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陪花再坐一会儿》读后感1000字

《陪花再坐一会儿》读后感1000字

《陪花再坐一会儿》是一本由周华诚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陪花再坐一会儿》读后感(一):世界是自己的 与他人无关

“在三十岁之前,我都在努力地远离村庄。远远地离开它之后,我偶尔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打量我们的村庄,在书房,或在纸上。我想起村庄里的父亲和母亲,想起那些在田野上与山林里劳作的人。我忽然发现,他们度过时间的方式让我着迷。在那之后,我又试着回去,回到那熟悉而又珍贵的事物旁边。我风尘仆仆,风霜满面,但我内心澄明,脚步坚定,想要回到那些事物旁边。”作家周华诚如是道。

看完此书,我相信华诚老师必定是回到了那些事物旁边,这令人着迷的文字便是最好的例证。记忆中的物、心底里的人、世间好的声音、一碗乡愁的面,还有那风花雪月的故事……生活的美无穷无尽,难的是,有一颗懂得的心。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清晨下田干活,傍晚喝酒看花,这是华诚老师故乡的风景,也是其笔下的文字。我想,他的世界便是自己的,是澄明的,是一切都值得期待的,如此,也便点亮了诸多人的内心世界。

《陪花再坐一会儿》读后感(二):农人的真挚生活

这本书是周华成的散文集,其中又分为四个类目,落花、山色、会饮、上座。这些类目也可以根据小标题看出来其中到底写的什么主题。比如落花,就有很多关于植物。会饮,就有关于喝茶。上座,就写许多关于吃食的事情。

第一部分落花,是关于作者所居住的乡村里的各种人事物的记录,这些篇章有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所以有比较强的故事性质,读起来会觉得是在读故事。有故事,就会有趣味性,所以是有可读性的。其实其他部分也是如此,作者的写作路线也就是这样的一个路线。但总的看下来,于我而言却还是觉得他写那些故事之外的事物更有吸引人心的特质。比如:八月天气凉。还有些微的小雨。去田间路上,看到青枣都已成熟。稻田是浓墨重绿,有些心急的稻丛已经抽穗,大多数还是静静地孕育,大着肚子。只需五六天,这些大肚子的娘们儿就可以土路所有的秘密:禾穗会抽出,开花,然后奋力灌浆。白色的米浆在烈日下浓缩。所以八月天气应该还是要热一热的:灌浆之后,稻谷会在烈日下成熟。如果一直阴凉,稻谷的成熟将不会那么酣畅。此时辣椒已经成熟,门外一小畦辣椒地里,挂了很多红辣椒。摘了一簸箕,切碎,晾在风中。自家的辣椒一点儿不辣,肉厚,并且还甘甜。这是自家留的品种,不是从市场上买的辣椒苗。自家品种,成熟之后,把辣椒的籽留下来,晒干,明年又播种,这样一年一年流传下来,辣椒还是那些辣椒,跟去年的辣椒模样儿像,就连脾性也像。这样,农人与辣椒知根知底,大家比较好相处。

这种关于庄稼、植物、农人的吃、农人的农事的平淡记录,却有着最动人心的潜流在其中。为什么?因为就像他自己写的最后一句:农人与辣椒知根知底。因为这种知根知底中就会迸发最诚挚的情愫,这些情愫萦绕在每一个字上面。所以有动人的东西在。

当然,还是因为作者本人就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农人,才写得出这些关于农人生活的真实面貌。他自己居住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所以像我们这样住在城市里被工作逼疯的人,看这些文章肯定是心里很舒服的。

最后要说作者的文笔,也像上面写到的这段,里面有句把抽穗的稻谷形容成女性,但娘们儿这个词读起来实在有点破坏心情,原本是一段很清秀的文字,突然闯入一个粗野的野蛮男人一般的突兀。像前面的一些文章里,他也会在某些句子后面加一些语气词,像什么什么啦,这样啦,那样啦,这个啦字也有破坏文章整体氛围的感觉,但后来读到更多倾向于生活口语化的句子后,就发觉,他可能没有怎么雕琢过这些文章。所以,这些文章,其实会看出来是在某种很随意的状态下写出来的,是一种写日志的心情,而不是以写散文的心情写出来的。这本书和钱丽红那本河山册页一起看的,钱丽红那些文章也有这种感觉。当然,这种细枝末节,也可以说是作者本身的风格之一种,也是没有什么可说的,这里也只是自己的一些体悟罢了。

总而言之,这本书,相对钱丽红那本而言,我更喜欢这本多一点。可能因为最近看了太多唐宋文人八卦有些疲劳了。

《陪花再坐一会儿》读后感(三):读一读散文,静一静心。

在这做什么都赶时间的现代生活中,我们真的需要静下来才能体会这生活的美好,而读散文是一种非常好的静心方式之一。

今天要说的散文《陪花儿再坐一会儿》,跟我之前阅读的梁实秋、汪曾祺以及老舍的散文是不同的,不再是京味儿的散文,而拥有它自己的独到之处。

《陪花儿再坐一会儿》收录的散文,有很多乡间田野以及山居之所等的描写。可能因为自己也是生长于乡间田野,所以对于作者周华诚笔下的一切都倍感亲切。

周华诚,是浙江常山人,是一名稻田工作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个独立出版人。出版作品有很多,部分作品获三毛散文奖、草原文学奖等奖项。

读完这本《陪花儿再坐一会儿》,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作者笔下家乡的胡柚。胡柚作为作者家乡特有的果树,不断地出现在文中,不仅其果实独特美味,就连胡柚花香也是特别。花开后,街头巷尾飘香不断。

我想,提到自己的家乡,每个人都会回忆起自己家乡特有的东西以及家乡生活的快乐时光。浓浓的乡愁,对家乡的思念全都印刻在这字里行间中,这也是基本每一个散文家的笔下都会写家乡的原因之一吧。

我还发现一个散文家共有的特点,他们都会描写美食,仿佛一个个都是“吃货”。前段时间读的梁实秋先生的《世界喧嚣,我很好》中描写的美食,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馋的口水直流。

而本书的周华诚笔下的美食也是独具特色,当然也是他家乡的美食。他的家乡爱吃辣,刚巧我也很喜欢吃辣,所以对此颇为关注。而文中的配有的辣椒插图,也是让人垂涎三尺。各种配有辣椒的菜,太让人上头了!

表面上是在写美食,实则是在写生活。就像作者所说,现在大多数人都在外边吃或者点外卖,其实也不是因为多么好吃,只不过是方便快捷,如果单提享受,还是要自己做出来的好吃。

我真的太喜欢读各种各样的散文了,这本《陪花儿再坐一会儿》带给我的感觉又是不一样的。在如今这个凡事都讲究速度的时代里,能够读一读散文,静一静心,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如果有那么一点时间,我希望你们可以读一读散文,读一读这本《陪花儿再坐一会儿》,感受一下这纯粹的乡间生活!

《陪花再坐一会儿》读后感(四):花落满山,美好在慢慢结果 ——读周华诚《陪花再坐一会儿》

人总要对焦于某种超越生活的存在,才能告别习以为常的平庸与肤浅。

人是时间的单位,如何将自己从琐碎的日常抽离,让身心抵达诗和远方的田野,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命题。可以是忙碌冬日,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可以是周末带上家人在郊外的一场露营。在我看来,还可以是与书邂逅,比如周华诚的《陪花再坐一会儿》,在萤火虫的微光中相遇,在旷野的微风中别离,在一次次抵达与离开中寻找生活的真谛,一起向未来。

《陪花再坐一会儿》中有对生活细节的高度还原。自从考上了杭州医学院,周华诚可谓跳出农门,但他一直没有脱离农村生活,久在城市樊笼,回乡是他释放自由天性的好机会。《山中月令》中对猕猴桃授粉的描写,“猕猴桃开花时,花很香,却无蜜,蜂子不喜欢去,这就需要人工授粉。早上把花药提取出来,放在28摄氏度以下环境,过24小时花粉会自然爆出。要看好温度,如超过30度,花粉活性会丧失。再用机器喷粉,或是一朵朵花去传粉。……花开时,靠风传媒,花朵也能自然授粉。只是花粉很重,风吹不远,效果不佳。靠昆虫,效果也不佳。猕猴桃花期短,园中有工人二三十人,都做授粉工作。这是最忙碌的时候。“没有细致的观察,这是捕捉不到的。无独有偶,在《人生果实》中,对包胡柚的还原令人会心一笑,“娇凤奶奶坐在小竹椅上包胡柚。薄膜袋子用手捻开,吹一口气,放进一个胡柚果顺手一转,袋口拧成了一条绳。”即便没有干过这活的读者了,教科书般的指导也能心领神会。将胡柚包进薄膜袋子是使其与空气隔绝,处于真空状态,减缓其代谢过程,从而达到保鲜目的。另一方面,有了物理阻隔,万一哪只果子出现腐烂,也不至于传染给其他果子。

《陪花再坐一会儿》中有超越生活的美学升华。《陪花再坐一会儿》序的开篇就讲“ 很多事情需要重新打量。当你匆匆而过时,一棵树是这样的,当你坐下来慢慢看它时,它就发生变化了。”这种让生活慢下来的美学精神与态度贯穿全书,当我们读着木心“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喟叹再也回不到过去的时候,周化诚捕捉萤火虫细微的光亮,把它送给每一位造访的来客;他看着清亮的山茶油从木榨缓缓滴落;他钻进故纸堆里找寻《纸上的故乡》。在他的胸间,快慢之争是个伪命题,一个人无法控制别人的快慢,但却可以把握自己的节奏。

对故乡的情感与回归,是贯穿《陪花再坐一会儿》的主题,常山之于周华诚,就像高密之于莫言,漠河之于迟子建。他生于斯,长于斯,出走半生后,归来仍是故乡的少年。故乡的风花雪月,故乡的山川林田,一幅幅关于常山的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铺展,周华诚对常山一草一木、一茶一酒的眷恋,唤醒了读者心中逃离城市,回归自然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常山不仅是周华诚的故乡,更是每一位打开这本书的人的精神原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是当过媒体记者的缘故,“四力”在周华诚身上一直有增无减,对于故乡的水稻田,他从来不是旁观者和清谈客,他躬身下田,《把秧安放进大地》,在劳作中感受古人的哲思。他吹着《田野上的风》,找回了那个十几岁站在田埂上的乡村少年。

即便第一次读周华诚的作品,许多读者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山中月令》让人想到汪曾祺《葡萄月令》,就连书名,也让人想到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说,“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我想这是一种致敬,更是一种传承。两代人在文字中重逢,不变的是国人心中对美的执着,对好的探寻。

新年伊始,无论旧年发生了什么,就让它们留在过去,打开《陪花再坐一会儿》,让田埂上的行吟诗人为你打开一扇窗,阳光洒在身上,那是一起奔向未来的光亮。

《陪花再坐一会儿》读后感(五):晴耕雨读

柚花开了。

他们都走了,我一个人留下,陪花再坐一会儿。

——《陪花再坐一会儿》

近些年来逐渐出版了一些描写山居/乡居生活的书,很受大家喜爱,人们对于轻物质慢节奏的乡间生活都向往极了。不论是李子柒的短视频还是综艺里如《向往的生活》,快节奏的都市人无法抗拒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恬淡平和的质朴生活。

这本书也是如此,很适合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坐在太阳下,沏一杯茶,随手翻阅,因为这类书从来不应是你书架上繁重的阅读任务,而应是作为精神放松净化器存在的书籍。

跟着作者的脚步,我们可以去认识认识山里的人,山里的萤火虫,山里的风花雪月。

以前一谈起风花雪月,我们都会觉得那是个名词,存在于古代文人雅士之中,而如今看这本书,风花雪月便都有了具象。

风是什么,风是常山古十景之一的石门佳气,是在芭蕉尾的十里长风,风是流动的,是在山色的秀美与天空的壮丽之间流淌的线条。

花是什么,花是作者家乡的胡柚花,花落的时候,人心也跟着惆怅,花开的时候,胡柚林郁郁葱葱,十里飘香。花还是作者家乡的油茶花,默默地开,默默地落,但却能孕育饱满的茶籽,可以化作纯净的茶油。

雪是什么,雪是作者看过的明清小品里的雪,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张岱可是因为这篇封神的。但“雪景”在作者的家乡有着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在河滩上晒的造纸的原材料。

月是什么,月是万寿寺里的月光,漫过山林寺庙,天地之间,一片清凉。自古月都是对故乡的寄托,无数诗中都带有月亮的身影。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就是作者的风花雪月。

我想我能理解作者对自己家乡的深爱与眷恋,还有一种浓烈的自豪感,因为我也是这种人,我时常会对朋友说我的家乡怎样怎样,历史有多悠久,哪个古建筑曾经在古代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哪个地方曾是军事要地。

很多人都爱旅游,说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去玩一玩,我时常会想,自己的故乡真的能待腻吗?那些待腻自己故乡的人,真的把自己的故乡都走遍了吗?

是不是只有在异乡待几年,才会感受到对故乡情感。

作者文笔细腻,言语自然,没有矫揉造作的语调,也没有华丽堆砌的辞藻,但恰恰是这种感觉,太美好了。

希望我有一天,也能去陪花再坐一会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