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吠月》读后感锦集

《吠月》读后感锦集

《吠月》是一本由[日] 萩原朔太郎著作,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吠月》读后感(一):在暗夜下,独自咏颂诗篇

诗歌,是笔者甚少接触的一种文学体裁,遑论能够提出什么有价值的见解。但,在阅读本作的过程之中,笔者时而能够感受到荻原朔太郎老师的情绪宣泄,仿佛是毫无顾忌般在文字间肆意横流。

作者荻原朔太郎,是日本早期象征主义诗人,是“日本近代诗之父”。在其著作《吠月》的初版序之中,他如是写道:“诗歌是抓住感受神经的东西,是活生生的心理学。”此段言论对笔者的震撼之大,自是不言而喻的。且以笔者的愚见来看,作者所强调的是作为诗歌的核心——亦即在这些文字其中所包裹的情感、作者内心的表达之中。比之于浮华的文笔、繁杂的意象而言,荻原朔太郎老师更倾向于用直白的语句描绘出一种情境、一种心情。身为读者的笔者可以十分直观地透过诗句感知到作者在辞藻间所流露出的、强烈的、独属于作者个人的情感。

顺带一提,笔者此前也还读过作者的一篇小说——名为《猫町》。如其名字所描述的那般,记述了作者在一个意识不清的时日之中,误入了一个陌生的满是猫的小镇。而在本部诗集之中,猫这一意象也频频出现,实可谓有趣。然而,请不要以为在作者笔下的这些意象,会是生机勃勃、朝气盎然的。

事实上,在笔者所阅读的多数诗篇之中,荻原老师所流露出的情绪都是十分晦暗的、忧愁的,仿佛一片笼罩在心头的不散阴霾。他害怕着乡下,渴求着爱情而不得,鲜艳的菊花正在腐败,东京的夜里笼罩着的是一只猫的影子,独在异乡的他寂寞而彷徨。那些在他诗中所出现的意象,本身似乎也在这毫不避讳的言语之中落在惨淡的“月光”之下。

那是一种颓丧的美感,是一种思想上的忧郁。当然,这种也绝非是那种犹如暴雨侵袭一般的极富侵略性的沮丧,而是一种十分平和、缓慢但却是流淌着富有感染力的忧思惆怅之意,一字一句之中都弥散着名为“孤独”的美感。

笔者诚然不敢说自己懂得诗词鉴赏,但对于荻原朔太郎老师的那种犹如能从想象溢出般的哀愁,实在是有着难以言明的喜欢。荻原朔太郎老师的字词是感性的、是让人在阅读过程之中得以感受,得以在作者所构建的宛如是亲眼所见的情景之中淡然飘荡的哀绪愁思。

或许,才正是本作之意义所在吧。

《吠月》读后感(二):忧郁是蓝色的

萩原朔太郎是日本著名的诗人。读完他的诗,你感受到的就是悲伤、孤寂、凄苦、忧郁这样的反面情绪的一个集合体。就像是在一个漫长的严冬的夜里,世界都剩下白色的一片,落叶被雪掩藏,在皑皑白雪的小路上有一个旅人,是一个瘦骨嶙峋衣装单薄的老人,他身后跟着一条狗,是一条病态的狗,就这样一人一狗走在辽阔的苍茫大地上,吹着寒风,却还是希望明天太阳照样升起,给冰冷的世界带来一点点温暖。 为什么他的文字透露着这样的一股子冰冷呢?他的父亲是东京大学医学系的高材生,他作为家中长子本该继承家业,被家人们寄予了厚望,他以小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却想要逃离父亲的阴影,彻底成了一个不良少年:逃课去林中散步,不参加考试,结果升学失败,只能一次次地转学、留级和退学。因为性格孤僻,所以鲜有朋友。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文学开始崭露头角。他遇见了谢野晶子,两个人一起写诗、办诗社、出版诗集。 他本来希望在音乐上能有出色的建树,可是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那时候他已经完成了不少作曲与编曲,还有清新欢快的曲子。看看现在的诗,哪里还有什么欢快的影子? 诗歌或许称得上朔太郎青年世代的精神救济,让他可以从学业受挫、没有工作的挫败感中走出来。当他拿着出版的诗集给父亲看的时候,因为描写了“死亡”“病”……之类的,将诗集撕了。朔太郎之后经历了搬家、离婚加上父亲病重离世。感觉他的一生都在经历悲痛,所以整本书沉浸弥漫着那样一种悲伤、哀怨、无奈的伤逝。 “在地下,一张脸出现了,寂寞的病人的脸出现了。”“菊花患病,腐烂的菊花痛楚。”“它闪着金光的龟,忍耐着寂寞自然的苦楚。”……不难看出,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一种孤独旅人的感触,在抒发自己情感的同时,也在感受着世界。有时候感慨时光流逝,有时候感慨万事万物的兴衰更替,有时候感慨社会险恶人心难测,有时候感慨花好月圆……但是,我觉得他的作品是一种带着巨大的悲伤袭来,感受过后却又对生活仍旧充满了希冀!他也喜欢有个肩膀可以依靠,有个朋友可以聊以慰藉。 诗歌之于我们是什么?诗歌的表达不单是为了情调而表达情调,也不是为了幻觉而描绘幻觉。诗歌的初衷是通过那些意象去凝视人内心感受的本质并让它流露出来。过去对于作者来说是痛苦的回忆。过去是关于焦躁、碌碌无为、烦恼的不吉的噩梦。作者把他的这股子哀伤,通过突然来临的灵感而写下的诗歌中去。 “我想把我自己忧郁的影子,钉在月夜的土地上。”都说忧郁是蓝色的,像静谧的黑夜笼罩的那层薄纱,揭开了帘子,才会显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又像是夜灯下的影子,逐渐被拉长,拉长。

《吠月》读后感(三):今天月色很冷

相较于带有特定意义的文章,诗歌似乎更看重氛围的营造。或者说个不恰当的比方,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武功招式清晰;但在古龙的小说里,武功招式化为无形,武功周遭的气息流动即烘托出招式本身。在文学创作领域,诗歌当属后者,因此读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歌时,往往先关注的不是它具体描述了什么,而是深吸一口气,妄图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而一首诗歌打动人的,或许也就在只言片语所营造的氛围中。或许无法如同古诗般几下所有,但是那一两句诗歌能够让读者窥到作者内心的角落、作者所处世界的角落,便已足够打动人。《吠月》这个集子更是如此,它实际上是作者非常私人化情绪的体现,在缺少时代背景与时代共鸣的情形下,能够被读者接受甚至喜爱,大多是依赖于其词句中敞开的基于作者内心的一扇窗。

诗集中的作者是什么样的呢?《寂寞的人格》中,作者写道【自然总是处处令我受苦,而人情使我引物,我反而更细化在热闹的都市公园散步】。《害怕乡间》则正如其名直白表达自己对乡野的而延误。这一且在《走在路上,渴望置身人群》中得到了解答。在人群中被裹挟着流动,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这就是作者所渴盼的。诗人总被认为天性敏感,喜好独处和孤独。但是荻原朔太郎呈现的却并非如此。他同样喜好孤独,但是并不是空无一人的孤独。而是在人群环绕下的孤独。更与众不同的是,他喜好的孤独在主动和被动间犹疑。公园散步累了,觅得一方树荫享受孤独,是一种主动沉浸得孤独。但是相反被人群裹挟着向不知名的方向流动,因为对方向的无知也因为和知道方向的其他人不一致,因此孤独。这是一种被动的孤独。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在现代人造环境下的孤独。因此可以窥见,朔太郎更喜好于带有人工痕迹非天然环境下的生活。这种对于环境的选择、对于心态的把握,构成了其诗歌的一个基调。相较于歌咏山水,他更关注自我内心;相较于隐藏自己的情感,他更喜欢将炽烈的情感隐身在纷扰的现代人工背景下带过。

作为现代诗,朔太郎的诗歌中不乏对男女情感的描述,虽然本集子中专门有一部分收录了此类作品,但是或许因为本部分直接点题倒是显得这些诗歌直白多于含蓄,有损意境。集子对于这类情感描述的巅峰,我个人以为是收录在【腐烂的蛤蜊】部分的诗歌。这部分诗歌季总运用了触觉、嗅觉、感觉,但是视觉描述缺缺,最终依靠大量使用短小、细碎的意境搭配上基于嗅觉和触觉的描述,营造了不透明的昏暗环境。由此藉由看不见激发了感官,实际上写就了具有多重意义的作品,《春夜》当属其中佳作。虽然在本书收录的一篇自述性散文中,他提到自己的作品并非官能的。但是仔细品咂一些诗句,可以发现作者或许在创作时并无此意,但是成诗后却隐隐透出此类含义。这与作者上文所述,作者在暧昧背景下创作的细小涌动不无关系。

最后,诗集名为《吠月》,犬的形象自然不可少。数首诗均提到了犬。《陌生的狗》一诗中印象尤深。无论是“狗细长的尾巴拖在地上”还是“一边未遥远的、长长的悲哀而胆怯/一边对着寂寞天空长得月亮而高声吠叫”,这实际上并非狗的形象,更是作者自我刻画的内外两重自我。

《吠月》读后感(四):近代日本诗之父萩原朔太郎和他的诗

《吠月》。诗集。作者:近代日本诗之父萩原朔太郎。 “诗的目的不是讴歌真理和道德,是仅为了诗的表达。”这是波德莱尔的名言,也是萩原朔太郎特别认可的一句关于诗的原则。

作者把写作时的情绪当做密码放入诗中,我们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作者当初埋下的密码相同呢?其实我们真的不得而知,诗是一种语言翻译到另外一种语言中最容易丢失的东西。 我在这诗集里看到了什么? 腐烂与生机,苍白与翠绿,音乐与绘画,男男与女女。 我们先来说一说腐烂与生机,在诗人的眼睛中,似乎特别容易看到那些腐烂的东西,或者说在诗人的鼻孔中,特别容易闻到那些腐烂的味道,有一些意象在传统的诗词中是绝对不会和腐烂纠缠在一起的,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就以那样的一种衰败的味道存在着。傲霜的菊花如此: “那菊花是腐烂的,那菊花滴下痛楚”(《腐烂的菊花》)肥美的蛤蜊如此:“一看那柔软变形的内脏似乎已经开始腐烂……嘶啦嘶啦嘶啦嘶啦吐着腐烂的气息”(《腐烂的蛤蜊》)人更是如此:“悲惨又饥饿的心,嗅着烂葱和烂肉的气味流泪”(《仰望绿树的树梢》)……

作者是一个名医的儿子,在他在诗坛上已经闯出名气之后,他带着自己的这本诗集回到家中,希望能以文字打动父亲,大概是诗集中的这些句子和里面随处可见的生与死触怒了父亲,父亲根本无法接受他的作品。作者为什么要写下这样的句子?我的理解是,作者在孤寂的时候感受到自身与世界的格格不入,这世间一切的美好在他那里都变成了腐烂的气息。 可惜他的父亲没有认真读他的诗集,在他的作品中,实际上也有很多昂扬向上的迹象,比如他著名的一首《竹》,里面就有竹子在坚硬的地面上生长,在地面上锐利地生长,迅猛地生长……感受是一种非常瞬间变化的东西,更何况是我们敏感的诗人,诗人抓住了自己感受的一瞬间,却因为这一瞬间得罪了自己古板的父亲。终他的一生,父亲没有成为理解他的读者,不过幸运的是他的诗慢慢的被大众所接受,他没有成为父亲成功的儿子,却成了引领一代诗坛的名家。把个体的感受写入诗作,这大概就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在他的《诗集》中,我还特别喜欢看他写爱情的作品。特别推荐一首:《那手,是点心》,我把全诗拍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情人的眼中,对方的手都是那样的可爱:扑簌簌像一条活动的鱼,引发情人的爱意与欲念。在中国和日本的文化里,鱼都代表着女性和情欲,这一只温柔的小手,搅动着情人的心,撩拨着情人的魂,情人恨不得把它当点心吃掉,在他的想象中,这只手可以做一切美好的事情:弹琴、做针线、调情…… 读着这首诗,我想到了很多感人的爱情。读这首诗,我也仿佛被某种情绪“抱住渴求着爱的肩膀,在敏感的皮肤上,轻轻用指尖触摸,轻轻用指尖划过轻轻地紧紧地按压” 在我读过的写情人的诗作中,这般俏皮可爱又流露着满满爱意的诗作,我只想到了余光中的《小褐斑》。

《吠月》读后感(五):为了听见吠月之声,我们读诗

“在这春日来临的时候 非要凝视悲哀之物的我是多么不合时宜。”

如果从《吠月》里抽出一句诗概括读完的感受,没有比这句更能捕捉心绪的了。在这首名为《樱》的诗里,萩原朔太郎没有写樱花树的绚烂,也不知树下的人群在玩什么,他着眼于散落的花瓣,写道“可怜啊”。

另一首《海鸟》也很动人,悲伤被簌簌的雨打湿,寂寞的心脏开口发问,

“那只海鸟飞去了何方?

飞翔于命运的黑暗月夜

夜里啄食被海浪浸泡的腐肉并哭泣

啊 它飞向远方不再回来了。”

在朔太郎的笔下,不论是日常体验还是虚构的事物,都覆上了一层灰蓝色的阴郁感。稠密的冷寂如同生长在字词上的细小颗粒,又因为这些颗粒是可见的,让人隐隐约约地感到远处有微弱光亮。

长久的失望和暂时的平静总是交织地出现在他的作品里,他写“生活只是没有丝毫含义的忧郁连续”,他也写“我喜欢看遥遥地、悲哀地飘过都市天空的煤烟和越过建筑物屋顶的、远处的小燕子飞翔的姿态”。

朔太郎的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就是:生命不存在成长,诗不存在进步。他认为人生就像各个季节变化,既然不存在评定春夏秋冬的价值的标准,也就没有所谓的进步和成长。年老不是成长,也不是衰退,仅仅是“变化”,绝不存在今天的诗胜过昨天的诗的情况。

在不断流动的生命中,诗人这艘无锚之船总是游向更阴郁的角落,他循从美妙笛声的诱惑,变成不合时宜的逃逸者,逃离家乡、逃离人群、甚至想逃离自己的影子。书中那条对月长吠的狗,正是萩原朔太郎对自己的写照:

无论去哪里,

这条陌生的狗都跟在我身后,在污秽的地上爬,

这条在我背后拖曳着后腿的病狗,

是条不幸的狗的影子,

一边为遥远的、长长的悲哀而胆怯,

一边对着寂寞天空中的月亮高声吠叫。

他在序言中点明,狗是因为恐惧自己怪异的影子而吠叫,“在狗病苦的心中,月亮是个如苍白的幽灵般不吉的谜。”我想,狗通过月亮看见自己真实而怪异的影子,对着月亮吠叫如同对着自己看不见的灵魂在吠叫,这诅咒般无解的场景,也许就是人真正背负的宿命。

我也有过一段痴迷月亮的时光。那时候我还在上学,经常旷掉晚自习,跑到看月亮的最佳位置——靠操场的三楼走廊中央,悄悄地看一晚上月亮。月亮有时弯悬,有时饱满,无一例外的是它总是安静得让我产生一种与之对视的错觉。只要我看到月亮,月亮也就看到了我,那是无比明净的一刻,好像我出生以来发生的所有事,月亮心知肚明。

它是那么的温柔明净,可是全校的人都在教室里,没有一个人出来看月亮。我替月亮感到一种说不出的落寞,同时也怜悯独自望向月亮的自己,比起的月亮拥有的永恒和不变,我的向往都显得多余。

那时,如果我知道很多年前也有一个逃课散步的不良少年,他上课时也望着窗外走神,也不断转学、退学,并且因为孤僻的性格和同学相处不愉快,我大概会开心得唱起来吧。尽管现在才读到他的诗,我也有一种喜悦的共鸣感。

《爱怜诗篇》中收录了朔太郎少年时代的作品,简朴而真挚,《乡土望景诗》虽然是诗人之后的创作,但也有纯情的咏叹风格,如《中学的校园》:

我的中学时光

是鲜艳热烈的烦恼

愤怒地扔掉书本

一个人躺在校园的草坪上

谁的中学时代没有过这样的烦恼呢,写作之初的诗人依着纯粹的情感动笔,有一种朴素的语调。后来他经历离婚,带着两个孩子返乡时写的《归乡》,则是另一种乡愁:

过去连着寂寥的山谷

未来朝向绝望的河岸。

沙砾般的人生啊!

我已然勇气衰落

尽管朔太郎说,写诗日久,越来越对诗没有信心。但多少不合时宜的人,都是因为在另一本不合时宜里找到了联系,才感到人情之怜悯。诗为无法用语言说明的事物提供了容身之所,这是我们在诗中获得慰藉的理由。

当陌生的狗对着一切悲哀的源头,持之以恒地吠叫,无处发泄的焦躁和不安终于被钉在了纸上。但是从月亮的角度注视狗,那使它显现影子的光晕,也可能是庇护它兽性的唯一一块阴影,月亮也是有怜悯之心的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