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两宋王朝史读后感1000字

两宋王朝史读后感1000字

《两宋王朝史》是一本由张邦炜著作,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5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宋王朝史》读后感(一):还记得中学历史课本吗?

少年时代曾经很不喜欢历史这门课,原因之一是个人记忆里不甚好,别说过目不忘,就是反反复复看三年,那些历史年号、名号、减缩至10字以内的简介以及扩充到一二百字的历史意义,统统都记不太住,一考试,就要命。原因之二,林林总总流水账一样平铺在课本中的事件,已经是符号化的极致体现了,陌生而又冷漠,面对这样不友好的叙事者,除了强颜欢笑,还能如何呢?

《两宋王朝史》周身弥漫着浓厚的历史课本的气味儿。

简而又简的事件铺排,炼了又炼的史事评价,甚至能看到“第一,第二”“首先,其次”…这样的典型符号,瞬间,被历史课本支配的恐惧感又来了。好在,已经过了应试教育的阶段,没有考试背诵的压力,便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一部两宋历史概要来粗略打基础。书后按帝王更迭、年号更替,还做了个重要事件表,初入两宋史或者深耕某一阶段时需要上下连接历史发展的读者,可以做个不错的借鉴。

《两宋王朝史》读后感(二):纠结的宋朝: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的得与失

宋朝是这两年的热门王朝,无论是《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市井风貌,还是《千里江山图》里的壮阔无边,都让人充满了向往。

那么,普通人如果想了解宋朝,但又没有耐心去啃《宋史》等古籍,应该选择哪本书呢?笔者推荐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张邦炜的《两宋王朝史》,本书以理性平和的格调、浓淡相宜的笔触、丰赡翔实的内容,铺展开两宋320年、18个皇帝波澜起伏之画卷。

宋朝最重要的两位皇帝,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兄弟。

赵匡胤是开国皇帝,他在担任后周重臣的父亲赵弘殷基础上,更进一步凭军功成为后周世宗柴荣的红人;弟弟赵光义则因娶了重臣符彦卿的女儿,成为柴荣的连襟,这也让赵家跟后周皇室的关系更近了;作者张邦炜认为,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柴荣才因“点检作天子”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解职后,任命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

但柴荣不知道的是,赵匡胤早就通过自己的亲朋故旧,掌控了很大的权力;柴荣英年早逝后,后周恭帝柴宗训和符太后孤儿寡母根本不是对手,赵匡胤借出征辽国的机会,在赵光义、赵普等人的支持下,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通过“杯酒释兵权”和“后苑罢节镇”等举措,赵匡胤将功高权重的将领们解除兵权,从而消除了王朝颠覆的隐患;内部稳定之后,赵匡胤采纳赵普等人的意见,“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先后征讨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势力,基本上完成了统一。

赵匡胤还对宰相的权力进行了削弱,同时防止外戚干政,初步建立了文治和武备的局面,但还是不失尚武之气。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赵匡胤突然驾崩,虽然他有两个成年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但皇位却是赵光义接的。

这段公案千年来众说纷纭,有“烛影斧声”“金匮之盟”等说法,莫衷一是;作者张邦炜认为,虽然赵光义在哥哥赵匡胤生前担任晋王、开封府尹,是皇位继承人的标准人选,但毕竟没有被明确,而且宋皇后当时让太监王继恩去找的是赵德芳,说明她心中的继承人是赵匡胤的儿子,但王继恩却去找了赵光义,赵光义抢先进宫,有了既成事实。“金匮之盟”是赵普一家之言,而且是很多年后才提出来,当事人都已经去世,有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赵光义急着改年号,逼死两个侄子、弟弟赵廷美等潜在对手,都是非常不正常的表现。

不过,从赵光义称帝后的作为来看,他是最合适的赵匡胤接班人:先是逼迫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纳土归降,接着攻灭北汉,完成一统;但遗憾的是,在北伐辽国失败后,跟赵匡胤放弃西南一样,赵光义也放弃了幽云十六州,导致有宋一代很被动。

总体来说,《两宋王朝史》既具言而有征的史学底色,更有总揽全局的史家视野,在勾勒一代大势时兼顾生动的细节,在回放历朝大事时摹绘关键的人物,论史卓有识见,行文畅达雅健,融铸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炉,在宋史入门中洵为深浅相宜而繁简得体的一流读物,非常值得赏读。

《两宋王朝史》读后感(三):《两宋王朝史》北宋缺良将,南宋缺贤臣

赵宋王朝300多年波澜起伏的历史,给后人留下诸多故事。如《杨家将》《包青天》《水浒传》《岳飞传》等,这个颇多传奇色彩的王朝,到底都经历了怎样的过往,一本《两宋王朝史》交代得明明白白。

北宋缺良将

在宋朝诸多辉煌里,人才辈出这一项不得不提。“唐宋八大家”里面有六位都是出自北宋,其它的文化名人也是数不胜数, “宋四家”将书法艺术进一步弘扬;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等一大批画家,将绘画艺术推行又一个高峰;还有像范仲淹,司马光,晏殊等这样身居高位且文采出众的能人,他们使整个北宋星光熠熠。

能有这样的成果,和北宋的政策有莫大的关系。北宋对文人达到空前的重视,通过兴科举选拔人才,无论文人出身高低,都有机会考取功名。北宋对文官也有保护政策,规定文官谏言罪不致死,很多文官敢于建言献策,为国家发展提供条件。

北宋光宰职人员就有80、90人,更别说其他官员。比较知名的宰职有赵普、吕蒙正、寇准 丁谓、李迪、晏殊、文彦博 王安石、司马光等。北宋的繁荣和发展与好皇帝和大臣都有关系。

北宋的文官多如牛毛,可是北宋的良将却屈指可数。影视剧里没有什么选材,都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搬上荧屏。其实在北宋初期还是有几位响当当的英雄的,如潘美、杨继业、曹彬等,再后来曹玮、狄青也算出名,但是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令这些驰骋沙场的英雄,时刻都得臣服在文官之下。

武将没有地位,文官不管懂不懂战争,都是最高统帅,经常瞎指挥,因此北宋对外战争,败得多,胜得少,也是必然。北宋文官太盛,武将太缺,以致泱泱大国,每年都要靠向辽和党项交纳一定的税币和金帛,才能以谋求国家一时的和平。

南宋缺贤臣

南宋的文人依然很多,但是当朝的贤臣却凤毛麟角,像朱熹这样的学界泰斗并为朝廷重用。出来一个著名的宰相——秦桧,不知葬送多少忠良的性命。虽然有一个文天祥威名远播,可惜当时南宋已经回天乏术,他是一腔爱国热情终将被辜负。

南宋偏于一隅之地,也许是百姓不堪忍受屈辱,因此成了英雄辈出的朝代。大名鼎鼎的岳飞,几次北上收复失地,可惜时势妒英雄,最后被奸人害死。像孟琪、吴玠、韩世忠、刘锜、王坚、辛弃疾等人,也都在南宋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宋朝出现这种极端情况,主要和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关。他是军旅出身,经历过五代后期混乱的局面,深知莽夫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当他靠黄袍加身获得政权后,心里对武将有着莫名的忌惮。生怕有一天这样的事情,在别的武将身上重演。

赵匡胤防患于未然,先是“杯酒释兵权”,再就是削弱武将权力,给予文官更大的权力,这样一来,很多时候文官成了军队里的一把手。

事情总是有其两面性,利弊各占一端。赵匡胤考虑到保护后世子孙,不被武将篡夺皇位,但却忽略了外敌依旧可以灭国,夺位的事实,以致北宋到了第九位皇帝钦宗时,都城沦陷,皇帝和官员都成了阶下囚。

赵匡胤若是能知道徽钦二帝被金人欺凌的遭遇,不知道作何感想,毕竟他当年也是战功无数的大英雄。因为他的一念之意,让后世子孙成了受气包,就连西夏都可以随意欺负。

北宋的兴亡,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文章最后,历史就是最好的一面镜子,每个人回看它都能成为一个智者,知得失,分优劣,懂进退。

《两宋王朝史》囊括了两宋时期大大小小的事情,作者张邦炜以时间为轴徐徐道来,给我们展示了更加立体的历史画卷。宋朝那厚重而多元的历史值得精读和深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作者:豆浆 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关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