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读后感精选

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读后感精选

《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是一本由[瑞典] 萨拉·隆德贝里著作,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1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读后感(一):女性成长绘本,讲述追梦的人生,很治愈,也很有力量

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却很少有人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梦想。这大概就是现实的残忍之处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止了梦想的脚步呢?是实现梦想的心不够坚定,还是来自周围的压力太大,我想两者皆有之。

不过客观来讲,女性实现梦想的机会是远远比男性要小很多的。记得在绘本《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中,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爸爸始终坚定地认为,朱莉亚、贡娜和我未来只会成为一种人——家庭主妇。”不可否认,虽然如今的社会中讲究男女平等,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人仍拥有这样的想法。

由于女性所具备的天然优势,导致她们在家庭方面往往承担着诸多重要责任。不过,这绝不意味着女性必须牺牲一切。在本书中,瑞典作家萨拉·隆德贝里就从画家贝尔塔·汉松的画作、信件和日历中获得灵感,通过讲述这位画家真实的人生经历,描绘了关于女性追逐梦想的成长故事。

在二十世纪初,一名叫做贝尔塔的女孩儿出生在瑞典的一座村庄里。随着贝尔塔的逐渐长大,她总是在想若是自己可以变成一只小鸟该有多好啊!这样就能离开村庄和农场,自由自在地飞翔,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再也不用接受指责和嘲笑。

因为在家人眼中,游手好闲的贝尔塔简直一无是处,除了妈妈。然而,在贝尔塔出生不久后,妈妈却由于生病不得不进入疗养院休养。从这点来看,贝尔塔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幸好,约翰舅舅以及他的画作为贝尔塔带来了巨大的安慰。

贝尔塔喜欢画,也喜欢画画,并在心中燃起了成为画家的梦想。然而,无论是老师呆板的美术课,还是同学的嘲笑,亦或者爸爸的阻拦,都成为她实现梦想的巨大阻力。后来,当妈妈终于从疗养院出来,贝尔塔也因此获得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贝尔塔爱自己的妈妈,她希望自己制作蓝色的小鸟或者精美的画作,可以治好妈妈的疾病。结果,妈妈还是遗憾地离开了。而妈妈的离世,致使贝尔塔的生活变得失去活力。一方面,她不得不帮助忙碌的爸爸主持家务,另一方面画家的梦想也致使其深陷痛苦之中。

难道梦想就这样放弃吗?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妥协后,贝尔塔深切地意识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当心中的信念愈加坚定,贝尔塔也就拥有了前行的勇气。

《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是一部非常打动人心的绘本,书中的很多细节处理得很到位。再加上,相得益彰的手绘插图,更令阅读的过程变得充满吸引力。这样正能量满满的著作,很治愈,也很有力量!

《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读后感(二):愿鸟儿带你飞翔,追寻心之所想

每个孩子心中都会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那个小天地里藏着甜蜜的梦、有趣的回忆以及深深震撼着他们幼小心灵的梦想。

梦想对于孩子们来说或许非常的遥远,却又不是远到难以伸手去触摸,只要他们可以坚定追逐梦想的心,梦想便不再遥远。

瑞典画家萨拉·隆德贝里以瑞典艺术家贝尔塔·汉森的童年经历为原型所创作的绘本励志图书《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将为我们呈现出一段艺术家童年时期逐梦的艰辛历程。

故事的背景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瑞典,底层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极低,在孩童时期完成四年的初等教育后,她们的学习生涯便画上了句号。

正是在这种极度压抑、极度不被重视的年代,为了全家人的生存,一个女孩的梦想往往只能是一个梦想。

在这部图文绘本中萨拉·隆德贝里利用浓墨重彩凸显着那一时期压抑的社会背景,却又让我们从这些色彩中看到小主人公童年时期所追逐的梦想如鸟儿一般迫切地想要冲破牢笼自由飞翔。

束缚它的是来自社会对底层女性的默认规则,也是父亲毫不留情地谩骂,唯有和她一般喜爱画画的舅舅、疼爱她的母亲给予她追逐梦想的力量。

那种等待着被发现、被创造、被赋予的生命在年少的小主人公的血液中燃烧,她所期待、渴望的心情在画家萨拉·隆德贝里的笔下更加凸显出极度压抑下的反抗蓄势待发。

随着母亲的离世,小主人公失去了唯一的支持,丧失了对生活的渴望,在失去意义的日子里逐渐沉默直至爆发。

也正是由于这种坚持自我,不放弃梦想、敢于挑战传统社会中的默认规则,才让小主人公走上了逐梦的道路。

贝尔塔·汉森在日记里写道:“我心中的鸟儿从此展开翅膀,飞往心之所向的任何地方。”

这部绘画故事就像艺术家贝尔塔·汉森绘画世界里反复出现的鸟儿一样,充满了希望、自由以及逐梦的勇气、蓬勃的动力。

《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读后感(三):绘本是个甜美的梦

对于绘本的印象好像还停留在很久之前。而当下许多绘本的阅读年龄段好像被打开了--可以让孩子自己读,也可以大人和孩子一起读,而有一些绘本则像是写给大人的童话,像一个距离我们很远却又俯拾即是的甜美的梦,静静等待我们开启。《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就是这样一本绘本。围绕一个女孩的梦想--成为画家,而不是重复故乡对于女孩子的刻板印象--成为家庭主妇或者当小学教师(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梦想也是为了生活主人公经历了一些波折)。勇敢追梦是很常见的主题,但是通过细腻的情感与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仍旧是一个容易让人热泪盈眶的故事: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冲破一切阻力去完成一件事可能是年少时的梦,是永不凋零的花,却再开不出花朵。 那锅被烧糊的豌豆汤是失败的食物,却是主人公贝尔塔勇气的象征--她不想留在农场里,不能读书,不能画画,对于她来说就是不能真实的活着。她感受过被困住病床上的妈妈看到自己画作时的喜悦与向医生介绍时的自豪,也从舅舅的笔下领略了绘画的神奇--它足以对抗生活中的贫寒。精神生活的丰富是值得追求的,就像写《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在选择成为一名诗人时对自己说,“诗人就诗人吧,穷就穷吧”,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这样的选择,但是往往做出这样选择的人在他们自己看来是过了幸福的一生。大概因为这种选择是发自内心而不是被别人强加,因此薄粥亦有回甘,粗茶尚能品出百味。 绘画是非常有个人特色的一种内心活动向外投射的方式:笔触是轻快还是厚重,色调是明快还是阴郁,都能反映作画者的心情。作者在描绘山林时或清新或浓郁的绿色表现了森林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森林的生命力,也是生活在其间的贝尔塔的蓬勃生机。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中的生活,是件幸福的事。 贝尔塔喜欢画鸟。鸟是一种灵动的动物,也是自由的一种展现形式--它可以飞上高空去展望辽远大地的图景,也可以振翅从此处到达彼处只要自己想要。贝尔塔在生活中的追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是最后她的坚持得到了家人的认可并得以前往艺术中心巴黎,这几乎对于每一位艺术家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展翅终得高飞,不枉多年的孜孜不倦。

《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读后感(四):给梦想一次花开的机会

梦,在远方,梦,被丢弃了吗,梦,在心里深处,或许早已覆满灰尘,谁在追梦?梦又在寻谁呢?

《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这个绘本用治愈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勇敢追梦的故事。二十世纪初,女孩贝尔塔出生于瑞典的一座村庄。她热爱绘画,憧憬自己成为一名艺术家。但是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遥远的梦想。对于一个出身乡下农家的女孩而言,接受教育和专业的培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贝尔塔深深知道,自己必须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满足那个社会对女孩子的期待。母亲身患肺结核并且病情一天天加重,对这个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家庭的内部矛盾一步步激化。贝尔塔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和温暖,贝尔塔的眼前是一片茫然:她还能坚持追寻自己的梦想吗?

这个治愈的小故事让我想起了查尔斯的故事,查尔斯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跟随父亲准备去旅行。正巧路过肯德郡的格德山庄,那里高大、宽阔,墙上爬满枝枝叶叶,绿意盘然,几乎像仙境一般。小查尔斯仰起头,用艳美的眼光仔细打量着这个诱人幻想的府邱,在小孩子的心里,这无异于一个理想的宝殿。父亲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张开宽厚的手掌抚摸着他的头,然后和蔼地告诉他,只要你努力,而且坚持不懈,总有一天,你会走进这个房子,拥有它。

父亲的话在不经意间刻在小查尔斯的心里。他后来遇到了很多困难,在工厂里做童工,父亲负债入狱,一家人颠沛流离。不管什么时候,他依然帖记着父亲的话和那所绿色的格德山庄。格德山庄是他的一个梦。后来的后来,他写了书,成了名,终于成了享誉世界鼎鼎大名的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36岁那年,他买下了格德山庄,然后在那里终老一生,一直住到他辞世的一刻。一个梦从童年做到老。不管你想要什么样的房子,只要认定目标,坚持不弃,总有拥有它的一日。问题只在于,你首先要知道,你要的是一所什么样的房子,是华厦高楼,还是乡间别墅?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一座房子,借以容纳梦想,幻想未来。不要让自己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蜗牛是最可爱的动物,它就那样背着它的房子。

成为一名艺术家就是贝尔塔想要的房子啊!她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传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或悲伤、或喜悦、亦或是痛苦与绝望。艺术是贝尔塔心中的“象牙塔”。但是悲哀的是她生活的这个社会紧紧地束缚住她追寻梦想的翅膀。这种无奈压得我透不过气来,她可以拥有一个更精彩的人生。悲哀的不是贝尔塔,而是那个时代落后的思想和对女生的偏见。

《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读后感(五):不灭梦想的火苗,你就是飞鸟

初看书名《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不由联想到之前大热的图书《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都是同样为梦想的奔赴,都是女性力量的体现,但表达的笔触却有所不同。《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从封面就让人移不开目光,穿着蓝色裙子的女孩坐在大树的枝桠上,她的背影是孤独的,小小的身躯掩映在叶片之间,她的目光眺望远方,仿佛远方有什么让她着迷的东西,整个画面的张力让人想要一探究竟。

《当我像鸟飞向我的梦》是以瑞典艺术家贝尔塔·汉森的童年经历为原型创作的绘本,书中的故事来自于贝尔塔·汉森的画作、信件和日记。生动再现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女孩,冲破家庭的禁锢,生活的负累,坚持梦想,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最终实现梦想的励志故事。整个故事有种向上的力量,在我们感觉到生活看不到希望,梦想在远方遥不可及的时候,看看书中的主人公,一定会有一种新的感悟。

书中的主人公贝尔塔是一个生活在底层家庭的女孩,作为家中既不是最年长也不是最年幼的孩子,她的成长是受到忽视的,在帮助家里农场干活的过程中,她唯一感到快乐的时光是绘画的时刻,绘画可以让她内心平静,也让她找到了梦想的方向。但是作为家中不受重视的孩子,想要违背父亲的命令,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是多么困难。

画家不算正式的职业,对于女孩来说,更是天方夜谭。父亲如是说。但她偏不信邪,即使梦想再遥远,只要我一直往前走,就总有到达的那一天。成为家庭妇女不是我的宿命,绘画才是。叛逆的火苗在心中熊熊燃烧,不甘于被命运摆布,只能勇敢出击,大声说不,不向命运妥协,不走别人告诉我的那条路,我要走出我自己的那条路,即使要跌很多个跟头,即使摔得鼻青脸肿,即使可能到不了远方,我依然要走下去,既然做了这个决定,我就绝不放弃。

主人公的这份对梦想的坚持唤醒了我对自己梦想的回忆,说是回忆,因为它已被我遗忘。而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遗忘梦想,他们走在了别人告诉他们的道路,迷失了自己对梦想的渴望,当初的激情澎湃、满腔热血都变成了被岁月磋磨的无奈中年,是现实教育了我们,也改变了我们。梦想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是光,是希望,是我们可以老来躺在摇椅里值得追忆的过往。当那份悸动已不在,我们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真的存在。

感动于贝尔塔在一千个人对她说不可以之后,依然选择在一千零一次继续走下去。人们常说,人是环境的孩子,环境将人塑造成什么样,你就会成为什么样。但是看到这个故事,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迷信于环境的力量。我们内心对梦想有多渴望,我们想要实现梦想的决心就有多大,大到足以让我们冲破环境的影响。

书中插图用到了水彩、水粉、拼贴的创作手法,色彩的晕染,光影的明暗变化,来凸显主人公心境的变化,从视觉上,各种缤纷的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图片的内容又无声地表达着情绪,以及轻声诉说故事的生动感,都让本书成为一本调动读者情绪,令人沉浸于故事中的佳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