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桃树人家》读后感1000字

《桃树人家》读后感1000字

《桃树人家》是一本由朱天文 / 朱天心 / 朱天衣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桃树人家》读后感(一):读书人家的文字是有力量的

对于朱家三姐妹的了解,我其实是从唐诺的《阅读的故事》开始的。恍恍惚惚记得,在书中,唐诺时不时的就提到她们,于是就找来她们的作品看。 《桃树人家》写的是朱家三姐妹及其父母的读书光阴和纯真如棉的温暖。对于读书,朱家父母从来都没有强迫朱家三姐妹读书,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在感染着她们。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因为从小家里人也没有强迫我看书,是家里的暑假永远摆满了书,嗯,家里的长辈们也是空闲的时候便在读书,在潜移默化中我便爱上了读书。 利用空闲的时刻,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有的篇章还读了好几遍。在书中,满满的都是朱家三姐妹对于以往生活的眷恋。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到童年时期,少年时期,慢慢长大的点点滴滴在书中,我们都能一一看到。朱家三姐妹从生活中打捞出点滴之美,带给我们富有质感的精神享受。从城市的生活记忆到乡村生活的时光岁月,从大锅面到巧克力,从山花红到四季桂,从外公到舅舅,从在小家里的记忆到在岛屿上的风情,每一个美好的时刻都让她们感到温暖,并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语言朴实生动。字里行间透露着朱家三姐妹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浓浓的生活阅历,这些朴实而动人的文字,来自于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怀,穿越过时光和岁月,依旧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向我们传递着她们对于家深刻的眷恋,展现了朱家三姐妹不忘父母、不忘家乡的感恩之情,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书香家庭的幸福生活,读起来让我们感觉到真实而坦诚,遥远又亲近。 “那透明的结晶体像钻石般诱人,含一颗在嘴里可以甜好久,如果找不到这极品,便只好舀一勺黄糖充数了,如果连黄糖也没有,那就捏一撮味精解馋吧。”这是《桃树人家》里朱天衣描写《小时候的零嘴》里的一部分。读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她对于童年生活的记忆是如此的完整,如此的细致入微,也让我们跟着她的文字回忆了一遍童年。 文字是有力量的。尤其是朱家三姐妹的文字,饱含深刻而独到的审美情趣,让我们在繁忙的泥沼生活中,得到一丝悠闲,领略生活中散发着光芒的美好。

《桃树人家》读后感(二):文风即是家风

读这一本《桃树人家》其实是非常轻松又非常治愈的过程,如果说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人的一生,那么朱家姐妹的童年美好地甚至可以治愈读者。书里面出现最多的除了朱家爸爸妈妈和三姐妹,其他最多的就是猫猫狗狗和其他动物们。很多很多的动物需要很多很多的爱,而这一户桃树下的人家也确实拥有那么多的爱。

阅读最初是想要试图窥见文坛朱家三姐妹的文学习得史,不知道朱天文、朱天心似乎就对台湾文学一无所知。而我对朱家姐妹的印象停留在侯孝贤的电影,小岛上漫长的夏日、明晃晃的光、晒得黝黑的青年,一切都特别慢。台湾话说起来是非常有稚气的,书里青春稚嫩的姐妹们用起来更显得恰当。时不时就要激动的“啊啊呀呀”,更显性情也拉近了读者和书中人的距离。

书里第一个让我觉得羡慕又温暖的记录是朱家爸爸妈妈仿照女儿的语气记下的日记。很多父母会想要给子女留下些成长的记录,但是哪一种都比不上从孩子的角度观察的世界呀!我们多么想要那份无法被回忆起的记忆,以及想念我们还幼小时候年轻的父母呀。也想知道不太成熟的爸爸妈妈是如何磕磕绊绊经历了和我最初的时光。对于爸爸妈妈,能够从新生儿的视角看看自己所处的周遭,恐怕也会更加有活力一些吧。

其他还有好几处,被姐妹们记录下的平实的生活点滴感动得几次红了鼻子。其中最令我感动的部分似乎都是父女之间细枝末节的片段。有一段写父亲最爱臭豆腐,有新的学生就会寻觅最“臭”的来献宝,嚷嚷说:“这回一定臭。”离乡多年的父亲始终惦记来自家乡的味道,那一抹最寻常的“臭味”成了稀罕,有一点心酸又有些怅惘。大姐回忆和父亲最独特的回忆是“父亲把《长恨歌》一句句指认讲述给我听,至今我还记得父亲下巴抵触到我头顶的实感”。这让我想起每次把小孩抱在腿上下巴抵在他们的头顶,他们总会变得特别乖巧,恐怕这种实感让小小的孩子们生出的就是足足的安全感吧!父亲生前栽了两棵高大的桂树,似乎是为了迎合生女儿栽桂树的习俗。三个女儿只有两棵桂树的谜底在父亲临终前才揭开,为小女儿栽的一盆桂从来都挂在父亲心头,每个女儿父亲都实实在在地爱着。

我们认识作家好像总是更在意ta们的作品,但是这本书里面呈现了作家除了作品之外的部分。阅读前听一个作家说羡慕朱天文朱天心从小写作就知道如何投稿有出版意识,但是对生活在“用稿纸糊起来”的家的孩子来说,文学业早就和家模糊了边界,写作是如进食洗衣一样寻常的部分。阅读期间听到有作家夸赞朱家姐妹的文风颇有“传统文人的风骨”,读完才知道那也不仅仅是文风更是家风呀。

《桃树人家》读后感(三):时光匆匆,唯爱依旧

“家”这个字具有深刻的蕴涵,可以包括亲情、童年、柴米油盐,还有那书与花的香味。这本《桃树人家》收录了“朱家三姐妹”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的亲情佳作,向读者呈现了“书香家庭”的苦乐与相守。

书中有苦有乐。当你读到朱天文的“日记”时,也许会因为那稚嫩又朴实的孩童视角而忍俊不禁,同时又对她父母的文采与爱意而感到佩服。这日记是朱天文的父母写的,以朱天文的口气所作,也许是一种仪式感,又或者是以一种新的角度对孩子的成长进行记录,不论如何,都让读者从那细腻的文字中闻到亲情的味道。

《桃树人家》中也记录了苦,但这苦,多是以一种淡然的方式记录。朱天心小的时候,被同学欺负,然而在她的笔下,读者最关注的也许是她对画画的执着,反而那些不开心的回忆,都只是衬托。

三姐妹之间的感情,也让人无比动容。书中有很多细节体现了姐妹情深,而这种情感上的联结,也许可以归功于父母对她们的良好教育。举个例子,小孩子有时也会像大人一样与他人对比,就不免产生攀比之心,若这种心理被父母忽视,有可能产生嫉妒、逆反情绪,但三姐妹的母亲很细心,在准备新衣服的时候,姐妹仨可以同时拥有一式一样的新装,谁也不用等。谈到这里,我想起前段时间读的一本小说《细雨》,由于母亲的偏心,书中的两个姐姐辛苦分担家务,且很难有机会拥有自己的喜爱之物,但弟弟却能拥有心爱的玩具,这种不公持续了很多年,以至于让姐弟产生亲情上的裂痕。养孩子,不仅意味着让孩子吃饱穿暖,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关注心理发展,这是一种重要且必要的育儿理念,

关于姐妹情深,《桃树人家》中有一段让人揪心又感动。朱天衣曾遇上一场车祸,朱天心也因此在脑海里浮现出许许多多与妹妹的回忆,包括妹妹儿时的那场感冒。朱天心当时上课还惦记着妹妹的感冒,回家路上在公交车上忍不住掉眼泪,她怕妹妹就此一别,永远地离开她……但好在这只是虚惊一场,朱天心觉得“而这一天我的遭遇,是不会有人懂得的”,对妹妹的爱之深,旁人确实是感受不到的。

《桃树人家》是深情的,这其中有亲情,也有对生活的热情。人活在世上,离不开食物,也离不开精神追求。书中介绍了美食、花草,还有一个个单纯的小生命。小时候的姐妹仨,爱吃糖,不管是家里的冰糖,还是屋外的麦芽糖,都吸引着孩子们;朱天文窗前的桃树开了花儿,悄悄地,故事也被写了出来;三姐妹的母亲是很爱小动物的,家中的饭啊,人吃的和小动物吃的,差异可不大,足以体现他们对小生命的关爱……这一件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组成了美丽的画卷,画卷里的生活,让人看到对生命的热爱。

《桃树人家》读起来是不紧不慢的,读完了一篇篇文章,时间慢慢地过去。合上书本,朱家三姐妹的文字依旧停留在我的心中。

《桃树人家》读后感(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在中文中有着美好的寓意,无论是桃花、桃木或是桃子,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韵味。而本书以“桃树”为题,一方米是现实中姐妹家的桃树,,另一面则是与这一文学世家所诞下的累累硕果有关。当然,本书以此为题的一个深刻原因,想必与这是朱家三姐妹的散文短篇合集有莫大的关系。

本书中多次提到父亲、母亲,围绕着父母所构造的一切形成了桃树人家。无论是父母间的爱情或是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家庭的温馨气氛总是弥漫其中,甚至让人忘记了这一切记述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巨变。究竟是一叶障目还是无暇顾及?其实无需深究,正如天衣在《父亲》一文中所言,子女无法了解父亲的全部,而作为读者的我们自然也不能了解桃树人家的全部。我们仅需沉溺于作者的文字,感受最真挚的父母之情、姊妹之谊便也足够。我们阅读的目的不正是如此吗?不去在意世事变迁,无需追寻外界情感的叨扰,耐心的沉浸到这个家庭的过去与现在中,一起感受眷村与客家的结合,体会着时代触及不到的一家人对于文学对于生活的挚爱,便也足够了。如果将父母看做树木而子女看做果实,这桃树人家或许与所有家庭大致相同。但是如果顾及他们彼此之间的眷恋、联系,再联想到春天桃花开时盛况,或许能够更好体会这种家庭的美。无论是幼时为了避免打扰父亲文学创作,在母亲带领下的周末出行;还是父亲帮助女儿审读稿件;更不用提以家族为形式运营的《三三》书刊。这些都是家庭成员间的羁绊也都是桃树人家的果实。相较于樱花绚烂盛开而果实寥寥,桃花虽然更为平凡,但是无论花或果都与丰收相连,用来形容这样的一家人是真正恰当不过了。

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从内容上看到文学世家不同成员间眼中的家庭往事、姐妹故事,更可以在语言描述的形式上体会姐妹间的文字差异。仔细品味下来,不难发现,虽然家庭背景相似,但是姐妹们对于相近事物的感受、描绘却也有着细微的差别。譬如对于幼时一场洪水的记忆,天文和天心的描述接近但并不相同。其实纵观全书,对比三姐妹的文字,也不难发现各自的用词、行文乃至其背后的性格差异。天文的文字更为洗练一些,对相似事物的描述更为克制,但是在这克制与洗练背后所凝聚的情感也显得更为醇厚。二姐天心的文字虽不至于天真烂漫,但是更加活泼一些。在回忆起往事时,往往也愿意花更多的笔墨调侃、描述以及细致的刻画。这种刻画中不乏对妹妹的喜爱怜惜,更不乏对姐姐的关怀。虽然嘴上说着自己与妹妹天衣更为亲近,但是对姐姐的感情其实也并不吝啬。最后是三姐妹中最年少的天衣的文字,相较于姐姐们,她的文字更具有少年气息。许是因为很多回忆中的事情在她记忆里都是发生在年少时,回忆起来语言中自然不乏那种清新写意的气息。然而无论是三姐妹中谁笔下的文字,展现出来的都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家庭景象,这景象的主角既有姐妹仨,更有父母。这种多视角的不同文笔记录下的短篇合集,更增加了桃树人家的立体感,也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桃树人家》读后感(五):《桃树人家》幸福光阴的故事

《桃树人家》幸福光阴的故事

这是一本记述了温馨和成长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响耀文坛的朱氏三姐妹,她们童年生活的温馨快乐生长环境。也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环境儿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朱氏三姐妹朱天衣、朱天文、朱天心,替朱爸爸妈妈联想一下,一家里能添上三个小公主,这可能也是上天的恩赐之福吧。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小棉袄,三个伶牙俐齿的,聪慧机灵的小女儿,整天围绕在你的身边,叽叽喳喳的,吵吵闹闹的,她们总有大人意想不到的奇妙的想法,她们总有奇奇怪怪问不完的问题,这样的天伦之乐,真的是父母亲修来的福分。

朱氏三姐妹

各自在文艺领域上取得的优异的成绩,和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家庭的气氛、氛围的影响,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家庭温馨和谐,有的家庭充满矛盾,争吵不休,后者这样的家庭对孩子们以后的成长绝对是不利的,因为孩子们的思维习惯,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都是直接的从父母日常生活之中学习和模仿来的,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生来会打洞。说的就是一个家庭的特色,对孩子们人生的各种技能的直接影响力。朱氏三姐妹的父母亲便是热爱读书的人,三姐妹从小便在父母的熏陶之下,潜移默化地就形成了一种热爱读书的习惯。说到这儿不禁联想到现在的小学教育,好多老师都敦促孩子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好的习惯不仅是在老师的敦促和学校的教育环境下形成的,家庭更应该给孩子们的成长学习,创造出合适的条件来。

通过阅读这本书,还可以看到在姊妹多的家庭环境里,对孩子的上进心的培养其实也有好处的,因为如果一个孩子优秀,那么其他的孩子必定会产生一个相互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一个家庭里的小小内卷,往往是促进孩子们争取向上的最佳的动力,因为小的孩子总是有大的孩子做榜样,这不比在学校里面的学习,亲姊妹之间的那种模仿和带领的作用要远远比学校同学之间的作用大得多。 你看朱家姐妹里最小的朱天衣,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比两个姐姐略微差些的,他们的父母也并没有对他们施加过什么学习的压力,甚至他们三位姐妹的回忆说他们的父母在她们的成长学习上并没有特殊的教育方法。这完全就是小姐妹之间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的对照比较而自主获得的一种学习能力。

温馨祥和的家庭,都是充满爱意的家庭。不只是父母之爱,姊妹间的爱,她们还有更多的溢出来的爱,他们对小动物们的关照和爱护,朱家的小姐妹,回忆起来的时候,仍然觉得幼时的家中经常是有许多的猫猫狗狗,这不仅是一个生活幽默的家庭可以轻松办到的一个善意之举,同时也是一个家庭对孩子们有大爱之心的形成,最好的一种教育方式。

书中还记录了好多童年的趣事,记录了无数的温馨的快乐的永远会铭记在她们心头的时刻,他们还回忆自己的母亲与父亲之间的情感生活。虽然他们的父辈时代不曾把爱整天挂在嘴边,但是他们那种相濡以沫的和谐,与不分彼此的关切,往往才是最真最美的爱情。

好的散文,好的情感文字总是能够打动人们心中最温柔的那部分。《桃树人家》就像一股温暖的气流,一缕静寂的阳光,就这样在悄无声息之间融化了你,包围着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