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楚辞十讲读后感1000字

楚辞十讲读后感1000字

《楚辞十讲》是一本由徐志啸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楚辞十讲》读后感(一):浪漫的楚辞,有何魅力跨越千年?

提到《楚辞》,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离骚》,还是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的来源《天问》?

其实,无论想到的是《离骚》,还是《天问》,想到的都是屈原。因为《楚辞》的核心是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作品,所以谈到《楚辞》,我们想到的几乎都是屈原。在中国人心中,屈原象征了传统文化精神,也代表了中国诗歌创作成就的高峰。

屈原和楚辞,两者密不可分,紧紧相依。然而屈原并不能代表全部的楚辞,所以想了解楚辞,只知道屈原还远远不够。

如果你想系统性了解楚辞,我推荐你看看复旦大学徐志啸教授的《楚辞十讲》。徐志啸还是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典籍里的中国》《楚辞》指导专家。

他用十堂文学课,讲解了《楚辞》的文化背景、艺术与情感、以及诗人屈原与作品,展现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辞赋之宗跨越千年的魅力。

“楚辞”本义泛指楚地歌辞,后来专称以楚国屈原的骚体作品为核心的一种新诗体。

在《楚辞十讲》中,徐志啸教授首先用两讲介绍了楚辞的来历,也就是《楚辞》为什么姓“楚”这个问题。

一是因为屈原,宋玉等人都是出身处楚地的楚人。二是他们诗歌所写的内容,都是与楚地相关的。

楚辞产生于战国时的楚国,原因是多方面的,跟楚地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风俗因素、楚地民歌等综合文化因素有关,并不是屈原个人条件所能成功的。

楚辞的名称,形成于西汉。西汉文学家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作品合一,编集定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定名《楚辞》,自刘向始。”

屈原的诗歌作品,语言奇美,长相奇特,融历史、神话、传说于一体,开创了诗歌历史新纪元,展现了浪漫主义风格色彩。

历史的年轮不断向前,来到大唐,诗人李白延续了《楚辞》浪漫飘逸的风格,铸就了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

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无数人被屈原的爱国情怀震撼,用一生践行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望历史,鲁迅读《楚辞》说:“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毛泽东痴迷《楚辞》,崇拜屈原,还写了一首《七绝·屈原》;“天眼之父”南仁东,自小喜欢楚辞……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千百年来,屈原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被无数人作为座右铭,用一生在践行。

浪漫的《楚辞》为何跨越千年依然澎湃人心?除了楚辞表现出的美学价值,更多的在于楚辞浪漫语言背后的精神内核。

正如梁启超所强调的屈原作品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1922年,在东南大学文哲学会上,梁启超发表了题为《屈原研究》的讲演。

讲演中,梁启超认为,屈原具有改革政治的热情,又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以其坚守,表现出对社会、对祖国的同情和眷恋,而又不愿意向黑暗势力妥协的决心,因此,屈原的人格和作品更加光耀。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折射的是一代士大夫追求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与人格的缩影与写照。

这些精神、文化内核,正是楚辞跨越千年,经久不衰,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奋发图强的动力。

想了解更多有关《楚辞》的故事与知识,如楚辞表现的自然美、形象美、情感美等,不妨一起到《楚辞十讲》里探寻更多。

《楚辞十讲》读后感(二):《楚辞》与屈原

《楚辞》的主要代表作者是屈原,从汉代开始,研究屈原和注释《楚辞》的作品就已然很多,于是就出现了不同的研究观点,甚至对立,对屈原的评价也就各有褒贬。

可能大多数人熟知屈原是因为端午节,各地至今都有端午划龙舟食粽的民俗活动来纪念屈原。然后对于《楚辞》,除去专业人员,普通大众却鲜少有人深入研究,作为先秦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徐志啸教授认为《楚辞》承《诗经》之余绪,又独创一体,别具一格,是中国诗歌史上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楚辞十讲》这本书,徐志啸教授较全面且分层次的给出一个整体的读书轮廓,深入浅出,读者更容易理解内容并且读书过程中不枯燥。

先从楚辞生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深入,讲曾经落后的“荆蛮”到强盛“楚霸”的过程,交代了时代人物背景,和屈原的关联,参考文献考究有出处,推断有依据,将“荆蛮”演变“楚霸”的历史过程合理的展现给读者。再深入讲解楚地文化的综合产物,涉及到巫与神鬼、以及楚人更加宏观难得的宇宙意识,也提到了楚歌、先秦散文和其神话传说。

如果说前面的讲解是为了引入核心内容,那么接下来对屈原的细致讲解,会将带读者更加靠近伟大而又真实的屈原。屈原的思想应是受到儒家及圣贤的影响,徐志啸教授认为屈原也不是一个纯儒家学者,他有着自己独立发展的风格:

“虽取熔经义,亦铸伟辞。”

内涵大概是仿效只是手段与途径,根本目的是实现楚统一天下的美政理想,所信奉的也与儒家不同。同时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所做诗句既有迹象表明,但也并非是全盘接受,屈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既有取之又有所舍弃的两面性。

徐志啸教授还认为屈原属于世界一流大诗人,横向扫视了世界上古时代的诗坛,并有惊世的《离骚》、奇特的《天问》问世,将诗人的艺术之歌用生命讴唱,展示出多重美妙的景象。

情感美、形象美、自然美、悲剧美、形式美,都是屈原诗歌中自带的气质,迷人又具有穿透力,将他的家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他的抱负他的志向,他的忧国忧民,他的郁郁寡欢,都通过他的诗传递给每一位读者。

《橘颂》中,徐志啸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屈原的人格形象与品质特征,早期的“格”贯穿了他以后一生的言行中,“独立不迁”“深固难徒”“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必信自慎“”秉德无私“”行比伯夷“,这就是他自身的形象。

喜欢《离骚》的人,一定很喜欢屈原,很仰慕这位先贤。浪漫而又高洁,真实存在过又让人唏嘘感叹他的机遇,以及对他投江的深深纪念。读《楚辞》很难不让人想起屈原,通过《楚辞十讲》更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屈原,铭记他的事迹。

《楚辞十讲》读后感(三):古典文化之美:为什么楚辞给人感觉很浪漫?

楚国,似乎一直都是一个传奇的存在,那里曾有像屈原一样的大诗人,也有像项羽一样的霸王。

还有像芈月一样的女人,为秦国的天下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

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楚辞也有着别样的韵味。

也许很多人听到《楚辞》,会有模糊的感觉,其实我们在上学期间便接触到《楚辞》了,因为屈原所创作的《离骚》为代表的诗歌,便是中国文学史早期先秦时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核心。

在《楚辞十讲》中,作者徐志啸这样介绍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崛起于战国时代,具有浓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诗歌,它承继了《诗经》余绪,融合了先秦时代南方楚地文化特色,独创一体,别具一格,以其浪漫奇谲之形态,在中国诗歌史上闪耀着不巧的光辉,泽被了后世百代诗坛和文坛。”

那么《楚辞》的美有哪些呢?

身为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古代文学双专业博士生导师的徐志啸介绍了楚辞的三种美:

1、自然美

《楚辞十讲》中说:

“屈原时代,文学家们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尚未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即并非为摹山水而状山水,而只是将山水作为作品中的一种‘媒介’,一种陪衬或辅助手段,以通过‘比兴’,达到抒情感怀的目的。”

比如同样写花花草草,作者像体现出修养美德的时候,便会写道“芳菲菲其弥章”;但要体现作者上下求索的精神,便会来一句“何所独无芳草兮”。

好像对芳草说,你何必还留在这园子里?哪里还不能施展你的才华了?

当然,也有很多单纯描画山水的语句,这些句子没有多余的情感,只是为了单纯地表达美感。

比如《九歌》中便有这样一句:“袅袅兮秋风,洞庭兮木叶下。”

两句词,便把季节、环境、秋风落叶的氛围写了出来。

很多《楚辞》中,几乎通篇都写山水景物,有的是为了把读者带到景色中,去感受自然的美,有的则是表达自己的复杂的情感。

2、悲剧美

说到《楚辞》中的悲剧美,就不得不说屈原了。

他一生的经历和遭遇,可以说是悲剧的代表了。而他所做的《离骚》,更是无处不体现悲剧。

就如《楚辞十讲》中所言:

“屈原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悲剧之父‘——不仅由于其自身的遭遇,更由于其杰出的、无与伦比的创作。”

其实屈原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他可以走出楚国,去施展他的才华,但屈原并没有这样做,他宁可用自己的生命来告诫君主,让君主醒悟过来。

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屈原和项羽真的很相似,虽然都有生的机会,但宁可用“死”来表明自己的精神所在。

也正因为此,屈原才能成为屈原,项羽才能成为项羽。

也正因为此,后人才得以“欣赏到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美”。

3、形式美

《楚辞》的形式美,是古往今来诸多名家所认同的,如“其文辞雅丽,为词赋之宗”、“英辞润金石”、“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楚辞》不管是在接受上,还是在语言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

和之前的诗歌比,《楚辞》的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篇幅宏大,句式参差,结构复杂,形式多变。”

其中篇幅宏大,可以说是大家都深有体会了,总之是很难背诵全文的了。

同现在的小说相比,篇幅大,自然便是内容多,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在表达方式上也多变一些。

句式的长短不一,也给作者更多创作空间,读者读起来也更显得自在随意。

这都是之前的诗歌所不具有的。

但它又取之前诗歌之所长,比如很多从《诗经》中演化出来的词语,便又沿用到了楚辞中。比如《郑风.出其东门》中云:“有女如云。”《九歌.湘夫人》便言:“灵之来兮如云。”

《秦风.车序》中曰:“有车辚辚。”《九歌.大司命》中便讲:“乘龙兮箕之。”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楚辞》亦是《诗经》的延伸和变迁。

这样的《楚辞》,真的很令人惊喜。

《楚辞十讲》读后感(四):楚辞里的家国情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每到端午节,人们总会想起屈原。谈起屈原,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到了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插艾叶,在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同时驱邪避凶。

谈到屈原,我们很容易想到他的代表作《离骚》。《离骚》以恢弘的气势,惊人的想象和为国为民不怕九死一生的胸怀,向世人展示了一位哲学诗人的胸怀和智慧,执着追求理想。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诸侯国逐渐将周朝瓜分殆尽,为了扩大疆土,谋求发展,各诸侯之间的战争此起彼伏。这也是一个各家学说百花争鸣的时代,各自为了追求和理想纵横捭阖,纷纷寻找理念兼容的君主。这时候的文人谋士他们在各国游走,在与君主的双向选择中自主择业,很少为某一个诸侯国所困住,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比如说被称为战国时期“人才的摇篮”的魏国。为战国各诸侯国提供了大量的杰出人才,比如吴起,孙膑,公孙衍等,他们同属魏国人,但是在魏国并不受重用,而被其他国家挖走重用。

而屈原在楚国,是世家大族子弟,原本受国君重用,他试图精图励志,挽救楚国与风雨飘摇之中。然而轻信谗言的国君,逐渐不再重用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早已看清世间格局,不屑于与虎谋皮,写下大量的楚辞,期待唤醒国君。

这位忠君爱国的伟大诗人,在理想难以实现的时候,最终以生命自尽而结束。屈原对楚国的爱是热烈而深沉的。

他对楚国,楚地和楚民的深沉的爱虽九死一生而不悔。他的忠贞的信念来自哪里呢?这和楚地的发展有关。

徐志啸教授在《楚辞十讲》中认为,楚国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来自于,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努力奋斗。在远古时代居住在南方的人被称为蛮夷,因为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滞后,不断受到北方的歧视,欺凌和征伐,勤劳努力的楚国人,在连续几代贤明的楚君的带领下,奋发图强、筚路蓝缕、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这种由弱转强的国家精神,在人民的身上,特别能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

楚国在不断强大自身的同时,在不断征伐兼并其他小国,形成了对一种文化包容的现象,由此形成了具有生机勃勃的楚文化。楚国疆域辽阔,山林皋壤,汉代的刘勰认为这能催发人生发文思,使诗人萌发诗兴,而楚辞的作品的情感也是借助了江山的魅力,受了山水的影响。

作为楚辞的杰出代表人物屈原,徐志啸教授认为楚国的山水景物,丰饶物产,影响了屈原诗风的形成,屈原的诗风奇丽而多彩。

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楚辞十讲》,带读者一起寻找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详细解读楚辞的文化背景、艺术成就,解读屈原的成长背景、高尚人格和理想追求。

《楚辞十讲》的作者徐志啸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古代文学双专业博士生导师,他不仅是中国作协会员,还是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已发表多部学术专著和论文集。

研究楚辞,必研究楚辞的最优秀代表《离骚》,研究《离骚》必然离不开研究诗人屈原,研究古代楚地的文化和风俗。徐志啸在《楚辞十讲》中说。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说明来研究楚辞和离骚在世界和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离骚》的行文比《诗经》的四字格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有了长短句之分,屈原在吸收诗经、楚地民歌、先秦诸子散文和神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胆创新,开创了中国诗歌历史的新纪元,又将他的人格精神体现在诗中,突出展示了屈原的历史文化伟人的形象。

其实屈原不仅是我们中国的文化名人,也是被世界公众所承认的文化名人,早在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公布了当年所要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中就有中国的诗人屈原。伟大的诗人们探讨的不仅是对大自然和人生的祈求探索和向往,还借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人生追求。

《楚辞十讲》,讲的是楚辞及楚文化,解析的是诗人的高尚情操和高洁品质,说的是继承与发展,屈原的不从俗、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至今仍受世人敬仰。

《楚辞十讲》读后感(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起来领略楚辞之美

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勤奋努力、才华横溢一个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顶流”却因刚直不阿的性格,屡遭排挤,终被流放成了现实里的loser,这个人就是屈原。

他开创了楚辞体的写诗方式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把国家的理想与热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楚辞·离骚》《楚辞·九歌》等作品里。

中国文坛的巨匠,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鲁迅等人,都是屈老师的粉丝。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走进楚辞,你的心灵将浪漫如斯;浸润《楚辞》,你,即是浪漫。

复旦大学的中文系徐志啸教授曾带着他的新书《楚辞十讲》做客央视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他以学者身份解说《楚辞》,指出其文学上的伟大价值。

《楚辞十讲》,当然远远不只是讲《离骚》等篇的爱国和“二湘篇”的爱情。徐教授的十讲是:“楚辞生成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楚辞——楚地文化的综合产物”;“伟大诗人屈原”;“屈原属于世界一流大诗人”;“惊世的《离骚》、奇特的《天问》”;“诗人的艺术之歌”;“情感美与形象美”;“多种美的展示”;“悲秋诗人宋玉”;“回声与承传”。

成于中国北方的《诗经》,大体上题材比较生活化,风格温柔优美。成于南方的《楚辞》,大体上题材多神话传说,富于想象,风格激扬奇丽。《楚辞十讲》,阐释《楚辞》中特别著名的《离骚》和《九歌》等篇时,正道出这种特色。

《楚辞》中,我最喜欢的,是《九歌》中的《少司命》,前几句是这样的:

秋天,兰花与麋芜遍布在祭堂四周,那绿色的枝叶和雪白的花朵,散发出阵阵香气。

你看,这“罗生”与“袭予”,用得多好。

屈原是个贵族,《离骚》的第一句就说明了——“帝高阳之苗裔兮”,他本来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有个官号三闾大夫,然后是楚怀王的谏官。

后而遭到了暗算。

有人读到这句话,可能会感觉怨气冲天——“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反信谗而齌怒”,我这样忠心耿耿,你却不肯信我,却因为小人谗言迁怒于我。

可是声声坚定的是屈原的正气——“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 长顑颔亦何伤”只要我情感坚贞不移,形销骨立又如何?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离骚》中,徐教授就“修”字大做文章,分析文本各个“修”字根据上下文所得出的意义(包括贤能、美好、修长等),他把屈原形容为““好修’的哲人”。

针对追求美好愿望的屈原,徐志啸指出,“一心企望楚王能效法前贤,修明法度,举贤授能,振兴楚业”。但愿望落空了,他的情感诚如徐教授所说的“奔腾起伏——有怨、有怒、有恨、有愤,错综交织”。

《楚辞》里的《湘君》和《湘夫人》两篇,写的是楚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江之神。徐教授析论这两篇作品时,引录“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州”“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艳”“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恻”等名句。

而《山鬼》中的山鬼天真烂漫、少年坚毅勇敢,山野间的自然气息,战场上的惨烈凄凉,都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美感。

山鬼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外形也在随着内心的变化而改变。

最终,山鬼破解巫觋的诅咒,像凤凰涅槃,光耀四射。

少年战死沙场的那一刻,他的魂魄幻化成金色的落叶,飘飘洒洒,随风飞至母亲的面前。

这一刻,死亡并不是终结,它以落叶归根的形式,展现了古人对生死大义的洒脱。

徐教授说楚辞的诗意,诗人屈原的浪漫精神无不展现得淋漓尽致。

《世说新语》有这样一句话:“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而徐教授的《楚辞十讲》让以全面深入认识这部经典。

例如“大胆奇特”而且难懂的《天问》篇,有了徐教授的阐释,其叙述的条理和层次,其为“一部兴亡史诗”,我有了豁然可通的理解。

这本全面论述《楚辞》的书,定为十讲,讲述《楚辞》的文化背景、艺术与情感,以及诗人屈原与作品。

十堂名师文学课,本书尽展现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源头、辞赋之宗——楚辞跨越千年时光的魅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