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看不见的孩子读后感摘抄

看不见的孩子读后感摘抄

《看不见的孩子》是一本由[美] 杰夫·马德里克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不见的孩子》读后感(一):看不见的孩子:美国儿童贫困的代价

这本书更像是一篇论文,作者的论点很明确,即消除(儿童)贫困应该提倡无条件现金补助;论据也很充分,利用数据、实验报告、研究文献等先后驳斥了福利依赖、(贫困)代际传递以及所谓导致贫困的一系列他认为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如非婚生子、父母品行等。总的来说,作者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承认国家(儿童)贫困的事实,直接给这些贫困人口发钱,能够快速有效地降低贫困并且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这种提议真是简单粗暴直接干脆,不愧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钱就行。读完后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真的全面脱贫了?随后又马上意识到,概是因为贫困线太低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指标确实不能在一条线上,但是如果只肯定成绩而不重视差距,那非蠢即坏。书中有一句话特别有启发意义:“精确地测度贫困是为了让这个国家更好地决定如何资助它的国民,如何减少痛苦和磨难,如何让所有人都能获得国家应许他们的机遇,以及如何履行它的道德义务——提供公平的机遇、选择的自由和健康的生活。”

《看不见的孩子》读后感(二):那些被无视的人并不代表不存在

美国在我们的固有认知中一直以来都是以经济强国而著称的霸权国家,贫困似乎与美国沾不上边,作为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美国经济发展程度以远超非洲贫穷地区数以万计的倍数持续增长中,所以我们很难想象,贫困在美国同样存在。

由于贫富之间的距离持续加大,美国的贫困率也在逐年增高,尤其是美国的儿童贫困问题尤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有近1300万的儿童生活在贫困之中,每6个儿童中就有1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是什么样的概念?

1962年迈克尔·哈灵顿发表著作《另一个美国》中所描述的贫困是如此极端以至于震惊世界,那些自以为是的美国人又该如何看待被掩盖的真相?美国作家杰夫·马德里克在其著作《看不见的孩子:美国儿童贫困的代价》一书中说道“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远超三分之一的美国儿童生活在物质水平严重匮乏的家庭之中,要么是缺乏足够的食物,要么是负担不起对他们而言太过昂贵的医疗保险,要么是住房非常拥挤,各种问题不一而足。”

为什么号称自己是全球经济强国的美国会有如此多的贫困儿童?为什么30年来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没有帮助到最需要的人?自由平等在这个历来对种族、贫困持偏见态度的国家而言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美国并不缺社会福利政策,但这些福利政策服务的对象却不是需要得到福利的那些人。

自新冠疫情爆发至今,我们早已看透了美国福利政策下的谎言,作者在书中详细的为我们阐述了美国长期以来对贫困的怀疑、根深蒂固且仍在持继的种族主义、反移民的态度、依赖资助流于表面的学术研究等行为让整个美国选择性的忽视这一贫困群体。

由于美国对贫困儿童的忽视处理,让各种极端现象发生,贫困所带来的代价已不容忽视,作者在书中对贫困儿童所遭受的伤害以及他们的实际生活,发展轨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得出结论:贫穷造成的破坏可能会出于各方面的原因而更加严重,包括缺乏可负担得起的住房、犯罪率居高不下的街区、糟糕的学校以及儿童服务的不足,等等。

在这里贫困并不会使人进步,反而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效应,即使贫困是暂时的,也会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造成伤害,不利于身心的成长,作者致力于对贫困儿童生活状态的改善,以及如何为贫困儿童获得正常权益进行广泛的研究与探讨,旨在通过改变贫困儿童的主流话语,警醒每个美国人,努力采用明智的方法改善这一贫困状态。

《看不见的孩子》读后感(三):繁荣背后的儿童贫穷|看不见的孩子

书名:《看不见的孩子》

作者:【美】杰夫·马德里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出版社

关于作者:杰夫•马德里克

《纽约书评》定期撰稿人,曾任《纽约时报》的经济专栏作家,是《挑战》杂志的编辑。他还兼任库柏联合学院的教授、罗斯福研究院以及新学院施瓦茨中心经济政策分析的高级研究员。

.

第一次读关于社会学的书,因为是不擅长的领域,书中广泛的研究数据让我读得稍显吃力。但是冰冷的数据背后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甚至让人触目惊心。

.

美国是经济强国、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此发达的国家,各项福利政策都应该很完善,通常很难将它和贫困联系在一起,却存在着日益严重的儿童贫困化问题。

.

1300万儿童生活在贫困中,每6个儿童中就有1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仅挣扎于贫乏之中,更生活在羞耻之中,以悲观的态度看待人生,在贫困中挣扎出来的仅仅是少数,大多数孩子生于贫困,长大后归于贫困、甚至犯罪。

.

真正的贫穷指什么?

很多指责贫穷都是认为他们懒惰、不努力、目光短浅等原因,没有人能真正理解贫困带来的绝望和陷阱,深陷贫穷的人单只是活着,就已经耗费全部力气。虽然会接受政府的援助,但也不会停止自力更生。

贫穷是发现你其实和其他人一样努力,但很难改变现状。

.

马德里克试图探究背后的原因,原因在于美国人长久以来对于贫穷所抱持的怀疑态度,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情绪和反对移民的姿态。其它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更加健全,失业,住房和其他社会支持。

.

儿童无独立的经济来源,家庭收入水平影响了儿童的生活质量。贫困家庭面临食物短缺、无法支付房租等问题,贫困家庭的孩子成长也无法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保健。

.

单亲家庭以单亲妈妈占绝大多数,一个成人的收入抚养孩子,比例远高于双亲家庭的贫困指数。

.

新冠疫情,陷入贫困的除了低收入人群,还有越来越多的失业中产阶级也陷入贫困等等。

.

美国目前是以什么方式解决儿童贫困问题?该做些什么,马德里克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

《看不见的孩子》确实不如小说好读,但背后揭示的深刻社会性问题值得每个读者去思考。

.

每个人的观点和见解不一定全面,但正是因为有这类书让更多群体开始关注和重视这个问题。这就是书籍传播的魅力。

#读书[话题]# #社会学[话题]# #关爱贫困儿童[话题]#

《看不见的孩子》读后感(四):作为世界经济第一的美国,居然有四分之一的贫困儿童?

美国从1894年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之后,通过快速发展和外部扩张,成长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一直以来,美国给世人的印象都是富裕的发达国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现如今的美国仍有1300万的贫困儿童。这个比例接近总数的四分之一,每六个孩子就有一个生活在贫困县以下,堪称恐怖。

本书的作者杰夫·马德里克是美国专栏作家、NBC的经济新闻记者和评论员。他通过历史上美国针对贫困人群及儿童的政策,批判了政府对于贫困儿童的忽略和不作为,并且尖锐的提出了贫困与种族主义的某种关系,呼吁大众对美国贫困儿童的问题引起重视。

赫苏斯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爱丁堡市的一个贫困家庭中,尽管他现如今已经获得了一份导师工作,但是他仍然忘不了年幼时遭受贫穷困扰的痛苦。赫苏斯一家住在拖车里,家中时常被小偷光顾,每月政府下发的食品劵完全不足以填饱肚子,甚至需要从食物银行获取新鲜食材。

长期的贫困使得赫苏斯变得自卑而敏感,他与兄弟姐妹们都患有情感障碍,尽管赫苏斯的学习成绩很好,却难逃被社区不良文化的侵袭,一度沦为街头混混。所幸经历了岁月的蹉跎之后,赫苏斯考取了密歇根大学的社会学硕士学位,摆脱了贫困的困扰。

通过赫苏斯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贫困对一个儿童的影响有多么巨大,当孩子处于长期的贫困时,不仅对他的成长有着不良的影响,还会对他的精神造成长久的伤害。贫困诱发的犯罪、医疗以及生产力会严重的降低GDP,进而产生更多的贫困儿童,产生一个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解决贫困儿童的问题需要政府找到行之有效的政策,杰夫·马德里克列举了美国政府多年来采取的各种手段,提出了政府福利政策的不足之处。并且根据数据分析和社会调查,杰夫·马德里克给出了自己认为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便是向所有儿童按月发放现金。

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这部分现金会以税收的方式重新回到政府,而对于那些贫困家庭,这部分现金则能够很好的弥补贫困带来的影响。

当然,对于这一方案,杰夫·马德里克有着自己的数据支持和民意调查,现金补偿能够有效的降低儿童贫困率至一半以下,而且这些支持会换来积极的回报,不仅改变那些贫困孩子的未来,还会获得更高的生产力回报和更低的犯罪成本、医疗支出。

然而贫困儿童的组成复杂,除了福利政策的不完善,美国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移民主义,很多福利政策可能会产生不劳而获的想法,隐瞒、欺骗获取政府补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总的来说,作者解决贫困儿童问题的福利方案虽然有积极的一面,到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并且寻找到一个公平有效的途径去完成。

贫困儿童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首先做到的是政府应该直视这个问题,不要再无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其次,对于福利政策的实行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罗马并非一日建成,杰夫·马德里克的提案或许不尽完善,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看不见的孩子》读后感(五):如何才能让贫困的孩子们真正被看见?

文|楚汐

若不是这次机缘巧合读了这本书,我是万万没想到在广为称羡的美国福利制度下,居然还有1300万儿童生活在贫困中,每6个儿童中就有1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18年的统计数据)…

美国专栏作家杰夫·马德里克在《看不见的孩子:美国儿童贫困的代价》一书中,以美国贫困儿童的视角切入,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美国忽视贫困的历史根源,贫困对儿童造成的危害,以及为何现有的社会福利政策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马德里克在本书指出,美国长期忽视贫困,从历史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人长久以来对贫困所抱持的怀疑态度、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情绪和反移民姿态,对福利依赖的粗浅研究,以及官方对贫困人口数据的刻意低估…

其中在谈及美国对贫困的态度时,追溯历史成因,从19世纪早期开始,美国就已形成两个互相敌对的意识形态阵营:个人主义和结构主义者。

奉行个人主义的阵营,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个人自身的因素。社会也好,经济也罢,都只承担最低限度的责任,只有个人的行为才是主要原因;

而结构主义者,则是倾向于将贫困归因于经济或制度的问题,因为缺乏工作,缺乏政治权利和种族歧视等因素,才导致贫困的一直存在。

但在本书作者看来,这两个极端观点之间还应存在第三个阵营——认同贫困文化,承认贫困的存在既有个体自身因素,更和制度结构有关。

只是,目前在美国的主流舆论和政坛上,持个人主义观点的仍占多数。显而易见,这种观点与美国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种族观念、精英主义和一些宗教态度等是有着极高的契合度。

这样的观点也“完美”地折射在美国的福利制度和政策执行上。

马德里克在书里颇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现有的福利制度,有些是覆盖所有贫困人群的,比如贫困家庭临时援助计划(TANF)、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俗称“粮食券”)、医疗补助计划(Medicaid);有些则是定向至儿童的,比如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计划(AFDC)、儿童健康保险项目(CHIP)、妇幼营养补助计划(WIC);还有一些是关于税收抵免的,比如劳动所得税扣抵制(EITC)、儿童抵税金(CTC)等等。

网图,侵删

不难看出,这些福利制度都有种种限制条件,且很多贫困家庭并不知道该如何申请。书里举了个例子,曾当过家庭访视员,现在是救助儿童会外勤领导的约兰达·米诺尔表示,她之前访问贫困家庭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妈妈们如何申请“粮食券”(SNAP)…

更有甚者,在比尔·克林顿总统期间,新福利体制下,贫困家庭临时援助计划(TANF)要求受惠者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基本上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人能够从中受惠。而那些穷到连工作也找不到的赤贫家庭,可以说是什么福利待遇也享受不到。

诚然,在领取福利的条件里加了个工作的前提,是为了防止“福利蛆”现象,但是不是也多少有点因噎废食的节奏呢?

马德里克在综合分析了贫困现象的历史成因、现有福利政策的局限、贫困对儿童的持久性伤害等诸多问题后,并未就此打住,留下一堆没有答案的问题…

相反,他很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我们应该向所有有孩子的家庭无条件地按月给付一笔可观的现金补贴。”

当然,他有这样的建议并非空穴来风、无中生有。

马德里克在本书的最后也简单论述了该建议的可行性;并指出,这也是时下主流研究者们的新观点——“不仅给贫困儿童,而且是给所有儿童拨发无条件的现金补助。这笔补助将在征税范围内,因为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扣税后将获得较少的补助。同时,儿童补助将让非常贫困的人群直接受益。”

显而易见,这样的提案足够大胆且出人意料。我们且不去评判建议的可行性,单就围绕这一观点而来的这一整本书,诚如书名所示,意在剖析美国贫困儿童的生存实录,就足以让我们对美国的贫困儿童现状和福利政策有全面且深入的了解。

虽然作者的观点可简单浓缩成一句话,但个中的种种现象分析还是让人受益匪浅。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