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寡人》读后感锦集

《寡人》读后感锦集

《寡人》是一本由阿乙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寡人》读后感(一):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很不喜欢《寡人》。

决定去看这本书,是因为书里面的一句话。 “这是我第一次喜欢一个异性,像封闭的山谷,猛然敞开,大风无休无止的刮进来。” 这句话的形容激情而浪漫,让我懵懂而憧憬。然而这本书本身却缺乏了那么些意思。 . 《寡人》一书所记载的是1995年以来作者阿乙的一些随笔。我其实看到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我觉得只有看完了才有发言权(难受死我了꒦ິ^꒦ິ)。所以在我的阅读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鲜→迷茫→寡淡→坚持不下去→强迫自己看下去的……这样的一个心路历程。 . 在文中,他谈自己的生活,会聊一聊自己的现状和与亲人之间的故事,会说到最深切的话题——死亡,会对路边的某个人物或者物体进行想象,会缅怀自己的爱情。 你会看到一个形象立体的作者,可是我不喜欢这个形象。 . 语言流畅是作为一个作家最基本的能力。他做到了,我亦无需编排。 内容——我要怎么形容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呢?写爱情多的是一种对自我爱情的辩解和编排,他将目光聚焦女性时总让我稍稍觉得有些不适。 . 我认为作者的犀利,并不应当体现在语言的挑逗或者行为彰显的描述上。 例如有一篇名为《性感区》的描写,我应当感谢作者以男性的视角告诉女孩子,哪些地方是她们最注意需要修养的吗?(图二) 例如有一篇对梦的描写:那个女孩含住一个又一个的男的脚趾头。很欲?或许你觉得很纯? 如果你做了这个梦,我实在不置可否,梦是潜意识,you can't control yourself。但是我认为你把它复制文字彰显在青天白日,就给我一种洋洋得意的意味。(图三) . 并不是写死就一定会深刻的内涵。 并不是写性就一定有反叛的精神。 . 我不偏激的认为这本书没有任何的可取之处,但是当他的劣势已经占比超过70%的时候,我实在很难推荐。 这本作品的大部分精华应该在封面的背后就表露出来了(还有我的部分摘抄),我把它照给你们看,你们可以就不用去看这篇作品了。 . 同样,欢迎与我讨论。

《寡人》读后感(二):《寡人》读后感

收到作家阿乙的《寡人》(译林出版社2021年9月第一版)后,没两天就周末了,趁着周末得闲的功夫,就看完了。 一开始,看到阿乙这名字,还以为是年纪已不小的老作家了。因为记忆中,以阿字开头的作家,年纪都不小的,向太阳社的健将阿英,戏剧编剧阿甲,以及有篇文章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阿累,都是民国时代就成名的。而阿城、阿来也都是年过花甲的了。所以,问了下度娘,哟嗬,原名艾国柱的阿乙竟然是70后,还是挺年轻的。 至于《寡人》这书,一看书名,脑袋里想当然地以为是本历史小说。看了介绍,方知是作家青年时代的博客和日记的结集。时间跨度长达16年,从1995年到2011年(主要是2005-2011年这几年的)。 这些文字,可以说是作家的心路历程了,写得挺好的,比向壁虚造的小说有意思多了,从中也可看到作家的人生履历还是蛮丰富的,警察、 编辑等,工作的地方也是从瑞昌这样的小县城到郑州、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对作家应该不甘平凡的人生而勇于冲出藩篱的举动,挺佩服的。起码,在挺多人看来——包括市俗的自己,嘿嘿——阿乙从事的很多职业都可算铁饭碗了,有一个,就会毕生从事的吧,懒得挪窝。可他却说跳槽就跳了。有丰富的履历,或者也是成就他的文学的元素之一吧。 这书类的文字的排序是按年代来的,不过与常见的不一样的是,将时间较近的排在前,2011年、2010年......这样如时光倒流般到起源的1995年。这样的效果,好不好,见仁见智把,不过,我总相信,作家的写作水平大体都是会越来越好的吧,这样一来,反倒是前面的文字优于后面的了,而自己也确实更喜欢2011、2010、2009这三年所写的,估计比较符合现在的自己的遭际吧,以致看着“心有戚戚焉”,哈~ 不过,在书中还是发现了一个小bug,就是2009年《偏执》那篇,有个小细节“阿朱死了,萧峰抱着她的尸体跳崖;暗恋萧峰的阿紫跟着跳下去;最后跳下去的是游坦之。”根据金大侠的原著,或者电视剧播的,都不是“阿朱死了,萧峰抱着她的尸体跳崖”,而是阿紫抱着萧峰的尸体跳崖,游坦之跟着跳下去的。估计是作家一时记错了吧。

《寡人》读后感(三):寡人阿乙

看书时间:2021年10月28-31日

阿乙,原名艾国柱,1976年出生于江西瑞昌。艾国柱家有5个子女,他排行老二。高考时艾国柱只拿到专科分数,所幸被警校录取,毕业直接能做警察,但是当警察并不是他的理想。

艾国柱想当作家,他喜欢文字,并且有些天赋。他出版过小说,小说集,随笔集。

这本《寡人》就是他在2011年出版的随笔集,选自阿乙早年的博客和日记。经由一篇篇细小的叙事,阿乙孤独而坦诚地完成心灵记载。暗恋对象、父辈祖辈、职业生涯、思想火花……阿乙后来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很多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源头。

在零散的文字中,警察艾国柱逐渐消解,作家阿乙走上台前。

这本书用倒叙的方式从2011年一直写道2005年,历时八年,仿佛时光倒流一般,到最后才交代了写这本书的起源——一个偶然间邂逅的女孩,她在发怔,她在想着一件事,或者什么都没想。这是阿乙第一次喜欢一个异性,他为了纪念这段美好的邂逅,于是写下了这本《寡人》。 女孩家在建设银行,而自己曾是农业户口,他觉得对她的暗恋是僭越。直到考了警校他才敢表白。 后来他算过,那段暗恋历时八年。

这本书并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也没有发人深省的哲思,通篇都是阿乙拥有和体验到的别人不曾拥有和体验的无聊和虚无,这段历史差点撑满了他的一生。这大概就是这本书取名叫《寡人》的原因吧。

这本《寡人》每篇随笔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有十来页。有来到大城市的外乡人,爱情里独自行走的人,理想和现实交战的人,还有自己世界里的王国。其中有很多篇随笔不知道讲的什么,就好像一个故事没讲完就戛然而止了,让人摸不着头脑,可能我没有达到他那种心境吧。

阿乙笔下的乡镇、小城以及人物,常给人一种似幻似真的感觉,堪称为有灵魂的小说,在当下的国内文学作品中比较罕见。当过警察的阿乙,对底层人物生活的描写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寡人》这本书历时八年,八年后的阿乙到底有没有追到他暗恋的那个女孩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人世漫长得转瞬即逝,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寡人阿乙就是那个终其一生在追逐星辰的人。

《寡人》读后感(四):《寡人》——孤独的观察者

《寡人》这书名,正如阿乙这个人,是一个孤独的观察者疏离的自我剖析,很多时候,我们都只能孤独地面对这个世界。

正如阿乙自述:

这本书汇聚的是近年来我写的一些随笔,或者说小叙事。但它不是一本轻便随意的书。我习惯在一件事(或一个场景)刺伤或者严重影响我时将它记录下来。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正常的人,因此觉得那些事也会刺伤和影响别人。我很孤独,也很坦诚,我剖析别人,也剖析自己。相比小说,这些文章更像是心血,而不仅仅是一件出售的产品。

我总是拿命来迎接、经受这个世界,毫无保留。但它最终还是将我放逐进更深的孤独。

本书是一个活得很费力又不甘的奋力挣扎的人对自我世界的疏离剖析,是阿乙成为作家路上的练习稿,是他的幻梦与日常素材随笔。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见闻、长久的暗恋、内心纠葛,对旁人并无意义。但他将它们记下,变成我眼前的文字,读的时候,心随着他的文字而被牵动。他执着于对某一种情感的深挖,浓墨重彩而又不靠辞藻堆砌,又将模糊的东西写得如此清晰。他的文字,情感的密度极高,仿若要把一个人的心挖出来看看。那些模糊的纠葛,一步步吸引着读者。但他又好像并不顾及读者,不在乎故事的完整性或者合理性,只是讲述一个未成形的故事或者梦,自顾自讲着,有时含糊不清,有时戛然而止。

本书中,阿乙多次以各种方式讲述过他单恋一个女人八年的故事,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八年里,他也和别人相处,但“心中并无爱恋”,觉得“这些真实的女人无一例外不敌想象中的她”;他经历了种种残酷的挫败和思想斗争,却始终不承认他与她之间并无可能,或许是不甘心或许是爱太深或许只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这一段单恋的收场被他写得极好。若干年后,他面对一个甘心等待他处置的女人,无情地说:“对不起,我不喜欢你。一点也不。”他写道:“一小时后,我走上街,悲不自禁。我明白了,我喜欢你,而你不喜欢我。就是这么简单。我为世界上有这么简单这么正常的道理而痛哭,我一直没想到它是这个世界永恒的荒谬。”谁没有经历过爱一个人爱到骨子里,却终不可得的卑微和倔强。

或许是阿乙当过警察的原因,他以观察者的形象,写了很多警察视角的幻梦,光怪离奇而阴森,就连小说也沾染了这样的气息。《嗯》讲述了一个儿子差了一分钟未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的诡异故事。乡村教师德青上课时,被告知他父亲晚上七点死。他冷静至极,不慌不忙继续做自己的事,下课后去扯白布,再翻山回家,路上好像见到了父亲的灵魂。最后他写:“德青看表,是七点零一分。他想自己应该在哪个环节耽误了一下,才错过了这一分钟。”到家时,父亲去世一分钟,仅仅一分钟,他可以再任何环节快一点点就赶上了,可最终却仍错过。这个故事,以极其冷峻的笔触写下,让人背心发凉。细想,即使我们预先知道某件事的发生,但我们无法改变,那不如坦然接受。或许这就是儿子错过这一分钟的原因吧。

《寡人》,是我对阿乙的初见,愈发对他感到好奇,安排拜读他其他的作品,继续认识这个孤独的观察者。

《寡人》读后感(五):一场溯流而上的旅行-夜读《寡人》

文/邝野

《寡人》是一本特别的随笔集,它完全来自于阿乙青年时代的博客和日记。所谓见字如面,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作家,那么阅读其作品会是不错的办法。可惜小说是一门撒谎的艺术,越是精湛的小说家,越是将真实的自己隐匿于精巧的结构和精美的文本之中,而我们只能管中窥豹。不过在这本书里,我见到的不是作为小说家的阿乙,而是一个孤独而坦诚的阿乙,是一个影子远离阴沉的村庄,是一个异乡人去到不同的城市,是一个青年的漂泊、游离和不断寻找。这些零散的文字,就像画布的一块块碎片,慢慢拼凑出一位青年作家的肖像,一个偏执而忧郁的阿乙;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真实的阿乙,甚至包括他的缺点,他没有隐藏。

而罗兰·巴特曾经说道,弱点是一个人的庇护所。我想阿乙一定是在孤独的漫长的岁月里一次次沉默地啜饮着自己的弱点,在书的最后我们发现而这些弱点有一个起源: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当他发现“这是我第一次喜欢一个异性时,就像封闭的山谷猛然敞开,大风无休无止地刮进来”,而这大风一刮就刮了八年。少年阿乙的爱就像卡夫卡对菲利斯的爱一样卑微而恐惧,他为她手写了多封情书,却发现他的热爱从来不被需要。当炽热的爱被浇灭,他便放纵情欲和不同的女人恋爱,试图证明自己拥有爱的能力,以此来修复溃败的尊严,最后却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和一个影子谈了八年恋爱。一直到后来的意外撞见,美好的想象世界才顷刻崩塌,于是他心如死水。他并没有等来《霍乱时期的爱情》般的浪漫结局。

也许是爱情的挫败,加速了阿乙的逃离。毛姆在《认故乡》里写道,对于有些人,故乡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的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于是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阿乙便是这样的人,他从一开始就决定逃离那个路上没有一粒柏油的洪一乡。和他一样出走的还有乡村教师、赤脚医生,他说他们身上有一种卑微的狂妄,没有人比他们更爱征服欧罗巴的拿破仑,爱《红与黑》里的于连,爱那些拼命奋斗的人。于是他去一个个陌生的城市,郑州、上海、广州、北京...他在认识这些城市的同时,也在认识自己,慢慢地,艾国柱逐渐消解,作家阿乙走上了台前。

不过在这本《寡人》里,他又重新回顾起故乡,他用很大的篇幅捡起了那里的点点滴滴,五婆、奶奶、爷爷、姑妈还有疯狂爱过的女人的形象在书里一一浮现纸上,于是阿乙和疏离的故乡之间重新建立起联系。我感觉到,阿乙内心的某种东西一定在写作的过程中被修复了。就像《回归故里》说到的一样,尽管我们是漂泊的异乡人,但那些我们曾经试图逃离的东西,仍然作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延续着。

和阿乙一同想逃离的,还有朋友周琪源,多年来他攻读研究生,学习英语,发表论文,他做好了一切准备,却得病离世,最后也没有离开县城。这是命运的一个玩笑。阿乙使用了“于连”作为标题,我却联想到了《斯通纳》,终其一生我们不过是为了虚无缥缈的梦想而努力活着。但是也正如阿乙在书里所说,“你已经尽力,至此人生足矣”。

在《博尔赫斯对谈录》里有一个有趣的说法,时间是一条河流。时间从未来流向我们,我们只能溯流而上。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但是过去塑造了我们。这本《寡人》就像是阿乙的一次溯流而上,正如书里所说,“在他身上曾有过一段漫长而虚无的的历史,这段历史差点撑满了他的一生。”而这段历史,还会继续支撑着他活下去。因此这本《寡人》,并非是阿乙沉湎于追忆往事的快慰,而是用转瞬即逝的印象勾勒未来的蓝图。我们读者亦应如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