,还有多处短句是其他集子里出现过的,没有记录下来。只觉得编者如果不用心到这种地步,何必要做这项工作?

2.这种译稿到底该不该出?

站在读者的立场,读到更多先生的文字当然是美事。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尚未完成的文字被拿出示众,有种窘意。既然要出,能多精心整理比对,也是尊重吧?

我很多次幻想过,如果可以做志愿者整理先生遗稿,愿意马上辞掉工作。19年还曾联系过木心美术馆,并没有这种机会。

整理遗稿这种事,让心里有作者热爱对艺术有敬仰的人来做,不会只是一种边做边想着“考80分也可以”的工作。

3.作者不死,艺术家留下的艺术不死,且一直在成长,这一点早知道。

这次阅读又新发现:作为读者,作为凡人,也会缓慢成长——我对木心的狂热的爱变得平静了,除了高山仰止,还有了别的观看角度,有了更多的会心一笑,也偶然会想:“这个别人绝不会懂”。

《木心遗稿》读后感(五):伪所罗门书已言尽了答案

多年前,看着他,我仰视,有光来,我捕捉,着迷而激动。 多年后,不再看他,他的文不能耐读,也许是读的过多过频,也许是确实不耐看了。 但我吃了人家的地粮,长了这身强壮气力,转手用人云亦云的话来褒贬启蒙之师,恐怕不能。

我看他,就像看待小学推着书本教我伢伢学语的语文老头儿。诚然,今日的我们文笔柔畅,讲演铿锵,但孰又能讥讽批判老头教学幼稚呢?

对他,我未曾付过一分钱,却能越过山水年月,直直回到97年的杰克逊高地,听他或款款而谈引古评今,或扭捏扮态哄笑众人。

知觉了原来文学可以不是迂腐酸辣,不用如鲁迅般苦大仇深,不必如钟书般斤斤计较,可作生活,可智慧,可通透,不必写,可尽快意于日子里。 遗稿到手,不能自持,三小本齐齐排着,书皮是做旧的老僧衣色,陈旧而可爱,像是一早读毕多年沉入书柜再度翻出的那种陈。

有人说他文本再生 文章底细我看过了,像,是真像,简直如出一辙,措辞仅有细微的改动,或弃之一字,或平添一词,或断句成诗。我恍惚,莫非木心也是这般拼凑成书的么? 另有人说,木心在各类访谈里经已说过,最高明的魔法师,是强盗,拿别人的原料,来做菜,菜肴上桌,香气可口。唯有经验丰厚的老道食客,食髓知味,牵着齿香一步步攀回去,哐当一下拉出原料的各地来头、采宰时间。

争吧、争吧,让这大火烧的再高些。 让远远的山丘可见茂林中这不大不小而难得的浓郁炊烟,我所图,诸位木心之读者不言自明。 见及「文本再生」一文的对比,我才得以剖见木心的技巧。初,讶异于他惊人的见识,所见所闻之博,知贵通贱,哀趣同生,仿佛古今中外之名人,他或朋或友。今日知,木心善于捕捉所读之诗书,修修改改,缝缝补补,用先写实再覆以哲思之笔力写出,将作者之掌故生活视如己出。

这是一场硕大的魔术,他一直在等待高明的观众,一点一点解出他那点匠心潜运的伎俩。

不知他知不知道,高明的人已有了,不过不是观众,是刺客。已有仇人像求索故友那般求索他之文本,从中炼出凛冽的匕首。 但我想,他是知道的,伪所罗门书言尽了答案。

卢上的,你已中了圈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