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理想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理想国》经典读后感有感

《理想国》是一本由[古希腊]柏拉图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想国》读后感(一):《理想国》那个大师的世界

提到柏拉图,我们一定不会陌生,他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也是西方哲学奠基人之一。

那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是他的学生亚里沙多德的名言,他和他的学生和他的老师,并称为“希腊三贤”。

柏拉图是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他所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和答案奠定了欧洲哲学传统的基本形态,成为了西方文明“永不枯竭的源泉”,他的理论著作更是经过两千年来依然影响着世人。他最著名的著作便是《理想国》,这并不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哲学议论大部头,而是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让老师苏格拉底和别人争辩为起因,阐述和探讨了“世人如何生活?正义还是不正义的生活才能让人幸福”,然后围绕着这个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政制如何选择,城邦如何治理,教育如何安排,艺术如何表达,构思了这样一个“理想国”,这样的问题依然是我们现在热衷讨论的。

这本书毕竟是两千年前的著作,一些观念在我们看来荒谬,比如他要把人依照出身和品行来隔离教育,还有一些辩论上的逻辑前后矛盾,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思想去看待。

《理想国》读后感(二):新版《理想国》

新版柏拉图《理想国》推荐_哔哩哔哩_bilibili

柏拉图,希腊古典时期的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学园”的创办者,与其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通常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在哲学、自然科学、美学、文学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并以对话录的方式写下大量哲学作品,代表作有《理想国》《会饮篇》《斐多篇》《蒂迈欧篇》等。

《理想国》读后感(三):愿理想永垂不朽

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自己读了一遍,又听罗翔老师讲了一遍《理想国》,最后的结论是越读越不懂,越读越敬畏。读时常感到兴奋,又常感到难过。而我想难过是要大于兴奋的。心中藏有某种担忧:一颗闪耀了两千多年的精神宝石,在今天会变得暗淡吗?苏格拉底会因此失望吗?

苏格拉底总是将我带向伦理角度,让自己受到了过多的批判,生出愧疚和反思。

这场阅读体验生疏但强烈。让自己感到不适的原因总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过于夸张,当代人类热衷的东西好像不再是真理,正义与善这类的崇高的理念,而异化为了世俗,世俗的速度,刺激,快感,沾染着我们原本自由的羽毛。世俗可以贪恋,但世俗的产物值得我们倾尽一生去追求吗?是人类忘记了高贵吗?

也许是我过于敏感和愤懑了,心中也知道这些概念不是所有人的责任所在,但心中总尚存希望,希望走出洞穴,看看真正的太阳。

我们对于世俗的追求越是强烈,是不是意味着那些美好崇高的事物正加速灭亡呢?我们在遗忘,不再渴望走出洞穴,洞穴之外的人也再也不想回到洞穴布道,洞中之人无心求知,只贪图影像之乐。

也许当我们追求不到或者都不再有精力追求那些美好而崇高的东西的时候,世俗的满足是唯一的安慰剂了吧。

当然,苏格拉底的思想并非天衣无缝,有些观点和断言或许也有特定的历史局限性,身处今天这个时代的我们也不难看出那些观念是如何转变和缝合的,就把它小心地当作是一种思想的遗产吧。

在悄然异化的今天,如何逃离工作伦理的束缚,重新从人生视角出发正视自我价值,控制世俗杂念,对“太阳”产生渴望和敬畏?希望这是我在年轻的时候提出的问题,终身也抱有这个疑问吧。

过多的思考总是显得矫揉造作,而不思考总觉身陷囹圄。

《理想国》读后感(四):透过《理想国》,可观今天的世界

“哲学起源于好奇。”——柏拉图

说起柏拉图,我们知道他是苏格拉底最有名的学生。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堪称是整个西方文化史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阿尔弗雷德·怀特海得评价柏拉图:西方2000年来的哲学,都是柏拉图的注脚。

由此可见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之深。其实年轻时候的柏拉图,文武双全,多才多艺,是个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柏拉图听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演讲后,决定将研究方向转向哲学。

然而令柏拉图悲痛的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在他29岁的那一年被雅典的官员判处死刑。

柏拉图认为,在他们时代的所有人中间,苏格拉底是最勇敢、最聪明、最正直的人,苏格拉底是被愚蠢的人判为了死刑。这是雅典的政治出了问题。

柏拉图悲愤之下,离开雅典,到各国游历。柏拉图这一走就是十几年,可是他仍然没有找到理想的政治体制。于是柏拉图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让哲学家来统治城邦,或者让哲学家掌权者成为哲学家,国家会有更好的出路吗?

柏拉图将他的哲学思考、论证过程写进了《理想国》。在何祥迪译,云南出版集团出版的《理想国》中,柏拉图的思考论证过程用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加清晰的展现柏拉图的政治理想。

在《理想国》中,全书围绕正义展开:如果好人不易当,我们为何还是要做个好人?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伙伴一起,在对谈中构建出一个理想城邦,关于政治、教育、人伦、文艺、哲学等重大议题。

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国王应该是哲学王。只有让哲学家来统治城邦或者让掌权者成为哲学家,国家才会有出路。

如果让哲学家来统治当掌权者,那么所有的问题会迎刃而解吗?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到现在仍然是难题,对我们现在的改治、经济、教育、艺术、情感等都仍然有启发。

《理想国》读后感(五):理想之国究竟在何处?

《理想国》一书是奠定西方哲学的源流之作,阿尔弗雷德•怀特海德说过:整个西方哲学史无非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

可能很多人知道柏拉图都是来源于一个词“柏拉图式爱情”,柏拉图式爱情,也称为精神恋爱,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爱情,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爱情。可能对于柏拉图本人不是很了解。柏拉图式古希腊的哲学家、思想家,西方哲学奠基人之一,创立了柏拉图哲学、柏拉图主义等学说,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书是好书,但是奈何自己才疏学浅,哲学的东西又过于深奥,所以读得是一头雾水、一知半解。

《理想国》一书为对话题,在柏拉图的笔下,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与伙伴一起,在对谈中构建出一个理想城邦,事关政体、教育、人伦、文艺、哲学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尽管讨论话题看似保罗万象,但是最终都是为了回答这样一个终极之问:如果好人不易当,我们为何还要做个好人?这一问题好像与现在网络上流传的一句话有点类似:好人成佛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而坏人只要是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了。那你是当好人还是坏人呢?我相信,即使是这样,好多人面临选择的时候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当个好人。

看见对话体这种模式的书,我脑子里面首先想到了《论语》,感觉有点像,《论语》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吧,应该可以称为哲学,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的言行的记录。里面讲了很多有点哲学的问题。

《理想国》这本书真的很难读。因为通篇都是对话,而且对话还特别绕,比如说第一卷是围绕着正义与非正义展开的讨论,究竟正义是不是对朋友做好事,对敌人做坏事呢?究竟正义是不是德性和智慧呢?这些问题单拿出来都很难讲清楚,把它们汇总到一起讨论就更加深奥了。而且讨论的过程中还经常引申话题,就变得更加深奥难懂了。

书名是“理想国”三个字,也就是说他们讨论的前提是构建一个理想的国度,这个国家的所有体系都需要新建,好像在玩一个模拟经营类的游戏,然后你会发现很多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些你想当然觉得很好解决的问题,其实当你去制定规则时就会发现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是在时代背景的局限性里必然出现的产物。所以,理想国只能存在于理想之中。就像没有摩擦力的环境只能存在于物理课中一样。

总而言之,才疏学浅又是理科生的我,是没有读懂《理想国》这本经典之作。不过经典之所以叫经典,那必然是有深意的,是值得反复琢磨、细细理解的。所以还是应该多读几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