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孔子的故事》是一本由李长之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22-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一):了解孔子,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所了解的孔子是什么样子的?有一个回答很吸人眼球:能文能武,希圣希贤,是中国人的大导师。孔子注重自我德行的修养,对天地有敬畏之心,对万物有怜悯之德,虽然昔人已逝,但孔子是中国人伟大人格的集合体,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他的一部分。 这个回答里说孔子是中国人的大导师,我们每个人都是他的一部分。仔细想想,真是这样。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 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干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 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因此,孔子的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人。 关于孔子的故事,也多如繁星,好像只要和孔子沾边,都能讲出来一个故事。 那么有没有一本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书是后人专门写孔子故事的呢? 豆瓣搜索后,发现当代哲学家李长之先生所写的《孔子的故事》一书最深得人心,这是一本记录孔子人生轨迹的人物传记。 李长之是我们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哲学家、文学史家、翻译家。他21岁考上清华大学,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都是他的老师,和季羡林是同学。代表作有很多《鲁迅批判》、《孔子的故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李白》等等。 这本《孔子的故事》记载孔子的出生、讲学、周游,删《诗》定《礼》著《春秋》,以及宣扬德政、仁政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读物。 但是李长之并没有因此减弱他斟酌史料的严肃性,相反,他对史料的取舍拣择都有根有据,一丝不苟。这本书不到十万字,而脚注多达239条,引书几十种之多,读本书的过程,深深地被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所折服。 这本书还入选2020年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是了解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之书。 全书选取了孔子一生中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为读者呈现了孔子的成长历程。 我们大多数人对孔子的认知是,孔子是一位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他的语录被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了《论语》一书,这本书在当时影响很多人,现在以后都会影响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 很少有人会讲孔子小时候的故事,或者孔子因何走上教育这条路等。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孔子十五岁便有了“志于学”的少年意气,看看现在的孩子,十五岁“王者荣耀”玩的正起劲呢吧。 还有夹谷会齐时牛刀小试的喜悦,孔子见君王“好德不如好色”悲叹不已,我本来以为孔子周游列国讲学,所到之处都倍受欢迎,原来并不是这样,他们一路奔波辗转,劳苦艰辛……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孔子,有人说把这本书和《论语》结合起来读,收获还会更多。 关于孔子的故事,世世代代都讲不完,只是先生这本书写的更接地气,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二):《孔子的故事》——当我们重读孔子的故事,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我们很多人都学过,并且从这句话开始了解孔子。那么,当我们重读孔子的故事,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 《孔子的故事》是著名文史学家李长之先生的经典之作,先生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并从孔子的思想和精神着眼,全面细致地分析并评价了孔子的一生。

孔子出生在距现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中期,三岁时丧父,十七岁丧母,他在困苦生活的磨练中慢慢长大,从小就立志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后来,他通过刻苦学习,成长为博学多能的人,很多人慕名前来诚心诚意地做他的学生。 孔子与老子的会见对孔子来说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大思想家老子的年龄比孔子大,经验阅历更为丰富,所接触的史料也更广博,所以孔子遇到老子的时候,他对于学识的积极和热情进一步被激发。孔子向老子虚心地请教,在这个过程中,孔子的知识和修养都得到了提高,老子也十分欣赏这样渴学求知的人。而中国文化史上这两位杰出人物的会面,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闪光时刻。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贵族垄断的文化教育普及给一般人的人。孔子在教育上善于启发,也同时尊重学生们的不同个性,并根据他们的性格、爱好、对事物了解程度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教导,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 孔子渴望在鲁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后来,孔子在各地过了十四年漂泊的生活,在这十四年中,孔子增加了许多经验和知识,也接触到了一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物,这使他的眼界更加广阔,让他观察事物的能力更加深刻。孔子晚年的生活主要还是在教育上,同时他在参考了鲁国和其他各国史书的基础上编写了历史著作《春秋》,并整理、收集、保存当时流行的诗歌和音乐,编著成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孔子在文学史、艺术史上的贡献是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

孔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我们如今重读孔子的故事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重读孔子的故事,是为了透过他的人生经历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思想。当我们结合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复杂性再来看的孔子时,我们会看到他的政治思想的进步意义。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三):仲尼老翁一生清,万古长夜复明

文:书侠麦克元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又生我们,万古才复旦。

我们时常会听到前半句,后半句基本上很少听到,我也是搜索这句话的时候看到的,索性就写在上面了。

孔子,怎么来诉说,是很难讲清楚的一件事。尤其是近代以来,我们对孔子的认识,越来越模糊,甚至出现了妖魔化的表述,甚至听到过中国的落后就是因为儒家的思想,也可以说的孔子的思想。果真如此吗?这并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越了解一个人,就越对他有新的认识。近来读了李长之先生的《孔子的故事》,对孔子又有了新的认识。

《孔子的故事》入选了2020年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可以说是大人与学生了解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之书。

《孔子的故事》篇幅并不长,不到十万字,薄薄的一本,但是脚注多达239条,引书达几十种,可谓是言必有据,凝铸着作者史学的眼光和不苟的精神。本书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李长之先生不单单写就了孔子的故事,他有一个专门的人物系列,分别为孔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韩愈等五人各写一部人物故事。李长之先生专门写给大众读者的一系列通俗读物。

这五人在中国的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留有重要的一抹色彩。

《孔子的故事》是一部通俗读物,他用通俗而富有情感的笔法讲述了孔子的精神面貌和孔子的坎坷一生。

我们知道孔子曾经说过,小的时候也做过很多地位不高的工作,直到十五岁才开始学习。但是孔子的先祖可是商王后裔,只是到了他的时候就没落了,但是孔子也是有佩剑的人物,虽是没落贵族,但是还是贵族不是。

我们好说的是,孔子是他爹老年得的子,但是在他两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就去世了,所以他也不曾知道他爹爹到底埋在了何地。低微的出生,苦命的童年,但是孔子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开始发奋学习,能够做到“每事问”,后来终于一步一步成为鲁国大司寇。

然而终究还是没能敌过三桓,孔子大约在55岁时开始周游列国,一走就是十四年,回来时已然“从心所欲不逾矩”,开始叙《尚书》、删《诗经》、正《乐》、序《易经十翼》、编《春秋》。在孔子人生的最后的4年多的时间里,留给后人数十部影响深远的编著。

读孔子,读他什么呢?读他不畏艰难的人生上升之路,还是读他留给后人儒家的思想哲学,还是读他平凡人做不平凡事的人生呢?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孔子。怎么读,就看我们站在什么立场了。

在李长之先生的《孔子的故事》里,你会发现你之前并没有听说过的故事,孔子的形象是丰满的立体的。

孔子就站在那里,你说或者不说,他都不会再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看着你我,静静地。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四):了解孔子,从读《孔子的故事》开始

有一段时间,一个关于孔子的梗火了。在大家的印象里,孔子应该是一个很儒雅的人,可据史料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

身长九尺六是啥概念?以前我们常说堂堂七尺男儿,也就是说男子长到七尺就算男子汉了。孔子身高有九尺六,也就是说他比一般人都高不少。

把九尺六换算到现在的刻度的话,大概是2米2。就算是放到现在,也是一览众山小。在春秋时期,这样一个身高2米2的人,带着3000多名学生周游列国,想想那是怎样的场面。

不得不说,这样一个梗让孔子重新火了一把,大家因此对论语的学习都更感兴趣了。那么孔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周游列国?他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他成功了吗?

如果想了解孔子,还是要读《孔子的故事》,李长之的这本《孔子的故事》尤其推荐。

李长之是谁?为什么要读李长之的作品?

李长之生于1910年,逝于1978年,是我们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他在1931年,也就是21岁的时候考上清华大学,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都是他的老师,和季羡林是同学。

李长之的代表作有很多,《鲁迅批判》、《孔子的故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李白》等等。

李长之的作品有三个特点,一个是视野开阔,能够把人物传记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后世影响等等,放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审视,也能够放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把人和事说得比较透彻。

第二个特点是他写的文学传记感情浓郁,耐读,有趣味,而且很抒情。第三个特点是他写的传记通俗易懂,老少皆宜。

那么在《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孔子的故事呢?

孔子的祖上原本上贵族,可是到了孔子这一辈基本没落了,加上孔子的父母的婚姻在当时并不十分合礼制,这就让孔子的生活过得更加艰难。

好在孔子的父亲体格很好,孔子的身体也很健壮,所以在后来他可以精力充沛地做很多事情,经历各种磨难。

虽然生活穷困,可是孔子学习非常刻苦,逐渐成了博学多才的人,而且熟悉六艺,所以逐渐有很多人来拜他为师。

孔子非常有抱负,渴望在国家管理上施展自己的才华。早年时期,他在鲁国也做过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和司空(管建设工程的首长)、司寇(司法方面的首长)。

后来因为鲁国贵族的排挤,孔子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去过卫国、晋国、宋国、陈国、楚国等很多地方。这一路上非常坎坷,甚至一度到了绝粮的地步。

后来鲁国因为缺乏人才,贵族再一次想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加上孔子的弟子也逐渐做出了很多政绩,于是孔子最后才得以回到鲁国。

经过一路的奔波,孔子的思想发生了很多改变。回到鲁国之后,他不再热衷于国家管理,而是专心从事教育工作,同时亲自编写史书《春秋》。

读完这本《孔子的故事》,我第一次对孔子的生平有了系统的了解。作者在对孔子生平叙述的过程中,也讲了很多关于他和弟子的言谈,这些言谈后来都收录到了《论语》。

通过孔子的生平来学习他的言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论语》及其故事。

《孔子的故事》读后感(五):孔子的一生,是有追求的一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学习《论语》,知道其为孔子及其门生所作。但是我们真的知道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圣人坎坷的一生吗?李长之先生这本《孔子的故事》从孔子的先祖开始考古,直到孔子的人生终点。给我们做了一条孔子一生的时间轴。客观而具体的展现出了孔子的一生,有努力向生,有加官进爵,有仕途不顺,有穷困交加。永远在变化的人生,有着孔子永远不曾转变的心志!

看完本书,你会理解,为什么孔子会被称为——千古圣人!

【孔子——生于忧患】

孔子的父亲离开他时,孔子将将三岁孩童,从此失去父亲的仰仗。更是遭遇亲族的欺凌,和母亲孤苦度日,一度不知道父亲所葬何处。

幼时起,孔子无处读书,只得摆弄些许古人用具,自此习得古时祭祀之典。由此开始人生的新起点。哪怕被贵族和亲族蔑视,也不曾阻碍他向前的脚步。

【孔子——长于困乏之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孔子多年苦心钻研,让自己学得【诗书礼乐御射】这等“君子六艺”,并在人们称赞时只谦虚说道“会赶车而已”。可见孔子自律其身又谦逊有礼。

期间,孔子多方投报,却无果而反。可见孔子早期就已仕途不顺。但是越挫越勇的孔子,就是再这样的大环境下,依然不屈不挠,一生辗转于春秋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仁政、爱人】学说。以期共建美好天下。

【孔子——五十知天命】

孔子为师,在五十岁之后。所以,人生不一定出生就定义了一生。五十之后的孔子,广纳门生,弘扬儒家学说。携众弟子辗转于各国之间,不断地为君主宣传仁政爱人的思想。哪怕被轻视,被驱赶。不曾怨天尤人,不曾稍改心志以迎合君上获得短暂的安生。可见孔子心志坚定,坚贞不渝的节操。

【孔子——门生】

说道孔子的学生,不得不提——颜回。孔子曾对其他学子说,颜回心胸开阔,满腹经纶。我不及他。

孔子对众人的态度都是谦虚向学,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对弟子们更是有教无类。是一个博爱的儒家圣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