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论语之心读后感摘抄

论语之心读后感摘抄

《论语之心》是一本由[日] 加地伸行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之心》读后感(一):碎片化阅读也很可以的书

拿到《论语之心》第一步是去看了作者背景。论语不同于其他书籍,倘若是一般的研究得比较浅的作家,我认为不要看;若是外国作家,宽容的同时也要审慎。因为如果研究的成果或者论述的方向与义务教育教材相比没有什么新发现和新变化,倒不必重复阅读。 《论语之心》是日本汉学家加地伸行,1936年出生于日本大半,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系,专业为中国哲学史。著作有《中国逻辑学史研究》、《日本思想史研究》、《再说<论语>》、《何谓儒教》、《沉默的宗教—儒教》等。作者序里面科普了论语二字的正确日语发音及其演变,并且指出大多数日本人从本民族的道德观或道德感出发,认为《论语》所宣扬的是对人顺从、一味忍让、压抑人性之道德观是一大误解。他认为《论语》是洞察人性,基于何谓人之幸福的观点来阐述道德,主张诉求,而这些都是可践行的。并不难懂。 结合孔子的出身背景和他的事业追求,不难看出,孔子的目标是出仕,或者是“士”,是想从行政上辅助君王,治理国家,所以论语的本质或者目的应该是“王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来引导,把礼教置于首位,民众就会有廉耻心且内心认同而归附。论语中的道德,其实就是教化民众吧。 “君子不器”是对人的可能性的肯定,不固化一个人的才能是用人之道,也是待己之道。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在这本书中译为人连犬马都能养活,意指如今子女对待父母就像对待犬马一般,只管养活而毫无恭敬之心。作者还列举了其他三种不同解释,但是重心其实都在侍奉父母应该有敬意。我也是近年来才体会到,父母长辈最希望从子女和晚辈那里得到的是什么,金钱和陪伴都是,都有,但是最好的是以怀着尊敬之心奉上。 “有朋自远方来”耳熟能详了。但是也有学者解读“有”通“友”朋有贝壳货币的意思,有朋是有钱的朋友的意思。这个角度也十分有趣了。想起那句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人寻。妙哉。 书中提到孔子母亲出生于儒这一巫师、术士群体。《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而最早指的是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联系起来,竟觉得更妙不可言。 这本书装帧轻便小巧,章节之间独立性与论语一样,独立性都比较强,所以很适合在通勤的时候拿着读,或可拼起零碎的时间完成对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一次洗刷。

《论语之心》读后感(二):来自海外的《论语》讲解,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讲解,一样的人生智慧

据说最早传入日本的汉语文字就包括《论语》,那时大约是公元三世纪左右。日本的文字都还没有成型。而《论语》和其他中国文学典籍就成为日本文字发展的基石,可见《论语》对于日本影响之深。 到了近现代社会,中国曾经出现过很长一段时间“反孔”的思潮。甚至新文化运动时,为了推广白话文,中国的古代文学也遭受了一段时间的非理性待遇。但最近几十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影响了中华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虽然有些已经过时,但它自古都是文人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随着国学热,《论语》又一次被非常多的人所提起并阅读,市场上讲述《论语》的书籍和视频比比皆是,这也是一种文化思潮。 但我们为什么要读这一本日本人所写的《论语》论著呢?日本学者加地伸行的著作《论语之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

《论语》在中国的文化圈有着太多人对其进行解释,但这本《论语之心》脱离了中国的本土文化圈,是以日本的社会背景进行讲解,因此我们就能从中看到一些完全不一样,甚至我们没有接触到过的见解。比如对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国内的解释大多从“愚民”角度进行批判,但书中提到了刘宝楠一种解释,认为“民”是指弟子,而“之”是指诗书礼乐等六艺,这句话也就是解释成了,仍有未能通六艺,“不可使知之”的弟子。这种解释显的非常特别,但也可以说是别开生面。这种解释,我从没在国内的《论语》讲解中看到过,也算增长了见识。 而这种对于《论语》不一样的解释,书中还有很多。《论语》是成书于两千多年前,而现在对于《论语》的解释,就成了我们学习《论语》的乐趣之一,毕竟我们已经完全无法知道孔子当时的所思所想到底是怎么样的,只要能够帮到我们的解释,都是最好的解释,能给我们带来智慧的解释都是可以接受的。

学习《论语》的目的还是为了带给我们智慧的人生,让我们生活的更幸福。因此学《论语》不是学习文本,不是全盘接受《论语》的所有观点,而是在古人的智慧的指引下,找到我们自己的理念,找到我们生活的方向。古人的智慧,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像《论语》这样经过了两千多年锤炼而依然流传于世的智慧,那一定就是有可以通行于人类的道理。我们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我们人生指引的方向,这才是我们阅读《论语》的意义所在。 这本《论语之心》,作者没有按照原文的顺序讲解《论语》,而是按照指引生活的方向进行了分类。比如追求自身的幸福,比如追求他人的幸福,比如论“学”的内容,比如磨炼人性,比如谨慎处事的箴言,这些内容,作者都对《论语》进行老剖解,分门别类的进行讲述。可以说这本《论语之心》也就是一本分门别类关于人生的名言警句集。

加地伸行讲解《论语》集中于人生智慧。因此在本书的每一部分,他都对于个人的人生感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也是我们阅读这本书的优势所在,在轻松的氛围中,听一个老人讲述着人生,讲解着《论语》。书中所有引用的句子,作者都进行了相应的译文,并根据自己的观念引申讲解。比如论语开篇的名句:“学而时习之……”,这也成了《论语》中影响千年的内容,作者就历史中,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就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悟。 不一样的论语,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不一样的讲解,让这本来自海外的《论语之心》,带领我们回归传统的文化。了解我们最传统的《论语》,中外结合的论述,不也是人生智慧的总结吗?

《论语之心》读后感(三):论语之心,日本化的新儒学

日本曾出现了儒学热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日本学者们以赞美孔子及《论语》中再现的孔子的学说之精神为契机,掀起了一场儒学热潮运动,在这场广泛运动背后的,以及驱动这场运动的,是这样一种广泛的信念,即有纯粹的孔子精神这样一种东西存在;我们可以也必须从《论语》的文本中,把这个精神提取出来,然后再把它内化到每一个人心里;这个精神将在每个人心里起到不可动摇的道德准则的作用,并提供一种恢复深刻精神性的方式。

这些是日本儒学研究泰斗加地伸行儒学观的精华部分,《论语之心》一书就是他写给大众的《论语》普及读物,加地伸行专攻中国哲学史60余年,在本书中细致解读,带领读者触碰《论语》精髓,发掘《论语》中的幸福真谛,直抵中国儒家文化的源头。

《论语之心》基于对人类幸福的真谛这一核心命题的思考,作者从《 论语》中精心摘选了一百二十余个章句,对其进行体系化整理,将其划分为十二个章节。不仅全面介绍孔子生平、阅读《论语》的乐趣与方法,同时生动阐释《论语》的思想精髓,重新审视人类与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幸福的本质、学习的目的与方法、谨慎处事的箴言等。每个章句都配以白话译文,并添加多位古今中日名家的解说,帮助读者轻松理解《论语》原文,带领读者发现指引当下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智慧。

作者在书中指出,在学习《论语》内容之前,用身体记诵其篇章是重要的。一旦《论语》的章句在儿童的体内落下种子,我们就可以预期,随着儿童的成长,这些种子也会发展为血肉……《论语》教人心怀仁爱与谦逊,这是符合日本人原来就有的感性的。在过去的时代,有许多立足于《伦理》教导的“有坚定原则的大人”,但现在,他们不见了。在重估《论语》价值的背景下,也必然会有这样的社会倾向:在这个令人困惑的世界上,恢复日本人起初具备的那种感性。

作者关于孔子扮演的角色和《论语》的性质的解读和诠释,这种立意出发点与日本人的崇高道德和抱负不谋而合,日本人一直在践行《论语》中描述的“信”,也即,言行合一,或信任他人,并且使这些品性成为国民性情的一部分。换言之,一千多年来,日本人已经挪用了《论语》的理想,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民族性格。《论语》是一本可以用大量的生活经验,来打动成年人内心的书。孔子绝非我们无法触及的圣人。他是一个在春秋乱世,历尽困难和冲突,还一直努力坚持自己生活方式的人。他的学说,作为如何在现世生存的具体的智慧,也可以帮助今天的我们。加地伸行认为孔子和《论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现世生存的具体的智慧”。而日本人,就是通过教育习得这个智慧,就如同宗教带给个人和社会的教化功能如出一辙。

加地伸行在《论语之心》中通过指出《论语》中的革命思想,更有意地把儒家看作一种古代宗教,和由孔子及其弟子构成的,一个类似于某种崇拜团体的群体。这个意义上说,日本人对《论语》的兴趣涉及了对特定的,心的习惯的教导,而且他们往往也认为,这些信念、态度和感情构成了某种为日本所独有的、真正日本的东西,这也日本儒学热的一个突出特征。在日本,人们对研习《论语》不仅是把它当作一部更加人文主义的伦理准则来读,尤为重要的是,他们把它当作宗教信仰的一种表达来膜拜颂读。所以说,这本书也会带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和假设,具体的问题和深思之处,就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了。

《论语之心》读后感(四):日本人眼中的《论语》是什么样的呢?

我有一部非常喜欢的韩剧,叫《成均馆绯闻》,你别看这个名字里面带着绯闻二字,但实际上这是一部弘扬中国文化的电视剧。 这个电视剧写了古代韩国的最高学府成均馆里的一群儒生,里面有大量的中国文化的元素,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里面提到的《论语》。 学生们在成均馆的第一节课,老师丁若镛就给他们表演了让人眼花缭乱的魔术,然后因势利导,提出“君子不器”、“学则不固”的观念,让初入儒学之门的一群成均馆儒生非常震撼。 在第一节课的最后,丁若镛说:“所谓《论语》,就是固执的老头孔子和他的聪明的弟子们对于要建立怎样的一个世界的问题进行的讨论。” 当时看这节课的时候,真的是非常震撼,虽然我以前模模糊糊知道《论语》在世界上影响很大,但是那次才是第一次确切知道《论语》是如何在国外征服世界的。真的是非常震撼。我把这个片段保存了下来,差不多一个月要重温一次。借由这个片段,我也牢牢地记住:《论语》,是一本儿一生里一定要一读再读的书。

今天读这本日本人写的《论语之心》的时候,当年看《成均馆绯闻》时的那种震撼感又悄然回归。 作者加地伸行毕生从事中国文化研究,对儒教更是特别关注,《论语之心》之外,他还有《何谓儒教》《沉默的宗教——儒教》《再说论语》等有关儒学的著作,可谓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

这本书主要涉及到这几方面的内容:孔子研究、《论语》本身学术研究、读《论语》的兴趣、《论语》对日常生活的启示…… 我对里面关于《论语》的学术研究很感兴趣,分享一下我的阅读体验。 作者对于《论语》的断句颇有自己的一套。众所周知,诸子百家时期,中国散文还处在文字非常精炼的阶段,和后面的历史散文相比,诸子的散文读起来比较容易出现异议。更何况在《论语》的年代还没有标点,所以《论语》中的那些短的句子如何断句如何理解,是作者加地伸行很在意的问题。书中经常能看到,作者针对《论语》中的某一个句子,作出各种断句的尝试。作者作出这些尝试的时候,并不是纯粹从句子分析的角度出发,而是结合他对孔子的理解,做出他认为适合孔子思想的解答。 作者在进行这些论证的时候,有时候还是以孔子证孔子,通俗点讲就是,里面所举的例证全部出自孔子的作品。这份功力,我很佩服。 作者的特点就是对于孔子断句和解释研究中出现的异议非常包容,他认为只要一种意见能够讲得通,能够自圆其说,就不如留下。 这种包容的态度我也很欣赏。总觉得关于诸子尤其是《论语》的学术研究就应该这样,在没有更多的文献或者是文物出现之前,不妨兼容并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