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赶集读后感100字

赶集读后感100字

《赶集》是一本由[法] 陈江洪著作,后浪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赶集》读后感(一):如今,去哪赶集

单单“赶集”二字,你会想到什么?或者说,你赶过集吗?曾经,还是现在?那是一个市集,商品林林种种、各式各样,小到柴米油盐、缝缝补补,大到五金建材、叮叮当当。之所以要赶,是因为市集并非三百六十五日天天都来,况且还有大集和小集之分,一般小集可能隔一些日子就会有一次,大集相对要少一些,但大集后面往往跟着的就是一些节日,比如春节。市集的大小主要是指售卖商品的种类、数目。我对于赶集的记忆还停留在很多年以前,我生长在大兴安岭东麓的一个小镇上,赶集正是多见于我们这种城乡结合部。

小时候,商品经济还不像今天这样发达,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就是靠着这样大大小小的市集来满足自己有限的物质欲求。但正是这样的“稀缺”构成了我们记忆的“富足”。这部《赶集》绘本,作者陈江洪先生以小主人公一天的赶集经历为主线,向我们呈现了一副流畅、丰富的市集画卷。琳琅满目的物件、五花八门的行当,如今大多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再寻觅到,更多的时候是在屏幕上怀旧罢了。不知有多少跟我一样的读者,谈到赶集,看到绘本中的线条,首先映入脑海中的是过年的场景,就像我看到封面时首先想到的是年画娃娃。产生这样的感觉并非没有缘由,记忆中,春节前的大集是最热闹、最难忘的。儿时,奶奶总带着我去市集置办年货,每次走进市集都能听到远处传来各式招呼和叫卖声,一听便知道奶奶也算是他们的老主顾了。跟她老人家赶集也是一门学问呢,只见她眼疾手快、腿脚麻利,先是挑几个摊铺,问好价钱、订好数量,最后往回走,交钱、提货,大包小包拎到市集口,找驾驴车放上去,一趟不够再回去取一趟。那是一种满载而归的幸福啊。

儿时的我,跟绘本中的小主人公一样,对各种陌生的事物充满好奇,甚至在前一晚会兴奋的睡不着或者清晨醒得很早。而大人们也习惯了将注意力围绕在孩子身上,说不太清楚是孩子的活力感染了大人,还是大人的奔头就是孩子。可能也不需要说的那么清楚,后来发现我们是分不开的,至少还有共同的记忆。我怀念市集,它装点了我的回忆;我怀念亲人,他们是陪我一起赶集的人。

陈江洪先生在绘本中描述赶集的路其实并不好走,只是当时小孩子的心并不在路上,早已飞到了市集上,也就不觉得那路有多难走。如今,作者本人旅居法国,再回望那段路,想必一定漫长了许多吧,难走的已不是路,而是时间。身在都市,总能听到身边的市民说起过去在哪里还有一排排的摊铺,而今已经为“美化市容”关停了;前些日子,新闻也有报道,某城市要拆掉所有的报刊亭,有人惋惜一座城市连一个报刊亭都容不下,也有人反问,就算它继续存在,你也不一定会光顾吧。市集渐渐少了,但请不要让我们心中的市集消逝。这本《赶集》非常适合一家人共同欣赏,尤其大人与孩子一起,告诉孩子何为赶集的同时,大人也重温了那段赶集路。

(本文图片均引自《赶集》)

《赶集》读后感(二):《赶集》传统热闹的集市氛围感

小时候最喜欢的日子就是过年的时候,“腊八一过就是年”,进入腊月后街上一天比一天要热闹。道路两旁摆满了各种摊子,有烟花爆竹和春联,有玲琅满目的小零食,有各种腊肉腊鱼腊蹄膀。平时宽阔的街道被挤的满满当当,家家户户都在办年礼。

除了过年时的热闹,其实每个集市日常也会有固定的日子,街上的大商小贩们都出来摆摊,周边的很多居民统一在这一天来到集市上,我们把这样的日子叫做“赶集”。

陈江洪老师的《赶集》用中国的文化方式“水墨国画”来再现了赶集市上的热闹场景。

《赶集》里是中国最传统的街市,这里有最熨帖人心的人间烟火,这里有中国传统的糖画和喜剧,还有国粹皮影戏。集市上的种种正是我们平凡且热闹的生活缩影。

《赶集》里小男孩彬彬可期待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集市了,爸爸妈妈要去集市上采购一些生活用品,但是对彬彬来说,集市意味着好吃的和好玩的。

赶早来到集市上,彬彬和爸爸妈妈一起过早,看着面点的师傅像变魔术一样把面团变成了苗条,彬彬觉得神奇极了。

街市上人越来越多,彬彬好玩的心越来越不受控制了,在街市里先是去看了戏台表演,精致的妆容,华丽的戏服,精彩的表演,彬彬看入迷了。

等到戏曲表演结束时,彬彬才发现和爸爸妈妈走散了,彬彬害怕了起来,但是彬彬鼓励自己是个大孩子了,慢慢的适应了一个人在街市里,这下子彬彬闲逛的地方就多了起来。

集市山有各种铺子,理发,牙医,修鞋匠,还有糖果铺,织布坊。这些种类繁多的商铺正是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是繁华生活的一个集中缩影。

彬彬来到了糖人铺,吹糖人的老伯伯告诉彬彬“如果你想把事做好,那么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所谓是“高手在民间”,能在街边开铺摆摊的生意人那都是有一技之长在身的。

彬彬一个人在热闹的集市里看到了很多好玩的,也吃到了不少好吃的,最后来到了小伙伴林林家的作坊里,等爸爸妈妈来找。两个小伙伴去了书摊,还去了花鸟虫鱼市场,用所有的零钱给妈妈买了花束。

最后,爸爸妈妈来到林林家找到彬彬,他们一家三口满载而归。

赶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是我们生活的一种缩影。

在《赶集》里,这样热闹且富有烟火气的生活在水墨画的表现下更有一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浓墨重彩的舞台,黑白映衬下的色彩,就像是怀旧的图画一下子加上了颜色,变得生动鲜活了起来,和集市里热闹烟火的气息相辅相成。

恰逢年关将至,可以和孩子一起讲讲我们小时候赶集时的趣事 ,带着孩子回溯中国的传统街市的场景。

《赶集》读后感(三):《赶集》:唤起儿时你对赶集的记忆

《赶集》是由陈江洪著、王秀慧译的一本绘本。封面上,有墨水笔墨组成大大的“赶集”二字;下面,是用水墨画着一位背着箩筐又挎着单肩包的小男孩,穿着白色的类似功夫服的衣裳,在他身边又有一只锦鲤般的竹编纸糊(猜测)的鱼,而在箩筐里,有两串糖葫芦、一只猴子玩偶、一个小人玩偶、一只黑猫,被猴子、小人和黑猫遮挡的还有一物,但看不出是什么。这似乎是从赶集回来满载而归的形象。

刚刚在描述时,我便犯了难,我想,这些竹编纸糊的鱼、猴子玩偶、小人玩偶应当是有名字的,会有一个独特的叫法,但是我已经不知道,甚至在我小时候,也已经看不见了。这似乎预示着,《赶集》中所赶的集,也已经挺久远了,我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似乎没有赶上。 《赶集》的故事很简单:在赶集这天,斌斌和父母一起去赶集,但是斌斌和父母走散了。于是斌斌在寻找父母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很多赶集的新鲜玩意。最后斌斌到了朋友林林家,和林林一起玩,等到了爸爸妈妈来找他,一家人回家了。 故事虽然简单,但是跟随着斌斌的移动,集市上的花样可真不少。一到集市,在绘本的第五、第六页便是集市的一个小全景,仔细一看,大多是卖早餐的,有烤饼、鲜鱼汤、四川辣面、炸麻花、甜糕、肉包子、冰糖葫芦,还混入了一个报刊零售亭,且可“代售邮票”。在画面中,多出是白烟滚滚,看着都香。

接着第七、第八页便切到了斌斌所在的近景,他们选择在“四川辣面”吃早饭,但是斌斌没吃几口,就被旁边的唱戏表演的响动吸引并且参与其中。在第九、第十,画着近十位戏剧演员,认得出来的便是孙悟空,似乎还有关公,但终究不知这些演员演地何身份,但也无伤大雅。热闹,已经跃然纸上。 沉醉其中的斌斌回过神才发现自己和父母走丢了。在斌斌寻找过程中,一幅幅集市图展开,卖茶水的,卖纸糊灯笼的,卖西瓜、烤白薯的,卖糖果的,卖眼镜的,还有修牙的、修鞋的、针灸的、理发的,眼花缭乱,但斌斌没有迷路,依旧找到了好朋友林林的家。 斌斌和林林跑到了书摊,这一下更是花了眼,绘本书大半是书和书名,清楚的有《语文》《书法》《大金鱼》《花猫》《熊猫的故事》《太阳》《月亮》……书摊旁边还有一个写对联的摊位。斌斌和林林看着《孙悟空》看入迷了。

看完书后,斌斌在“花鸟虫鱼”店想给妈妈买花,但是钱不够,好心的老板娘送了他一束。在林林家,斌斌等着爸爸妈妈,起先左等右等等不到,斌斌有点难过,最后爸爸妈妈终于赶到了,一家人快快乐乐地回家了。 在这本绘本中,故事并不太出彩,图画的意义其实是大过文字的。但是不得不说,儿时与父母走丢的经历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但是否像绘本中如此“勇敢”我已经忘却了,只是很可能,眼前的新奇事物确实会吸引孩子,同时孩子也会奔向自己所熟悉的地方,比如自己朋友的家。我说图画的意义大,是因为图画所承载的一些传统事物意义是大的。这本绘本从头到尾充斥着浓郁的中国味,水墨的画风、属于中国集市的事物,书本借“赶集”试图唤醒读者们儿时的记忆,作者也借《赶集》来唤醒人们对传统的关注和爱护。 值得一提,陈江洪是“法”籍,但他祖籍江西,生于天津,长大在巴黎深造,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透彻理解以及对西方文化大胆接纳的气魄”,因此,这本《赶集》也是作者的回忆,同时也是让中国传统文化在巴黎或是其国外出版之处开出的一朵小花。

《赶集》读后感(四):过年赶集啦,买春联、买糖人、买灯笼,集市里的人间烟火气

人越老越喜欢回忆。这两天看了一本《赶集》的绘本,这本书成功勾起了我对农村赶大集的回忆。

说这本书之前,我想问一下,你记忆中的农村集市是什么样子的?

在上半年,我们这边还有集市,相对与去蔬菜店买菜,我更喜欢去集市上买。集市上的蔬菜品类齐全而且价格低廉。还没进入集市,小商贩们的吆喝声已经传入耳中。只听着吆喝声,就觉得热闹,这才是人间烟火气呀。

但现在因各种原因,集市被取消,随之而来的那种热闹也消失不见。集市,最终成为了我的回忆。

而《赶集》这本绘本真实的还原了农村赶集的热闹场景。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这本书的小主人公叫斌斌。他跟着爸爸妈妈去赶集。当斌斌还坐在爸爸的二八自行车上时,他的心早已飞到集市上的糖果摊上了。

但到达集市后,吸引斌斌的却是热闹的戏台。小个子的他充满了优势,不一会儿就钻到了最里头。

只顾着看戏的斌斌丝毫没有察觉到他已经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但由于斌斌经常和爸爸妈妈来这个集市赶集,而且自己的好朋友家就在这,因此当他发现和父母走散后,并没有惊慌,而是一个人开始了集市大冒险。

在这个过程中斌斌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见证了一团软趴趴的糖是如何变成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他走过了修鞋摊、补牙摊、香烟摊,还看到了一个正在玩毛线团的小猫。

斌斌第一次见识到了集市的包罗万象,没有你想不到的,只有你看不到的。集市对于斌斌来说,就是一次探险寻宝之旅,最后斌斌在花鸟鱼虫那给妈妈买了一束牡丹花。

这个故事是一个充满冒险的故事,这个故事正是孩子们所喜欢的。生活在父母监管之下的孩子无时无刻不想逃离父母的监视,来一场冒险之旅。

但孩子真的想要离开父母去冒险吗?当然不是,在没有长大前,他们最喜欢的还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这个故事的结局也不例外,斌斌在经历了一整天的独自冒险后,他发现,在他长大之前他只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绘本,离不开图画。说完故事情节,现在让我们来说一下这本书的绘图。在这里不得不着重说一下这本绘本的绘图,这本绘本描绘的是春节前集市上的热闹场景。

人流涌动的热闹集市,此起彼伏地吆喝声,挑着扁担、骑着自行车、赶着马车而来的小商贩或顾客。

在面馆里吃面条的人,在戏台看戏的人,写春联的人等等,人们虽然穿着朴素,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这一切无不在生动地诉说着以前农村集市的热闹场面。

更为可贵的是,在这本绘本中,作者陈江洪还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和已经消失的具有代表性的老物件。

如:农村大戏台、皮影戏、吹糖人、纯手工明式家具、扁担、老式杆秤、老式织布机等。

每种东西的出现必然有其历史价值,而有些东西的消失也必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如织布机,以前的妇女人人都会织布,而现在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谁还会织布呢?

除此之外,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温馨时刻,如:吹糖人的老爷爷说的话对斌斌的启发,热心的老板送给斌斌一个包子,卖花的老板被斌斌的孝心打动,赔本卖给斌斌一束牡丹花等等。

《赶集》这本绘本适合亲子阅读。父母在对孩子讲故事,还可以让孩子认识这些只有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老物件。

《赶集》读后感(五):《赶集》——那些离我们远去的记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

虎年将要来了,年味也逐渐的浓烈起来。却总有人说现在过年没有了以前的“味道”。

过去年节将至,在城镇上总会更多了来往的人流和集市。特别是对于我们来说,童年的记忆都停留在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那些琳琅满目的商铺和那些摩肩接踵的集市。

对于小孩子来说赶集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在这个节日当中我们能看到过去未曾见识过的东西,遇到很多很好的小伙伴,最重要的是爸妈再也不会阻止我们想吃多少零食就吃多少零食。

集市通常都在乡下,当时也不像现在交通这么方便,来往的班车十分稀少,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的脚程才能到达集市。

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对于家长来说是新添货品,对于儿童来说是寻找小伙伴和看一看新鲜世界。

在那一个没有互联网和手机的时代,在市场中的事物仿佛一切的新鲜事物就好像变魔术一样的令人新鲜。

师傅一会将面团揉成面条,一会又拧成了麻花。师傅的手艺直到现在还是那么记忆犹新。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不仅有买卖的、劳作的、还有唱戏的。

儿时的记忆存在一个个面团中。

集市上面不仅仅是只有吃的,理发的、修鞋的、看病的、牙医的、织布的,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一切都应有尽有。

在集市尽头的角落,有一大群小朋友围在一个糖画人面前,糖画人可以将融化的糖画成各种各样的模样,无论是飞天的龙,还是水里的鱼。

儿时的记忆存在一块块糖画里。

看戏是人们最大的休闲娱乐方式,看戏的时间通常也只有在赶集日才有,这样的活动又为热闹的集市增添了更多的兴旺。

在舞台的后台,能看到一位位的戏班成员画着舞台妆鲜明而美丽,总会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们,在儿时的心中,他们就是一位位闪耀的明星。

儿时的记忆存在一位位鲜活的演员上。

在青瓦房旁边围圈坐着几位老叟,他们时而欢声大笑、时而沉默不语、时而争吵激烈、时而四目交汇,他们在讨论棋局的时候宛如讨论战场形势。

只见在众人沉默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大喝一声:“将军”,然后众人哈哈大笑,在不断的回忆和讨论中,脸上洋溢着快乐,他们看起来是如此的有智慧。

儿时的记忆存在一声声“将军”的大喊上。

赶集就是我们过去时代的童年回忆和那些珍贵记忆的承载。

集市代表着热闹和喜庆,代表着全家团聚欢快的时候。对于集市所代表的这段时光,沉浸其中时觉得太快,等回味过后又觉得怅然若失。

专做读书总结的公众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